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初吴伟业以唐诗为宗,七言歌行,尤所擅长。他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
2它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 3梅村体以表现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情节波澜曲折,富于传奇色彩。
4它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
2诸宫调
1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套数)
2诸宫调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3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弹词”。 4《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3格调说
1沈德潜的诗论,一般称为“格调说”。沈德潜有感于王士禛“神韵说”内容上的空疏和把握上的虚无缥缈,提出诗歌中的“格调说”加以匡正。2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即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以上意图落到实处。将封建诗教与唐诗的艺术格调捏合在一起,实际上割裂了唐诗的艺术表现与诗人内在情感之间的联系。
4台阁体
1台阁体指从永乐到天顺大约半个多世纪,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2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做,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3所采用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
4评价:缺乏对自我内在的情感的切入,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缺乏艺术创造的热情。
5桐城派
1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2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6谴责小说
1谴责小说,是晚清的一个小说流派,尖锐地揭露社会黑暗,尤其是官场黑暗,形成一股批判现实文学的潮流。鲁迅概括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这一类小说大都写得很尖锐,但由于作者迎合读者求一时之快的心理,描写往往言过其实,显得浮露而缺乏深度,所以鲁迅认为这一类小说还不够格称作讽刺小说,就把它们别称之“谴责小说”。 2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即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和曾朴《孽海花》。
7唐宋派
1明代嘉靖年间,文坛出现了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 2该文学派别将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
3唐宋派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茅坤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将唐宋古文名家标榜为效法的“正统”。
4主张文以明道。道指儒家道德原则。
5唐宋派文学成就较高的是归有光。归有光的散文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富有感情色彩,他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8前七子
1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前七子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2他们倡导复古,反对台阁文学和理学风气,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3在贬斥文学“主理”现象的同时,李梦阳提出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他将民间创作与文人学子作品进行对比,以为“真诗乃在民间”。4他们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暴露出“守古而尺尺寸寸之”的毛病。
9性灵说
清代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诗派。袁枚论诗宗尚性灵。“性灵”包含性情,个性和诗才。强调诗歌创作应抒写性情,表达个性灵趣。辞贵自然,追求独创。反对以程朱理学来束缚诗歌创作,反对拟古倾向和“温柔敦厚”的诗教。对诗人而言强调要有“才”、有“灵机”,追求凭借天才发露而造成,“忽正忽奇,忽庄忽俳,忽沉鸷忽纵逸”等超越陈规的变化多端的风格。
10《镜花缘》
1《镜花缘》清代百回长篇小说,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 2表现对妇女的同情及男尊女卑地位的关注思考。
3写唐敖等人海外游历有较多的社会批判意识,通过幻想性的虚构情节表现了对许多现实问题的看法。 4作者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笔,嘲讽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冒牌儒生。通过夸大和变形漫画式地写出了社会的丑恶和可笑,但由于虚无缥缈之地而又荒诞离奇,揭示了不合理的现实现象,给读者滑稽可笑而不是严峻和可悲。
5以极大篇幅来显示作者广博知识和辞章修养,尤其是白女会聚之后的部分,几乎脱离了小说情节来做文字游戏。
小说艺术:情节分散 人物卑尊 卖弄学问 语言幽默滑稽
评价:社会批判 游戏之作 对现实弊端敏感不满化为滥趣 智力游戏求的心理平衡
11公安派
1公安派是晚明重要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袁宏道尤为突出。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公安派。 2公安派提出“性灵说”。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 3反对拟古蹈袭。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如袁宏道《戏题斋壁》诗、《感怀诗》即为代表。
4但一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5除诗歌之外,公安派的散文创作成就也较高,尤其是游记、传记,多有佳篇。
12竟陵派
1是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为湖北竟陵人,故得名。
2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要求抒写灵性,反对模拟,认为诗歌创作要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读古人作品,也要体察古人的真情实感。
3竟陵派继承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的来源不是诗人自己的“胸臆”,而是古人的篇什。他们主张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大力提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同公安派浅率轻直的风格相对立。他们的作品因此显得佶屈聱牙、刁钻古怪。
简答题
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讽刺方法婉转含蓄,寄情于客观描绘,冷静超然,不动声色(讽刺深意通过情节自然流露与《金瓶梅》类似)
2.小说广泛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不同环境的表现来揭示其内心灵魂,达到针砭时事的意图。
3.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周进撞板,范进中举发疯了,严监生为两根灯芯而不断气) 4.针对不同人物做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对贪官污吏是无情的揭露和严厉鞭打,对迂腐儒生是既同
情又讽刺,对正面人物是在肯定中略显微词,做到了“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表现平凡的人性弱点,表达其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很少把个人行为归诸其自身道德品格原因。
补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结构特征、语言特色
㈠ 讽刺特征:①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相结合 ②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相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形成悲喜交融的风格。
㈡ 讽刺手法:①对照手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行为的对照,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的对照。 ②夸张手法,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扩大 ③白描手法,不动声色中完成讽刺。 ㈢“集诸碎锦,合为帖子”的结构特色:“虽云长篇,颇有短制”(鲁迅)。众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侧重。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为次角。其中又穿插过渡性人物,连接紧密,过渡自然。
㈣《儒林外史》的语言特色:比较纯熟的白话,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练,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
2南戏的体制特点
1.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像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 2初期南戏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但没有形成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做较自由的选择。
3.轻柔婉转的音乐风格,适合于演唱情意绵绵的故事,与北曲的高亢,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大不相同。 4.器乐伴奏,北杂剧以弦乐为主,南戏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主。
5. 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有后台用于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
6在结构方面,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需要一天甚至多天。
3散曲的体制特点
1.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和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短小精悍,是单个的只曲。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富赡雍容,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律联缀而成的组曲,它们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此外,散曲体制中还有一种带过曲,属小型组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2 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3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4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4《西厢记诸宫调》的艺术成就
1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对《会真记》、《商调蝶恋花词》的超越,歌颂爱情与抗争男女主人公形象的重新塑造,叙事与抒情的结合,质朴奇俊的语言风格。
2宏伟的组织结构和合理的情节安排。包括十四种宫调的193套组曲。叙事长诗。原作三千字,新作约五万字。新增情节如:兵围普救寺、许亲错会意、求婚被拒、张生害相思、送别、惊梦、婚变、出走、团圆等。
3在艺术方面,细腻的艺术描写和成功的内心刻画,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与唱相辅相成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既曲尽其妙地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波澜起伏、好事多磨的恋爱故事,又深入细致地刻划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作者借助说白与唱词,把张生的痴迷、莺莺的娇羞,还有婢女红娘的爽朗机灵,写得维妙维肖、生动传神。
4在语言方面,既不太文,也不太俗,古典诗词与民间口语的巧妙融合,形成意境深远、画面优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曲。呈现出质朴奇俊的独特风格。
5《金瓶梅》的版本系统
关于《金瓶梅》的作者,至今还是一个谜。《金瓶梅词话》卷首欣欣子所作的序称“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成书后最初以抄本流传。
1今见最早的刊本是万历丁巳年署刊的《新刻金瓶梅词话》,人称“词话本”或“万历本”。 2崇祯年间有《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问世,人称“崇祯本”或“绣像本”。 3清康熙年间,张竹波《张竹波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人称“第一奇书”或“张评本”。 4民国十五年,存宝斋排印《真本金瓶梅》(后改称《古本金瓶梅》),第一次以“结本”的面貌问世而畅销一时。
6“三言”婚姻爱情题材篇目内容特点。
1主人公大都是市民。 2对青年男女情欲的肯定。
3对婚恋的描写带有鲜明的市民思想和道德观念,突破了等级、门第、观念,也突破了片面的贞洁观念与爱情矛盾,即二者不可并存,认为只要有了真情,两者是可以统一的。, 4作者往往站在妇女的立场上,突出了妇女维护人格尊严的要求。 5以正视人性为前提,对“失节”妇女表示一定的宽容。
7龚自珍《己亥杂诗》的艺术特色。
1把复杂的个人情思一一熔铸于他的诗作中,诗作多抨击时弊,着议抒慨,既富有概括力,又含义深远。 2多抒发主观情感之作,想象奇特,多用象征比兴,以自由的梦想幻造出瑰丽意境。 3诗中诗中保持着桀骜不驯的姿态,睥睨俗世的奇气,高杨飞越的人格精神。 4语言清奇多彩,诗风新意多样。
8李梦阳文学主张
1对宋代文诗文及理学痛加抨击,宋“无诗”而且“古之废文”,祸根是其理学。 2倡导文学应该表达真情实感,言“真诗在民间”,称赞民间真情流露,天然活泼的歌谣。 3作诗遵循古人诗文法度格调,追求所谓的“高格”
4正在诗歌方面,主张古体以汉魏为楷模,近体以盛唐为榜样,在散文方面,则最推崇秦汉。
9元杂剧体制特点
1结构: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通常是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表演一种剧目。
2音乐体制: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一本杂剧由一个角色主唱。 3角色:分旦、末、净、外、杂五大类 4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 5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
10《聊斋志异》描写人物的方法。
1常把人物的性格同花妖狐魅等原型的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现实与幻想交织出的人物形象。 2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点染来刻画人物性格。由表及里刻画人物。
3运用环境气氛的渲染,以烘托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绪。如《婴宁》用杂花生树的山村、桃柳夹墙的茅屋、豆棚花架的庭院,来映衬婴宁的纯真爽朗; 4在情与礼的冲突中展示人物个性
11《红楼梦》的人物塑造特点 人物个性化程度高,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480多人,给人有深刻印象的十几个,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了千古不朽的形象。 1注重形象的真实与自然。美女并非无陋处,反面人物也非一副坏人脸谱。“其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人,坏人完全是坏人不同,所以其中所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2人各一面,主要个性的独特与鲜明,人物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①条件相同,性格相异 ②基本性格相近,又有细微差异
3充分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多面性。王熙凤的香辣、麻辣、泼辣、酸辣还有毒辣。
4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精雕细刻人物。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把黛玉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漓淋尽致。 5在场面描写中刻画人物性格。通过大场面大事件,把人物放在生活冲突的漩涡中,来集中刻画人物。 6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7以环境描写衬托个性 12“二拍”内容题材特点
1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鲜明的重商思想, 二拍商人更逐利,常是投机致富冒险发财。肯定商人追求财富的逐利活动。
2爱情婚姻是“二拍”的重要主题,张扬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
3两性关系明确平等,冲破贞节观念,主张男女平等。抨击负心薄幸,维护女性尊严。 4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与批判,歌颂清官以及下层人士的正义感和斗争精神。
论述题
一.试论述《牡丹亭》颂情主题特点
1在《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编织梦和醒、死和生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突显出理想与现实、情与理之间的矛盾。作者十分喜欢写梦,也十分擅长于写梦。在他人的四部戏剧作品中,“梦”都是故事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并由梦而搬演出一场场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的戏来。汤氏在解释他的剧作中为什么都离不开梦时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这是说,梦是情的反映,写梦也就是写情。所谓“因情成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一个人的事,梦中的景象也只有做梦者自己知道,因此,梦中之境不需要有任何的掩饰。梦境是人们内心最真实情感的表露,一个美丽的梦通常是一个人的追求和向往的反映。
2汤显祖正是运用了梦的这种特点,按排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梦境。柳梦梅的梦写得十分简单,只是通过他自己的叙述交代一下,为以后他与杜丽娘的相会设一伏笔。而对杜丽娘梦则编写得细致入微,有声有色。●剧本《惊梦》一折,从丽娘游园写起,细致地描述了她如何因园中之景而引发起埋藏于内心深处的感情。丽娘正是由此“情”因而进入梦境的。接着,在梦中,丽娘在美丽的花园里见到了她心目中向往的情人。其间虽然免不了少女初次与异性接触的羞涩,但她却大胆地投入情人的怀抱,两情交融,畅其欢快。然而,正当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难舍难分之时,却被杜母的到来而打断,而且当她醒来之后,立即遭到了杜母的严辞教训,要她遵循“女孩儿只合香闺坐”(,不得超越礼教藩篱一步。这里,汤氏通过这一梦一醒的情节安排,显示了理想与现实、情与理的强烈对比,激发起人们对“恒以理相格”的现实生活中封建礼教的抗争。
3通过杜丽娘个性觉醒而与柳梦梅痴情相爱,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肯定了人的情欲的正当性,赞美个性解放,歌颂纯真的爱情,反对禁欲主义,表现出汤显祖的“人生而有情”“世总有情”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意义以及鲜明的时代意义。总之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补 汤显祖的文学思想、“至情论”的主要内容
出入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汤显祖的思想比较复杂。文学思想在晚明时期是具有代表性的,大体可以归纳为尊情、抑理、尚奇 重视文学的抒情功能,“至情论”的内容:①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②从理想上来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 ③从途径上来看,最有效地“至情”的感悟反方式是借戏剧来表达。
人生态度有两点是显著的:①积极用世,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②强烈反对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桎梏。
补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①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离魂、梦境的描写,以虚写实,展示作品的反叛主题,死而复生之后,则从真实处着笔,写出现实对理想的束缚,使作品具有浪漫与现实结合的色彩。 ②塑造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富有特色的语言,典雅绚丽的曲词,使作品成为一部诗剧
二.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1、达到了现实主义和理想,浪漫主义的较好结合。揭示社会黑暗,反映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于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他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较好地结合起来,作为戏剧作品,这种结合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出来, ●窦娥的骂官府,骂天骂地、骂鬼神的反叛精神和她的三桩誓愿、鬼魂复仇的情节相结合;●赵盼儿、谭记儿的不畏强暴、制伏对手的勇气和智慧,显然是概括了现实生活和中受压迫者的斗争精神,而又把它理想化了的。他的剧作总有一股积极向上
的力量,即使悲剧如《窦娥冤》也体现出这一点。
2、结构完整紧凑自然,情节复杂,剧情发展层次分明,有尖锐地戏剧冲突。关汉卿是个具有丰富舞台演出经验的作家,十分重视戏剧的结构艺术。他是按照生活发展逻辑和舞台演出需要来安排情节,组织戏剧冲突的。 ●《窦娥冤》,只讲窦娥之事,且重点突出她的反抗精神,对她从做童养媳到当寡妇的十三年经历,几句带过,在表现窦娥的反抗斗争中,又把故事情节在前二折中基本交待完毕,然后集中力量在第三折中渲染她的感情活动,使她的反抗性格更加突出。
3、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深刻复杂的内心世界。关汉卿笔下的人物,多是栩栩如生,性格鲜明。
●窦娥、赵盼儿、谭记儿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是勇敢机智的妇女,谭记儿表现得雅静,赵盼儿表现得泼辣。同是妓女姐妹,赵老练,而宋引章稚单纯。●反面人物如《窦娥冤》中的昏官桃杌、《谭记儿》中的杨衙内、《蝴蝶梦》中的葛彪、《救风尘》中的周舍、地痞张驴儿等,也都写得很有特色。
他还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多彩的性格,●如窦娥赴刑场时骂天地鬼神,表现得何等愤激刚烈,但作者紧接着笔锋一转,细致地刻画了她怕婆婆看见的痛苦心理活动。
还善于将人物置于矛盾斗争的尖端刻画人物性格,●如窦娥形象。
4语言本色当行,极富生活气息,又具艺术韵味。●谚语,口头禅,成语,俚语等融入作品之中
三.与此白话通俗小说相比,《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作为一部具有近代意味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金瓶梅》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里程碑。它突破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模式,在艺术上较之此前的长篇小说有了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演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在创作题材上,从描述英雄豪杰、神仙妖魔转向家庭生活、平凡人物。它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主要通过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来表现社会的变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明确的时代性,这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渐趋成熟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发展,为此后的世情小说开辟了广阔的题材世界,并使之成为此后小说的主流。
2、在创作主旨上,从立意歌颂理想变为着重暴露黑暗,从表现美转为表现丑。《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在批评社会黑暗的同时,更多的是着力讴歌美好的理想,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金瓶梅》则实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观念的大转变,极写世情之恶、生活之丑,是一部彻底的暴露文学。它在表现丑的时候,常常用白描手法,揭示人物言行之间的矛盾,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这种写法对此后的讽刺文学有极大的影响。
3、在人物塑造上,单色调变为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金瓶梅》的叙事重心从以往的以组织安排故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人物为主,并且克服了先前小说中人物性格单一化、凝固化的倾向,注重多方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能细致如微地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一些人物形象中出现了美丑并举的矛盾组合,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流动性。
4、在叙事结构上,从话本小说向阅读性小说的转变。从线性结构发展转向网状交织。此前的长篇小说基本上是用一条线将故事一个个串联起来,而《金瓶梅》则从生活的复杂性出发,发展为网状结构。全书围绕西门庆一家的盛衰史而开展,并以之为中心辐射到整个社会,使全书组成一个意脉相连、情节相通的生活之网,既千头万绪,又浑然一体。
5、在语言艺术上,从说书体语言发展为市井口语。《三国志演义》属于半文半白,至《水浒传》、《西游记》白话语言日渐成熟,但基本上还是一直经过加工的说书体语言,而《金瓶梅》却代表了小说语言发展的另一方面,即遵循口语化、俚俗化的方向发展。它运用鲜活生动的市民口语,充满着浓郁淋漓的市井气息,尤其擅长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划人物。●王婆揭潘金莲的老底时“你休稀里打哄,做聋装哑!„„金莲,你休呆撒奸,两头白面„„”一连串谚语把潘金莲“呆里撒奸”“养汉当饭”的嘴脸揭露无遗,又活画出了一个伶牙俐齿,老辣凶悍的媒婆形象。 四.《水浒传》人物形象的塑造。
1多层次的刻画人物的性格。比如李逵莽撞,有时候也写他率真,写他蛮横。写鲁智深粗豪,有时候写他的机智,精细。
2打破类型化格局,注意人物个性化。在“同而不同”中显示人物的个性特点。 武松打虎,李逵杀虎。
●先看武松打虎,当大虫一次次向武松扑去时,先是“一闪”,“一躲”,又“一闪”,“一跳”,武松这连连“退却”是要消耗对方的体力,寻找战机、为打虎积聚力量,待到大虫气力己尽,武松便用尽平生气力,浑身解数,一举致大虫于死去。
●再看李逵打虎,当李逵看到老娘被虎吃掉,“心头火起”,先搠死一只小虎,又追到洞搠死第二只小虎,待到母虎归来,又一刀刺中它的粪门,“和那刀把也一直入肚里去了‘,碰上回洞公虎,又”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颌下“。就这样,一口气杀死了四只老虎,不讲策略,不讲防卫,一腔怒火,一股蛮劲。——同是打虎,对比武松和李逵的不同打法便可看出二人的性格不同之处。 3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武松打虎细节
4突破人物性格定型化,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人物性格。这些人生活于社会的不同阶层,身份、地位、理想和爱好各不相同,因而在上山的问题上,具有不同的经历和遭遇,不同的思想与行为。而作者正是紧紧扣住了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经历、遭遇来刻画人物性格。●林冲的上山是被一步一步逼出来的,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地位,还有一个漂亮贤惠的妻子,家庭美满安逸。为了保全自己的前程和小家庭,他不敢得罪上司,凡事尽量忍克制,如他亲眼看见自己的妻子被人调戏,正要举拳打时,认出此人原是高衙内,就先自手软,满腔怒火压在心头,后来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风雪山神庙„„林冲忍无可忍,终于手刃仇人,反上梁山。 性格软弱向刚强的转变。
5烘托、对比、夸张的手法。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他们三个人反对招安的话便对比衬托出各自的性格特征。 ●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 ●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基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做粉碎。 ● 鲁智深便道貌岸然:“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佞,蒙蔽圣上,就比俺的直裰染作完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吧!”
说的是一件事,对比他们的语言便反映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武松直爽诚恳,李逵莽撞粗鲁,鲁智深不失其粗中有细,道理深刻,语带凄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便显示于眼前了。
6具有传奇色彩,又和现实相结合。武松打虎,石秀跳楼,花荣射雕都具有传奇色彩。 7个性化的语言。 五.《西游记》的艺术表现特色。
《西游记》作为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浪漫主义是它最基本的艺术特征,他把浪漫主义的创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1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创造出一个神异奇幻的艺术境界。
《西游记》洋溢着浓厚的幻想色彩,在古代长篇中构成了一个变幻奇诡而又真实生动的神话世界。不论是光怪陆离的风物环境,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还是别具一格的神魔人物,无不充满瑰丽的想象,神奇的夸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夸张——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
2“以戏言寓诸幻笔”中间穿插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了着喜剧色彩和诙谐色彩。 幽默讽刺,诙谐有趣的风格。 在艺术格调上,《西游记》继承了寓庄于谐的优秀传统,戏墨寓至理,幻笔抒奇思,亦谐亦谑,寓嘲寓讽,轻松活泼,妙趣横生,使作品无不充满诙谐的兴味。产生异常浓烈的喜剧性效果。作品或随意点染,涉笔成趣,或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饶有趣味,可谓嬉笑怒骂皆成妙文。●猪八戒吃人身果。拿了他就赶紧吃了,还没品尝到味儿就给吞下去了。等到别人在吃的时候,他装蒜,你们在吃什么?他还想要,孙悟空说:你刚才都吃了。后来就有了歇后语:猪八戒吃人身果——不知其味。
3整体上\"幻\"与\"真\"相结合的精神一致,创造出许多离奇的神话故事,塑造三性统一的人物形象。物性人性神性统一
在形象塑造上《西游记》将人性、物与神性有机柔和在一起,创造出了许多神魔形象。如鱼精习水,鸟精会飞,蝎子精有毒刺,蜘蛛精能吐丝。作者又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他们,将妖魔鬼怪人化,使他们具有\"人性\",将\"幻\"与人间的、更深层次的\"真\"相融合,从而完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的创造。 4多角度,多层次的刻画人物性格
《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生活中,多色调的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创造出了最具凡性的猪八戒,真实亲切。(能吃苦,贪吃好睡,懒惰笨拙,贪
恋女色,爱占小便宜,心怀嫉妒,遇到困难常动摇) 六.《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作为中国古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 1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典型。特征化性格特点
■单一性:指这类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因素中占决定性地位,这一特征足以撑得起整个形象。容易给读者强烈,鲜明的印象。 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宽厚仁爱的刘备,略谋超群的诸葛亮等,
■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
■和谐性。一是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二是回避理智与情感的矛盾,使人物形象内部诸因素基本上处在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体现着古代审美意识所要求的中和精神。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形象方式呈现。 在单一,稳定乃至夸张之中呈现出一种单纯和谐崇高的美。它适应并规范了古代读者的艺术欣赏趣味,所以是刘备,诸葛亮等众多人物形象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
2历史真实与艺术的相结合:三国演义既注意了历史真实的原貌,又不受历史人物、事件的限制,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加以合理的想象和加工,使情节丰富,人物更典型。 3人物塑造
★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借助次要人物来陪衬、烘托主要人物形象
★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罗贯中在使用夸张手法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将夸张用在了对人物故事的安排和语言的描写上。因此,作者在这方面的描写取得了成功,突出了人物形象艺术性,使其艺术形象丰满,给人一种跃然纸上的感觉
2方法:①出场定型 诸葛亮正在隆中时的非凡抱负
②反复皴染 曹操凶残,连续写他梦中杀人,杀吕伯奢一家,杀粮官以欺全军等 ③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刘备的仁义主要就是在与曹操的奸诈的对比中刻画出来的。
④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张飞在长坂桥上连吼三声,竟使“曹操身边的夏侯杰吓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百万操兵“人如潮退,马似山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