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来源:爱够旅游网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客观题重点知识

1. 中国最早的学校形态教育出现在: 夏代

2. 产生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 商代

3. 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周

4.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

5. 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6. 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7.(1)欧洲奴隶社会教育体系: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

(2)西欧封建社会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8. 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

9.社会发展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制约与促进

10. 孔子:(1)核心思想:仁、礼。 (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3)教学原则与方法:①启发诱导,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②因材施教。③学、思、行相结合。④温故知新

11.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2. 荀子:性恶论

13. 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战国末期

14. 反映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著作:《理想国》

15. 反映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著作:《政治学》

他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16. 反映昆体良教育思想的著作:《雄辩术原理》

17. 毛泽东评价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8. 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

19.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 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

20. 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大教育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21. 卢梭:“性善论”者,主张让儿童归于自然。《爱弥儿》——“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22. 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23. 裴斯泰洛奇:提出 教育心理学化。洛克:提出“白板说”

24. 赫尔巴特:“现代科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25. “三中心论”赫尔巴特提出,分别是: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新三中心论”杜威提出,分别是:儿童中心、活动中心

26.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教学著作: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

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教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27. 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1)美 布鲁纳提出“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

(2)苏联 赞科夫 提出五条教学原则。

(3)德 瓦▪根舍因 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28. 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1878年张焕纶创办 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

29. 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即为小学

30.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

31.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是:目标模式(泰勒模式、泰勒原理)

32. 学校教育的核心、基础:课程 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33.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的特点: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34.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

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教材

35. 课程评价模式:泰勒(课程评价之父)目标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 塔弗尔比姆CIPP评价模式

36. 我国1952年第一次课程改革公布《小学暂行规程》《中学暂行规程》 是新中国成立后颁 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

37. 第六次课程改革:1986年颁发了小学、初中 各科教学大纲(小学和初中分别设置)

38. 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 义务教育。

39.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40. 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伦理原则

41. 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阅读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

42. 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目的:培养德、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3.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4. “癸卯学制”: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以“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

45.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46. 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成长

47. 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1904年清朝

48.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孟

子、 佛洛依德、威尔逊等。

49.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荀子、洛克、华生

50. 辐和论:施泰伦 提出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吴伟士 认为人的发展等于遗传 与环境的乘积。

51. 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同化与顺应

5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③具体运 算阶段(7-11岁)数学运算

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狗—皮毛,鸟—羽毛

53.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54. 胆汁质: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55.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

56. 黏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57. 抑郁质: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58. 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是:奥苏伯尔

59. 有别于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五六 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发展)

60. 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61. 提出儿童道德是从一个他律到自律过程理论的是:皮亚杰

62. 小学德育原则——疏导原则: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63. 德育过程的本质:造就道德主体或再生道德主体的过程

64.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经常、 最基本的途径。

65. 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66.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 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67. 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学会调适

68. 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 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69. 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和研究学生

70.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分析法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法。71.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72. 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①学生自评②小组评定③班主任评价④信息反馈

73. 班队活动的最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

74. 凡是由学校在课外组织的活动都属于课外活动

75. “班级”一词最早由埃拉斯莫斯提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