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0-02-06T16:39:43.590Z 来源:《学问》2009年第20期供稿 作者: 魏安兰
[导读] 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成名作《收藏家》正反映了人在金钱,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挤压下沦为“非人”的主题
魏安兰(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摘 要】二战后的西方世界物质文明空前繁荣,但繁荣并没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人们越来越感到自己失去归宿,孤立无依,人的异化状态一步步加深。因此,寻求自我的“异化文学“成为二战后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成名作《收藏家》正反映了人在金钱,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挤压下沦为“非人”的主题。 【关键词】收藏家;克莱格;异化主题
西方二十世纪的现代人处于这样一个矛盾的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物质资料高度繁荣,另一方面传统的价值观念及道德风尚日益衰落,人们的精神极度空虚。人们创造了物质财富,却又沦为物质财富的附庸。人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成了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的的“玩物”,感觉自己失去归宿,孤立无依,人已成为“非人”。在这片精神的荒原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疏远。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家在作品中都力图描绘扭曲的“自我”,以反映混乱、荒诞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空虚和无助。因此,寻求“自我”的 “异化文学”的作品大量涌现出来,如艾略特的《荒原》,布罗菲斯的小说《过境》等等。
这里的异化指的是在高度物化的世界里人的孤独感与被遗弃感。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被强于自己的外部世界所异化的危险,因此人类不断征服自然,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并没能使人类克服异化感,相反,他们不断被他们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异化,异化的含义也更丰富,异己的力量不再是简单的物,而是包涵了社会制度,金钱,道德标准在内的种种异己的力量。
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成名作《收藏家》初版于1963年,讲述的是出身卑微,相貌平平的小职员克莱格因为中彩发了一笔横财,而后绑架并囚禁了他爱慕已久的美术学院美丽女学生米兰达的故事,故事以米兰达在囚禁室里悲惨死去告终。文章分四个部分,以日记体的形式写成,第一、三、四部分是克莱格描述绑架米兰达的前因后果,第二部分是米兰达描写她被克莱格囚禁后的心理历程。通过对主人公与他人的疏离,社会,金钱,道德对他们的异化等方面的描写,作者深刻揭示了战后青年在种种挤压下畸变的灵魂和可悲,批判了这个物欲横流,精神麻木的世界,表达了对人性异化的控诉,也流露出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 一
克莱格谨小慎微地生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他总是以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小到大,除了无尽的卑微和渺小感,他没有体验过什么快乐。他的姑姑,他的同事以及周围的一切都是“令人作呕,粗俗不堪”的,他与他们没有过精神的交流,他也没从他们那得到过什么温暖。他本身就是家庭关系异化的牺牲品。在他两岁的时候,父母关系不好,父亲喝醉了酒,死于车祸,他母亲丢下他跟一个外国人跑了。克莱格从小跟着姑父一家长大,和姑父狄克一起度过的时光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姑父给与他的理解和支持也让他感到非常温暖。不幸的是姑父在他15岁那年就去世了,留给他的是“唠唠叨叨,没见过世面的”姑姑和瘸腿的表姐梅珀尔,但他和她们没有什么感情。姑姑对他除了人身自由上的限制并不真正理解他,他甚至认为像梅珀尔表姐这样残疾人应当“毫不痛惜地割舍掉”。对于他的亲生母亲,他说“要是她还活着,我也不想去见她”。生活这种缺乏温情和理解的家庭,克莱格对家庭,对亲人都很淡漠,没有得到过爱的人,往往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这在克莱格后来和米兰达的关系上得到了生动体现。克莱格在税务所和他的同事关系也处于一种异化状态。老汤姆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在地方政府上窜下跳,拍领导的马屁,克拉特莱深深懂得“什么时候献媚,什么时候就得利”。而克莱格因为“不活络”,不得领导的欢心,经常被同事欺负,在姑娘们面前遭到克拉特莱的当众嘲笑。一个小小税务所,充满了钻营,献媚与压轧,所为无非为了“钱权”二字。克莱格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就沦到了最底层,成为被欺负的对象。他形容他们时极尽恶毒之词:“粗俗不堪”,“卑鄙”,“肮脏”等等。
克莱格和他同事之间以及其它同事之间的异化关系主要是源于钱权对人的异化影响。克莱格对钱并没有太高的要求,他甚至看不上税务所那些“粗俗”的同事为了钱不择手段。尽管克莱格认为自己很清高,不会为了一点钱去钻营,但在实际生活中,他总是有意无意的把金钱作为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这一点在克莱格中大奖后表现得特别明显。有一次当他发现米兰达因为没钱而找别人要烟抽时,他心烦意乱, 为了表达为了米兰达他什都愿意做的心情,他把身上装着的五张5镑的钞票装进一个信封,想寄给米兰达.显然,克莱格已经把金钱当作能让人高兴的标准了。他觉得只要给米兰达买了东西,给了钱,她就会喜欢他了。他甚至以为“既然有了钱,现在我就是一个丈夫的楷模” (李尧7)。在囚禁米兰达的过程中,他始终为米兰达对他横眉冷对无法理解,他对米兰达说“你可以在经济上完全依赖我”(李尧 64),克莱格觉得自己已经拿出最大的诚意莱爱米兰达了,但还是不能得到米兰达一丝的感激,因为他错把金钱而不是理解和交流当成双方关系的保障了。克莱格不仅是在对待他喜欢的米兰达上用冷冰冰的金钱标准来衡量他人快乐与否的标准,在他和姑姑及表姐梅珀尔的关系中更无时无刻不游弋着金钱的影子。克莱格中奖后,姑姑打算用他的钱去澳大利亚看看她的儿子和她的弟弟渥太斯一家,本来打算让克来格跟他们一起去,但克莱格不想跟她们一块去,姑姑在感情上并没有表现出不舍,克莱格也认为:“她们也并不觉得这有多么不好。我想,她们一定算计过,不管怎么说,她们花的是我的钱”(李尧 11)。姑姑在去澳大利亚之前找克莱格谈话,建议为了克莱格一生的幸福,不要过早结婚。不过她姑姑并不真的是为了他好,克莱格认为她害怕他结婚使她失去这笔本不属于她的钱。克莱格和姑姑之间这种掩盖在温情外衣下的冷冰冰的金钱关系使得克莱格对他人更加冷漠,在价值观上被金钱异化得更加严重。克莱格中奖后,在心态方面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奖前的克莱格可以说是没地位,没自信,但中奖后他的自信心大大的增强了,对征服米兰达也充满了自信。克莱格由不太看重金钱到处处把金钱作为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准,不是偶然的。他周围的人,包括同事,亲戚无不充满了对金钱的渴望,在金钱面前无不现出一副副丑陋的嘴脸。克莱格去给米兰达买首饰时,给了女店主一张支票,那张支票不怎么好使,她不肯收,但是“我让她给我的银行打电话,通话后,她的态度、腔调马上就变了”(李尧 88),克莱格处在一个被金钱异化的大环境里,他不想被异化是不可能的。克莱格从“鄙视”追求金钱者到自觉为金钱价值观代言,泯灭自己的人性,丧失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不能不说是他的悲剧。
异化金钱观使得克莱格与周围的人处于一种冷漠,疏离的状态,他只用金钱来表达对米兰达的爱意,对于渴望心灵交流和自由的米兰达来说,这种丧失自由的求爱方式只能让他越来越讨厌克莱格。他和米兰达之间的交流障碍一方面是由于异化金钱观造成克莱格无法正常与人沟通造成的,另一方面他们之间的阶级差异也像是一座大山,阻碍了他们的相互理解。尤其是克莱格,他无时无刻不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低下。中奖后,克莱格得以有机会出入豪华饭店,但他处处遭到上层人的嘲笑和贬低。虽然克莱格通过中奖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
升,但要想突破他所处的小资产阶级地位,上升到中产阶级或更高阶级几乎是不可能的。他很清楚,他和米兰达不是一路人,以正常的手段他根本没有机会接近米兰达。虽然他缺乏同他人交流的能力,但他渴望和别人交流,希望别人来理解他。他爱慕的米兰达处在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阶级,他绑架并囚禁米兰达也可以理解成对理解和爱的急切需要促使他采取的极端手段。但是他从小没受过什么教育,对于音乐和美术一窍不通,听不明白莫扎特的曲子和其它的曲子有什么区别,对美术和装饰也没有什么经验,也就是说米兰达喜欢的东西没有一样是他喜欢的,他对米兰达的理解无从谈起,他们俩之间的层次差距太大了。 米兰达虽然标榜自己从不因阶级差异看不起他人,但她始终认为克莱格这种阶层的人“偏狭、卑鄙、自私,没有教养、无知”。她想帮助克莱格克服障碍,但她是从自己阶级的好恶观出发的,她觉得,克莱格要想变好,只有抛弃他的姑妈,他的过去以及他的小资产阶级身份,在米兰达的意识中,小资产阶级就是庸俗,低下的,自己这个阶层拥有的东西和品质才是好的。克莱格和米兰达就这样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拒绝理解对方,最终造成沟通的失败和米兰达的惨死。这正是被阶级制度异化了的疏离,对抗的人际关系造成的恶果。
除了异化金钱观和阶级制度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外,传统道德观对克莱格的异化也是导致他丧失与他人交流能力,泯灭自我的原因。克莱格是一个平时穿衬衣纽扣都要扣到最后一颗“正派”青年, 他觉得性是一件可耻的事,任何涉及到性的人和事物都是“令人恶心”的。他认为同事克拉莱特身上的“动物性”是粗俗不堪的,只有粗俗不堪的姑娘才会在他面前做出令人作呕的模样。所以当米兰达试图以性来唤醒他心中的正常人意识,主动投怀送抱时,他面红耳赤,落荒而逃,甚至增恨米兰达如此放荡,破坏了她在他心目中的纯洁形象,以至于发了狠心,想置她于死地。他一直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对米兰达的爱时纯真的,没有带着那些“肮脏的用心”。殊不知正是他的“纯情”使他丧失了正常的爱的能力,使得他被拯救的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了。 二
处在社会、经济和道德的三重压迫之下,克莱格已经变异为“非人”,自我严重缺失,又没有能力与他人沟通来获取理解,只能以对物的占有来获得一点做人的尊严和成就感,具体表现在他的收藏爱好上。他的收藏也是一种异化行为,是对收藏物绝对的,无条件的占有,他收藏的是死蝴蝶和囚禁起来的米兰达。他虽然一再强调自己是多么的爱米兰达,实际上他爱的不过是她美丽的外表,是把她当作一个美丽的生物囚禁起来以获得成就感。米兰达不过是他捉到的又一只“蝴蝶”。克莱格用他的金钱物质观来衡量有血有肉的米兰达,用扼杀生命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和成就感,即使他的初衷是为了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但最终得到的不过是跟收藏蝴蝶无异的占有欲的满足。在这样自私幽闭的状态下,即使他后来意识到阶级差异对沟通和交流影响的重要性而选择了跟他同一阶级的商店店员玛丽安作为下一个猎物,由于他没有和他人沟通的能力,不会理解别人,也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也就永远摆脱不了他的异化状态。作者让克莱格这种异化状态延续下去得不到解决暗示了在阶级差异社会,在物欲横流,精神空虚的时代,在传统道德观与新道德标准相冲击的时代,异化是人无法避免的一种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
[1]约翰.福尔斯著,李尧译.收藏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欧华恩.攻击本能与人性异化.外国文学研究,2008,(1).
[3]曹卫军.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人的异化.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3).
[4]董小玉.自由观.异化观.价值观-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中人道主义探索.探索,200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