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2023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重组+二模备考预测(上海专用)(解析版)

来源:爱够旅游网
2023中考二模精准预测卷01(上海专用)

一、古诗文(40分)

(一)默写(16分)

1.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 2.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3.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送友人》) 4.知困,__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5.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天下人民的幸福奋斗,表现出远大的政治抱负,这也就是《岳阳楼记》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忽复乘舟梦日边 乱花渐欲迷人眼 落日故人情 然后能自强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复、渐、情、强、忧”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各题。(24分)

【甲】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麟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

送陈经秀才序(节选)

欧阳修

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①

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②

鳖,可供膳羞。山两麓③

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④

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⑤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注释】①刺舟:撑船。②擉:刺。③麓:山脚。④岩崭颓怪:山峰险峻危峭。盘绝:曲折难行。⑤长夏:泛指夏季。

6.【甲】诗作者是_______,【乙】文作者陶弘景是_______(朝代)人,【丙】文作者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白居易 南朝(南北朝) 六一居士

【解析】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 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言律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送陈经秀才序》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7.解释句中的加点词。(2分)

(1)四时俱.备( ) (2)而可以登高顾.望( ) 【答案】都 看,回头看(环顾)

【解析】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四季都存在,俱:都;(2)句意为:因而可以登高四处眺望,顾:看,回头看。

8.(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

(2)下列对【丙】文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所以不会感到身体劳累,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满足。 B.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 C.却不会感到身心的劳累,虽然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满足。 D.所以不会感到身心疲劳,虽然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

【答案】(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美好世界)啊! (2)B

【解析】(1)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句中重点词语:实,确实;是,这里;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句意为: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美好世界)啊!(2)考查对句子的翻译和文段内容的理解。解答时,首先弄懂句子含义,再与各个选项进行对比。“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意思是,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而:却;劳,疲劳;虽,即使;厌:厌倦;故选B。 9.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和【乙】文写的是春天景色,【丙】文写的则是夏天景色。 B.【丙】文和【乙】文中水的特点是清澈,【甲】诗中水的特点是寒冷。 C.【甲】诗和【丙】文观景角度是仰观俯察,【乙】文观景角度是近观。 D.三篇诗文写景的角度各有不同,但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答案】D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将每一个选项放入文本中进行比较辨析。A.“【甲】诗和【乙】文写的是春天景色”表述有误,根据乙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麟竞跃”的内容可知,本文描写的是四季常景,并不是仅仅写“春天景色”;B.“【甲】诗中水的特点是寒冷”表述有误,《钱塘湖春行》处处

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文中并未体现水的寒冷;C.“【乙】年》的小说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他却十分欣赏。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几经周折,文观景角度是近观”表述有误,根据乙文中“高峰入云”“两岸石壁”“夕日欲颓”的描写可知,乙文中景物描写也采用了远视;故选D。

10.从描写的景物看,【甲】诗选择了________、乱花、浅草等早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表达游湖的喜悦之情;【丙】文不仅描写了可赏之美景,还从“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突出游玩之乐。(6分) 【答案】早莺、新燕 浮泛 膳羞

【解析】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的内容可知,作者先写仰视所见禽鸟,早莺在歌,春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根据【丙】文中“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鳖,可供膳羞”的内容可知,作者撑着小船在水面随波逐流,泛舟游览;在河中钓鲂鱼,刺龟鳖,作为佐餐的佳肴。又从“浮泛”“膳羞”两方面,突出了游玩之乐。

11.【乙】文末提到谢灵运,意蕴丰富,含蓄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等情感。三位作者都陶醉在自然美景中,可以用【丙】文中的句子“________”来形容他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6分)

【答案】钦慕(追慕、追随) 自豪(自得、自诩)惋惜(遗憾)(谢灵运、自己、世人三个角度任选其二) 欣然得山水之乐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乙】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内容可知,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钦慕已久的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世人无视山水之乐的惋惜。三位作者都陶醉在自然美景中,【丙】文中“欣然得山水之乐”意为能够尽情地享受山水的乐趣,可用来形容他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然而伊水的流水最为清澈见底,河水发出潺潺之声在山石问飞溅。撑着小船在水面随波逐流,可以泛舟游览;在河中钓鲂鱼,刺龟鳖,可作为佐餐的佳肴。两山的山脚都沉浸在水中,没有危崖峭壁和曲折难行的险境,因而可以登高四处眺望。在漫长的夏日来游览,只有十八里路程,可以清晨出游傍晚归来。所以游览龙门的人能够尽情地享受山水的乐趣,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

二、现代文(39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9分)

赏识的力量

①1852年秋天,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无意间捡到一本《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被一篇题为《童

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赏识与肯定。姑母写信告诉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引起了名人的注意,大作家屠格涅夫说你如果能继续写下去,前途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有了自信和动力,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终成世界级大文豪,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这就是赏识的力量,赏识能给人自信,鼓励其成才成业成功。

②赏识能给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使其砥砺前行,创造不凡业绩。1849年,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家读书的左宗棠。一番交谈后,林则徐被左宗棠的学识志向所折服,将他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临别,林则徐还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回福建后,林则徐又向咸丰皇帝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林则徐的赏识,使左宗棠信心大增,主动出山入仕,屡立奇功,一展抱负。

③赏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方向,使其走上正确的轨道。台湾作家林清玄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巧妙。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到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酒店的大老板了!

④赏识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动力,使自己迈上崭新的阶梯。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诗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赏识。我们要有苏轼“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要有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坚贞不屈。因为赏识自己,诸葛孔明才会自称卧龙,未出草庐而知晓天下三分;因为赏识自己,毛遂才会以锥自喻,在大殿上据理力争;因为赏识自己, 。

⑤伏尔秦说:“人性中有一种共同心理,就是对于被人赏识的渴望。”同样,善于赏识人是一种宝贵的美德,自我赏识也是一种睿智的表现。一个欣赏,或许会挖掘出一个人的潜能;一句赞扬,说不定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肯定,可能会激励出一个天才出世。

(有删改)

12.通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4分) 【答案】赏识能给人自信,鼓励其成才成业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议论文的论点一般在标题部分,或者引论与结论中,也可从从本论部分根据论述的要点进行提炼。本文标题《赏识的力量》,是个短语,不是句子,所以不是本文中心论点;从引论部分(第①段)最后一句“这就是赏识的力量,赏识能给人自信,鼓励其成才成业成功”及结论部分(第⑤段)“善于赏识人也是一种宝贵美德,自我赏识也是一种睿智表现。一个欣赏,或许会挖掘出一个人的潜能;一句赞扬,说不定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肯定,可能会激励出一个天才出世”,可概括出本文中心论点是:赏识能给人自信,鼓励其成才成业成功。 1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开篇举出屠格涅夫赏识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赏识能给人自信,鼓励其成才成业成功”;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文章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议论文的开头是引论,起引出话题或引出论点的作用。本文由“屠格涅夫赏

识托尔斯泰”的故事,引出“这就是赏识的力量,赏识能给人自信,鼓励其成才成业成功”的中心论点;另外,屠格涅夫赏识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本身作为事实论据也可证明中心论点;同时以故事开头,能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14.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答案】举例论证,列举了林则徐赏识左宗棠,左宗棠信心大增,主动出山入仕,屡立奇功,一展抱负的事例,有力论证了“赏识能给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使其砥砺前行,创造不凡业绩。”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使用及作用。从第②段“1849年,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家读书的左宗棠……林则徐的赏识,使左宗棠信心大增,主动出山入仕,屡立奇功,一展抱负”,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结合第②段“赏识能给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使其砥砺前行,创造不凡业绩”,可知列举的事例,具体有力论证了“赏识能给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使其砥砺前行,创造不凡业绩”的分论点;结合第①段“这就是赏识的力量,赏识能给人自信,鼓励其成才成业成功”,可知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5.请在第④段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一个论据。(3分)

【答案】示例:陈涉才会石破天惊,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解析】本题考查仿照上句补充论据。补充的论据要能证明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从第④段“赏识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动力,使自己迈上崭新的阶梯”,可知本段分论点是赏识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动力,使自己迈上崭新的阶梯;结合上句“因为赏识自己,毛遂才会以锥自喻,在大殿上据理力争”,可知从自己的积累中按照上句的格式,举出一个能证明这个观点的名人事例的合适回答即可。 示例:姜子牙才会愿者上钩,在碧溪边直钩垂钓。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0分)

与纯真相遇 安宁

①在眉山喧哗的人群里,我与吴青老师相遇。

②她已经80多岁了,双目却像孩子一样清澈和透明,似乎那里有一汪泉水,任谁站在她的面前,心底隐匿的虚浮都会被清晰地倒映出来。

③作为冰心的女儿,她有着特殊的身份,但她一直很认真地向人强调:我娘是我娘,我是我。因为冰心曾在山东生活过,吴青老师孩子一样撒娇地称呼母亲为娘,这让出生在山东的我,觉得温暖亲切,似乎我们曾经在一片土地上,一起生活过,沐浴过丰沛的雨水,浸染过草木的色泽,注视过同样的星空。那里还有《小橘灯》中散发出的微弱却坚定的光,将很多人脚下的路途,温柔地照亮。

④我娘告诉我,要做一个真的人,不能说假话。吴青老师这样一字一句地说。可是,很多人满嘴谎言,毫无底线,他们连一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堂堂正正的人,都不是!她的声音高亢响亮,有着让人内心震动的力量。我娘还告诉我,一个人要有爱,像繁体字里的爱一样,用一颗心去爱。

⑤她的确是这样做的。在人群里,她拄着拐杖,不让人搀扶,昂首挺胸,独自一个人慢慢行走。她总会立刻发现别人的虚伪,毫不留情地指出来。在葡萄园,讲解人员介绍,这里一直坚持绿色种植,没有污染。她指着地上不知谁丢弃的矿泉水瓶、烟头、废纸,很认真地纠正道:小伙子,你不要说谎。说完她又费力地

弯下腰去,捡拾那些垃圾。有人走过去,说:吴老师,我来帮您捡。她再一次孩子似的较真:你也不真诚,怎么是帮我捡?难道这是我一个人的责任?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那人红了脸,而更多的人则笑着看她,好像在看一只孤傲的野鹤,突然间降落在喧哗的鸡群,因为鸡群的热闹,而更凸显出她的孤独。

⑥一个人要走多久,才能穿越重重的迷雾,穿越无边的黑夜,成为一个真的人,一个即便被孤立依然内心单纯洁净的人?我看着人群中不停弯腰捡拾着垃圾的80多岁的老人,这样想。

⑦她有数不清的问题,而且打破砂锅问到底,像一个好奇的孩子。面对她诚挚的发问,讲解员不得不时时地停下,字斟句酌,给予回复。她问:为什么没有设置残障人员专用的洗手间?普通女工有没有产假?如果她们生病了,不能上班,会不会被扣薪水?她们每个月的收入,够不够生活?

⑧她已经80多岁了,可她说,依然有许多的知识,等待她永不停歇地学习。她会熟练地使用微信,加她,通过后,尽管对方知道她的名字,依然会收到她礼貌的回复:您好,我叫吴青。她如此注重细节,以至于每个被她注视的人,都会下意识地审视自己,并借助她的眼睛,照亮内心那些粗鄙的角落。

⑨在三苏祠,因为着急于一场朋友间的聚会,我离开队伍,赶去赴约。又因为匆忙,也或许内心根本缺乏对他人的关注,我竟忘了领队的嘱托,没有跟同车的人告知去向。所以当我接到吴青老师的微信通话,听到她着急地问我是不是走丢了,有没有找到大部队时,我立刻被深深的愧疚击中。我一连声地说着抱歉、对不起,我并非故意,我真的是给忘记了。但我还是能感觉到,这样的失误,在老人家人生的词典中,一定属于对别人的时间未曾给予尊重的错误。

⑩我为此惶恐不安,隔天在人群里见到她,我一脸羞愧地走过去,专门解释此事。她却笑着说:没事,也不是我特意要打电话给你,而是领队找不到你的联系方式,我恰好有你的微信,就试着拨打了一下。你只要没事就好,当时就怕你找不到队伍。

⑪不停地有人走过来,要跟吴青老师合影,我轻声道一句谢谢,就走入喧哗的人群。我听见她爽朗的笑声,穿越拥挤的大厅,弥漫至每一个角落。

⑫那笑声如此清澈、洁净,像溪水一样,将眉山小城的盛夏,一寸一寸地浸润。

(选自2021年8月26日《解放日报》)

16.第一段中“任谁站在她的面前,心底隐匿的虚浮都会被清晰地倒映出来。”心底隐匿的虚浮在文中具体指哪些内容?(3分)

【答案】1.葡萄园里讲解人员不重事实,满口胡话2.工作人员“帮”吴青老人捡拾垃圾3.三苏祠“我”不辞而别,让大家为我担心。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⑤段中“在葡萄园,讲解人员介绍,这里一直坚持绿色种植,没有污染。她指着地上不知谁丢弃的矿泉水瓶、烟头、废纸,很认真地纠正道:小伙子,你不要说谎”,概括为:葡萄园里讲解人员不重事实,满口胡话;结合⑤段中“吴老师,我来帮您捡”,概括为:工作人员“帮”吴青老人捡拾垃圾;结合⑨段中“在三苏祠,因为着急于一场朋友间的聚会,我离开队伍,赶去赴约。又因为匆忙,也或许内心根本缺乏对他人的关注,我竟忘了领队的嘱托,没有跟同车的人告知去向。所以当我接到吴青老师的微信通话,听到她着急地问我是不是走丢了,有没有找到大部队时,我立刻被深深的愧疚击中”,概括为:在三苏祠“我”不辞而别,让大家为“我”担心。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6分)

(1)那人红了脸,而更多的人则笑着看她,好像在看一只孤傲的野鹤,突然间降落在喧哗的鸡群,因为鸡群的热闹,而更凸显出她的孤独。(赏析本句的表达效果)(3分)

(2)她如此注重细节,以至于每个被她注视的人,都会下意识地审视自己,并借助她的眼睛,照亮内心那些粗鄙的角落.....

。(谈谈对加点字的理解)(3分) 【答案】(1)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吴青的纯真并没有得到大家的理解,她能坚持做自己更显得难能可贵。

示例二:运用神态描写,表现吴青的做法令讲解员十分尴尬,众人也大多不理解,这里的“笑”含有嘲讽的意味,反衬了吴青的纯真、直率。

示例三: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吴青与众人进行对比,突出了吴青不受外在环境影响,始终保持纯真心灵的美品质。

(2)“粗鄙的角落”主要指内心的阴暗面,如虚伪、冷漠等。在这里,当人们看到吴青的眼睛时就会意识到自己内心的不足,开始审视自己,反思自己,从而改变自己。

【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那人红了脸,而更多的人则笑着看她,好像在看一只孤傲的野鹤,突然间降落在喧哗的鸡群,因为鸡群的热闹,而更凸显出她的孤独。”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吴青比作“一只孤傲的野鹤”,把众人比作“鸡群”,两种人的对比非常生动形象,写出了大家对吴青的纯真做法并未真正理解,吴青“鹤立鸡群”的形象更加鲜明,她的行动完全出于本心,因此显得更为难能可贵。也可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那人红了脸”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讲解员十分尴尬的表情,这是因为吴青的话“你也不真诚,怎么是帮我捡?难道这是我一个人的责任?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确实在理,自己无法反驳。“更多的人则笑着看她”,也是神态描写,因为懂得人情世故的人说不出如此直爽的话来,所以众人对吴青的话也是不理解的,他们的“笑”不是欣赏,更多的是嘲讽。这些神态描写,反衬了吴青不同于常人的纯真、直率性情。还可从对比的手法来进行赏析。这个句子,将吴青的行为与众人进行对比,突出她“总会立刻发现别人的虚伪,毫不留情地指出来”的直率纯真;其他人虽然也看出了虚伪的地方,但碍于情面而不会轻易表达出来,可见吴青并未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灵一直保持着纯真的状态。以上三种角度,任选其一对句子进行赏析即可。(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她如此注重细节,以至于每个被她注视的人,都会下意识地审视自己,并借助她的眼睛,照亮内心那些粗鄙的角落”,结合第⑧段中此句前面的“她如此注重细节”,可见“粗鄙的角落”是与“注重细节”相对的,指的是普通人内心粗劣、鄙陋的阴暗面。面对吴青纯真的眼睛,人们会不由地对照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吴青注视的眼睛会让别人觉得“照亮内心那些粗鄙的角落”,意味着人们可能会在吴青的影响下也会变得纯真一些。

18.第③段内容是否可以删除?请说明理由。(5分)

【答案】示例:可以删除。本语段点明了吴青与冰心的关系以及和作者的缘分,而本文主旨是对“纯真”品质的一种赞美。如果删除并不影响文章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第③段,“作为冰心的女儿,她有着特殊的身份,但她一直很认真地向人强调:我娘是我娘,我是我”,点明了吴青与冰心的关系。“因为冰心曾在山东生活过,吴青老师孩子一样撒娇地称呼母亲为娘,这让出生在山东的我,觉得温暖亲切”,表现了吴青和作者的缘分。这个段落可否删掉,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只要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如果认为可以删掉,可从本文主旨是赞美吴青

“纯真”的品质,与她是谁的女儿无关来分析;如果认为不能删掉,可从这个段落介绍吴青是冰心的女儿,可见她受母亲“真和善的哲学”影响之深,以至终生保持纯真的品行这个方面来分析。 19.分析标题的作用。(4分)

【答案】一语双关,文章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与纯真相遇”一语双关,既指与“纯真”的吴青相遇,又指与“纯真”这种品行相遇;吴青“纯真”的表现在整个旅程中,因此“与纯真相遇”是文章线索,贯穿了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个题目还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表达对“纯真”品质的一种赞美。

20.文末作者写到“那笑声如此清澈、洁净,像溪水一样,将眉山小城的盛夏,一寸一寸地浸润”,你是否也曾受到吴青老人那笑声的“浸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4分)

【答案】①解释“那笑声”和“浸润”的含义。“那笑声”是清澈、洁净、纯真内心的外在表现, “浸润”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好心灵的感染和熏陶。 ②联系生活实际,发表看法(表达流畅、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那笑声如此清澈、洁净,像溪水一样,将眉山小城的盛夏,一寸一寸地浸润”,“那笑声”之所以如此清澈、洁净,是因为它是吴青老人纯真心灵的表现,凡是听到她笑声的人,都能像干渴的土地得到溪水灌溉一样受到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联系生活实际,发表看法即可。如:我看到一些老年人满脸沧桑,显然受惯了生活的磨难,却仍然对人热情有加,他们对我这样的孩子,嘘寒问暖,关照体贴,让我感到人情的美好,从而也对别人变得谦逊有礼起来。

三、综合运用(1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21-23题。(11分)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强不息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精神品质。我校拟于11月12日下午第三节课开展“君子以自强不息”主题班会,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21.结合以下材料,用一句话概括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3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答案】不断进取、自我超越、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内涵的理解与把握。解答此题,在阅读下面名言的基础上,要结合词语本身的含义,从多方面加以了解与把握。自强不息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自己努力向上,不松懈。所以自强不息的内涵是我们在遇到困难,迎难而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等。

22.下面是李明同学写给语文老师的邀请函,在语言表达上有两处不妥,请找出并改正。(4分)

邀请函

尊敬的杨老师:

您好!我们班将于本周五(11月12日)在班内举办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班会,特邀请您参加,请您务必按时到会。

九(3)班班委会 2021年11月10日

了我。我很高兴,我每天都练习唱歌。对于音乐,我总是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每次,无论是多么难的歌,我总是听一遍就会。每次,当我听到音乐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熟悉,亲切,舒服的感觉。我再一次提出了,要学唱歌或跳舞的要求。可是,你还是重复着那句话。在期末考试前几天,我跟你说,读完这个学期,我想去读艺术学院了。我以后,就走音乐的路了。我对学习,真的没有缘。可是,娘又跟我说:“那你,就不读书了?”我说,以后就机会再读吧!总之,我想走音乐的路!我很坚持的说。可娘,又说,我必须要好好的读书。不准走什么音乐的路。我没资格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只有父母指引着你走!我淡淡的笑了,我没有再【答案】①“11月12日”不够具体,可改为“11月12日下午第三节课 ②请您务必按时到会”语言不得体,应改为“敬请到时出席”。

【解析】本题考查应用文的修改。邀请函正文部分必须要有活动的主题及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本周五(11月12日)”活动时间不具体,应写出准确时间,如“11月12日下午第三节课”;“请您务必按时到会”,“务必”一词有强制、命令意味,在这里用不恰当,显得语言不得体,对被邀请人不礼貌,可改为“敬请到时出席”。

23.班会后,李明决定将学到的自强不息的故事以对联的形式表述出来,请你从以下词语中筛选出与该主题相关的词条,并运用对联知识,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整地书写在横线上。(4分) 以苦为乐 绢囊萤火 车胤 宋濂 以民为子 以夜继朝 手抄奇书 大禹 导流通渠 【答案】宋濂手抄奇书以苦为乐,车胤绢囊萤火以夜继朝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要求把给出的散乱的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首先要知道对联的特点是对仗工整,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相同,意义相关。从给出的词语中,可以找到“宋濂”与“车胤”名词对名词,“手抄奇书”与“绢囊萤火”动词对动词;“以苦为乐”与“以夜继朝”宾语对宾语。最后根据语义,连贯起来,这副对联可以是:宋濂手抄奇书以苦为乐,车胤绢囊萤火以夜继朝。

四、写作(60分)

24.按要求作文。(60分)

请以《让我自己决定》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⑨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真实校名。 【答案】范文:

让我自己决定

我长大了,我想自己选择自己要走的路。难得,我不怕走错路。父母,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走?我不怕走的辛苦,不怕走错路,只觉得,该走的还是要走。我不怕摔倒,为什么你们不放开手,让我去走?

——前记

记得,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对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娘曾和我说过,我在她肚子里的时候,娘就每天给我放音乐了。我总是在娘的肚子里跳舞。

我长大了,我依然很爱音乐。我跟你说,我要学弹琴,我要学唱歌,我要学跳舞。可是,你给我泼了冷水。你说:“小孩子,要从小好好学习。学这些都是没用的。”你知道吗?我多么的失望。后来,长更大了。我渐渐的发现,我跟音乐真的很有缘。我很喜欢唱歌,当时,学校选拔去参加唱歌比赛的时候,第一个就选

说什么。因为,我知道,我再说什么,你也不会允许。

娘,你知道吗?我总是,一个人在黑夜里默默的哭泣。咬破的双唇,凌乱的头发,哭红的双眼。那个,就是黑夜里的我。我总是,一个人独自听着音乐,跟着唱。我唱的悲伤,我唱的颓废。娘,你知道吗?我是个从小就怕摔的人。我总是认为,人该走的路还是要走出。逃避不了。你总是要面对。所以,从小我就喜欢自己选择自己要走的路。我不怕走错路,我不怕我选择的路有多难走。因为这种性格,我从小就摔过很多次。摔多了,就不怕摔了。我想走音乐的路,你为什么不让我走?我知道,或许这条路会很难走,或者会是一条不该走的路。但,我也想进去看看。我相信,我具备走这条路的条件。我相信,我具备承受痛苦的能力。我相信,即使我走错了,我也能走出来。重新再找一条路。或许,当我走出来的时候,我已不具备再选择要走的路的条件。但是,我不怕!因为,我想走这条路。父母,请你放手,让我去走吧!

我只有走过,我才会知道,那条路不好走。我从未常识过,又怎知难不难走呢?我想走,我想常识,父母,请让我尝试走那条路吧!

——后记

【解析】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文章的题目已经给定“让我自己决定”,切记不能更改。“决定”指的是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我自己”说明文章只能写作者自己有关的,不能写其他人的;“让”字有祈求、请求的意思,说明之前在“决定”不是“我”自己选择的,是别人帮“我”选的,即文章应该体现出:以前的决定是别人帮“我”做的,后面打算自己来做决定。这是文章的重点和中心所在。

第二,立意。雏鹰决定要飞翔,于是勇敢跃下了山崖,义无反顾地奔向蓝天;蝌蚪决定要成长,于是毅然离开水面,历尽辛苦来到陆地;鲁迅决定要救亡图存,于是立马弃医从文,用文字唤醒麻木的灵魂……自己决

定生命的走向,是自我觉醒的重要标志;自己决定未来的梦想,是人格成长的重要一步;自己决定前进的道路,是独立自强的重要时刻。

第三,选材。本文比较适合写成记叙文,可以结合自身的遭遇,围绕“决定”两个字为主题来展开,要深思:自己想要决定什么,作出怎样的决定;其次要从习惯、性格、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入手,将以前“我”没能决定和以后“我”想自己决定来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典型的素材,真切展现自我的变化与进步;再者要深刻揭示出“决定”的内在意蕴,并不是单单做一个选择而已,而是意味着自我的成长,点明“我”自己决定对于自我的人生有何重大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