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双导师制”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现状研究

“双导师制”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现状研究

来源:爱够旅游网
产业与科技论耘2019年第18卷第6期“双导师制”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现状研究□榛■春碧彭远春邹瑞刘欣【内容摘要】\"双导师制”是专业学位研究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双导师制”教行现状,发现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随

着国家教育的转变,专业学位的形势不断好转,这种培养模式得到有效推广。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仍有学生对 “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信心不足。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参与程度反映出目前导师团队的遴选制度、激励机制有

待完善。【关键词】双导师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教委教改金资助项目“校企共建导师团队,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与实

践”(编号:yjgl33106)成果。【作者简介】徐春碧(19 ~ ),女,重庆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安全技术及工程彭远春,川庆钻探公司安全环保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邹瑞,刘欣;重庆科技学院目前高等院校和企业采用联合办学的方式培养研究生, 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双导师制”是各类院校所推崇的培养模

指导方式为“双导师制”(如图1所示),表明研究生、导师和

管理人员均对“双导师制”高度认同。100%式。我国自开展“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来,重点培养

的是学生应用科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完成科学研究的能 力,希望研究生能够在参加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提高自身素 质、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 的目的。然而高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

型硕士的教育又不能完全分离,并且在对专业硕士教育培养

90%80%70%60%50%40%30%20%10%上存在制度相对不太成熟、培养经验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

对学生的发展以及培养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

优化“双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及导师筛选方式。一、 问卷调查本次以参考大量相关文献作为标准来设计调查问卷,并 以相关专家意见为指导来确定本次问卷调査的群体、数量、 内容以及结构。调査问卷的类别由于选取目标群体不同,从

0%

图1被调查者是否认可“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调查汇总表(二)校内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对比分析。针对校内

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制定课程计划、指导专业实践、

■研究生校内导师枝外导师管理部门■不认同\"双导师制\"■认同\"双导师制”而分为“导师问卷”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问卷”两类。指导学位论文三个方面调查分析校内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教

(一) 调查对象与内容分析。问卷设置导师、全日制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选取的调查对象是重 庆市部分高校在读研究生以及研究生导师,就“双导师制”在

学指导是否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对导师群依和研究生群体的调査发现,校内外导师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职责有所差异(如图2所示),

但是大部分参与调查者认为校内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上的

研究生、导师及管理人员中的认同度、校内外导师作用发挥

情况、导师聘用遴选的情况及建议作为研究内容。主要职责基本相同,导师以及学生群体认为在研究生培养上

的主要职责在于校内导师,肩负制定在校研究生课程学习计

(二)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此次调査共发放问卷632份,

共回收621份,回收率达98. 2%;其中向研究生进行发放424

划、指导专业技能、捋导毕业论文以及投身于研究生专业实

践中的责任。此外,校外导师在研究生专业实践方面承担主

份,导师发放146份,管理部门发放62份。二、 “双导师制”调查结果要职责,并承担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以及毕业论文写作责

任。综上所述,一方面,导师和学生都希望校内外导师能够

(一)对“双导师制”认同度高。问卷调査表明,有81.7%

的研究生,.5%的校内导师、73.9%的校外导师和88. 3%的 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认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较好的

合理分工,把自身的优势、术业专攻运用到研究生的培养过

程中;另一方面,都肴望校内外导师两者相互协调配合,积极• 124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2019 (18) 6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年第18卷第6期地进行学术博弈,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也有利于贯彻

■研兗生自身■校内导!® ■校外导师苗管理部门自身思想,进行传承。(四)校内外导师选聘。1.目前校内外导师选聘方式。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承担 着项目研究课题的校内导师比例占72% ,有67. 1%的校外导 师与高校有合作项目。然而,只有.5%的校内导师是通过

所承担的项目来确定的,同时,4& 7%的校外导师是通过项

目的合作从而参与到研究生教学任务中来。(如图3所示)。

不难发现,校外导师的确定只有一部分来源于项目合作。导

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遴选研究生校外导师

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校企研究项目合作;而另一方面也反映

图2高校教育者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负责任占比

出,研究生培养制度中,高校教师与校外企业的合作的优势

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共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

所起到的积极效果还未完全发挥。因此,产学研深度合作的

量的提高。建立,是优化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发展途径,把优势转化实际 才是捷径。(三)双导师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

的彩响分析)。通过调査发现双导师制实施的问题,包括:校

外导师指导能力、指导时间、指导方式、激励等。1. 导师自身情况因素。调査发现,导师的年龄、学历及

职称的变化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换言之,研究生创 新能力的程度高低与导师年龄、学历及职称呈正比。2. 导师个人特质因素。除性别、年龄、职称、学历这些外 在因素外,导师的情绪、情感、气质、兴趣、爱好等个性心理特 征,也会对研究生专业领域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导

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处事的 能力,自己的学术道德、治学态度、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

■与高校有合作项目

B通过项目合作成为导师对学术前沿动态把握会基于上述理念的传播而驶向不同的

方向。更多的,导师基于自身资源所形成的研究优势,对开 展广泛的跨专业、跨学校、跨领域交流、在极大程度上开阔研

究生视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的创新创造力正是这样

图3校内外导师与高校的合作模式表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评聘标准意见(%)内容是否必须有 选聘条件职业资格点见需要需要副高及以上研究生校内 校外 导师管理

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所铸造的。导师人员3. 导师的指导方式因素。问卷中,在企业实习工作、学

术论文发表、学术交流形式、科研项目参与以及课题参与等 项目上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差无异。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无论

83.497.042.478. 187.573.860.844. 183.874.387.6.584. 1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是正确的指导

4& 7方式。导师的培养能力高低会决定研究生未来成长速度的

快慢,而指导方式则会影响研究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创新意

职称要求中级以及上无职称要求硕士及以上81. 179. 111.314.0.390.617.749.017.670.394.6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不能在短期内形成,也无法直观、明

47.2显地展现。正是为了解决这种延迟效用的现象,导师对研究

生指导并获得相关成果,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推动社会的进

学位要求学士及以上无学位要求76.823.287.212.810.45.4步。理论而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培养研

2.对校内外导师选聘标准的意见。本次调查针对高校校 外导师的基本评聘条件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导

师和研究生群体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校外导师的选聘必须明

究生的创新能力。然而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来看,针对本次

问卷中设置的项目,研究生和导师参与项目互动的机率比想

象的要低很多,简单、基础性及辅助性的工作却不能对提高 确设立评聘条件,而各类群体一致认为校外导师应该所持有 职业资格、职称、学位等基本条件。其中,一半以上的人认为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很好的效果。大多数受访的研究生表示,研究生导师应该给予他们更 大的信任,在导师的课题中得到锻炼,在导师的课题当中来

进一步接受指导,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应该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70%以上的人一致认为校外导

师应该具备学位和职称,(如表1所示)。表中数据表明校外 导师选聘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并取得学

4. 师生关系因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同样影响

着学生创新创造力的培养,只有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 系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根据调査结果显示,学生对老

位、具备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业的资格并达到一定水平。对比

而言,不同的群体对校内外导师选聘条件认识不同。最主要

的原因,是因为被调查者认为:校外导师所持有的社会属性,

并不能完全体现自身的素质、学术能力及教育能力。因此,

师的满意程度是师生之间建立信任、良好关系的基础。融洽 的关系有助于消除两方关系间的沟通盲区,有助于两方和谐

校外导师评聘条件的设定依据应多采纳企业、事业单位的专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2019 (18) 6• 125 •产业与科技论転2019年第18卷第6期美国大学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缘起、发展与特点□耿娟娟【内容摘要】美国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发展历经了初期发展、制度化发展、全面发展、改笙时期四个阶段,逐渐形成了基于绩效的

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其特点是评价内容综合化,体现教师的专业性;评价目的多元化,强调评价的发展性;评价

客体主体化,突出教师的主体性;评价流程民主化,增强教师的互动性;评价工具多样化,重视信息的全面性;评价 反馈及时化,注重反馈的时效性。【关键词]绩效评价;大学教师;评价体系【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教师自主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编号:SGH17H178)及

咸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课题项目(编号:XSYGG201706)成果。【作者简介】耿娟娟(1982. 1 ~ ),女,山西临汾人;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师教育一、美国大学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缘起与发展初期发展阶段(一)身教授的聘任和评审奠定了制度基础。1940年美国大学教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期)。 授协会与美国大合会共同发表了《学术自由与终身教授

在整个19世纪,美国大学的校长和董事会无须经过合理的

程序就可以随意解聘教师,这一问题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最 引人关注的热点,这种现象一宜持续到20世纪初。直到

制度的原则声明》(Statement of Principles on Academic Free­

dom and Tenure) 0这一声明的发表标志着学术自由和终身 教授制度的原则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得以确立,并成为美国

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根本保障。这一时期

1915年,亚瑟•洛夫乔伊(Lovejoy .A. 0.)、约翰•杜威(Dew-

Ry,J. ) 等学者积极参与筹备的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正

式成立,并发表了《委员会关于学术自由的终身教授制的声

由于受当时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教师的评价比较关

注教师教学方面的表现,通常采取学生评价的方法。系作为

大学最基层的教学单位,在教师绩效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

明》(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on Academic Freedom and Ten-

ure),使大学教师的学术自由有了制度性的保障,也为大学终业意见,并且综合考虑行业特点制定更全面的遴选制度。作用,终身教授的评审通常是在系的层面上展开的。然而这

生培养过程中,随着国家教育的转变,专业学位的形势

不断好转,这种教学模式得到有效推广。但是通过调查发

三、 改善“双导师制”的建议(一) 规范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提升硕士生导师选拔

标准是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的首要选择。导师遴选环节制 定两步原则:第一,提出标准,规定导师的基本素质,诸如学

现,仍有学生对“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信心不足。导师在研究

生培养中的参与程度反映出目前导师团队的遴选制度、激励

机制有待完善。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是团队有效

位、职称、教学经验及水平、所承担项目情况、科研成果等;第 二,在基本素质之上,导师的综合素质也纳入考察范围,评判

其学术、社会道德品质及个人特质,从而达到确保导师团队

运行的保证,团队成员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聚集在一起,

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建立以“以研究生导师责

任制”为核心的动态人员管理模式,同时配合完善的导师遴 选制度、激励考评机制、研究生学术交流方式,形成一套健全

拥有一流综合素质的目的。(二) 优化导师考核制度。导师团队的考核制度决定了

的导师团队管理制度。导师个体的质量,我国高校学术圈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均与

其有关。因此,导师考核制度改革不容放缓,本文基于前文 所述,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对导师行政职务相关工作在评价

【参考文献】[1] 钟晓军,楼百均.“产-学-研-用”递进式全日制专业硕

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山东

体系中的权重进行修改;第二,导师的终身资格应考虑改革, 提出分阶段的考核,以期导师个人素质的稳定;第三,对导师

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31(4) :1~165道德、个人特质的考核进行量化,并加大权重,建议实行一票

否决制;第四,对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导师实行归档,需要严

[2] 王龙庭,徐兴平,姜浩.产学研结合石油机械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0肃处理;第五,减轻导师的压力,综合评判导师在科研、教学、

道德、个人特质等多因素中的表现,对科研成果的评判要求

(6):80~82[3] 石勇,范立云,马修真.以产学研为导向的创新型专业学

位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4:15~16不定量、定质;第六,加强导师团体的管理,并定期培训,做到 常态化、制度化的机制。四、 结语[4] 胡舜,黄上国.关于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的文献综述[J].

中国商界,2010,6:365 -366通过调查“双导师制”教学模式运行的现状,发现在研究

• 126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2019 (18)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