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金融学》期末试卷B
适用班级_2016级农林经济管理_(开)卷 总页数共_5_页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成绩_____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总分15分)
1、信用行为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和( )。 2、从逻辑上推理,( )的出现是信用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 3、信用有( )和货币信用两种基本形式。
4、货币运动与信用活动不可分解地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新范畴是( )。 5、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中,( )是占统治地位的信用形式。 6、高利贷信用最明显的特征是( )。 7、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 )和( ) 。 8、商业票据主要有( )和汇票两种。
9、资金供求者之间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属( )信用。 10、商业票据流通转让时发生的票据行为是( )。
11、银行信用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克服了商业信用在( )、( )和( )上的局限性。
12、国家信用的主要工具是( )。 13、商业汇票必须经过债务人( )才有效。
14、商业汇票是由( )向( )发出的支付命令书,命令他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的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
15、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的是( )职能。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分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由于( )而相互提供的信用。 A、生产联系 B、产品调剂
C、物质交换 D、商品交易 2、信用的基本特征是( )。 A、无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B、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 C、无偿的赠与或援助
1
D、平等的价值交换 3、本票与汇票的区别之一是( )。
A、是否需要承兑 B、是否有追索权
C、是否需要汇兑 D、是否有保证 4、以金融机构为媒介的信用是( )。
A、银行信用 B、消费信用
C、商业信用 D、国家信用 5、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间接融资的是( )。 A、公司之间的货币借贷 B、国家发行公债
C、商品赊销 D、银行发放贷款 6、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直接融资的是( )。
A、票据贴现 B、开出商业本票
C、发行金融债券 D、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7、工商企业之间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是( )。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消费信用 D、国家信用 8、货币运动与信用活动相互渗透相互连接所形成的新范畴是( )。 A、信用货币 B、证券
C、金融 D、金融市场 9、《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颁布的时间是( )。 A、1995年5月10日 B、1995年10月15日
C、1996年5月10日 D、1996年10月15日
10、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与货币运动紧密相联,信用的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11、高利贷信用产生的经济条件是( )。
A、社会化大生产 B、商品货币关系的发达
C、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D、扩大再生产 12、典型的商业信用( )。 A、只是唯一的商品买卖行为 B、只是唯一的货币借贷行为
C、是商品买卖行为与商品借贷行为的统一
D、是商品买卖行为与货币借贷行为的统一 13、商业票据必须经过( )才能转让流通。 A、承兑 B、背书
C、提示 D、追索 14、个人获得住房贷款属于( )。
A、商业信用 B、消费信用
C、国家信用 D、补偿贸易 15、国家信用的主要工具是( )。
A、债券 B、银行贷款
C、银行透支 D、发行银行券
2
三、判断题(每题1分,总分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现代社会中,银行信用逐步取代商业信用,并使后者规模日益缩小。( ) 2、商业票据的背书人对票据不负有连带责任。( ) 3、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在于债权债务关系的形成方式不同。( ) 4、银行信用是当代各国采用的最主要的信用形式。( ) 5、商业信用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
6、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 ) 7、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供求双方并不形成直接的债权和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 8、信用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 ) 9、一般而言,盈余单位仅仅拥有债权而没有负债。( )
10、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作为一个整体,居民个人是我国金融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主要供给者。( ) 四、简答题(每题5分,总分25分) 1、简述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
2、简述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
3、简述消费信用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4、如何理解金融范畴。
3
5、简述直接融资的优点。
五、论述题(每题10分,总分20分)
1、从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出发,论述我国应怎样运用这些信用形式。
4
2、试比较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局限性,你认为我国应怎样运用这两种方式。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