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汉语史的分期问题

来源:爱够旅游网
《语文研究》2013年第4期(总第129期) 汉语史的分期问题冰 郭锡良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要:文章在对汉语史分期问题系统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分期意见,认为王力先生设立过渡阶段的 方案是正确的,另外应该增加远古、近古两个时期。 关键词:汉语史;过渡阶段;远古期;近古期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9(2013)04.0001—04 doi:10.3969/j.issn.1000-2979.2013.04.001 一引言 东汉以后汉语书面语分成文言、白话两个系统: 汉语史是研究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内部发 我们重视白话资料,因为它更反映当时的口语。但 展规律的科学。在历史科学中分期是个十分重要的 是我们必须以这些书面语为主(包括文言),并结合 问题。因为任何事物的长期发展都必然形成发展过 现代汉语方言、中外借词对音、诗文押韵、汉字应 程的不同阶段,不分期就很难说明客观事物发展过 用等其他材料,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考察汉语语音、 程的全貌及其规律。汉语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有 语法、词汇的发展,才能弄清汉语发展的全过程。 阶段性的,分期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汉语发展过程 正如王力先生在《汉语史教学一年的经验和教训》 的全貌及其规律。如果不能科学地解决汉语史的分 中所指出的:“我们并不重视俗文学里昙花一现的东 期问题,实际上就是没有弄清楚汉语是怎样发展的, 西。无论语音方面,语法方面,词汇方面,如果不 研究将只能停留在表面,哪谈得上发现汉语的内部 能说明文学语言的发展的情况的,就不能认为汉语 发展规律。但是在学术界对于汉语史分期的重要性 史的主要对象。” 并非已经取得一致的认识,在怎样分期,即根据什 二汉语史的两种分期意见 么标准分期和分成多少期等问题上,意见更是大有 王力先生是汉语史研究的开创者,1954年他在 不同。 北京大学开设了一门从未有的新课“汉语史”。此后 怎样分期呢?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语言 四年之中,王力先生全力以赴,不但综合了我国传 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语言的发展, 统小学、当代汉学(包括中、外学者)的学术成果 社会的分化、统一影响着语言的分化、统一。研究 和个人二三十年的研究心得,还参考了当时条件下 汉语史的分期当然应该联系汉民族的发展历史,应 所能找到的苏联有关语言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俄 该注意中国社会发展对汉语发展的影响。但是社会 语历史语法》和教学大纲、俄译本的英语史和法语 发展只是语言发展的外在条件,而语言发展的方向 史教学大纲等),完成了《汉语史稿》这部开山之作, 和变化形式却是由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决定的,因 并于1957年3月至1958年6月分成上、中、下三 此,汉语史的分期首先只能以汉语的语音、语法、 册由科学出版社先后出版。 词汇三方面的变化状态作为依据。古人的语言主要 《汉语史稿》上册第一章设有专节《汉语史的 靠书面语保存下来,汉语的书面语已经有三千多年 分期》,讨论了分期的重要性、分期的标准,提出了 历史,先秦就形成了“雅言”“通语”,也就是汉语 分期的“初步意见”,把汉语史的发展分为上古、中 的文学语言。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这种文学语 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 言,我们要考察各个时代的文学语言在语音系统、 (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三、 语法系统、词汇系统方面的发展变化,据此来给汉 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语史分期。 (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本文2013年7月23日于蓝旗营完成初稿,8月17日于蓝旗营修改定稿。初稿承张猛、华学诚、孙玉文三教授提供意 见,多有采纳;孙玉文还提供了去年出版的《简明德语史》。在此深表谢意。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_if_ ̄/g动为过渡阶段。) (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㈣ J 并且分别列举了四个时期汉语的语法、语音变 化特点。 一直以来,汉语史研究者大多采取王力先生的 分期观点,但是从上个世纪末起也有研究者是持古 代和近代两分的看法。这其实是从五四时期文白之 争延续下来的。黎锦熙先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发 表的《中国近代语研究法》(参见《黎锦熙语言学论 文集》)中就把“宋元至清末约九百年间”算作近代 汉语,并说:“此一大段实为从古语到现代语之过渡 时期,且为现今标准的国语之基础。” 不过,影响 最深远的论述还是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指代 词・序》中的一段话。他说: 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至于太大,但汉魏 以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即后来所说的“文 言”。虽然在某些类型的文章中会出现少量口语成分,但是 以口语为主体的“白话”篇章,如敦煌文献和禅宗语录,却 要到晚唐五代才开始出现,并且一直要到不久之前才取代 “文言”的书面汉语的地位。根据这个情况,以晚唐五代为 界,把汉语的历史分成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 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 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 这仍是从五四时期文白之争来讨论问题的,不 能认为是汉语史的严格历史分期。王力先生明确指 出,汉语史的分期不能“以文体的转变为标准”,“文 体的转变不等于全民语言的转变”。 上 。 我们觉得,“以晚唐五代为界”划分文言、白话 两种书面语,不无道理;可是由于两种书面语的发 展同口语的关系复杂,“以晚唐五代为界”来把汉语 分成“古代”“近代”两个时期,实在是难以解释清 楚汉语语言系统的历史发展过程。应该指出,给语 言史分期,总得把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联系起 来考虑。汉语语音史先秦有《诗经》音系,隋唐有 《切韵》音系,元代有《中原音韵》音系,三个音 系将其两分,怎么切分呢?至于汉语口语语法的历 史发展过程以晚唐五代作为分期界限,也是缺乏根 据的。比如,现代汉语判断句需用系词“是”和处 置式“把”字句的确立都是在六朝或隋唐时期,而 不是晚唐五代。又如,现代汉语表示情貌的形尾“了” “着”的确立是在宋代,而不是晚唐五代(参看王 力《汉语语法史》)。再说,汉语词汇系统在晚唐五 代前后也变化不大,不足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总之, 这个两分意见看来是不宜奉为圭臬的。 我们不妨再参看几种外语史: .2. (一)英语史通常分为三个时期四个阶段(参 看李赋宁《英语史》和秦秀白《英语简史》):(1) 古英语时期:从公元450年至1150年:(2)中古英 语时期:从公元1150年至1450年;(3)现代英语 时期(分两个阶段):I-a-]从公元1450年至1750 年为早期现代英语时期,正好也是文艺复兴时期; [b]从公元1750年至今为现代英语时期。 (二)俄语史一般分为四个时期(参看车尔内 赫《俄语历史语法》“导言”第6节和阿列克先柯《俄 语语法史》“导言”):(1)共同斯拉夫语时期,公元 一世纪至六世纪。公元一世纪出现在东欧平原的斯 拉夫一安特人,还处在氏族部落社会,他们不断发 展,占据了东欧广阔的土地,有共同语言;六世纪 后分为西斯拉夫部落、南斯拉夫部落、东斯拉夫部 落,语言也逐渐分化。(2)东斯拉夫语时期,公元 七世纪至十二世纪。公元七世纪作为东斯拉夫人共 同体的罗斯人,九世纪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基辅 罗斯公国的发展在东斯拉夫人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 要地位,它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个斯拉 夫族的文化摇篮,也是这三个语言的共同来源。(3) 古俄语时期,公元十二世纪至十七世纪。公元十一 世纪基辅罗斯公国瓦解,大小封建公国林立,公元 1147年莫斯科城建立,莫斯科公国日益强盛,完成 了统一俄罗斯的事业,形成了统一的古俄罗斯语。 (4)现代俄语时期,公元十八世纪以后。公元十七 世纪初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彼得一世的改革推进了 俄国的发展,十八世纪在俄语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现 象,奠定了现代俄语的基础。 (三)德语史分为六个时期(阶段)(参看约阿 希姆一席尔特《简明德语史》): (1)早期中古德语(5世纪~11世纪中叶); (2)中期中古德语(11世纪中叶一13世纪中叶); (3)晚期中古德语(13世纪中叶一15世纪末); (4)早期近代德语(15世纪末一18世纪末); (5)近代德语(18世纪末--20世纪中叶); (6)现代德语(从2O世纪中叶起)。 《简明德语史》在叙述分期之前还专列一章, 讨论了德语的史前史,介绍了北欧日尔曼部落及其 语言状况。 比照英语史、俄语史和德语史,它们都从公元 以后讨论起,还分为四个时期(阶段)到六个时期 (阶段);汉语史从殷商时代讨论起,时间长了一倍 以上,如果只分古代、近代两段,显然欠妥。 三先秦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分期问题 王力先生上世纪50年代提出他的分期时,明确 指出:由于研究还不充分,“现在只能提出一个初步 意见”。H驯上 因此,6O年代初,我们在汉语史课程 的教学中,就开始对分期问题有了一些想法。 首先,对比甲骨刻辞和周秦典籍的语言,我们 深感二者的语法系统和词汇系统差别很大,所以当 时在讲稿中作了一些陈述。“文革”后又写了十多篇 先秦语法史论文,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甲骨刻辞没有句尾语气词、疑问代词、 状态形容词,没有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和特指问 句(参看拙作《先秦语气词新探》《远古汉语的词类 系统》《远古汉语的句法结构》,载《汉语史论集》, 下同)。 (二)甲骨刻辞指示代词只有“兹、之”两个 不分远近的泛指代词,跟先秦典籍相比,不只是少 了“其、此、斯、是、彼、夫、他(它)、莫、尔、 若、然”等十几个指示代词,而且从体系上看,一 个是单一的一类泛指代词体系,另一个是复杂的五 类指示代词体系(包括:1、泛指和特指;2、近指 和中指;3、远指;4、无定;5、谓词性指代)(参 看《试论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体系》)。 (三)甲骨刻辞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介词等词类也不只是数量的变化,而是在结合关系 和句法功能上也多有变化发展(参看《远古汉语词 类系统》)。 (四)甲骨刻辞基本上只有单音节词,西周出 现复音词,春秋、战国时代复音词占了词汇总量的 百分之二十。这对语法系统的影响是巨大的。复音 词的构词法、结合关系和句法功能都与单音词有差 异,涉及语法系统的诸多方面(参看《先秦汉语构 词法的发展》)。 总之,甲骨刻辞与周秦典籍之间词汇、语法的 变化之大,是之后任何时候都无法相比的。后来杨 逢彬(2003)发表的《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有 更多可供对比、具有参考价值的材料和分析。至于音 系面貌,两者之间的差别也不小,我在上世纪80年 代发表的《殷商时代音系初探》中有所分析、探讨。 因此,我们将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从上古汉语 中切分出去,定为远古汉语。1960年我与唐作藩先 生第一次合讲汉语史课时,曾把这个意见写进讲稿, 后被印成讲义散发;1996年讲义被人抄袭,由济南 出版社以《汉语史》名义出版。这一抄袭行为遭到 了学术界应有的批评。. 其次,王力先生提出“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 纪(鸦片战争)为近代”,我们也有疑虑,认为似可 分为两期: (一)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南宋后半、元) 为近古期,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音系和动词形尾 “了”“着”的确立是近古时期的语言变化标志。 (二)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明、清前期)为 近代期,徐孝的《等韵图经》音系和用“拿”“捉” 表示处置式、用“吃”“教”表示被动式的出现是近 代时期的语言变化标志。 我们看到,从南宋后期到鸦片战争七/ 百年间, 元、明之间音系的变化不小。拿《等韵图经》同《中 原音韵》比较:声母由25个减少为20个;韵母由 l9部减少为15部,3个.m尾韵部消失了:声调也有 差异,入声消失后转入其他声调,两者的区别也很大 (参看王力《汉语语音史》)。语法系统、词汇面貌也 有一些变化。总之,分为两个时期是比较适宜的。 把远古、上古分开,近古、近代也拆分为二, 这当然是我个人的想法,也只能是“提出一个初步 意见”。 四社会发展与汉语史分期 有人把上古期、中古期、近代期再按朝代分为 上古前期、上古中期、上古后期、中古前期、中古 中期、中古后期、近代前期、近代中期、近代后期。 这是依据王力先生的分期作了一些变动,也应该是 “一个初步意见”。其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阶段,王力先生定为近代至现代的“过渡阶段”,而 这里却划作“近代后期”。我认为,恐怕还是王力先 生的处理更妥当,定作“近代后期”是不容易说清 楚汉语发展的。王力先生四个时期之间都设有“过 渡阶段”,这是很有讲究的。因为语言的发展是渐进 的、缓慢的,新、旧形式的并存时间可能很长,旧 形式被替代而确立新形式需要时间,这就是设立过 渡阶段的客观需要。 总的来看,汉语史的分期同中华大地、中华民 族的社会发展、民族融合是息息相关的。殷商时代 (公元前十四世纪一前十一世纪)政治、经济、文 化远比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八世纪一前三世纪) 落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 展最迅速、变化最巨大的黄金时代,反映到语言上 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是分为远古、上古两个时 期的客观现实。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一前八世纪) 不妨看作汉语远古时期到上古时期的过渡阶段。 汉魏以后,战乱频仍,匈奴、鲜卑、羯、氐、 羌入主中原,民族融合,民众远道迁徙,都给汉语 带来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汉语中古时期的确立。王 力先生定“三、四世纪”为汉语上古期和中古期的 过渡阶段,正是看到了南北朝语言融合这一事实。 有人据佛经译文的出现把东汉也算作中古汉语,则 是完全缺乏说服力的。 王力先生把“十二、十三世纪”定为汉语中古 期和近代期的过渡阶段,这也是对宋代南北分治影 响汉语状况的关注。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 给契丹后,今天的北京成了辽代的南方重镇(五京 ・ ‘ 之一的“南京”),也是金代的燕京、“中都”。三百 年问(936-1234)从东北地区到北京,契丹人(辽)、 女真人(金)同汉人长期杂居,人口不断流动,逐 何时候都多得多。正如王力先生指出的:“佛教词汇 的输入中国,在历史上算是一件大事,但是,比起西 洋词汇的输入,那就要差千百倍。’’ 。 汉语吸收 西方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科学方面的名词术 渐融合汉化,给汉语带来了重大影响。正如马克思、 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在民族大 迁移后的时期中,“到处都可见到的一件事实,即奴 隶成了主人,征服者很快就学会了被征服民族的语 言,接受了他们的教育和风俗”。躇 辽、金两代在 语,从明末清初就已开始,后来逐渐加快,戊戌变 法以后,进度相当迅速。王力先生还指出:“现在在 篇政治论文里,新词往往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一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最近五十年来汉语发展的速度 超过以前的几千年。’’ 这正好说明鸦片战争到 五四运动是汉语史从近代至现代的过渡阶段。 幽燕方言基础上形成的“燕京话”(北京官话的前身) 应是北方辽、金两代所使用的文学语言。 辽、金南面的北宋、南宋却还是使用着以河洛 方言为基础形成的《切韵》系统(《广韵》《集韵》), 总之,我完全赞同王力先生设立过渡阶段的方 案,只是认为应该增加远古、近古两个时期,这就 是我对汉语史的分期意见。 参考文献: [1]阿列克先柯.俄语语法史[M].中国人民大学俄语教研 室,译.北京:时代出版社,1956. [2]车尔内赫.俄语历史语法[M].宋玉舁,佐左,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59. 沿袭着中古时期的文学语言。蒙古统治者灭金后, 建都燕京,改名大都,“燕京话”得以继续沿用,这 就是《中原音韵》系统。 元朝覆亡,蒙古统治者仓促逃离大都,城池残 破不堪,人口稀少。朱元璋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 攻破大都不久,就封朱棣为燕王,两次移民近四万 户屯田北平(即元大都)。建文四年(公元1402) [3]郭锡良.汉语史论集[M].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朱棣夺得惠帝的帝位后,改北平为北京,更是频繁 地从各地向北京移民,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迁 都北京,也带入了众多官民。前后50年从全国各地 移居北京的人口,“估计当有几十万人”(参看林焘 [4]黎锦熙.黎锦熙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5]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林焘.北京官话溯源[J].中国语文,1987(3). 《北京官话溯源》)。方言杂处,不能不影响北京话, 徐孝《等韵图经》就记录了这一事实。 王力先生还提出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为近代 至现代的过渡阶段,在我看来,这是更富有启发意义 的。我们知道,英帝国主义者用鸦片毒害、腐蚀中国 [7]吕叔湘.近代汉语指示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9]秦秀白.英语简史[M].北京: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10]王力.汉语史稿(上、中、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1958. 朝野,发动鸦片战争,把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 英语也成了入主中国的外语,这与历史上汉语与境内 语言接触的状况不同。因为这时我们的政治、经济、 文化已不是处于先进的一方,而是处于落后的一方, 因此,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 学的名词术语大量传入中国,汉语的借词、译词比任 [11]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2]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M].广州:花城出版 社,2003. [13]约阿希姆一席尔特.简明德语史[M].袁杰,译.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曹瑞芳) 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揭晓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十五届评奖工作于2013年l0月12日圆满结束。本届评奖共收到专家推荐 著作15部,系列论文2种。由于此次参评论著多、水平高,特增二等奖名额1名。经评选委员会严格审 阅和评议,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 一等奖:赵振铎(四川大学)《集韵校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版) 二等奖:赵平安(清华大学)《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版) 刘晓南(复旦大学)《宋代四川语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版) 汪锋(北京大学)《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以白语为例》(商务印书馆2012版) 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吐鲁番出土文献词典》(巴蜀书社2012版) 李无未(厦门大学)《日本汉语音韵学史》(商务印书馆2011版)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评委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