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安徒⽣童话故事,可以帮助⼩朋友阅读,增添⼀定的⽣活⼩知识。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短篇安徒⽣童话故事,供⼤家参考。
安徒⽣童话故事1钱猪
婴⼉室⾥有许多许多玩具;橱柜顶上有⼀个扑满,它的形状像猪,是泥烧的。它的背上⾃然还有⼀条狭⼝。这狭⼝后来⼜⽤⼑⼦挖⼤了⼀点,好使整个银元也可以塞进去。的确,除了许多银毫以外,⾥⾯也有两块银元。
钱猪装得⾮常满,连摇也摇不响——这的确要算是⼀只钱猪所能达到的最⾼峰了。他现在⾼⾼地站在橱柜上,瞧不起房⾥⼀切其他的东西。他知道得很清楚,他肚⽪⾥所装的钱可以买到这所有的玩具。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中有数”。
别的玩具也想到了这⼀点,虽然它们不讲出来——因为还有许多其他的事情要讲。桌⼦的抽屉是半开着的;这⾥⾯有⼀个很⼤的玩具。她略微有点⼉旧,脖⼦也修理过⼀次。她朝外边望了⼀眼,说:
“我们现在来扮演⼈好吗?因为这究竟是值得⼀做的事情呀!”
这时⼤家骚动了⼀下,甚⾄墙上挂着的那些画也掉过⾝来,表⽰它们也有反对的⼀⾯;不过这并不是说明它们在抗议。现在是半夜了。⽉亮从窗⼦外⾯照进来,送来不花钱的光。游戏就要开始了。所有的玩具,甚⾄属于⽐较粗糙的玩具⼀类的学步车,都被邀请了。
“每个⼈都有⾃⼰的优点,”学步车说。“我们不能全都是贵族。正如俗话所说的,总要有⼈做事才成!”
只有钱猪接到了⼀张⼿写的请帖,因为他的地位很⾼,⼤家都相信他不会接受⼝头的邀请。的确,他并没有回答说他来不来,⽽事实上他没有来。如果要他参加的话,他得在⾃⼰家⾥欣赏。⼤家可以照他的意思办,结果他们也就照办了。
那个⼩玩偶舞台布置得恰恰可以使他⼀眼就能看到台上的扮演。⼤家想先演⼀出喜剧,然后再吃茶和做知识练习。他们⽴刻就开始了。摇⽊马谈到训练和纯⾎统问题,学步车谈到铁路和蒸汽的⼒量。这些事情都是他们的本⾏,所以他们都能谈谈。座钟谈起政治:“滴答——滴答”。它知道它敲的是什么时候,不过,有⼈说他⾛的并不准确。⽵⼿杖直挺挺地站着,骄傲得不可⼀世,因为它上⾯包了银头,下⾯箍了铜环,上上下下都包了东西。沙发上躺着两个绣花垫⼦,很好看,但是糊涂。现在戏可以开始了。
⼤家坐着看戏。事先⼤家都说好了,观众应该根据⾃⼰喜欢的程度喝彩、⿎掌和跺脚。不过马鞭说他从来不为⽼⼈⿎掌,他只为还没有结婚的年轻⼈⿎掌。
“我对⼤家都⿎掌,”爆⽵说。
“⼀个⼈应该有⼀个⽴场!”痰盂说。这是当戏正在演的时候他们⼼中所有的想法。
这出戏没有什么价值,但是演得很好。所有的⼈物都把它们涂了颜⾊的⼀⾯掉向观众,因为他们只能把正⾯拿出来看,⽽不能把反⾯拿出来看。⼤家都演得⾮常好,都跑到舞台前⾯来,因为拉着它们的线很长,不过这样⼈们就可以把他们看得更清楚。
那个补了⼀次的玩偶是那么兴奋,弄得她的补丁都松开了。钱猪也看得兴奋起来,他决⼼要为演员中的某⼀位做点事情:他要在遗嘱上写下,到了适当的时候,他要这位演员跟他⼀起葬在公墓⾥。这才是真正的愉快,因此⼤家就放弃吃茶,继续做知识练习。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扮演⼈类了。这⾥⾯并没有什么恶意,因为他们只不过是扮演罢了,每件东西只想着⾃⼰,和猜想钱猪的⼼事;⽽这钱猪想得最远,因为他想到了写遗嘱和⼊葬的事情。这事会在什么时候发⽣,他总是⽐别⼈料想得早。啪!他从橱柜上掉下来了——落到地上,跌成了碎⽚。⼩钱毫跳着,舞着,那些顶⼩的打着转,那些⼤的打着转滚开了,特别是那块⼤银元——他居然想跑到⼴⼤的世界⾥去。他真的跑到⼴⼤的世界⾥去了,其他的也都是⼀样。钱猪的碎⽚则被扫进垃圾箱⾥去了。不过,在第⼆天,碗柜上⼜出现了⼀个泥烧的新钱猪。它肚⽪⾥还没有装进钱,因此它也摇不出响声来;在这⼀点上说来,它跟别的东西完全没有什么分别。不过这只是⼀个开始⽽已——与这开始同时,我们作⼀个结尾。
(1855年)
这是⼀起很有风趣的⼩品,最初发表在1855年哥本哈根出版的《丹麦⼤众历书》上。“钱猪”肚⼦⾥装满钱,满得连摇动时连响声都不发,是⼀种⼤⼈物沉着庄重的样⼦。但它跌碎了以后,钱都光了,另⼀个新“钱猪”来代替它,“它肚⽪⾥还没有装进钱,因此它也摇不出响声来。”实际既然如此,“它跟别的东西完全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它就谈不上是什么⼤⼈物了。世事就是如此。
安徒⽣童话故事2
在辽远的海极
有⼏艘⼤船开到北极去;它们的⽬的是要发现陆地和海的界线,同时也要试验⼀下,⼈类到底能够向前⾛多远。它们在雾和冰中已经航⾏了好⼏年,⽽且也吃过不少的苦头。现在冬天开始了,太阳已经不见了。漫长的⿊夜将要⼀连持续好⼏个星期。四周是⼀望⽆际的冰块。船只已经凝结在冰块的中间。雪堆积得很⾼;从雪堆中⼈们建⽴起蜂窠似的⼩屋——有的很⼤,像我们的古冢(注:这是指欧洲现存的⼀些史前期的古墓(KaempehAie)。它们⽐⼀般坟墓⼤。);有的还要⼤,可以住下三四个⼈。但是这⼉并不是漆⿊⼀团;北极光射出红⾊和蓝⾊的光彩,像永远不灭的、⼤朵的焰⽕。雪发出亮光,⼤⾃然是⼀起黄昏的彩霞。
当天空是最亮的时候,当地的⼟⼈就成群结队地⾛出来。他们穿着⽑茸茸的⽪⾐,样⼦⾮常新奇。他们坐着⽤冰块制作成的雪橇,运输⼤捆的兽⽪,好使他们的雪屋能够铺上温暖的地毡。这些兽⽪还可以当做被⼦和褥⼦使⽤。当外⾯正在结冰、冷得⽐我们严寒的冬天还要冷的时候,⽔⼿们就可以裹着这些被⼦睡觉。
在我们住的地⽅,这还不过是秋天。住在冰天雪地⾥的他们也不禁想起了这件事情。他们记起了故乡的太阳光,同时也不免记起了挂在树上的红叶。钟上的时针指明这正是夜晚和睡觉的时候。事实上,冰屋⾥已经有两个⼈躺下来要睡了。
这两个⼈之中最年轻的那⼀位⾝边带着他最好和最贵重的宝物——⼀部《圣经》。这是他动⾝前他的祖母送给他的。他每天晚上把它放在枕头底下,他从⼉童时代起就知道书⾥⾯写的是什么东西。他每天读⼀⼩段,⽽且每次翻开的时候,他就读到这⼏句能给他安慰的神圣的话语:“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飞到海极居住,就是在那⾥,你的⼿必引导我,你的右⼿,也必扶持我(注:引⾃《圣经·旧约全书·诗篇》第139篇第9⾄第10节。)。”
他记住这些含有真理的话,怀着信⼼,闭起眼睛;于是他睡着了,做起梦来。梦就是上帝给他的精神上的启⽰。当⾝体在休息的时候,灵魂就活跃起来,他能感觉到这⼀点;这好像那些亲爱的、熟识的、旧时的歌声;这好像那在他⾝边吹动的、温暖的夏天的风。他从他睡的地⽅看到⼀漂⽩光在他⾝上扩展开来,好像是⼀件什么东西从雪屋顶上照进来了似的。他抬起头来看,这⽩天并不是从墙上、或从天花板上射来的。它是从安琪⼉肩上的两个⼤翅膀上射下来的。他朝他的发光的、温柔的脸上望去。
这位安琪⼉从《圣经》的书页⾥升上来,好像是从百合的花萼⾥升上来似的。他伸开⼿臂,雪屋的墙在向下坠落,好像不过是⼀层轻飘的薄雾似的。故乡的绿草原、⼭丘和⾚褐⾊的树林在美丽的秋天的太阳光中静静地展开来。鹳鸟的窠已经空了,但是野苹果树上仍然悬着苹果,虽然叶⼦都已经落掉了。玫瑰射出红光;在他的家——⼀个农舍——的窗⼦⾯前,⼀只⼋哥正在⼀个⼩绿笼⼦⾥唱着歌。这只⼋哥所唱的就正是他以前教给它的那⽀歌。祖母在笼⼦上挂些鸟⾷,正如他——她的孙⼦——以前所作过的那样。铁匠的那个年轻⽽美丽的⼥⼉,正站在井边汲⽔。她对祖母点着头,祖母也对她招⼿,并且给她看⼀封远⽅的来信。这封信正是这天从北极寒冷的地⽅寄来的。她的孙⼦现在就在上帝保护之下,住在那⼉。
她们不禁⼤笑起来,⼜不禁哭起来;⽽他住在冰天雪地⾥,在安琪⼉的双翼下,也不禁在精神上跟她们⼀起笑,⼀起哭。她们⾼声地读着信上所写的上帝的话语:就是在海极居住,“你的右⼿,也必扶持我。”四周发出⼀阵动听的念圣诗的声⾳。安琪⼉在这个梦中的年轻⼈⾝上,展开他的迷雾⼀般的翅膀。
他的梦做完了。雪屋⾥是⼀起漆⿊,但是他的头底下放着《圣经》,他的⼼⾥充满了信⼼和希望。“在这海极的地⽅”,上帝在他的⾝边,家也在他的⾝边!
(1856年)
这篇作品最先发表在《丹麦⼤众历书》⾥。安徒⽣在这⾥热忱地歌诵了上帝——这也是他⼉时在他笃信上帝的⽗母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信念的再现。“雪屋⾥是⼀起漆⿊,但是他的头底下放着《圣经》,他的⼼⾥充满了信⼼和希望。‘在这海极的地⽅’,上帝在他的⾝边,家也在他的⾝边!”对安徒⽣说来,上帝不是抽象的“神”,⽽是“信⼼”和“希望”的化⾝。⼈在困难的时候需要精神⼒量的⽀持,但安徒⽣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找不到这种⼒量,他只有在“上帝”⾝上寻求出路,他的出发点是⼈民,特别是那些善良勤劳的⼈民。
安徒⽣童话故事3荷马墓上的⼀朵玫瑰
(注:荷马(Homer)是公元前1000年希腊的⼀个伟⼤诗⼈。他的两部驰名的史诗《依⾥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是描写希腊⼈远征特洛伊城(Troy)的故事。此城在⼩亚细亚的西北部。)
东⽅所有的歌曲都歌诵着夜莺对玫瑰花的爱情。在星星闪耀着的静夜⾥,这只有翼的歌⼿就为他芬芳的花⼉唱⼀⽀情歌。离⼠麦那(注:⼠麦那(Smyrna)是⼟⽿其西部的⼀个海⼝。)不远,在⼀株⾼⼤的梧桐树下,商⼈赶着⼀群驮着东西的骆驼。这群牲⼝骄傲地昂其它们的长脖⼦,笨重地在这神圣的⼟地上⾏进。我看到开满了花的玫瑰树所组成的篱笆。野鸽⼦在⾼⼤的树枝间飞翔。当太阳射到它们⾝上的时候,它们的翅膀发着光,像珍珠⼀样。
玫瑰树篱笆上有⼀朵花,⼀朵所有的鲜花中最美丽的花。夜莺对它唱出他的爱情的悲愁。但是这朵玫瑰⼀句话也不讲,它的叶⼦上连⼀颗作为同情的眼泪的露珠都没有。它只是⾯对着⼏块⼤⽯头垂下枝⼦。
“这⼉躺着世界上⼀个最伟⼤的歌⼿!”玫瑰花说。“我在他的墓上散发出⾹⽓;当暴风⾬袭来的时候,我的花瓣落到它⾝上,
这位《依⾥亚特》的歌唱者变成了这块⼟地中的尘⼟,我从这尘⼟中发芽和⽣长!我是荷马墓上长出的⼀朵玫瑰。我是太神圣了,我不能为⼀个平凡的夜莺开出花来。”
于是夜莺就⼀直歌唱到死。
赶骆驼的商⼈带着驮着东西的牲⼝和⿊奴⾛来了。他的⼩⼉⼦看到了这只死鸟。他把这只⼩⼩的歌⼿埋到伟⼤的荷马的墓⾥。那朵玫瑰花在风中发着抖。黄昏到来了。玫瑰花紧紧地收敛其它的花瓣,做了⼀个梦。
它梦见⼀个美丽的、阳光普照的⽇⼦。⼀群异国⼈——佛兰克⼈——来参拜荷马的坟墓。在这些异国⼈之中有⼀位歌⼿;他来⾃北国,来⾃云块和北极光的故乡(注:指丹麦、挪威和瑞典。)。他摘下这朵玫瑰,把它夹在⼀本书⾥,然后把它带到世界的另⼀部分——他的辽远的祖国⾥来。这朵玫瑰在悲哀中萎谢了,静静地躺在这本⼩书⾥。他在家⾥把这本书打开,说:“这是从荷马的墓上摘下的⼀朵玫瑰。”
这就是这朵花做的⼀个梦。她惊醒起来,在风中发抖。于是⼀颗露珠从她的花瓣上滚到这位歌⼿的墓上去。太阳升起来了,天⽓渐渐温暖起来,玫瑰花开得⽐以前还要美丽。她是⽣长在温暖的亚洲。这时有脚步声⾳响起来了。玫瑰花在梦⾥所见到的那群佛兰克⼈来了;在这些异国⼈中有⼀位北国的诗⼈:他摘下这朵玫瑰,在它新鲜的嘴唇上吻了⼀下,然后把它带到云块和北极光的故乡去。
这朵花的躯体像⽊乃伊⼀样,现在躺在他的《依⾥亚特》⾥⾯。它像在做梦⼀样,听到他打开这本书,说:“这是荷马墓上的⼀朵玫瑰。”
(1842年)
这是⼀⾸散⽂诗,收集在《诗⼈的集市》⾥。这⼤概也是安徒⽣在旅⾏中根据⾃⼰的见闻有所感⽽写成的。⽂中的“⼀位北国诗⼈”可能就是他本⼈。那朵玫瑰有它坎坷的遭遇,诗⼈的⼀⽣中有时也有类似的经验。因此也只有他最能理解和钟爱这朵玫瑰花。
安徒⽣童话故事4犹太⼥⼦
在⼀个慈善学校的许多孩⼦中间,有⼀个⼩⼩的犹太⼥孩⼦。她⼜聪明,⼜善良,可以说是他们之中最聪明的⼀个孩⼦。但是有⼀种课程她不能听,那就是宗教这⼀课(注:因为信仰-和信仰犹太教是不相容的。)。是的,她是在⼀个-的学校⾥念书。
她可以利⽤上这⼀课的时间去温习地理,或者准备算术。但是这些功课⼀下⼦就做完了。书摊在她⾯前,可是她并没有读。她在坐着静听。⽼师马上就注意到,她⽐任何其他的孩⼦都听得专⼼。
“读你⾃⼰的书吧,”⽼师⽤温和⽽热忱的⼝⽓说。她的⼀对⿊得发亮的眼睛望着他。当他向她提问题的时候,她能回答得⽐所有的孩⼦都好。她把课全听了,领会了,⽽且记住了。
她的⽗亲是⼀个穷苦⽽正直的⼈。他曾经向学校请求不要把-的课程教给这孩⼦听。不过假如教这⼀门功课的时候就叫她⾛开,那么学校⾥的别的孩⼦可能会起反感,甚⾄引其他们胡思乱想。因此她就留在教室⾥,但是⽼这样下去是不对头的。
⽼师去拜访她的⽗亲,请求他把⼥⼉接回家去,或者⼲脆让萨拉做⼀个-。
“她的那对明亮的眼睛、她的灵魂所表⽰的对教义的真诚和渴望,实在叫我不忍看不去!”⽼师说。⽗亲不禁哭起来,说:
“我对于我们⾃⼰的宗教也懂得太少,不过她的妈妈是⼀个犹太⼈的⼥⼉,⽽且信教很深。当她躺在床上要断⽓的时候,我答应过她,说我决不会让我们的孩⼦受-的洗礼。我必须保持我的诺⾔,因为这等于是跟上帝订下的⼀个默契。”
这样,犹太⼥孩⼦就离开了这个-的学校。
许多年过去了。在尤兰的⼀个⼩市镇⾥有⼀个寒微的⼈家,⾥⾯住着⼀个信仰犹太教的穷苦⼥佣⼈。她就是萨拉。她的头发像乌⽊⼀样发⿊;她的眼睛深暗,但是像所有的东⽅⼥⼦⼀样,它们射出明朗的光辉。她现在虽然是⼀个成年的⼥佣⼈,但是她脸上仍然留下⼉时的表情——单独坐在学校的凳⼦上、睁着⼀对⼤眼睛听课时的那种孩⼦的表情。
每个礼拜天教堂的风琴奏出⾳乐,做礼拜的⼈唱出歌声。这些声⾳飘到街上,飘到对⾯的⼀个屋⼦⾥去。这个犹太⼥⼦就在这屋⼦⾥勤劳地、忠诚地做着⼯作。
“记住这个安息⽇,把它当做⼀个神圣的⽇⼦!”这是她的信条。但是对她说来,安息⽇却是⼀个为-劳作的⽇⼦。她只有在⼼⾥把这个⽇⼦当做神圣的⽇⼦,不过她觉得这还不太够。
不过⽇⼦和时刻,在上帝的眼中看来,有什么了不起的分别呢?这个思想是在她的灵魂中产⽣的。在这个-的礼拜天,她也有她安静的祈祷的时刻。只要风琴声和圣诗班的歌声能飘到厨房污⽔沟的后边来,那么这块地⽅也可以说是安静和神圣的地⽅
了。于是她就开始读她族⼈的唯⼀宝物和财产——《圣经·旧约全书》。她只能读这部书(注:①-的《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犹太教的《圣经》则限于《旧约全书》的内容。),因为她⼼中深深地记得她的⽗亲所说的话——⽗亲把她领回家时,曾对她和⽼师讲过:当她的母亲正在断⽓的时候,他曾经答应过她,不让萨拉放弃祖先的信仰⽽成为⼀个-。对于她说来,《圣经·新约全书》是⼀部禁书,⽽且也应该是⼀部禁书。但是她很熟习这部书,因为它从童年时的记忆中射出光来。
有⼀天晚上,她坐在起居室的⼀个⾓落⾥,听她的主⼈⾼声地读书。她听⼀听当然也没有关系,因为这并不是《福⾳书》——不是的,他是在读⼀本旧的故事书。因此她可以旁听。书中描写⼀个匈⽛利的骑⼠,被⼀个⼟⽿其的⾼级军官俘获去了。这个军官把他同⽜⼀起套在轭下犁⽥,⽽且⽤鞭⼦赶着他⼯作。他所受到的侮辱和痛苦是⽆法形容的。
这位骑⼠的妻⼦把她所有的⾦银⾸饰都卖光了,把堡寨和⽥产也都典当出去了,他的许多朋友也捐募了⼤批⾦钱,因为那个军官所要求的赎⾦是出乎意外地⾼。不过这笔数⽬终于凑集齐了。他算是从奴役和羞辱中获得了解放。他回到家来时已经是病得⽀持不住了。
不过没有多久,另外⼀道命令⼜下来了,征集⼤家去跟-的敌⼈作战。病⼈⼀听到这道命令,就⽆法休息,也安静不下来。他叫⼈把他扶到战马上。⾎集中到他的脸上来,他⼜觉得有⽓⼒了。他向胜利驰去。那位把他套在轭下、侮辱他、使他痛苦的将军,现在成了他的俘虏。这个俘虏现在被带到他的堡寨⾥来,还不到⼀个钟头,那位骑⼠就出现了。他问这俘虏说:
“你想你会得到什么待遇呢?”“我知道!”⼟⽿其⼈说。“报复!”
“⼀点也不错,你会得到⼀个-的报复!”骑⼠说。
“基督的教义告诉我们宽恕我们的敌⼈,爱我们的同胞。上帝本⾝就是爱!平安地回到你的家⾥,回到你的亲爱的⼈中间去吧。不过请你将来对受难的⼈放温和⼀些,放仁慈⼀些吧!”
这个俘虏忽然哭起来:“我怎能梦想得到这样的待遇呢?我想我⼀定会受到酷刑和痛苦。因此我已经服了毒,过⼏个钟头毒性就要发作。我⾮死不可,⼀点办法也没有!不过在我没有死以前,请把这种充满了爱和慈悲的教义讲给我听⼀次。它是这么伟⼤和神圣!让我怀着这个信仰死去吧!让我作为⼀个-死去吧!”
他的这个要求得到了满⾜。
刚才所读的是⼀个传说,⼀个故事。⼤家都听到了,也懂得了。不过最受感动和得到印象最深的是坐在墙⾓⾥的那个⼥佣⼈——犹太⼥⼦萨拉。⼤颗的泪珠在她乌⿊的眼睛⾥发出亮光。她怀着孩⼦的⼼情坐在那⼉,正如她从前坐在教室的凳⼦上⼀样。她感到了福⾳的伟⼤。眼泪滚到她的脸上来。
“不要让我的孩⼦成为⼀个-!”这是她的母亲在死去时说的最后的话。这句话像法律似的在她的灵魂和⼼⾥发出回⾳:“你必须尊敬你的⽗母!”
“我不受洗礼!⼤家把我叫做犹太⼥⼦。上个礼拜天邻家的⼀些孩⼦就这样讥笑过我。那天我正站在开着的教堂门⼝,望着⾥⾯祭坛上点着的蜡烛和唱着圣诗的会众。⾃从我在学校的时候起,⼀直到现在,都觉得-有⼀种⼒量。这种⼒量好像太阳光,不管我怎样闭起眼睛,它总能射进我的灵魂中去。但是妈妈,我决不使你在地下感到痛苦!我决不违背爸爸对你所作的诺⾔!我决不读-的《圣经》。我有我祖先的上帝作为倚靠!”
许多年⼜过去了。
主⼈死去了,⼥主⼈的境遇⾮常不好。她不得不解雇⼥佣⼈,但是萨拉却不离开。她成了困难中的⼀个助⼿,她维持这整个的家庭。她⼀直⼯作到深夜,⽤她双⼿的劳作来赚取⾯包。没有任何亲起来照顾这个家庭,⼥主⼈的⾝体变得⼀天⽐⼀天坏——她在病床上已经躺了好⼏个⽉了。温柔和诚恳的萨拉照料家事,看护病⼈,操劳着。她成了这个贫寒的家⾥的⼀个福星。
“《圣经》就在那⼉!”病⼈说。“夜很长,请念⼏段给我听听吧。我⾮常想听听上帝的话。”
于是萨拉低下头。她打开《圣经》,⽤双⼿捧着,开始对病⼈念。她的眼泪涌出来了,但是眼睛却变得⾮常明亮,⽽她的灵魂变得更明亮。
“妈妈,你的孩⼦不会接受-的洗礼,不会参加-的集会。这是你的嘱咐,我决不会违抗你的意志。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条⼼,但是在这个世界以外——在上帝⾯前更是⼀条⼼。‘他指引我们⾛出死神的境界’——‘当他使⼟地变得⼲燥以后,他就降到地上来,使它变得丰饶!’我现在懂得了,我⾃⼰也不知道我是怎样懂得的!这是通过他——通过基督我才认识到了真理!”她⼀念出这个神圣的名字的时候,就颤抖⼀下。⼀股洗礼的⽕透过了她的全⾝,她的⾝体⽀持不住,倒了下来,⽐她所看护的那个病⼈还要衰弱。
“可怜的萨拉!”⼤家说,“她⽇夜看护和劳动已经把⾝体累坏了。”
⼈们把她抬到慈善医院去。她在那⾥死了。于是⼈们就把她埋葬了,但是没有埋葬在-的墓地⾥,因为那⾥⾯没有犹太⼈
的地位。不,她的坟墓是掘在墓地的墙外。
但是上帝的太阳照在-的墓地上,也照在墙外犹太⼥⼦的坟上。-徒墓地⾥的赞美歌声,也在她的坟墓上空盘旋。同样,这样的话语也飘到了她的墓上:“救主基督复活了;他对他的门徒说:‘约翰⽤⽔来使你受洗礼,我⽤圣灵来使你受洗礼!’”
-----------------------(1856年)
这篇故事于1856年发表在《丹麦⼤众历书》上。它来源于匈⽛利的⼀个古⽼的民间传说,但安徒⽣给它赋予了新的主题思想。犹太教和-是彼此排斥、势不两⽴的,但在安徒⽣的⼼中最⼤的宗教是“爱”。⼀切教派在它⾯前都会黯然失⾊——当然他的“爱”是通过基督来体现的。这也是安徒⽣的“上帝”观,事实上是他的“和平主义”和“⼈类⼀家”的思想的具体说明。
安徒⽣童话故事5民歌的鸟⼉
这正是冬天。盖满了雪的⼤地,看起来很像从⽯⼭雕刻出来的⼀块⼤理⽯。天很⾼,⽽且晴朗。寒风像妖精炼出的⼀把钢⼑,⾮常尖锐。树⽊看起来像珊瑚或盛开的杏树的枝⼦。这⼉的空⽓是像阿尔卑斯⼭上的那样清新。
北极光和⽆数闪耀着的星星,使这⼀夜显得⾮常美丽。
暴风吹起来了。飞⾏的云块撒下⼀层天鹅的绒⽑。漫天飞舞的雪花,盖满了寂寞的路、房⼦、空旷的⽥野和⽆⼈的街。但是我们坐在温暖的房间⾥,坐在熊熊的⽕炉边,谈论着古时候的事情。我们听到了⼀个故事:
在⼤海边有⼀座古代战⼠的坟墓。坟墓上坐着这位埋在地下的英雄的幽灵。他曾经是⼀个国王。他的额上射出⼀道⾦⾊的光圈,长发在空中飞舞,全⾝穿着铠甲。他悲哀地垂着头,痛苦地叹着⽓——像⼀个没有得救的灵魂。
这时有⼀艘船在旁边经过。⽔⼿们抛下锚,⾛到陆地上来。他们中间有⼀个歌⼿(注:原⽂是skjald。这是北欧古时的⼀种诗⼈。他专门写歌颂英雄和英雄事迹的诗歌,并且亲⾃把这些诗向听众朗诵。)。他⾛近这位皇家的幽灵,问道:
“你为什么要这样悲哀和难过呢?”幽灵回答说:
“谁也没有歌唱过我的⼀⽣的事迹。这些事迹现在死亡了,消逝了。没有什么歌把它们传播到全国,把它们送到⼈民的⼼⾥去。因此我得不到安宁,得不到休息。”
于是这个⼈就谈起他的事业和他的伟⼤的功绩。他的同时代的⼈都知道这些事情,不过没有⼈把它们唱出来,因为他们之中没有歌⼿。
这位年⽼的弹唱诗⼈拨动他的竖琴上的琴弦。他歌唱这个英雄青年时代的英勇,壮年时代的威武,和他的伟⼤的事迹。幽灵的⾯孔射出了光彩,像反映着⽉光的云彩。幽灵在光华灿烂的景象中,怀着愉快和幸福的⼼情,站起来,接着就像⼀道北极光似地不见了。除了⼀座盖满了绿草的⼟丘以外,现在什么也没有了——连⼀块刻有龙尼⽂字(注:这是北欧古代的⼀种象形⽂字。)的⽯碑也没有。但是当琴弦发出最后的声⾳的时候,忽然有⼀只歌鸟飞出来——好像是直接从竖琴⾥飞出来似的。它是⼀只⾮常美丽的歌鸟。它有画眉⼀样响亮的声调,⼈⼼⼀样搏动的颤⾳和那种使⼈怀乡的、候鸟所带来的家乡的谣曲。这只歌鸟越过⾼⼭和深⾕,越过⽥野和森林,飞⾛了。它是⼀只民歌的鸟,它永远不会死亡。
我们听到它的歌。我们在房间⾥,在⼀个冬天的晚上,听到它的歌。这只鸟⼉不仅仅唱着关于英雄的颂歌,它还唱着甜蜜的、温柔的、丰富多样的爱情的颂歌。它还歌颂北国的纯朴的风⽓。它可以⽤字句和歌调讲出许多故事。它知道许多谚语和诗的语⾔。这些语⾔,像藏在死⼈⾆头底下的龙尼诗句⼀样,使它不得不唱出来。这样,“民歌的鸟⼉”就使我们能够认识我们的祖国。
在异教徒的时代,在威⾦⼈的时代,它的窠是筑在竖琴诗⼈的竖琴上的。在骑⼠的时代⾥,拳头掌握着公理的尺度,武⼒就是正义,农民和狗处于同等的地位——在这个时代⾥,这只歌鸟到什么地⽅去找避难所呢?暴⼒和愚蠢⼀点也不考虑它的这个问题。
但是骑⼠堡寨⾥的⼥主⼈坐在堡寨的窗前,把她旧时的回忆,在她⾯前的⽺⽪纸上写成故事和歌。在⼀个茅屋⾥,有⼀个旅⾏的⼩贩坐在⼀个农家妇⼈⾝边的凳⼦上讲故事。正在这时候,这只歌鸟就在他们头上飞翔,喃喃地叫着,唱着。只要⼤地上还有⼀块它可以⽴⾜的⼭丘,这只“民歌的鸟⼉”就永远不会死亡。
它现在对我们坐在屋⼦⾥的⼈唱。外⾯是暴风雪和⿊夜。它把龙尼⽂的诗句放在我们的⾆头底下,于是我们就认识了我们祖先的国⼟。上帝通过“民歌的鸟⼉”的歌调,对我们讲着我们母亲的语⾔。古时的记忆复活了,黯淡的颜⾊发出新的光彩。传说和民歌像幸福的美酒,把我们的灵魂和思想陶醉了,使这⼀晚变成了⼀个耶稣圣诞的节⽇。
雪花在飞舞,冰块在碎裂。外⾯在飘着风暴。风暴有巨⼤的威⼒,它主宰着⼀切——但它不是我们的上帝。
这正是冬天。寒风像妖精炼出的⼀把钢⼑。雪花在乱飞——在我们看起来,似乎飞了好⼏天和好⼏个星期。它像⼀座巨⼤的雪⼭压在整个城市上,它像⼀个冬夜⾥的沉重的梦。地上的⼀切东西都被掩盖住了,只有教堂的⾦⼗字架——信⼼的象征——⾼⾼地⽴在这个雪冢上,在蓝⾊的空中,在光明的太阳光⾥,射出光辉。
在这个被埋葬了的城市的上空,飞翔着⼤⼤⼩⼩的太空的鸟。每只鸟⼉放开歌喉,尽情地歌唱,尽情地歌唱。
最先飞来的是⼀群⿇雀:它们把⼤街⼩巷⾥、窠⾥和房⼦⾥的⼀切⼩事情全部讲了出来。它们知道前屋⾥的事情,也知道后屋⾥的事情。
“我们知道这个被埋葬了的城市,”它们说。“所有住在⾥⾯的⼈都在吱!吱!吱!”⿊⾊的⼤渡鸦和乌鸦在⽩雪上飞过。
“呱!呱!”它们叫着。“雪底下还有⼀些东西,⼀些可以吃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事情。这是下⾯⼤多数⼈的意见。⽽这意见是对——对——对的!”
野天鹅飕飕地拍着翅膀飞来。它们歌唱着伟⼤和⾼贵的感情。这种感情将要从⼈的思想和灵魂中产⽣出来——这些⼈现在住在被雪埋着的城⾥。
那⾥⾯并没有死亡,那⾥⾯仍然有⽣命存在。这⼀点我们可以从歌调中听出来。歌调像是从教堂的风琴中发出来的;它像妖⼭(注:请参看安徒⽣童话《妖⼭》。)上的闹声,像奥仙(注:奥仙(Ossian)是古代北欧的⼀个有名的吟唱诗⼈。)的歌声,⽡尔古⾥(注:⽡尔古⾥(Valkyriens)是北欧神话中战神奥丁的使者。他们在战场上飞翔,专门挑出要死的战⼠,带到奥丁的宫殿⾥去。)的飕飕的拍翅声,吸引住我们的注意⼒。多么和谐的声⾳啊!这种和声透进我们的⼼的深处,使我们的思想变得⾼超——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民歌的鸟⼉”的歌声!正在这时候,天空温暖的⽓息从上⾯吹下来。雪⼭裂开了,太阳光从裂缝⾥射进去。春天来到了;鸟⼉回来了;新的⼀代,⼼⾥带着同样的故乡的声⾳,也回来了。请听这⼀年的故事吧:狂暴的风雪,冬夜的恶梦!⼀切将会消逝,⼀切将会从不灭的“民歌的鸟⼉”的悦⽿的歌声中获得新的⽣命。
---------------(1865年)
这篇⼩启发表在哥本哈根1865年出版的《丹麦⼤众历书》上。“民歌的鸟⼉”在这⼉是⼀个象征性的形象化的代名词,代表⼀个国家和民族的优良传统,歌唱英雄的业绩和甜蜜的、温柔的、丰富多样的爱情以及纯朴的风⽓;还可以⽤字句和歌调讲出许多故事。这样,“民歌的鸟⼉”“就使我们能够认识我们的祖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