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作文批改评语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作文批改评语

来源:爱够旅游网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眉批+总评)

眉批

1

这个实验材料准备得较为简单,可操作性较强。

心理活动描写得十分传神,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

素材的配比至关重要。

在反复的实验对比中,包含了作者细致入微的思考过程、对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让人赞叹不已。

2

准备的实验材料简单、易找。

对实验所做的准备叙述得清楚明白,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

语言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小作者内心的惊奇。

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

引用诗句开头,让文章读起来更有韵味。

运用修辞手法对鸡蛋在实验中的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总结全文,写出了实验后的感受。

4

作者把蝉掘地穴和金蜣掘地穴的方法进行了对比,让我们知道了:蝉的地穴周围是没有泥土堆积的。蝉挖掘地穴的方式和金蜣也是不同的。

蛴螬指蝉的幼虫。

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往下看。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蝉比作了矿工和铁路工程师,表达了对蝉的赞美与敬佩之情。读完这段,我们不禁惊叹:没有细致的观察,哪能有这样的发现?

5

实验材料介绍得非常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简明扼要。

科学原理的表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生动形象,让人一读就懂。

结尾总结全文,揭示主旨。

6

介绍了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

运用“先”“再”“然后”“一会儿”这些词语,把实验的过程叙述得很有条理。并详细描述了自己看到的现象,让人感觉十分神奇。

最后解释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7

由“想做实验”到“尝试做”再到“试验失败”,叙述简单清晰,为下文具体写实验的过程作了铺垫。

通过写母女的对话,过渡到准备用盐来做实验,很自然。

“先”“接着”“然后”“再”“最后”这些连接词很好地串起实验的过程,叙述变得有条有理。

引领下文,勾起读者的探究欲,同时也体现了妈妈的用心良苦。

最后交代实验的原理,与前文呼应,也让全文更加完整。

8

习作条理非常清楚。首先概述自己喜欢做小实验,接着介绍了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最后总结了自己的收获。

其中重点介绍的是实验过程,小作者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这些词语将实验的过程叙述得井井有条。

9

清楚地写出做实验的道具以及做实验时的气氛。

重点写做汽水的同学的动作和神态。

穿插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交代清楚实验的原理。

10

开篇交代实验名称、同时发出疑问。

先说结果制造悬念、引起大家的兴趣。

将实验过程交代得非常清楚。

运用修辞手法讲述火苗跳动的样子,生动有趣。

对比试验,让结果更加准确,表现了小作者的探究精神。

借助俗语得出自己的感悟,升华文章主题。

11

介绍了“我”对科学课和科学小实验的喜爱,交代了本文要讲述的小实验。

分步介绍实验过程,有条有理,结构清晰。

“闻一闻”和“捏一捏”,从嗅觉、触觉两方面进行了描写。

12

开篇交代实验的名称以及做实验的目的。

用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句式具体写了做这个小实验的过程。

通过妈妈的回答解释了实验结果的科学原理。

总结全文,写出了实验后的感受。

13

鸡蛋会沉到水底,孩子们认为是毫无悬念的,所以不怎么感兴趣;老师说要让鸡蛋浮起来,孩子们一下子就好奇了。这段话把实验前后孩子们的表现进行了对比,吸引读者往下

看。

小作者赋予了鸡蛋以人的情感,“依然躺在杯底睡大觉”“摇头晃脑”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鸡蛋在实验前后不同的样子。小作者还把鸡蛋比作调皮的小地鼠使句子活泼生动。

小作者通过查资料说明实验的原理,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同时也赋予文章一定的科普性。

14

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觉得最有趣的实验,引出下文。

借助实验记录表,写了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语言简洁,条理清晰。

结尾揭示实验原理,结构完整。

15

如何让鸡蛋变成“夜明珠”?文章从开头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实验材料的介绍简明、清晰。

小作者按照实验步骤,具体介绍实验的整个过程,条理清晰。

小作者用不同的篇幅来叙述两种实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16

实验对象简单,可操作性强。

巧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这样的实验过程不乏曲折,小作者不断失误,不断思考调整,字里行间不仅仅是作者耐心、专心的体现,更包含了一份对科学的热爱。

结尾点出纸屑会跳舞的科学原理——摩擦生电。

17

文章贵在真实。要把易拉罐斜着立起来,在小作者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这里写出了小作者真实的想法。

“失败乃成功之母。”在遇到困难时,小作者想到了爱迪生的故事,爸爸妈妈的鼓励也让他重振旗鼓。

“平平稳稳”“茅塞顿开”“举一反三”等词语用得很恰当。平常我们不仅要注意积累鲜活好词语,更要能灵活运用这些词语。

小实验,大道理!

18

开山见山,引出下文。

“异想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其近义词有“胡思乱想”“匪夷所思”等。

小作者将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得很具体,让读者仿佛也看到了这个实验。

19

交代做拔书实验的缘由——老师的话让“我”产生了疑问,推动情节发展。

用“首先”“然后”“最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描述实验步骤,条理十分清晰。

小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两本书页交叉的书拟作两个紧紧抱在一起的好朋友,语言生动。

20

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用疑问句开头,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回形针变得“通人性”,赋予它人的情感。

首尾呼应。

21

文章开头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相关的人物,简单直接。

这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小作者,她调动各种感官详细地观察了鸡蛋发生的变化。我们做实验时,可以用手摸、用眼看、用鼻嗅、用耳听、用口尝,这样,就能将实验的变化写得详细生动了。

小作者觉得鸡蛋很可怜,本来可以孵化出小鸡,或填饱人们的肚子,现在却成了实验的道具。小作者这样的想法天真可爱,语言富有童趣。

22

老师是怎么点燃纸杯的呢?动作描写用词准确。

小作者把火苗比作调皮的孩子,有趣而生动。

小作者细致描述了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实验现象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将实验过程写得清楚、具体。

23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阅读。

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重点描写金鱼前后的变化。

通过查资料说明实验的原理,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同时也赋予文章一定的科普性。

24

用奇怪的现象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好奇,增强后面内容的趣味性。

“穷追不舍”一词是指“我”对爸爸一连串的提问,生动地表现了“我”对“小孔成像”这个现象的好奇。

25

文章开篇即交代做实验的时间和实验的名称,入题自然,开门见山,毫不拖泥带水。

小作者用“眉头紧皱”“蹑手蹑脚”“慢慢”“远远”等词语,把自己害怕气球爆炸的样子描写得十分生动、传神,读来充满趣味。

通过“烧不破的气球”的实验,小作者得出“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道理,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启迪读者思考。

26

描写实验课上的情景,引出下文。

写课堂上“我”的说法遭到同学的否定,老师提示用事实来就服大家,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写自己的不服气,这也是发现的开始。

详细写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并写出了实验中“我”的心理活动。

写实验过程,这也是作者的最终发现。

点出自己的发现是什么。

27

以生活化的语言开头,吸引读者的注意,将读者直接拉进实验场景。

写爸爸借用纸巾成功完成了实验,“姜还是老的辣”这一俗语,说明爸爸懂的还是比“我们”多。

总评

28

小作者以自己对“烧不破的气球”的实验的怀疑开头,为作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描写实验过程时,小作者运用了“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使得整个实验过程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小作者善于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让人如临其境,感受到其实验前的疑惑,实验过程中的小心翼翼、担忧,以及实验成功后的兴奋。作文结尾揭示了气球烧不破的原因,锦上添花,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29

用实验对比,揭示科学原理。通过妹妹和爸爸的两个实验对比,引出水的表面张力的科学理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表面张力对漂浮物体的作用。文章注重心理描写,从一开始“我”对妹妹实验失败的疑惑心理,到对爸爸实验成功,到后爸讲解科学原理时我“内心的赞叹,我”的心理变化贯穿全文,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30

小作者将实验的缘由、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写得很清楚,让读者对拔书实验有了清晰的了解。而且,文章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如将两本书页交叉的书与洗扑克牌类比,将两人一来一往的动作与拔河的动作类比,使读者易于理解实验的过程。小作者这种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治学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31

“蜗牛是害虫还是益虫?”“为什么它走过的地方总留下长长的一条线?”“它的鼻子、眼睛在哪里?”文章由一连串的问题引出,激发了作者的兴趣,然后从爸爸的话中受到启发,决定自己做实验,三次实验解决了三个问题,不仅发现了蜗牛的秘密,还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是收益不小!全文文笔朴实自然,条理清楚。由此我们也体会到只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不难找到写作的题材。

32

小作者开篇点题,直接说出小实验的名称,然后简要地介绍小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接着详细、有序地写出自己做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文章重点介绍了老师揭晓这个小实验的原理,这是文章的亮点。

33

实验作文多是讲述科学道理,较之其他题材的作文会显得相对平实,然而如何将刻板甚至有些复杂的科学原理讲清楚、讲生动,对于作者来说是不小的考验。习作中,小作者能深刻领会并自觉运用这项技能,如“这时,鸡蛋表壳冒出了很多小泡泡,密密麻麻的。爸爸说这是因为鸡蛋壳中含有碳酸钙,酷里面含有醋酸,两者相遇发生了化学反应……浸泡后的第一天,我看到鸡蛋壳的保护膜已经脱落并产生了大量泡沫……”这段描写,借助“爸爸”的指导,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向我们展示了富含钙元素的蛋壳与酸性的白醋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生动直观地将科学原理展现出来。此外,小作者能做到结尾点明主题,乃至做了延伸。立意深刻,引思考。关于科学的内涵,我们要说的太多,然而关于如何发现科学,小作者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从而突出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主题。

34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关键是你有没有细心去观察。本文的小作者凭借她认真的观察,把一棵小草细微的变化写得出神入化,让人佩服。大自然是神奇的,只要你平时多花一点心思去了解它,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5

作者先交代实验中的谜团,引人入胜,又详细地描写了实验过程,让我们和他共同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作者观察仔细,思维能力强,文笔功夫也好。

36

这篇作文写得很有趣味,语言朴实、自然,富有童真童趣。如“‘我就不信我过不了关了,我一定要成功!果真,它又冲了过去,还回头看看我们,又好像在说:小样,还想困住我,你还嫩了点呢!’”等语句富有人格化,增加趣味性。小作者还能从中悟出道理:无论做什么事不要乱猜测,应该去亲自实践,这样你就会记得更加深刻,并得出正确的认识。这是文章成功的重要原因。

37

这篇文章开篇以对话的形式与读者互动,新颖有趣,让读者有读下去的欲望。在写实验时,小作者略写了准备阶段,详写了实验过程,使实验的过程清晰明了。文章的语言大胆有趣,特别是描写气球有一小部分被吸入杯子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其像“山丘在湖水中的倒影”一样,联想贴切、自然。

38

小作者用一堂自然课引入自己的发现,在发现前写了一些心理活动,很有特色,接着写自己实验的过程,写得也很有次序。在写实验的过程中,小作者还加进了一些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

39

在作者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让读者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还能感受一次独特的审美。作者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展现了微小的昆虫世界中的一幕,表达了自己对蝉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40

简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小作者先声夺人,牢牢吸引了众人的眼球,接着介绍了实验的过程,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把过程写得条理清晰,最后揭秘。在玩中学,收获快乐,也收获知识。

41

习作通过简洁的语言把“火山喷发”的实验过程和原理写得很清楚,让人一目了然。大家也可以试着做一做哟。

42

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鸡蛋浮上水面的全过程。有意思的是小作者不直接写这个实验,而是由写和爸爸在海里游泳这件事来引出这个实验,结果安排巧妙合理。

43

实验过程清晰、有条理,小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描述得非常详细。小作者不仅善于观察,还擅长表达,真棒!

44

本文写了有趣的四次小实验,在一次次的实验中总结出科学原理介绍得很清楚。好样的,科学小达人!

45

小作者在写做小实验的过程时,穿插了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不仅能直观地向读者展现自己内心的疑惑,也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46

小作者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科学探索的秘诀,那就是多问“为什么”。只有抱着对未知事物、现象的疑问,然后不断思考、寻找答案,才能增长知识,才能了解科学的奥秘。同时,小作者对实验过程中自己的动作、心理等也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

47

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都注意到实验作文的严密性,描写实验过程时也做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如“先往玻璃杯里倒入四分之三的冷水,接着小心翼翼地放入鲜鸡蛋。只见鸡蛋就像潜水员似的一下子沉到了杯底,静静地一动也不动。紧接着,我就向杯里倒入一些食盐。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先”“接着”“只几”“紧接着”这四个词不仅将实验片段串联起来,更起到了递进实验过程的作用,使人读来富有节奏感,从而引发读者继续探究的阅读欲望。这样的过程描写不仅彰显作者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体现出作者较高的写作功底。

48

小作者记叙了一次科学课上老师给大家做纸锅烧水的实验的过程,先写同学们充满疑

惑,接着详细记录了老师做实验的过程,最后写老师解释实验原理。文章叙述清楚,条理清晰。

49

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通过做实验和向老师请教,小作者解决了心中的疑惑,也懂得了其中的物理知识。小作者真是一个勤于探索、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的孩子!

50

习作语言简洁明了,实验的场景跃然纸上:“我”做实验的原因、步骤、心理活动及看到的现象等都呈现在我们眼前。文末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可见小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

51

小作者借助“先……再……然后……最后……”把实验过程介绍得一目了然,并写了两次实验,把失败和成功做了对比,让读者印象深刻。

52

小作者写出了自己的亲身实验经历,将实验的过程写得清晰有条理,还写出了从中明白的道理。读来既有趣味,又增长见识。

53

小作者用幽默的语言描述了实验的过程,有惊喜,有疑惑,更有收获。

在描写这个实验过程时,小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表述,把“乒乓球变脸”的实验写得很清楚。

55

文章叙述新颖,引人入胜。作者巧妙通过散步时偶然发现阳光穿过树叶缝隙形成圆形光斑的现象,引出爸爸帮“我”用实验证实“小孔成像”原理的情节。生动的叙述使文章充满悬念,严谨又细致的实验过程,一问一答的形式让文章既有趣味性又有科教性,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6

小作者以诗句开头提升了文章的文釆。整篇作文思路清晰,结构明确,在对实验现象的描写中还运用了修辞手法把事情描绘得活灵活现,实验后的感悟也比较深刻,堪称一篇优秀的作文。

57

小作者开头设疑,接下来把实验过程按顺序写得清楚而有条理,用优美的语言写了葡萄干在雪碧中的变化。这节课真有趣!

58

小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小事中选材,从自己和妈妈一起腌鸭蛋的过程中发现“学问”。内容完整,选材恰当新颖,结尾点明主题,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59

文章详略得当,小作者详写了实验过程,略写了实验要求和实验结果。此外,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如“刹那间,仿佛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把它们向反方向推只听见‘啪’的一声,两块磁铁紧紧地吸在了一起”,使读者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磁铁相斥或相吸的画面。

60

小作者能结合实验作文的基本要求,从实验材料的准备到实验过程,一交代清楚。如开篇便交代清楚实验所需的材料,并且对量词的表述准确到位:“一只玻璃杯、一枚鲜鸡蛋、一根筷子和一些食盐。”看似平淡无奇,却显示了作者对量词、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

61

小作者善于抓住细节,不仅如实地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了下来,还细腻地再现了实验过程中自己的心理活动,让作文真实且富有情趣。这篇作文不仅让读者明白了塑料尺子吸附纸屑的原理,还让读者明白了进行科学实验要不惧失败的道理。

62

全文选材新颖有趣,记叙生动具体,语言流畅,是一篇不错的范文。尤其是小作者乐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63

小作者分别描述了做“蜡烛吸水”实验的缘由、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思路非常清晰。而且,小作者在介绍实验过程时,使用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很有条理。

本文小作者选取了“纸片托水这个试验,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实验介绍给大家,实验过程描述清楚,语句通顺。对实验的过程观察得特别清晰,还有自己的思考,这都源于小作者在习作前的用心审题和认真实验。

65

小作者观察入微,语言生动活泼,想象力丰富。本文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鸡蛋前后的变化写得栩栩如生。“鸡蛋似乎也被搅醒了似的,竟然真的摇头晃脑地往上浮起来了!”“它像调皮的小地鼠一样,一松开马上又浮了起来。”这些生动活泼的句子为文章增色不少。

66

小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不同硬币不同的入水姿态描写出来了,非常形象生动。

67

这篇习作思路清晰,结构分明。小作者从儿童的视角,调动各种感官观察了鸡蛋的变化,富有童趣的想法让人不禁莞尔一笑。

68

语言风趣生动,把实验过程写得很清楚。

69

文章开篇简要地交代了做实验的起因及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再详写了小作者做实验的过程及其内心的想法。最后,小作者从无数次的实验中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

70

全文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过渡自然,把实验的准备、经过、结果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叙述得通俗易懂。

71

小作者认真做实验,并一步步介绍了实验过程,有趣有益!

72

小作者描写的这个“瓶子吞鸡蛋”的实验,不仅名字吸引读者,其过程更是充满悬念,因而能够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同时,小作者是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不但对实验的经过仔细观察,而且留意了同学们的神态、动作等。

73

习作结构清晰,开头结尾简洁明了,通过前后两次实验进行对比,得出实验结果。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了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最后得出结论表达自己的感悟,提升了文章的层次。

74

小作者用上了“首先……接着……然后……”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把炸臭豆腐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