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寓言《刻舟求剑》原文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第 1 页 共 4 页
经典寓言《刻舟求剑》原文及赏析
【导语】: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是一部融汇先秦各派哲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是一部融汇先秦各派哲学政治思想的著作,其《察今》篇主张因时变法,主要体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为了阐明这个观点,共使用三则寓言: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三则寓言都以楚人为主角,以江河为背景,“循表夜涉”着重于时间的推移,“刻舟求剑”着重于空间的变化,“引婴儿投江”着重于人的差异,分别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三个角度,阐明了因时变法的重要,批判了墨守陈规的可笑与可悲。三则故事主题统一、人物统一、地理背景统一,但角度变化,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
“刻舟求剑”的讽刺对象是一位乘船涉江的楚人。这个楚人的特点是思想闭塞而刚愎自用。他不懂得“舟已行矣而剑不行”的客观变化,思想闭塞保守,机械愚蠢,无以复加;但他却自以为高明。你看,“遽契(刻)其舟”动作多敏捷,“是吾剑之所从坠”语句多肯定,“从其所
第 2 页 共 4 页
契者入水求之”行为多果断,但这一切貌似高明而旁若无人的言行正好证明其刚愎自用,不可救药。
战国时代是一个风云突变的时代,那些固守旧法,反对革新的国君和贵族们颇与刻舟求剑的楚人相似。楚国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守旧的贵族反对变法,诛杀了吴起;楚怀愎自用,听信谗言,放逐了忠贞的屈原。终于使一个地域辽阔并曾经问鼎中原的强国走上了衰败灭亡的道路。作者选择楚人作为寓言主人公,并非出于偶然。当然,寓言的政治寓意涵盖了守旧的各国诸侯,而不仅针对楚国君臣。作者点明寓意说:“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 岂不悖哉!”
这则寓言还包含着深沉的哲理。长江之水和所乘之舟,每时每刻都处在运动之中,而落水之剑和落剑之地,则处于相对的静止状态。只有懂得这种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矛盾,才不会做出刻舟求剑的蠢事。故此寓言启示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要掌握事物间因运动变化而形成的各种复杂关系。
寓言以水和舟比喻时代的发展变化,是相当贴切而深刻的。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奔腾不息的江河之水,是启发人们认识时间变化的最形象的教材。寓体贴切,与寓意妙合无垠,也许是这则寓言艺术生命力强大的奥秘所在。
“刻舟求剑”作为一个成语,主要用来比喻不知变通的迂腐徒劳的举动。如刘知几《史通·因习》云:“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鼓瑟,刻船而求剑也。”有时,用来抒发时过境迁,旧踪难
第 3 页 共 4 页
觅的情怀。如黄庭坚《追忆余泊舟西江事次韵》:“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这已不是原来的寓意了。
第 4 页 共 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