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来源:爱够旅游网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一、概述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

起者,开端也。“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

起,引领的作用。(引领主题) 承,扩展的作用。(扩展主题)

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相对于起承的转变) 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合句: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是我们了解诗人感

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三、考点解析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构思,十分注重炼字、炼词,往往一字一词一句关乎全诗主旨、结构,因此这一字一词便成了诗歌构思的线索甚至是关键。命题者抓住这一点以小见大来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2002年高考语文卷诗词鉴赏题目改革就率先考了这种题型, 随后每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这种题型。我们把这种题型称为“炼字炼句”型,它以小见大,难易适中,考查全面,被命题者看好。

这种题型命题特点:

题目中先指出某字、词或句是全诗之关键,要求你谈谈你的理解;有时和评价性题目命题格式一样,要求先判断,再阐明理由。

常见的提问方式如下:

①某词语或某一句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②有人认为某词语是全文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③谈谈某词语或某一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题简易思维:

①抓关键词(句)的位置,明确其在结构上的作用:诗歌的开头,诗歌的中间,诗歌的结尾。 ②抓关键词(句)对主旨的突出作用:点明主题(开头),强调主题(中间),深化主旨(结尾)。 要答好这类题型必须把握住诗歌的结构特点。如果我们在鉴赏这类题型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

(一)、抓住\"起\"句。

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 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一种是迂回入题:或托物起兴,或写景开篇。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

例1: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

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 例2: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荧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为后面抒情作铺垫。 小结: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 1. 开门见山 ①奠定抒情基调,渐染全篇; ②统领全诗,是全诗的总纲; ③点明题旨,直抒胸意。

2. 迂回入题 ①托物起兴,含蓄蕴藉;

②以景开篇,着意渲染某种气氛,为后面抒情或议论作铺垫。 (二)、重视“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据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

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以写景作渲染铺垫,使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小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①与上文相承,写景渲染,为下文铺垫和蓄势;②紧承上联,补充强调上联____________的句意,为后面写_________铺垫。

(三)、直击“转”句。 例3: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时令季节和地域特色,“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铺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情绪的画面。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不仅结构上荡开一笔,而且,也是情绪上变化的关键所在。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实则是焦灼的情绪,情感表现的含蓄而有韵味。

由此可见,“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及诗歌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

小结:“转”句的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宕开一笔,由事入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②表达上,由叙事转入抒情,或由描写转入抒情、议论; ③情感上,形成急转,有令人“陡然一震”的功效。 (四)、定格“合”句。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

例4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本诗的结句“细雨骑驴入剑门”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这一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涵盖于七字之内,既和首句的“征尘”应和,又形象逼真,含蓄蕴藉。故此诗在宋代别具一格。

小结:诗词的收束方式很多,但基本的形式有两种: ①卒章显志,就是尾句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②曲笔收束。所谓曲笔就是用折射、暗示(暗喻)等方法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或诗歌的主旨;“以景结情”是典型的曲笔收束。

四、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2013上海秋)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16.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格式总结: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练习

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燕子”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请你分析第三句诗句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浅析最后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