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二轮专题练】(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情节

来源:爱够旅游网


【2021二轮专题练】(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情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挑脚

陆涛声

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上海等城市的“洋货”涌向乡下,乡下农副产品也销往城市,都越来越多。柳林镇店家进出货量大了,有了定期开往常州载客、带货的挂帆班船,搬运活儿也就多了。这一带称搬运工为“挑脚”。镇上的挑脚不断增多,有时活儿多人不够,有时活儿少就抢着干,常发生争执。

有个被人叫“老巴子”的,二十六七岁,个子瘦小,老被人欺得轮不上干活儿。这回东街外茧行里要挑蚕茧装船运送去苏州,老巴子事先找茧行王老板讲好,搬运也算他一个。

这天他头一个赶到。茧行原只要五个挑脚,却到了六个。多了个叫长根的大个子,事先并没有说好,硬要参加挑茧,要把老巴子挤掉。老巴子不买账,跟长根争吵起来。长根自恃身高力大,就伸手把老巴子推操得趔趔趄趄,要赶他走。老巴子宁输拳头不输嘴,骂个不停。有个叫荣福的挑脚,正扛着扁担经过,不由停住脚看吵闹。他住得离老巴子家不远,知道老巴子家有个年近六旬的瞎眼老娘和两个还没有灶台高的孩子,全靠老巴子卖力养活,生活很艰难。荣福同情老巴子,为他不平。见长根揪住老巴子衣领,扬起拳头,要朝他面门砸去,荣福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抓住长根握拳的那肘子:“欺弱小算什么好汉!放开他!”

长根先是一愣,随后冷冷地盯着他:“要你多管什么闲事!”

荣福松了手,轻蔑地一笑:“路不平,众人铲。”

长根放开老巴子,冷笑着说:“你想跟老子交交手?”挑明要较量的意思。

“不服就试试!”荣福立马应战。

茧行王老板怕闹出大祸,忙劝阻:“都是为要活儿干,是小事,不必争了,今天我就多用一个人。”随后又说:“你们挑脚里最好有个头儿,每天歇工时把第二天要干的活儿排排,轮流分配,省得老难为主家。”

挑脚们都赞成王老板说的。

“你们说,这个领头的该让哪个当?”长根急切地问挑脚们,盼别人提他。

“我!”荣福不等别人开口就硬声硬气接应。

“你?”长根大有横枪立马之势,“那先得比试比试!”

王老板又忙把两人隔开,想出一个主意:“你们都要靠力气赚钱过日子,万一哪个伤了,会连累家小受苦。不如用干活儿比力气定高下。”

于是,歇工后众挑脚到徐记茶馆,定下比赛办法和规则,并立了字据。

这比赛的消息一下传开,第二天清早,小镇上的人纷纷拥到河边码头围观。

是比挑小麦上船。小麦用麻袋装好的,有五十斤和二十斤两种,挑时用麻绳络子兜着,随挑者装。荣福和长根都找来了最粗壮最硬的扁担。

先是由长根挑,他装了二百四十斤,从河岸上走向码头,一步一步踏下十四级石阶,走过跳板踏上船头,把跳板压得微弯,船头也压得微低。他在船头上慢慢转了个身,回头又走过跳板,蹬十四级石阶跳到岸上,稳当放下担子。

轮到荣福了,他不动声色,装了三百二十斤。他弓下身把扁担搁上肩,两腿摆成坐马势,用劲儿一挺,身子站直挑了起来。正要迈步,“嘎巴”一声,扁担断成了两藏,显然,没有一根扁担可以经得起三百斤。他早备了一根茶缸粗的毛竹扛棒。圈观人中有好些人劝他,别意气过盛压伤身子。他一言不发,用扛棒挑起了担子。论个子他没有长根高,可他的身板阔达达厚墩墩,像是铁铸铜浇的;那三百多斤的担子犹如搁在一块厚厚的石碑上。他一步一步跨下码头石阶,跳板随他移步下晃。他踏上船站定后,故意耸耸肩晃了晃担子,把船头压得连连点头,河面泛出一圈圈波纹。他稳笃驾转过身,再走过跳板蹬着石阶回到岸上,不紧不慢把担子放下,两条粗臂交错在胸前望着长根,气都不喘。 镇上人原都知道荣福从小练甩石锁,力气大,究竟大到怎样并没有数,这回一见,都惊讶不已。

长根脸发了红,面上掠过一丝尴尬的神色,迟疑了一会儿,突然上前托起荣福放下的担子,身子一挺,挑得站了起来,踉踉跄跄向码头石阶跨去。人们都大吃一惊。王老板发急说:“你就别再挑啦,万一弄坏身子,老婆儿子就都得跟你受罪呀!”

长根还是不听,强着要下石阶。

荣福从长根挪出两三步的样子,就掂量出他根本没能耐挑着下完十四级台阶。听王老板一说,心倒软了几分:不可怜长根,还得怜怜他的家小,便不声不响快步抢到长根前头,连冲下五六级石阶,等着长根挑担子下来。

长根摇晃着沿石阶往下跨着,荣福也一级一级往下退。长根跨出第五级石阶时,忽然一晃,担子一

头拖撞到石阶,顿时失去平衡,要往下跌。眼看就要出大事闯出大祸,荣福跨上一步,双臂猛地抱住长根身子,右肩侧着往上一挺顶住了扛棒,随后就接过担子挑回岸上。长根一下瘫软地坐到石阶上,面孔发白,气喘得呼呼响……

荣福当了挑脚班头。过后,老巴子问荣福:“你怎么还帮长根?”

荣福反问:“你怎么不问我干吗要帮你?”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上世纪30年代江南城乡间商品流通情况的交代,既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为后面挑脚之间的争斗做了铺垫。

B.小说善于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老巴子“骂个不停”,写长根“揪住老巴子衣领,扬起拳头”,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小说写比赛消息传出后“小镇上的人纷纷拥到河边码头围观”,一方面烘托出比赛场面的热闹,另一方面折射出小镇的人情世态。

D.小说以老巴子与荣福的对话作为故事的结尾,既让两人的想法构成鲜明对比,突出荣福的义举非常人所及,又让作品充满余味。

2.文中画线部分是荣福挑小麦上船的情节,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荣福的心理活动。

3.请从小说整体构思的角度,简要分析茧行王老板这一次要人物独特的艺术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死亡和疾病

(俄)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一个流传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间的故事。

那里的人们说,上帝最初造人时,不是非要他们劳动不可的。他们既不需要房屋,也不需要衣食。他们都能活到百岁而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疾病。

过了一段时间,上帝想去看看人们生活得怎样,他看到的是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而且互相争吵,只顾自己,不仅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反而诅咒起生活来。

此时,上帝对自己说:“这是因为他们都能独立生活的缘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上帝做了重新安排:人们要活下去,就不能不劳动;为了避免受冻挨饿,人们就不得不建造房屋、耕种谷物。

“劳动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上帝心想,“要是他们不合作就造不了工具,伐不了树,盖不了房子,种不了地也收不了庄稼,纺不了纱,织不了布也做不了衣服。”

过了一些时候,上帝又来查看人间的生活情形,看看他们现在是否幸福了。

可是他发现,人们生活得比以前更糟了。他们在一起劳动是出于不得已,而且也不是大家全在一起,而是一伙一伙的。每一伙都想把另一伙的活儿抢去干。他们互相倾轧,把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争斗之中

了,所以他们的生活还不如从前。

上帝看到自己的安排并没有使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于是便决定让人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人们随时都会死亡,并向他们宣布了这一安排。

“要是人们知道自己随时都会死亡,”上帝心想,“也许就不会为争夺那些身外之物而浪费自己的年华了。”

但是事情还是与上帝的意愿相反,当他再次来视察时,发现人们的生活还是同以前一样不幸。

那些强有力的人,利用人随时会死的事实,降服了一些软弱无力的人,杀掉一些,用死亡去威胁另一些。结果,强者及其后代都不劳动,闲得百无聊赖,而弱者则不得不拼死劳动,终生不得休息,两种人互相害怕,彼此憎恨,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不快活了。

看到这种情况,上帝决定用一种补救方法,他把千奇百怪的病魔打发到人间,上帝认为,当人们都受到疾病威胁时,他们就会懂得,强者应该怜悯并帮助那些弱者。

当上帝再次回来查看人们有了得病危险以后的生活情形时,他看到人们的生活甚至比以前更糟了。上帝的本意是要让疾病使人们能够互相同情关照,岂不知,如今疾病,反使人们陷入更大的分裂。那些强壮得足以强迫别人劳动的人,得病时就强迫他们来侍候自己,但临到别人生病时,他们就置之不理。那些被迫劳动、在别人生病时又得去侍候他们的弱者,其劳累程度便可想而知了,他们有了病就只能听天由命。为了不使病人影响健康人的精神状态,人们把病人和健康人的住宅远远分开。其实健康人的同情本来是会使那些可怜的病人的心情快活起来的,这些病人只好待在他们的房子里受煎熬,死在那里。那些雇来看护他们的人,不仅没有热情,反而还厌恶他们。此外,人们还认为有许多,病是传染的,由于害怕传染,他们不仅躲着患者,甚至把自己同照看病人的人都隔离开来。

上帝自言自语道:“如果连这样都不能使人们懂得他们的幸福所在,那就是咎由自取。”于是,他撇下人们不管了。

过了许久,人们逐渐明白,他们是应该而且也是可以过得幸福的。只是到了近代,才有少数的人懂得,劳动不应该成为人生中的苦差事,也不应该认为是服苦役,而应该是使所有人联合起来的共同事业。他们开始懂得,死亡时刻威胁着每个人,人类唯一合乎理性的事,就是在团结和友爱中度过有生之年的每一分钟。他们也开始懂得,疾病不应该把人们分开,恰恰相反,它应该为人类相爱提供机会。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佳作选》,春风文艺出版社)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简单质朴,情节多有起伏,层层推进,揭示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

B.对比、反语手法在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有集中体现,本文也多处运用这两种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讽刺和批判力度。

C.“上帝心想”、“上帝认为”等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以上帝的心理活动来推动情节发展,构思巧妙。

D.本文看似虚构,实则有很强的现实性,是现实生活中人性及社会性的缩影,这很好地诠释了“文学是生活的浓缩”这一观点。

5.有人认为,本文尾段显得赘余,你认为呢?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6.本文作为寓言体微型小说,艺术特色鲜明,试简析其中特色。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在那儿

刘慈欣

(前情梗概:一心想要登山的冯帆曾经在大学组织攀登珠峰,最后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从此远离陆地,他决定一辈子不登山。但机缘巧合,原本是为了逃离登山而来到海上的冯帆,遇到了因外星飞船入侵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人类大难临头……)

冯帆站在救生艇上,目送着蓝水号远去,他原准备在其上度过一生的。另一边,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

当感觉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倾斜时,冯机纵身一跃,跳入被外星飞船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

他要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

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山的山顶,冯帆在水中抬头望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坡,坡度有四十五度,仿佛是一个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来一样。冯帆用最省力的蛙式游着,想起了大副的话。

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十三公里左右,如果是在海平面,他的体力游出这么远是不成问题的,但现在是在爬坡,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

这时,冯帆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随着水面向上倾

斜,游起来却没有感到更费力。回头一看,看到了被自己丢弃在山脚的救生艇,他离艇之前已经落下了帆,此刻却见小艇仍然稳稳地停在水坡上,没有滑下去。他试着停止了游动,仔细观察着周围,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冯帆一砸脑袋,骂自己和大副都是白痴:既然水坡上呈流体状态的海水不会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会滑下去呢?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

冯帆继续向上游,越来越感到轻松,主要是头部出水换气的动作能够轻易完成,这是因为他的身体变轻了。重力减小的其他迹象也开始显现出来,冯帆游泳时溅起的水花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和行进的速度也在变慢,这时大海阳刚的一面消失了,呈现出了正常重力下不可能有的轻柔。

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形状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剔透的刨花。海浪并没有增加冯帆游泳的难度,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峰顶的,推送着他向上攀游。随着重力的进一步减小,更美妙的事情发生了: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来,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传递着,快速向峰顶进发。

他突然想到了蓝水号,意识到船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应该将船径直驶向海水高山,既然水坡上的重力分量不存在,蓝水号登上顶峰如同在平海上行驶一样轻而易举,而峰顶就是风暴眼,是平静的!想到这里,冯帆急忙掏出救生衣上的步话机,但没人回答他的呼叫。

冯帆已经掌握了在浪尖飞跃的技术,他从一个浪峰跃向另一个浪峰,又“攀登”了二十分钟左右,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浑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

冯帆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跃,他被一道近三十米高的薄浪送上半空,那道浪在他脱离的瞬间就被疾风粉碎了。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风力突然减小,托着他的无形的气流之手

松开了,冯帆向着海水高山的峰顶坠下去,在峰顶的正中扎入了蓝幽幽的海水中。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围已经很暗了。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一种熟悉的感觉向他袭来,他仿佛又回到了珠峰的风暴卷起的黑色雪尘中,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就在这时,他发现身边有几个银色的圆球正在与自己一同上浮,最大的一个直径有一米左右,冯帆突然明白这些东西是气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气泡。他奋力游向最大的气泡,将头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当缺氧的晕眩缓过去后,他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球形的空间中,这是他再一次进入由水围成的空间。他感觉自己是在乘着一个水晶气球升上天空。上方的蓝色波光越来越亮,最后到了刺眼的程度,随着“啪”的一声轻响,大气泡破裂,冯帆升上了海面。在低重力下他冲上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缓缓落下来。

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

(选自《刘慈欣作品集·山》)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身一跃”,既写出了冯帆跳入水中时的敏捷,也显示出他要登上峰顶、征服海水高山的毅然决然的坚定信心。

B.冯帆最初没有考虑爬坡的因素,原本认为有足够体力支撑他登上峰顶,但他并未因此对登山这个决定感到后悔。

C.“海水高山是他的了”一句,写出了冯帆在察觉被丢弃的救生艇及自身的情况后重新燃起的登上峰顶的希望之火。

D.从峰顶正中坠入海水又上浮时,由于窒息,冯帆感受到了那熟悉的死亡威胁,他想起了曾经攀登珠峰时的危险境地。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时间为序组织安排情节,符合人们对事件的一般认知过程,让读者对冯帆攀登海水高山的整个过程了解得详细透彻。

B.作者在行文中想象丰富,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将低重力下的海浪写得形象生动,也将冯帆在海水中前行的行为烘托得更加壮美。

C.小说在描写冯帆攀登海水高山的过程中穿插交代了船长的失误,而冯帆急忙用步话机呼叫想提醒船长的行动体现出他的善良。

D.小说结尾言简意赅,既交代了冯帆登顶终于成功的结局,又直接阐明小说的主题: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不畏险阻,勇于探索。

9.小说开头段落(含前情梗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自然结合”。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2021二轮专题练】(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情节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折射出小镇的人情世态”错误。小镇上的人纷纷拥到河边码头围观,能折射出比赛的紧张氛围,和“小镇的人情世态”无关。

故选C。

2.①胸有成竹,自信满满;②从容不迫,骄傲自豪;③展现实力,傲视长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

“荣福从小练甩石锁,力气大”因此之前很有底气地劝架,“荣福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抓住长根握拳的那肘子”,他看见长根挑的分量,很明白自己会赢,所以内心沉稳,自信满满;

明知选的扁担承受不了三百斤的重量,还是要让人们看一看,到了船上,“故意耸耸肩晃了晃担子”,在向人们展现自己的实力,内心无比从容骄傲;

挑回来后,交叉双臂,傲视长根,内心充满赢得比赛的喜悦。

3.①王老板的茧行只需要五个挑脚,这为后情节的展开做了背景铺垫;②王老板的行为多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他主张选个头儿,主张比赛定高下;③表现主旨,王老板的形象表现了人情的温暖与善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从故事发生的原因看,正是因为王老板的茧行只需要五个挑脚,才有后面一系列情节的发生,王老板这一人物是这篇小说存在的前提;

从情节上看,王老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他提出“挑脚里最好有个头儿”,“用干活儿比力气定高下”,才有了后面的比赛,他对长根的担心触动荣福出手帮助长根;

从主旨看,王老板心思细腻,胸怀宽阔善良,宁可自己多出钱再多招一个人以平息争端,劝说长根放弃逞能,这些和荣福的仗义帮助老巴子和长根是一样的,表现了小说人情温情善良的主旨。

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本文多处运用这两种手法”错误。文中没有运用“反语”。故选B。

5.示例一:我认为尾段不赘余。①主旨上,尾段卒章显志,直接揭示了主旨:人应该在团结友爱中用劳动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对抗疾病,自省自觉才会真正进步。②情节上,尾段人们自省自觉的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③人物形象塑造上,丰富了群体人物形象:由先前的懒惰功利、冷漠自私到后来自省自觉的转变。

示例二:我认为尾段赘余。①情节上,文章到“他撇下人们不管了”已经交代了结局,情节已经完整。②主旨上,到此已批判了人性懒惰功利、冷漠自私的弱点。③艺术效果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认为尾段不赘余。主旨上,尾段卒章显志。劳动不应该成为人生中的苦差事,也不应该认为是服苦

役,而应该是使所有人联合起来的共同事业。他们开始懂得,死亡时刻威胁着每个人,人类唯一合乎理性的事,就是在团结和友爱中度过有生之年的每一分钟。由此可知,结尾直接揭示了主旨:人应该在团结友爱中用劳动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对抗疾病,自省自觉才会真正进步。在情节上,由原文“过了许久,人们逐渐明白,他们是应该而且也是可以过得幸福的。只是到了近代,才有少数的人懂得……”中的“人们逐渐明白”和“才有少数的人懂得”可知,尾段人们自省自觉的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他们也开始懂得,疾病不应该把人们分开,恰恰相反,它应该为人类相爱提供机会。由先前的懒惰功利、冷漠自私到后来自省自觉的转变。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丰富了群体人物形象。

认为尾段赘余。情节上,文章“上帝自言自语道:‘如果连这样都不能使人们懂得他们的幸福所在,那就是咎由自取。’于是,他撇下人们不管了”中的“他撇下人们不管了”已经交代了结局,情节已经完整。主旨上,“如果连这样都不能使人们懂得他们的幸福所在,那就是咎由自取。”到此已批判了人性懒惰功利、冷漠自私的弱点。艺术效果上,言有尽而意无穷,上帝撇下人们不管了,读者就会想知道人们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所以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

6.①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辟简练,层进性的结构却极富表现力。②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借远喻近。③故事情节的虚构性。④情节单一,群体性人物形象单一,围绕构思的聚焦点,布局单纯。⑤技术简单,小说大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同时注重铺垫、渲染等多种手法的运用,本小说技巧相对简单,只充分运用一两种写人叙事的方式,依靠简洁的语言功力表现深刻的思想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文章由一开始的上帝最初造人时,不是非要他们劳动不可的;到上帝做了重新安排:人们要活下去,就不能不劳动;再到上帝决定让人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人们随时都会死亡;然后上帝又把千奇百怪的病魔打发到人间;最后上帝撇下人们不管了。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辟简练,层进性的结构却极富表现力。

上帝做了一系列事情都不能使人们懂得他们的幸福所在,最后他撇下人们不管了。文章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借远喻近。

上帝造人,安排人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又把千奇百怪的病魔打发到人间,这些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

整篇文章就围绕上帝和人们来展开叙述,情节单一,群体性人物形象单一;文章始终围绕上帝想让人们懂得他们的幸福所在来叙述,围绕构思的聚焦点,布局单纯。

技术简单,本小说技巧相对简单,只充分运用一两种写人叙事的方式。在叙述人们有了得病危险以后的生活情形时,只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强者和弱者的对比,依靠简洁的语言功力表现深刻的思想主题。

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B.“冯帆最初没有考虑爬坡的因素”不合文意,从文中“他大概算了一下……但现在是在爬坡,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可看出,他考虑了爬坡的因素。故选B。

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D.“直接阐明”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含蓄地揭示”;另外,对主题的概括也不够准确全面,从文中来看,要想成功不仅要不畏险阻,勇于探索,还要战胜自身的负罪感,要勇敢面对新的挑战。故选D。

9.①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冯帆和他因负罪感躲避登山的处境,和后面攀登海水高山的过程形成对照,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开篇点题,具体叙述海水高山的地理位置及情况,为下文具体写冯帆的登顶过程提供背景空间。③突出了冯帆的形象:战胜自身的负罪感,勇敢面对新挑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一般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考虑句段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与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的关系;结构上,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表达效果上,多是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有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

首先分析内容上的作用。由前情梗概可知,冯帆本是一心要登山,可是因为“曾经在大学组织攀登珠峰,最后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从此远离陆地,他决定一辈子不登山”,可以看出冯帆因为内心的负罪感而躲避登山,而后文写冯帆攀登海水高山,前后内容形成对照,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冯帆由一开始躲避登山到后来攀登海水高山,这一过程也是冯帆战胜自身负罪感而勇敢面对新挑战的过程,所以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然后分析结构上的作用。作为开头的段落,先要考虑和标题的关系。本文的标题是“山在那儿”,由梗概“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和开头段“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可知,“山在那儿”的“山”就是指这海水高山,所以开篇点题;“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交代了这山的地理位置和具体情况,这就为下文的攀登提供了背景空间。

10.①作者在文中想象了外星飞船入侵,引发了海水的上升,形成了海水高山,而冯帆在重力减小的情况下最终登上峰顶的艰辛过程,体现了宇宙科学之美,②冯帆在攀登海水高山顶峰的过程中,战胜了自身对死亡的恐惧,也战胜了羁绊自己已久的负罪感,体现出人性之美。③宇宙科学之美展示的是想象中的神秘的事物,颇有诡谲意味;冯帆身上的勇敢、善良的人性之美让其登顶过程显得非常壮观,二者自然融合在一起,向读者展示出一种壮观的诡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题干中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评价之语,即“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自然结合”。由

此可知,考生应该到本文找出“宇宙科学之美”以及“人性之美”的表现,同时还要分析二者的结合。

然后到文中找到“宇宙科学之美”。从文中来看,海水高山的形成与外星飞船的入侵而引发海水的上升有关:如“因外星飞船入侵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外星飞船”;接着文中写冯帆登上峰顶,因重力减小而遇到诸多困难,最终在这些困难之下成功登顶,这些体现了宇宙科学之美。

接着找到“人性之美”。文章的主人公是冯帆,所以这“人性之美”自然是从冯帆的身上展现出来。文章主要写冯帆攀登海水高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冯帆战胜了自身的负罪感,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这些展现出人性之美。

最后分析“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结合。“外星人”、“外星飞船”等都是想象中的神秘事物,宇宙科学之美借助这些神秘事物让文章有了诡谲的意味;而冯帆在登峰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敢无畏也让登峰的过程显得壮观,两者的结合更是让文章有了引人入胜的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