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文言文翻译-继和字周叔,少以荫补供奉官

来源:爱够旅游网


继和字周叔,少以荫补供奉官

继和字周叔,少以荫补供奉官,三迁洛苑使。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曰:“吾门不坠者在尔矣。”初,继隆之请城镇戎军也,朝廷不果于行。继和面奏曰:“平凉旧地,旁扼夷落,为中华襟带,城之为便。”太宗乃许焉。后复不守。咸平中,继和又以为言,乃命版筑,以继和知其军,兼原、渭、仪都巡检使。城毕,建议募贫民及弓箭手,垦田积粟,又屡请益兵,朝议未许。上曰:“苟缓急,不为济师,则或至失援矣。”命继和兼泾、原、仪、渭钤辖。时继迁未弭,命张齐贤、梁颢经略,因访继和边事。继和上言:“镇戎军为北面捍蔽,又为熟户所依。诚能常用步骑五千守之,泾、原、渭州苟有缓急,会于此军,并力战守,则贼必不敢过此军。臣虑议者以调发刍粮扰民为言。赖圣谟深远,不惑群议,复置此军,一年以来,蕃部咸以安集,边民无复愁苦。以此较之,则存废之说,相失万倍矣。”真宗以其精心戎事,甚嘉之。戎人伺警巡驰备,一夕,塞长壕,越古长城抵城下。继和与都监史重贵出兵御之,贼据险再突城隍,列阵接战,重贵中重创,败走之,大获甲骑。有诏嘉奖,别出良药、缣帛、牢酒以赐。继和习武艺,好谈方略,颇知书,所至干治。然性刚忍,御下少恩,部兵终日擐甲,常如寇至,人多怨焉。真宗屡加勖励,且为覆护之。时朝廷每诏书约束边事,或有当行极断之语,官吏不详深意,即处大辟。继和言其事,乃诏:“自今有云重断、极断、处斩、决配之类,悉须裁奏。”先是,继隆卒,继和耻以遗奏得官。久之,迁西上阁门使。大中祥符元年卒,年四十六。赠镇国军节度,遣诸王率宗室素服赴吊。

(节选自《宋史·李继和传》)

参考译文

李继和字周叔,年轻时因恩荫补供奉官,三次提升至洛苑使。淳化年以后,李继隆大

多担任边疆职务,李继和经常随行,友爱极其深厚,每每派他入朝上奏军机事务。李继隆解除兵权,亲笔抄录唐李勣的遗诫交给李继和,说:“我们的家门不衰落就靠你了。”起初,李继隆请求在镇戎军驻地筑城,朝廷对此犹像不决,李继和当面上奏说:“平凉是军事旧地,侧面控制夷人部落,在那里筑城有很大好处。”太宗这才允许。后来又失守,咸平年间,李继和又为此进言,于是命令用夹板筑城的方式修筑。任命李继和为知军,兼原、渭、仪都巡检使。筑城结束,建议招募贫民及弓箭手,开垦农田囤积谷物,又多次请求增兵,朝廷商议没有允许。皇上说:“如果有紧急情况,不为他增加兵力,就可能导致失去救援了。”任命李继和兼任泾、原、仪、渭钤辖。当时李继迁尚未平定,命令张齐贤,梁灏谋划,因而向李继和询问边疆事务。李继和上奏说:“镇戎军为泾、原、仪、渭州北部屏障,如能经常用步兵骑兵五千人来守卫,泾、原、渭州如果有紧急情况,在这个军镇会合,合力作战守卫,那么贼军必定不敢经过这个军镇,我忧虑提议的人以调拨粮草烦扰百姓为理由建议裁撤。依赖圣上深谋远虑,不被人们的意见迷惑,又设这个军镇,一年以来,蕃部都因此平安定居,边境百姓不再愁苦,以此比较,保存与废弃两种意见,就相差万倍了。”真宗因为他精心于边事,非常赞赏。戎人乘巡逻警戒宽驰时,一天晚上,填塞长壕,翻越古长城到达城下,李继和与都监史重贵出兵抵御,贼军占据险要地形又冲过护城壕,列阵交战,史重贵受重伤,打败赶走他们,缴获大量铠甲马匹,诏书嘉奖,另外拿出良药、缣帛、牛羊美酒赏赐。李继和武艺精熟,好论战略,通晓典籍,所到之处治理有方。然而性情刚烈残忍,对部下缺少恩德,所辖士兵终日穿着铠甲,总是像敌寇到来一样,人们多怨恨他。真宗多次进行勉励,并且为他遮掩。当时朝廷经常下诏严禁挑起边境事端,有时有应当进行最严厉治罪的话,官吏不了解深刻的含义,就判处斩首,李继和上言此事,就下诏说:“从今以后有提到重断、极断、处斩、决配之类,都要奏报。”在此之前,李继隆去世,李继和耻于依靠遗恩得到官职。很久以后,升为西上阁门使。大中详符元年去世,终年四十六岁,追赠为镇国军节度使之职,派遣诸王率宗室穿丧服前去吊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