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视角下酱香型白酒的研究进展
57
生物学视角下酱香型白酒的研究进展
袁启均
(茅台学院,贵州仁怀5500)
摘要:在传统的固态白酒的酿造过程其实就是微生物运作过程,在整个酿酒过程 中,微生物对于白酒的品质以及风味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生物学视角,分析我国当 下白酒酿造技术最新进展,并从酒曲微生物、酒醅微生物、窑泥微生物三方面分析了我国 未来白酒微生物研究主要方向以及分子水平的机制机理的基础理论,得出微生物对就只 风味影响的重要性,为推动我国酱香型白酒朝着更好更健康的道路发展。
关键词:酱香型白酒微生物研究进展
白质,值得淀粉转化为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并且
弓I言
白酒的酿造在我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也一直深 受人们的喜爱,而酱香型白酒则是我国典型的蒸馏酒 重要香型。它采用了四高一长的独特性酿造技术,而 这种技术所酿造的白酒具有“酱香突出,酒体醇厚,回 味悠久”等鲜明风格,而这也是其他名优酒不具备的特 点。
但是随着人们生活物质的提高,对于白酒酿造技 术以及白酒风味需求也越来越高,白酒市场潜力也逐 渐被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加人了酱香型白酒的 竞争当中,但是由于受到地域、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 响,各个企业所产出的酱香型白酒也各有不同。而本 文在前人对酱香型白酒酿造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以生 物学的知识分析了我国当下酱香型白酒研究进展,希 望为促进我国酱香型白酒的研究创新提供理论参考依 据。
二、酱香型白酒酒曲微生物研究现状(一)大曲制作工艺
在我国现在市场中,一般的酱香型白酒和我国传 统的白酒一样,都是采用古法酿造的工艺,使用传统的 大曲被作为酿酒的糖化剂也被认作是酿酒的关键环 节。在酿造过程中,大曲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微生物的 作用进行发酵将原作物糖化生香;而在这其中高温大 曲和微生物的大曲的作用又有所不同,并且其中的生
香作用非常明显。而在微生物进行发酵过程中,因为 高温使得曲糖化酶的糖化能力降低,从而产生了不一 样的作用,而这也是决定酱香型白酒的风味风格的重 要环节之一。
传统的酱香型白酒就是使用了这种高温状态下的 大曲进行酿造,以小麦等原材料,将其中大量的酶和蛋
在高温状态下,使得得到的氨基酸和还原单糖发生美 拉德反应,从而最终形成酱香物质[1]。
(二)酱香型白酒酒曲微生物研究现状
随着近几年我国微生物技术的不断深人研究,在 关于酿酒过程中对于微生物种类的辨别、群落的分布 以及理化代谢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其中较为 典型的就是我国以酱香型白酒闻名的茅台酒,更是被 我国多项科研技术进行深人分析和改进,根据王忠彦 以及寇运等人的研究表明,酱香型白酒酿造所使用的 高温大曲,其在制作成酒过程中,由于细菌的分布、霉 菌的侵人等因素产生不一样的作用和影响,而这也正 好说明了高温大曲内的菌系向繁殖细菌的转化。在 2011年,杨涛等人通过微生物技术在酱香型白酒的生 产中的应用研究中,从传统的酱香大曲利用微生物技 术使其分离成5株嗜热芽孢杆菌,它们分别是米曲霉、 红曲霉、黑曲霉、炭黑酶以及米根霉,并通过对这些微 生物归属地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果:这类细菌在进 行白酒酿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就是使得白酒产生幽雅 的香气。
传统酱香大曲酒生产工艺一般都是“8次发酵、7 次取酒”,而在当下最新的研究则是充分利用微生物运 作环节和习性,改变为“8次发酵,8次取酒”工艺,使得 整个轮次的出酒率提高了 2%左右,并且根据王贵军提 借鉴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在进行下沙过程中尽量避 免出现堆积过程,从而使得最后出酒过程中的生沙酒 更加干净和醇甜,提高了整个发酵周期得到出酒率[2]。
酱香型白酒在当下的技术当中为了能够使得白酒 更加的符合人的口味,通常采用酒勾酒工艺,而这种手 法的好处就在于在整个调酒过程中不用添加任何的外 来物质,完全按照原酒浓度、酿酒轮次、不同酒龄的酱
作者简介:袁启均(1984 -),男,汉,贵州省仁怀市人,本科
58江西化工
2017年第4期
香、醇甜、窑底三种典型调味精心勾调。
三、 酒醅微生物研究进展
所谓的酒醅工艺也即是传统手法中的堆积发酵工 艺,是酿造酱香型白酒一项独特且重要的工艺程序之 一[3]。在制作传统的酱香型白酒过程中,需要花费大 量的时间,且需要经过多次的堆积,而不同的季节堆积 的不同次数以及时间都会不同。在传统的下沙工艺 中,其生产出来了酒往往因为生产出来的酒过于生涩 而不能作为正品轮为次酒使用,致使整个发酵周期的 出酒率低下。而根据这种情况,我国学者李长江通过 微生物技术,对酿酒技术进行了创新,在酿造酱香型白 酒的工艺上对传统的润粮工艺进行了改善,调整了酿 酒过程中大曲的粉碎度、缩短了堆积时间等等,使得酿 酒前三次轮酒的口感得到了改善,提高林论优质酒的 出酒率。
唐玉明等人在微生物的研究技术理论基础上,将 其运用到酱香型白酒的酿造过程中。该研究表明,堆 上、堆中和堆心在二十四小时之后酵母菌将达到最高 峰,而这也是在酿造过程,最重要的时候,通过加人不 同分量的大曲以及辅料,使得酒体风味产生改变。而 在王贵军的研究中也对酵母菌的研究观点进行了赞 同。
堆积的作用主要是为微生物的重组、特别是产脂 酵母大量繁殖,保证了发酵产酒所需;其次就是利用了 大曲发酵的相同原理,对其中的淀粉和蛋白质进行分 解,从而形成了 “二次制曲”。我国著名酿酒师周恒刚 先生称:浓香型大曲酒厂,采用新型的堆积工序使得酒 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酱香型白酒 的工艺早已出现了小曲和大曲的融合。
在我国白酒酿造的研究中大多数都集中于传统手 法对堆积和窑内酒醅中微生物种群分类的研究,而对 于传统培养很难准确的模拟其复杂的发酵环境,因此, 在2001年,我国茅台酒厂技术人员从生产酒醅中分离 到97种微生物,扩大了微生物在酿酒过程中的研究范 围。熊子书在茅台试点从堆积酒醅中分离了酿酒酵 母、白地霉、假丝酵母、粟酒裂殖酵母、球拟酵母等;而 这些研究技术和研究理论都为后来张肖克、杨国华等 在酱香白酒堆积发酵过程酒醅中酵母菌的分析研究中 采用WL培养基对酱香型白酒生产堆积发酵过程酒醅 中的酵母菌进行分离、形态学初筛和PCR产物扩增及 26S rDNA定性鉴定分析,并对获取的部分优选菌株的 发酵性能及其发酵代谢风味成分贡献进行研究做出了 铺垫。
四、 窑泥微生物研究进展
酱香型白酒在生产过程中会在窑底和顶部使用倒 窑泥,而这种特殊的工艺手法也是形成酱香型白酒风 味独特的配套工艺之一。在酿造过程中,窑泥的质量
取决于窑泥中有益功能菌的数量,利用微生物的新陈 代谢功能使得酒体产出复杂的气味,而这种复杂的气 味在经过窑泥中的古生菌、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发 酵之后,逐渐转变成一种香气。
在我国目前所有研究窑泥微生物的资料当中,包 括了对研究窑泥中微生物种群以及变化规律,窑泥中 的功能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窑泥中微生物种群分离 和鉴定以及微生物代谢模式的初步构建等[4]。但是这 些研究多数集中在浓香型窑泥微生物研究中,对于酱 香型白酒窑泥微生物研究相对比较少,而又由于窑泥 中绝大部多的微生物都有厌氧菌,因此采用常规的试 验微生物手段进行分离具有一定的困难。而在2012 年叶光斌、杨晓东等人采用了 ARDRA免培养手段对酱 香型窑泥中的古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提取窑 泥中的DNA,对传统酿酒微生物技术16SrDNA序列进 行了扩增,使得其在微生物DNA库更加完善,同时也 完善了酱香型白酒工艺过程中对于微生物的应用技 术,从而使得酒体更加香醇。
五、酱香型白酒微生物研究分析和展望
通过上文对酒曲微生物、酒醅微生物、窑泥微生物 三方面的概述,我们得知了当下我国对于酱香型白酒 的研究进展以及其中存在的不足。在我国众多的白酒 酿造研究资料当中,对霉菌、酵母菌的研究较多,对细 菌的研究较少,并且在这些理论资料中,多限于实际的 生产应用,还没有系统的引人基因工程、发酵工程、代 谢工程当中。而白酒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文化特色, 在我国不仅是一种物质的传递,更加是一种精神的象 征,我国关于酒的文化和故事数不甚数,酒的魅力使得 对于酿酒过程中微生物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应用 价值。然而,我国当下大都处于传统的生理生化研究 阶段,想真正的弄清白酒的微生物本质,必须借助于先 进的理论和先进的方法,才能更好的促进白酒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豆南,邱树毅.酱香大曲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微生 物功能研究概述[】].中国酿造,2017,36(01):5 - 11.
[2] 苟静瑜,贾智勇,闫宗科,杜杰.降低白酒中高级醇 含量的研究进展[J].酿酒,2016,43(04) :25 - 29.[3] 周棱波,汪灿,张国兵,徐燕,白俊霞,邵明波.酱香 型白酒专用糯高粱品种黔高7号品种整理及提纯 复壮效果分析[J].农技服务,2016,33(01) :12 - 13.
[4] 戴奕杰,田志强,黄家岭,李春宇,邵飞龙,杨金川. 酱香型白酒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研究进展[J/OL ]. 酿酒科技,2016,(03) : 100 - 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