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考题
《一》
一、 概念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四心说(孟子) 2、无待(庄子) 3、人副天数 4、色即是空
二、 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王弼“得意忘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禅宗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三、 论述题(任选二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孔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2、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有观点认为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更为重视内在超越问题,请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
4、请阐述你对中国文化中“阳儒阴法”问题的理解。
《二》
一、概念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名教 2、无待 3、色即是空 4、民胞物与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差序格局”? 2、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老子的辩证思想主要有哪些? 2、请谈谈“朱陆之争”?
3、有观点认为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更为重视内在超越问题,请谈谈你
对该观点的看法。
4、请谈谈儒家民本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
1、四心说:即孟子提出的“四心说”。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善端”。在人的意识中,有一
种先验的善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的本质特性。孟子认为人心所固有的“善端”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功利的。他把这种“善端”分为四类,即所谓“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最根本的。这四种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把这四种善心说成是仁义理智等道德观念的萌芽。孟子继承孔子“仁”的精神,并发展为”仁义”学说,概括起来即为仁、义、礼、智“四心”或“四德”。
2、无待:无待”源于“彼且恶乎待”, 无待就是无所依赖,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条件的限制。“无待”反映了庄子的人生观,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的境界来追求,认为只有忘绝现实,超脱于物,才是真正的逍遥。
3、人副天数:人副天数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指出天的多重属性:a自然属性。天是宇宙中一切食物的根源;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是由“天”产生的,创生万物是天的自然属性的表现,并不是天有意识地去创造万物,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不待作为的。天是万物产生的总根源,而天创造万物的过程又具体落实到阴阳、四时、五行的运行。B天是神性意义上的天,是神圣的主宰,是众神中的最高神。C天还具有道德属性,突出天的道德属性是董仲舒“天论”最具特色的地方。董仲舒天人关系理论的起点是“人为天所生”,天使人类产生,父母使人出生,人是天的模本,即人副天数。人对天的模仿是包括躯干和情感意志在内的全方位的。从道德情感上看,人的仁性是源于上天的。从终极意义上讲,“仁”并不是人所自有的道德秉性,而是天所具有的道德特性。
4、色即是空: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是事物的本质。“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总的说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5、名教: 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旧时为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对人们思想行为而设置的一整套规范。“名教”这个词的正式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名教之名,大约相当于今日所说的意识形态,即利用集体历史、个体经验以及因果逻辑总结出一些理念、原则,并以此直接或间接的规束现实生活。欲达到规束的目的,除了刑罚等强制性手段,也要使用一些宣传推广的手段;名教之教,就是宣传推广。那么,所谓名教,就是政治思想宣传工作。 6、民胞物与:意为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北宋张载的伦理思想。他认为“气”为世界的本源。人为物中一物,人同天地万物一样都源于“气”,人的本性也同于天地万物的本性,从而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抽象命题。要求爱一切人如同爱同胞手足一样,并进一步扩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二、简答题
1、王弼“得意忘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首先,王弼认为“言”、“象”、“意”为依次递进的关系,即“言生于象”、“象生于意”、“意以象著”、“象以言著”。他认为,一般的名言是不能完整的把握大道的,即“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名言用以指事造形,要求同对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道是混成之物,非一般名言可以把握。
其次,因此他认为名言只是达到认识所需要凭借的工具,而不能过分拘泥于此,所谓言不尽意,即言可达意,但不能尽意。即本体表现为万有,但又拥有超越万
有之上的特殊本体意义;言可达于万有,也就是达到本体之表现,却不能达于万有本身。体现了人始终存在的相对的认识手段与绝对的认识对象、有限的认识工具和无限的认识目标之间的矛盾;对于中国哲学言近而旨远的特殊意蕴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所以要把握本体,认识事物,对于名言的态度就应该是随用随忘,随取随遣。即走“得意忘言”的道路。言、象并不是意本身,它们的位阶在意之下,应当做到“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这就是“得意忘言”。
2、禅宗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这个没有找到,你在树上自己整理一下哈) 3、什么是“差序格局”?(这个我找到的是社会学,营销的东西)
4、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这个里有,我的财富值不够了,没有下) 三、论述题
4、请阐述你对中国文化中“阳儒阴法”问题的理解。 阳儒阴法: 阳儒阴法指中国传统政治运作中把儒、法两家所主张的统治方法结合起来的做法。在统治方法上,儒家主张实行王道,法家主张实行霸道,所以,阳儒阴法又叫王霸道杂用。就是表面上倡导儒家那一套,暗地里还是用法家那一套(儒家心太软,法家心太硬。心太软,仅仅靠谈仁说义来治国,什么问题都自己扛,都靠拍拍良心,未免太迂腐,根本靠不住,心太硬,专门靠阴谋暴力来治国,未免太厚黑)儒家政治思想继承了古代的礼治精神,并把礼由外在制度、规范转化为内在道德良心。儒家主张以仁义道德治理天下,而反对暴力统治,法家的政治思想则较多继承了古代的刑治,他们重视法的权威和刑杀、赏罚等外在强制性手段的作用。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力服人,认为用仁义道德来统治不足以止乱,只会姑息养奸,有害无益。综观儒、法两家的统治方式,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儒家重德不重力,道德教化常常流于空谈,但它用温情脉脉的道德礼义来沟通等级尊卑的差别,这却有利于政权的稳固。法家重视刑法、暴力,易于见效,但一味的严刑峻法必将适得其反,不利于统治的长治久安,秦王朝崇尚法家思想而统一中国又迅速覆亡可以为证。实际上,王道与霸道,即道德教化与刑杀、法度都是进行统治的必不司少的两个方面,偏重一面而抛弃另一方面都是不明智的。
3、有观点认为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更为重视内在超越问题,请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这个问题我没有办法) 4、请谈谈儒家民本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