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二﹑教学理念
?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 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1、? 课件播放:千岛湖美丽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画面定格在千岛湖的最高峰 。
?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千岛湖游玩好吗?
? 2、出示一组千岛湖游玩的信息:
? 游船码头千岛湖最高峰
? 坐缆车要 小时
? 爬山要 小时
? 宾馆????? 游船码头
? 乘汽车要 小时
? 骑自行车要 小时
?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游千岛湖,并用算式表示你所需的时间。
? 得出:1/2+ 1/3? 5/8 +7/81/2+7/8 5/8+1/3
? 【设计意图:? 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5/8+7/8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导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 1、探险究
? 每人尝试3个算式,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 4人小组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 3、算法优化
? 在多种算法中,讨论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计算。
? 有的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算法:(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当学生出现这几种方法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并感悟出: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到: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 5、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 6、? 再一次请学生选择游玩路线
?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算法多样化、优化的过程,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同时既培养了良好的验算习惯,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最后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再次请学生选择哪种登山方式,并说明你的想法。有的学生会说乘缆车,这样节省时间;也有的学生会说爬山,这样可以节省金钱。这一小小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一次让学生在选择中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示了数学的魅力。】
?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 1、单一练习: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 【设计意图: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通分。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在这个大情景中又包含了3个层次的练习。】
? 2、创设生活情境:
? 目前我校正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品牌,图书室最近新买了一批图书。
? (1) 买来的故事书占总数的 1/4
? 科技书占总数的 1/6
? 基本练习:出示两条信息
?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可能列出? 1/4+1/6???? 1/4-1/6
?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巩固新知,另一方面当学生在计算时出现有12、24作公分母时,通过比较,感悟出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最简便。】
? (2)??? 综合练习:
? 在前面2条信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信息:连环画占总数的 1/5。
? 要求学生求出:这三种书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 学生列出:1/4+1/6+1/5
? 【设计意图:一方面由2个异分母分数扩展到3个,这是知识的又一次拓展,也是对教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
? (3)??? 思考练习;
? 在前两个信息的基础上,补充这样一个问题:其他书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 让学生尝试解决:1-1/4-1/6
? 【设计意图: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当场解决,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后去思考。】
?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 请学生谈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 (五)板书设计???? 通分
?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 转化
? 【设计意思:通过学生的回顾总结,再次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从而不断完美学生的认知结构。】
??????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激励了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具体采取了以下的策略:第一,设计既富有童趣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教师这样设问:“这些图形的家是安在哪里?”“你利用桌上的材料想办法帮它们把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住到纸上吗?”学生经过积极、自主地思考,创造了不少的方法,有的孩子说:“可以把这些盒子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盒子周围画一圈。”有的孩子说:“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纸上。”有的孩子说:“可以把纸包在盒子的周围,用手使劲折,就有一个图形的痕迹了。”还有的孩子说:“还可以把盒子放在纸张下面,用铅笔描”……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第二,提供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再创造”。课前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印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物体,以及印泥、纸张、剪刀等学习材料。课中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做数学”,在做中创新,在做中“再创造”。第三,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让学
生尽量释放创造的潜能。这样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再创造”,实现了真正的数学学习。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评价上:我不仅关注计算法则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