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分析研究

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分析研究

来源:爱够旅游网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目 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分析研究

院 别 经济学院 专 业 会计学 学生姓名 李莉 学 号 ********* 指导教师 王夏静 职 称 副教授

2018 年 4 月15日

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毕业论文 (设计)题目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所在院别 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分析研究 李莉 专业 王夏静 会计学 学号 013141137 职称 副教授 经济学院 诚信承诺 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 我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在本人的毕业论文中不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不篡改研究数据,如有违规行为发生,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 李莉 学 号 013141137 专业班级 会计学十一班 指导教师 毕业论文题目 王夏静 职 称 副教授 单 位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分析研究 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和要求: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问题,首先对格力电器有份有限公司进行行业分析,然后对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14-2016年相关盈利指标数据的分析,与同行业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对比,并分析其盈利质量指标变动以及企业期间费用变动情况,对其盈利能力做出合理评价,最终对格力电器提高盈利能力提出有效措施。 要求:论文撰写要求思路清楚、内容充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语言通顺。撰写论文前应首先阅读相关的研究资料,掌握学术前沿动态,对相关理论著作要很好的把握,提高理论水平及思想深度。根据开题报告和老师提出的意见对论文提纲进行修改,确定大纲后专注撰写毕业论文。撰写论文结束后要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专注反复的修改论文,并按照要求参加毕业论文的答辩,严格按照论文进度安排进行论文的写作。论文的格式、字数等撰写方面的要求参照《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 毕业论文主要参考资料: [1] 周渠.企业财务治理中财务报表的作用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6(12):111. [2] 管少君.家电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01):225. [3] 崔道玲.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治理中的作用[J].经营治理者,2015(10):50. [4] 孙舒曼.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M公司为例[J].当代经济,2017(01):25-27. [5] 杨建广.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治理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3):18-29. [6] 胡秀玲.上市企业财务分析对决策的影响[J].财会研究,2015(07):58. [7] 晏富贵.企业财务报表应用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1):153. [8] 申澳.上市公司常见财务指标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版),2017(10):197. [9] 田野.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中的应用[J].国际商务会计,2015(07):39. [10] 钱德旺.浅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05):256. [11] 郭媛.浅谈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及方法[J].财会学习,2017(06):74. [12] John R. Mills, Jeanne H. Yamamura. The Power of Cash Flow Ratios, [J].Journal of Accountancy,2008. 毕业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工作: 1. 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完成与毕业论文相关内容的论文的检索;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查阅相关的理论内容;充分的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检索收集。 2. 与实习相关的选题要注意在实习过程中观察收集相关的数据。 3. 专注撰写开题报告,并对开题报告中指导教师所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4. 专注撰写论文,并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5. 论文定稿之后,按照要求进行毕业论文的答辩。 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毕业论文各阶段内容 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完成论文的任务书。 编写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并完成开题答辩。 进一步查找资料,作社会调查。 撰写论文,完成第一稿,并交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阅改论文。 修改论文,完成第二稿,并交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阅改论文,完成中期检查表。 修改论文,完成第三稿,并交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阅改论文,并返还学生,修改后马上交指导教师。 专家评阅。 毕业论文答辩。 评定学生最终论文成绩,评出院内优秀论文。 时间安排 2017-10-26至2017-11-10 2017-11-10至2017-11-25 2017-11-26至2018-1-10 2018-1-11至2018-1-31 2018-2-1至2018-2-14 2018-2-15至2018-2-29 2018-3-1至2018-3-15 2018-3-16至2018-4-1 2018-4-2至2018-4-15 2018-4-16至2018-4-30 2018-5-1至2018-5-15 2018-5-16至2018-5-31 备注 课题信息: 课题性质: 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 教学√ 科研□ 生产□ 其它□ 发出任务书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学生签名: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课题性质 毕业论文题目 李莉 王夏静 学 号 职 称 013141137 副教授 课题来源 专业班级 单 位 2014级会计学11班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 论文√ 科研□ 教学√ 生产□ 其它□ 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分析研究 一、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盈利能力是企业猎取利润的能力。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其直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并维持企业持续稳定地经营和进展。为更客观地了解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状况,本文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近三年的盈利数据上,运用财务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对其盈利能力指标、盈利质量指标以及期间费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觉企业在经营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就该些问题对提高格力电器盈利能力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进展。 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进展,在企业财务治理中对财务报表进行治理则变得尤为重要。因企业财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为企业今后的经营决策等提出更加精准的财务信息。盈利是企业进展的源泉,因此,在企业财务治理中,恰当的利用财务报表提供信息并进行有效分析,尤其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对于加强企业财务的治理,以及促进企业未来的进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2)现实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经济正在逐步融入世界范围的经济大潮,对企业而言,所处的经营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改变。企业要生存进展,就一定有战略眼光和长远奋斗目标。就一定形成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盈利能力是最重要的衡量企业经营人员业绩的标准和发觉问题、改进企业治理的突破口。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能够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进展。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会计这门公认的“商业语言”更是体现出它的强大的功能:作为“商业语言”的载体——财务报表,正是全面、系统、综合记录了企业经济业务发生的轨迹,因而相关利益人对它的分析越来越关注。世界投资大师巴菲特就曾经说过:“对一家企业进行投资,我主要看这家企业的财务报表。”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授Water B.Neigs认为:“财务分析的本质在于搜索与决策有关的财务信息并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推断过程”。 美国纽约市大学的Leopld 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未来的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最佳预测。” 日本闻名会计学专家森疼一男(2015)针对日本企业活动对财务的影响写出了《企业经济活动与财务分析》,其中指出现金流量表在企业进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使财务报表充实完善。 2.国内研究现状: 肖莹(2010)在其《杜邦体系与财务报表新探》中加入了可持续进展率、现金股利、危险、成本习性、盈余构成与盈余质量、自由现金流量以及公司生命周期等因素,从而更能准确地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直接揭示各种影响企业经营问题的因素。 孙银英(2011)认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一部分是来自公司外部的环境因素,一部分是来自公司自身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税收、法律、宏观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收益等方面,从而影响公司的收益水平。相较于外部因素,上市公司自身的经营方针、营销能力、资本结构和危险治理水平等内部因素往往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较大。 张新民、钱爱华在(2015)《财务报表分析精要》中指出,目前常用的分析财务状况的方法包A.Bernstern (2012)认为:“财务分析是一种推断过程,旨在评估企业现在或者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括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 晏富贵(2015)指出:企业的总体危险分为两部分:一是经营危险;二是财务危险。危险就是损失和获利不确定情况的结合体。按照财务报表原本目的来看,财务报表本该能展示出财务危险的实情,此外财务危险中不但有债务资本比率,未来收益以及可支配现金的流动程度、目前的和预期重要项目在报表数据里的影响大小,还有短期盈利与长期盈利项目二者在企业运行总体收益中所占比重数据。然而,目前使用的财务报表因为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以及缺少了长期项目的相关数据,使得财务报表无法展示企业面临的财务危险,导致投资人和经营者不能准确评估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 三、研究内容 1前言 2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概述 2.1盈利能力的概念 2.2 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 2.3 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 3格力电器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3.1格力电器公司简介 3.2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基本情况 3.2.1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3.2.2公司盈利质量分析 3.2.3公司期间费用分析 4格力电器公司盈利能力总体评价 4.1格力电器公司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 4.1.1期间费用过高 4.1.2现金比例和资产结构不尽合理 4.1.3预测应对宏观经济影响上的能力较弱 4.2 格力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5对格力电器提高盈利能力的建议 5.1对格力电器未来进展趋势预测 5.2对格力电器现状提高盈利能力的建议 5.2.1合理安排期间费用,提高盈利空间 5.2.2减轻规模增长追求,提高盈利质量 5.2.3适应市场环境,树立可持续进展意识 6 结论 参考文献 四、研究方案 1.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完成与毕业论文相关内容的论文的检索;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查阅相关的理论内容;充分的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检索收集。 2.通过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从而为论文提供可靠地依据,完成对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并对整个家电行业提高盈利能力提出建议。 五、进度安排 1.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完成论文的任务书,2017-10-26至2017-11-10。 2.编写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并完成开题答辩,2017-11-10至2017-11-25。 3.进一步查找资料,作社会调查,2017-11-26至2018-1-10。 4.撰写论文,完成第一稿,并交指导教师,2018-1-11至2018-1-31。 5.指导教师阅改论文,2018-2-1至2018-2-14。 6.修改论文,完成第二稿,并交指导教师,2018-2-15至2018-2-29。 7.指导教师阅改论文,完成中期检查表,2018-3-1至2018-3-15。 8.修改论文,完成第三稿,并交指导教师,2018-3-16至2018-4-1。 9.指导教师阅改论文,并返还学生,修改后马上交指导教师,2018-4-2至2018-4-15。 10.专家评阅,2018-4-16至2018-4-30。 11.毕业论文答辩,2018-5-1至2018-5-15。 12.评定学生最终论文成绩,评出院内优秀论文,2018-5-16至2018-5-31。 六、预期结果 通过撰写本篇论文,根据格力电器2014-2016年相关财务数据,分析格力电器的相关盈利能力指标、盈利质量指标以及期间费用,并于同行业电器企业进行对比,得出分析结果。根据分析结果以及企业现状、市场形势发觉格力电器在盈利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相关问题、提高整个家电行业盈利能力提出合理建议。 七、参考文献 [1] 周渠.企业财务治理中财务报表的作用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6(12):111. [2] 管少君.家电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01):225. [3] 崔道玲.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治理中的作用[J].经营治理者,2015(10):50. [4] 孙舒曼.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M公司为例[J].当代经济,2017(01):25-27. [5] 杨建广.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治理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3):18-29. [6] 胡秀玲.上市企业财务分析对决策的影响[J].财会研究,2015(07):58. [7] 晏富贵.企业财务报表应用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1):153. [8] 申澳.上市公司常见财务指标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版),2017(10):197. [9] 田野.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中的应用[J].国际商务会计,2015(07):39. [10] 钱德旺.浅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05):256. [11] 郭媛.浅谈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及方法[J].财会学习,2017(06):74. [12]John R. Mills, Jeanne H. Yamamura. The Power of Cash Flow Ratios, [J].Journal of Accountancy,2008.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意见: 审查结果: 同 意□ 不 同 意□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院 别: 经济学院 专 业: 会计学 姓 名: 李莉 学 号: 013141137

2018 年 4 月 15 日

John R. Mills, Jeanne H.

Yamamura(2008)在《在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中指出:固定资产,基于历史成本会计的概念数字可能并不代表通货膨胀期间实际值。在该公司账目计算的利润也受到企业和税务法规也不同国家之间改变的影响。在跨国公司的情况下,利润的计算可能会简洁通过实践各种操作,如转让定价。

周渠(2016)在《企业财务治理中财务报表的作用分析》中提出: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进展,在企业财务治理中对财务报表进行治理则变得尤为重要。因企业财务报表能够将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经营决策是否正确通过报表反应出来,以此为企业今后的经营决策等提出更加精准的财务报表信息。因此,在企业财务治理中对财务报表所具有的作用进行了解,对于企业财务更好的治理,以及企业未来的进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管少君(2017)在《家电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指出:企业的盈利能力反映了企业的进展前景,指企业在固定的时间内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而体现出来企业经营的能力。企业在完成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大多数情况,公司生存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盈利能力的实现与猎取的利润率成正比。因此企业的利益相关人员才会把企业的盈利能力看成是研究关注的重要对象和根本依据,并借此做出正确的决策与推断。

崔道玲(2015)在《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治理中的作用》中指出:在企业报表可直观清楚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盈利状况,资产运营状况以及偿债能力做出分析,对企业治理加强财务治理和制定经济策略提供依据。因此,要想加强企业的财务治理,就很有必要加强财务报表的分析,进而提高企业经济利益。

孙舒曼(2017)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以M公司为例》中指出:通过对M公司基本情况以及多元化战略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评价出该公司可能存在获利能力下降、盈利不稳定的情况,同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杨建广(2013)在《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治理及对策》中指出:认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得盈利,而盈利的关键是做好成本治理。

胡秀玲(2013)在《上市企业财务分析对决策的影响》中指出:盈利能力是指公司猎取利润的能力,通常指公司组织生产活动、销售活动和财务治理水平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上市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的基本保证。盈利能力分析包括

销售毛利率、净利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投资者如果在做出新的决策的同时不对这些数据进行好好分析,是很难确定决策的正确性。

晏富贵(2015)在《企业财务报表应用探讨》中指出:财务报表涉及到的群体有很多,其中它的使用者们都被叫做利益相关的群体,这一群体中由企业的治理层、投资人、债权人,还有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平常人民,尽管他们使用财务报表的目的都不相同,不过他们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做出经济决策时所需的相关信息。

申澳(2017)在《上市公司常见财务指标分析》中指出:

虽然这些财务指标对于分析一个公司的优劣很重要,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财务报表数字是对过去情况的反映。

财务分析的依据是财务报表,对分析者来说,历史信息虽然有用,但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对决策更为重要。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基于历史报告进行的未来趋势预测也只能起参考作用,并非肯定可靠。

田野(2011)在《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中的应用》中指出: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进展过程。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资料,格外是财务报表资料一般是静态的反映过去的情况。所采纳的分析方法,如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也都属于静态分析的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要注意进行动态分析,在弄清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恰当预测企业未来有一定帮助。

钱德旺(2017)在《浅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指出:企业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途径猎取利润的能力,是对企业经营效果的客观体现。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动力,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经营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盈利能力是企业进展的生命线,可以说,没有盈利能力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不仅是满足自身进展的需要,同时还是满足投资人的利益需要。

郭媛(2017)在《浅谈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及方法》中指出:财务报表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结果和综合性描述,总括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财务报表

分析则是企业以财务报表为依据,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进展能力进行分析,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为相关决策提供决策依据。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改变。企业要生存进展,就一定有战略眼光和长远奋斗目标。就一定形成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因为公司的财务处境和运营好坏能够被财务报表所分析出来,进而让公司在决策未来的业务时能够参考其中确凿无误的财务信息。所以在财务治理中一定重视财务报表的治理。赚取利润作为一个公司自始至终运营的目标,它已经成为评估公司业绩的重要标准和公司稳健进展适应激烈市场环境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通过对公司猎取利润能力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对一个公司的经营业绩的高低做出评断,也能反映出公司在投资、经营和治理上存在的问题并能较为准预测公司未来盈利前景及进展情况。并且在对企业进行盈利分析时应综合性全方面的进行研究。

格力盈利能力电器分析研究

摘 要

在市场同行业公司龙虎相斗的情况下,有很多要素制约着公司的进展。尤其是其盈利能力的问题,如果公司盈利能力问题大,严峻的可能会濒临破产。由此我们能够看出盈利能力对于公司的重要性。盈利能力即指公司的赚钱能力。它通常可以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公司的收入数额和收入水平。赚钱是公司运营的最终目标。对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分析不能只是单方面的从某一个角度出发,而是综合性地、全方面的进行研究。本文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14-2016近三年的盈利数据上,运用财务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对其盈利能力指标、盈利质量指标以及期间费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能够发觉格力电器公司在运营治理时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就格力电器赚取利润的能力提出建议,促使公司的进展前景光明,健康可持续。

关键词:上市公司; 盈利能力; 盈利质量; 持续进展

ABSTRACT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company's development is constrained by many factors. In particular, the issue of its profitability, if the company's profitability issues are serious, it may be serious on the verge of bankruptcy. From this we can see the importance of profitability. Profitability refers to the profitability of an enterprise. It can usually be reflected in the amount of earnings and the level of the income level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e profit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company's operations. The analysis of a company's profitability cannot be unilaterally from a certain point of view, but it can be conducted comprehensively and in all aspects. This article uses Zhuhai Gree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s profitability data for the last three years from 2014 to 2016, and uses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financial analysis to analyze its profitability indicators, profitability indicators and period expenses. Through analysis, we can fi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Gree Electric Company'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 suggestions on the problem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o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entire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Key words: Listed company; Profit ability; Profit qu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目 录

1前 言 ........................................................................................................................................................ 1 2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概述 .......................................................................................................................... 1

2.1盈利能力的概念 .......................................................................................................................... 1 2.2 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 ................................................................................................................. 1 2.3 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 2

3格力电器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 3 3.1格力电器公司简介 ................................................................................................................................ 3 3.2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基本情况 ................................................................................................................ 3

3.2.1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 3 3.2.2公司盈利质量分析 ................................................................................................................... 5 3.2.3公司期间费用分析 ................................................................................................................... 6 4格力电器公司盈利能力总体评价 ........................................................................................................... 7

4.1格力电器公司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 ........................................................................................... 7

4.1.1期间费用过高 .................................................................................................................. 7 4.1.2现金比例和资产结构不尽合理 ...................................................................................... 7 4.1.3预测应对宏观经济影响上的能力较弱........................................................................... 8 4.2 格力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 8 5对格力电器提高盈利能力的建议 ........................................................................................................... 8

5.1对格力电器未来进展趋势预测 ................................................................................................... 8 5.2对格力电器现状提高盈利能力的建议 ....................................................................................... 9

5.2.1合理安排期间费用,提高盈利空间............................................................................... 9 5.2.2减轻规模增长追求,提高盈利质量............................................................................... 9 5.2.3适应市场环境,树立可持续进展意识........................................................................... 9 6 结 论 ................................................................................................................................... 10 参考文献 ................................................................................................................................ 11 致谢 ........................................................................................................................................ 12

1前 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进展,中国国内市场经济的高速运转,公司一定要具有战略的眼光和长期努力要达到的目标,才会不被淘汰,陆续生存和进展。同时公司一定形成和维持住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因为公司的财务处境和运营好坏能够被财务报表所分析出来,进而让公司在决策未来的业务时能够参考其中确凿无误的财务信息。所以在财务治理中一定重视财务报表的治理。赚取钱财的能力是公司陆续运营下去的基础。而对于衡量公司经营职员业务水平的准则、找出问题及其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盈利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电器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当今具有巨大竞争压力的市场中,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进展仍然不同意有丝毫懈怠。要注重创新和与时俱进,响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才能不被身后的电器企业所赶超,才能不被电器市场所淘汰。在公司将来的进展中对盈利能力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格力电器公司要想能够一直稳定地进展,至少对于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一定给予重视。

2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概述

2.1盈利能力的概念

盈利能力是指公司赚取利润的本事,也可以称作公司的资金或资本增加价值能力,总的来说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公司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

在实务中,公司评价其盈利能力,一般来说采纳的是每股收益、每股股利、每股净资产和市盈率等指标。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销售毛产利率、总资产酬劳率、每股净资产。

2.2 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

公司在对财务进行分析时,赚取利润的能力是其关键。盈利能力分析是想利用分析的手段去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去解决问题,来达到改善公司的财务结构,提高经营本事的目的,从而使公司赚到更多的钱,进展得更顺利。同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研究主要是指对利润率的分析。

尽管对利润额的研究能够反馈出公司财务业绩的变动状况和变动原因,为提高公司的运营治理水平指明白一条道路。可因为公司的规模大小或者是投入的总量对利润额的多少影响甚多,致使规模不一样的公司不便于对比,而且它还不能够准确无误地折射出公司的赚钱能力和水平。因此,仅是对利润额的分析通常不足以满足公司对财务信息的要求,还应该对利润率也进行分析。

当我们从不一样的分析角度及目的来看,利润率指标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在不同的所有制公司中,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指标形式也不同。通常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司赚取利润的本事进行研究分析:

与投资有关的获利能力分析。即主要对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酬劳率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

其中净资产收益率体现了自有资金获得净利润的能力。一般收益率越高,运营效果越好,越能保障公司投资人和债权人。而总资产酬劳率可以用来计算公司运用全部财产来赚钱的能力。反映公司猎取利益的能力和投入产出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该指标与公司的投入产出和运营效果成正相关。

与销售有关的获利能力分析。商品经营获利能力分析即利用损益表资料对利润率进行分析,包括成本利润率分析和收入利润率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各种利润额比上收入即收入利润率,各种利润额比上成本即成本利润率。成本利润率为正指标,指标越高盈利能力越好。除此之外为了搞好利润率因素的分析,同时也要进行对销售利润因素的分析。

2.3 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

以公司盈利能力为背景进行分析研究来评价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进展能力是尤为重要的。 首先,对在公司里面上班的信息需求人来说,公司的职工是为了能够比较劳动付出是否与劳动酬劳等值进而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赚钱的多少与职工本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因为公司赚的钱越多,员工拿到手里的工资一般就会越多。而且当平常劳动人去选择要上班的公司时,也会对其盈利能力的指标关注着。公司盈利好,其工作进展机会也会越多,公司越能吸引人才;而对于公司高层经营治理人来说,他们要想提前知道公司是否能按照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公司的年度赚钱目标,关注盈利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只有通过盈利能力这样的分析,治理者才能找出阻碍公司进展的“大石头”,才能提高治理水平。

其次,对于不在公司上班的外面信息需求人来说,投资者想要了解有关公司盈利能力情况是为了或许能计算出公司未来能挣多少钱和这些挣来钱的爱护程度,从而推断自己要不要投资和投资多少数额;而从债权人的角度上看,他们通过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来掌握公司的资本结构和长期偿还债务能力,从而推断能否放贷及其放贷多少钱。从本质上讲,公司只有在盈利能力较强时以及盈利能力进展趋势较好时,才能维护债权人的基本利益。一般来说,金融机构长时间贷款给公司的目的为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公司经营规模。通常来说,新建成的项目在投入使用后,如果只能赚较少的钱甚至于赚不来钱给公司,那几乎是没有盈利能力的,不易承担贷款利息和本金偿还的负担。如果具有很强的盈利能力,那往往证明着企业治理人员具有良好的经营水平,治理有道,公司进展顺利,前途光明。这其实是为信贷资本提供了良好的流动方向和机会;另外对于政府、治理部门衡量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的目的,一是为了保证其财政收入来促进国家各方面进展。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对公司的税收,企业赚的钱越多,为国家做出的奉献越多。另一方面为了能够评价一个公司是不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得投资、运营和正常治理,是不是按规定的税收进行缴纳以及是否损害了职工等相关者正值的权益。

3格力电器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3.1格力电器公司简介

在家电行业中,1991年出现了一个名叫格力的企业。格力是一家把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合为一块的国际型家电企业。格力公司总部位于中国美丽的南海滨城——

珠海。格力电器刚起步时是在一栋陈旧的厂房里,其年产值还不到2000万,经历过员工工资差点发不出,多次向银行求贷款被拒绝的窘境,但苦尽甘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进展,格力电器有限公司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在1995年,格力敢于实行新的措施发明白“淡季回扣”和“年底返利”,助力其进展。在1995年到2005年这十一年期间里,格力电器在空调产量、销售收入、市场份额等方面一直占据全国首位。2016 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总收入达1101.13 亿元,缴纳的税费就多达130.75

亿元。格力并于2017年成为了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空调国家标准制定者,在中国企业的历史上以及中国家电的历史上,向前跨出了一步。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家电行业的实力,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好榜样。

3.2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基本情况

3.2.1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酬劳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资本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六项。

然而,不同行业、不同公司选择的衡量指标并不完全相同。在综合考虑与公司盈利相关性,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行业盈利能力格外性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我们来选择符合公司进展现状和进展规模的指标。本文结合了格力电器的经营模式、进展现状、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以及市场影响等选出销售毛利率、总资产酬劳率、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四项较有代表性的指标,对格力电器进行获利能力的分析评价。

表1 销售毛利率数据对比 单位:%

项目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格力电器 36.10 32.46 32.70

美的集团 25.41 25.84 27.31

销售毛利率通常称为毛利率,是毛利占销售净值的百分比。通过表1的数据反馈,从销售毛

利率升降趋势上分析,格力电器15年的32.46%,16年的32.70%都低于14年的36.10%,整体处于下降趋势,而美的集团2014年为25.14%,2015年为25.84%到2016年为27.31%,逐年呈上升趋势。说明格力电器在2014-2016年期间的盈利能力稳定性上不如同行业的美的集团好,但在初始盈利能力上,格力又好过于美的集团,2014-2016年格力电器毛利率均高于美的的。格力应注意其盈利稳定性,在成本、销售、市场等因素上,往深层次上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设法解决。

表2 总资产酬劳率数据对比 单位:%

项目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格力电器 12.63 11.69 12.82

美的集团 9.67 10.20 9.81

由表2的数据反馈出,格力电器与同行业美的集团相比,总资产酬劳率都出现了较为平稳的波动,但格力电器的12.63%、11.69%、12.82%都略高于美的集团的9.67%、10.20%、9.81%,表明格力电器企业总资产利用效率较高,与同行业相比情况较好,平稳的波动幅度也反映其获利能力稳定性较好,公司应陆续优化资产结构,稳步提升其资产酬劳率。

表3 每股净资产数据对比 单位:元

项目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格力电器 14.68 7.90 8.95

美的集团 9.36 11.53 9.46

每股净资产是指股东权益与总股数的比率。它反映了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每股净资产和对应的股东拥有的每股资产价值改变成正方向。由表3数据可反馈出,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的每股净资产值都不稳定,都是升了又降,降了又升,盈利能力不稳。而另一面格力电器14年每股净资产大于美的集团,但15,16年均小于美的集团。说明格力电器初始阶段在制造利润、进展实力、抵抗外来危险方面要高于同行业美的集团,但随后被其赶超,投资者投资于格力电器可能

会面临较大的投资危险。

表4 每股收益数据对比 单位:元

项目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格力电器 4.71 2.08 2.56

美的集团 2.49 2.99 2.29

每股收益(EPS)是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通俗地讲即每持有公司1元股票所能分得的企业红利。一般该指标值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平常股的盈利水平成正相关,与投资危险成反相关。股票买家也会因此评估要不要购买股票。当买家情愿多花钱去购买收益高的股票时,表明白企业盈利能力较强,进展前途较好。反之其盈利能力较差。由表4数据对比反馈出,格力电器的每股收益质量总体在变差,因为收益额下降的额度比上涨的额度多,由2014年的到2015年的下降了2.63元,2015年的到2016年的却只上涨了0.48元。2014年之后的每股收益均低于2014年。而美的集团情况较为稳定,三年都在2元至3元之间。但总体上除了2014年之外,格力电器每股收益是大于美的集团的。说明格力电器还是比美的的盈利能力略微好点,但经营业绩的稳定性就没那么好了,投资收益波动较大,对公司的持续进展和提高股价不利。

3.2.2公司盈利质量分析

从前面四项指标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研究分析公司的获利能力,但仅是通过这些指标进行评价是不严谨的。同等规模两个公司,比如张三、李四两个公司,张三公司净利润200万,但有110万元的净利润通过营业外收入所得,而李四公司虽然只有180万的净利润,却都是通过主营业务收入所获来的,明显利润只有180万的李四公司比利润高达200万的张三公司赚钱能力还强。此时,这样的矛盾就需要公司盈利质量分析去解决。要想盈利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分析,就一定对盈利质量进行分析。即该部分赚取的钱能否可以代表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水准。因此,对公司进行盈利质量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然而,迄今为止尚未就企业盈利质量指标的选择达成共识。不同的研究者对选取的研究指标不同,而不同的行业对不同指标的需求和关联程度也不尽相同。本文在前述研究以及对电器行业的格外性考虑的基础上,选取了盈利现金比率、销售现金比率、和每股收益增长率这三个盈利质量指标来反映格力电器公司的盈利质量问题。

表5 盈利质量指标数据变动

项目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盈利现金比率 1.34 3.54 0.96

销售现金比率 0.14 0.45 0.14

每股收益增长率(%) 30.47 -55.84 23.08

盈利现金比率反映了公司的盈利收入当中现金收入有多大的比例,因为现金收入有着危险小并且稳定的优点,所以获利当中占较大比例的为现金收入,则表明该期获利危险较小,使公司能够反映真实水平的盈利,且公司盈利质量较高。相反,当该期获利中现金收入只是占一小部分比例时,则该期盈利实际危险较大,使公司不能够反映真实水平的盈利,且盈利质量较低。通过对2014-2016年格力电器盈利现金比率的改变情况分析,从盈利现金比率>1上来看,2014年,2015年格力公司的盈利质量不错,公司的净利润中现金比例较好。但2016年的数值却<1,说明格力电器盈利质量变差,即2016年盈利质量水平较低。

销售现金比率是用来表示每1元销售收入中现金占多大的比率。一般来讲,比率高了,那么公司的收入中大部分为现金,就能够防止应收账款等其他收款形式收款不确定性的弊端,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公司的盈利质量不错。分析表5格力电器销售现金比率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各期的营业收入中其他收入占80%以上,只有2015年的比率值0.45才少一些其他收入比重。所以总体上企业收入变现性较差。单从数值上看,格力电器销售现金比率不稳定,即营业收入中现金流入比例不稳定,说明格力的盈利质量在2014-2016年较差且不稳定。

由表5可得2014-2016格力电器每股收益增长率变动情况。由2014年的30.47%下降至2015年的-55.84%,表明企业仍然在正常运转,但在提高每股收益上成果很差,可能出现比较大的问题。不过2016年又回升至23.08%,但仍然不敌2014年。每股收益增长率的指标,能够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企业未来的进展前景以及获利预期。格力电器2014年到2015年的骤减以及2016年虽有回升但仍不敌2014年,说明其盈利的质量不稳定,能力较为低下。格力应该专注分析其原因,并进行调整,幸免发生较大的损失。

3.2.3公司期间费用分析

表6 格力电器2014-2016年期间费用数据 单位:亿元

费用项目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销售费用 288.90 155.05 164.77

治理费用 48.18 50.49 54.89

财务费用 -9.42 -19.29 -48.46

期间费用合计 327.66 186.70 171.20

期间费用治理是为了能够将费用支出安排得恰到好处,不浪费钱财。在会计处理上,其发生的总额将以当期营业收入为补偿。因此公司当期赚钱的多少受到总额的大小影响,因此把期间费用安排得合理是有重要意义的。首先,格力电器要想加强整体成本治理,分析期间的费用是重要措施之一。通过严格预算,严格审批各个时期的费用,公司的利润将被最大化,同时也会加速资金周转。并实现目标利润。其次,通过这些措施,加强各部门单位协调配合,使各个部门能够各承其职、相互协作、改善治理、开源节流促使整个公司的效率提高。最终,费用治理是明确各单位部门的责任义务与权利的前提和保证。它有利于增加对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视度,奖罚分明,完善治理制度。

在销售费用上,对比2014年,2015年销售费用同比下降了53.67%,2016年又增长了6.27%。总体上格力的销售费用在同行业属于费用过高,究其主原因是格力电器通过过高的返利和投入大量广告费来增加销售规模。而在返利形式中,大多数是以实物的形式为主,经销商需要把这些实物卖出去,但卖出去的这部分却与格力的营业收入无关。虽然提高了产品品牌在市场的影响力,但却不利于公司的利润提升。但另一方面通过三年的销售费用对比,15年和16年明显低于14年,说明品牌号召力正日渐增加,无需过多的广告宣传,对经销商的返利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另外在制度上也有所创新,减轻规模增长情节。

在治理费用上,三年数据一直在上升。对比2014年,2015年治理费用同比增加了2.31亿元,增长率4.79%,2016年相比2015年又同比增长了4.40亿元,增长率8.71%。格力一直坚决地在走空调专业化之路,同时为了保障自身能够具有领先的产品技术,对研发方面费用的支出,只要是认为有必要就肯定不会少投入一分,这是造成治理费用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于总额的增加,一方面在盈利上讲会对公司的进展不利,但另一方面,格力在提高技术和研究开发上花钱越来越多,是因为看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对于企业持续进展及获利增加是有好处的。

由表6的数据可知格力电器财务费用由2014年的-9.2亿元下降至2015年的-19.29亿元,2016年又降至-48.48亿元。逐年呈下降趋势。三年财务费用为负说明白格力电器公司运营状态良好,商业信誉

和社会的认可度比较高。格力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金来运作自身,使其不存在利息的支出,只是带来利息的收入。并且这种态势越来越明显。

总体上格力电器三费费用比同行业过高,说明格力电器仍需陆续改善,提高对期间费用的治理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降低成本,扩大公司的利润空间。

4格力电器公司盈利能力总体评价

4.1格力电器公司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

企业要想提高其盈利能力,首先要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清除阻碍企业进展的“绊脚石”。格力电器作为家电行业巨头,其盈利能力总体状况较为乐观,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4.1.1期间费用过高

由于其电器行业的格外性,其本身成本费用基数就很大,格力主打产品空调的制造原材料价格也不断上涨,格力电器又属于同行业中成本费用过高。从表格中也可看出其销售费用和治理费用数目庞大。因此不利于提高格力电器的营业利润。

4.1.2现金比例和资产结构不尽合理

基于三年的数据分析可知,格力电器的总资产酬劳率呈波动形势,格力的经营效率不稳定,存在运营治理问题。需要陆续稳步提升总资产酬劳率。另一方面通过盈利现金比率和销售现金比率可知,格力电器现金占收入的比例小,影响其盈利质量并且盈利危险会因此而增加。

4.1.3预测应对宏观经济影响上的能力较弱

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在预测应对宏观经济影响上的能力较弱。通过与美的集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盈利能力相差较小。从销售毛利率、资产酬劳率和每股净资产上看,虽然美的的初始盈利能力不如格力,但美的有逐步上升甚至赶超的形式,其盈利能力美的也比较稳定。其盈利能力在2014年时较强,2015

年却因一系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而降低。2016年略微回升。其盈利能力不稳定。宏观影响是不可控制的因素,但企业是可以预测,提前做好准备的。幸免受到较大影响。

4.2 格力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在如今经济飞速进展的国内市场中,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格力之所以出现以上一系列问题,主要原因有其三:

第一,急于扩大销售规模,治理层角色混乱。基于2014至2016年的财务数据分析,我们可得,格力不惜砸重金在销售上。做广告,实行返利活动,销售费用过大。产品的生产量大,一旦新产品快速上市,旧产品就大量积压。另外,用来制造空调的材料钱也在增多。

并且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对成本的影响尚未明确,比如,人民币的汇率改变和人工成本等。另一方

面从之前的表6可知,格力的治理费用在业内也比较高。这是由于格力集团治理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模式都是一套班子,简洁出现角色混乱的局面。而这又导致影响其品牌形象,简洁使经销商与投资者怀疑公司的整体素养的问题,同时带给竞争者进展机会。另外其内部员工的劳动薪资也不尽合理,影响其运营效益。

第二,产品生产数量过多,变现能力弱。格力作为家电行业的巨头,其产品生产数量过大,市场上简洁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并且新产品上市快,易导致旧产品积压。致使其变现能力弱,财务危险较高。

第三,进展道路具有局限性。空调电器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从之前的整体财务数据分析可知美的的盈利能力与其不相上下,而家电市场环境又多变。众所周知格力的主打产品为空调,其主要营业收入来也自于空调。而在现实中又需要面对格力电器主业已经“触顶”的问题。因此,多元化和跨界基本成为格力电器必定的选择。可格力在多元化进展道路上做的远远不够,产品结构也不尽合理,无法准时调整它的运营能力。

5对格力电器提高盈利能力的建议

5.1对格力电器未来进展趋势预测

近年来,在振兴家电产业上国家提供了家电下乡,节能补贴和以旧换新等政策保障。消费市场信念的恢复以及被压制的市场需求的释放也为国内家电企业带来了机遇,家电行业已首先摆脱低谷。这提醒了我们,在任何时候格力都应该加强对宏观经济因素影响的预测。市场改变虽然多端,但仍是有规律可寻。切勿忽视规律盲目追求进展,否则得不偿失。准时观察市场需求,才能稳扎稳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借助国家的力量推进进展。

而从另一方面将讲跨界和多元化也是将来家电行业进展的趋势。格力在保证其主力产品进展的同时,开阔新的领域,形成强大的产业结构链,以应对市场的多变。另一个多元化即是销售途径的多元化,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快速进展,网络销售如雨后春笋一样快速扩展,格力也应准时抓住机会,进军网络销售,完善网络销售服务,一方面降低实体店销售成本,一方面扩大销售领域,吸引顾客同时让买家电的人更便利。

5.2对格力电器现状提高盈利能力的建议

从上述5.1的分析中我们已对格力电器的未来进展趋势(纵向)提出建议。然而对于当前家电行业市场竞争激烈的现状,格力电器自家品牌要想在所有家电品牌中脱颖而出,提高其盈利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5.2.1合理安排期间费用,提高盈利空间

从成本来看,公司应科学合理地安排期间费用。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技术和销售上应下足功夫。但仅是如此还不够,也应科学合理安排其期间费用,格力电器如果能降低期间费

用,其盈利空间就会增加许多。所以建议格力应从技术先进上为突破口形成竞争优势,而不是过分看中投资广告宣传和靠返利优待吸引人。降低销售费用,从而提高收益。同时,从治理角度看,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控制机制,打破常规,做出改变。注重人事安排,提高治理水平,减低治理费用,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从而吸取外部投资和取得经销商的信任,促进企业长远进展。

5.2.2减轻规模增长追求,提高盈利质量

格力应该注意观察市场的需求,减少坏账损失。而新产品上市快,数量庞大且价格合适,使老产品不具备竞争优势,成为滞销品。企业的资金就会长期积压,变现能力弱。公司应提高对存货项目的治理,提高存货周转速度。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改善资本结构是任何企业都需要做到。发挥其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坚持可持续进展道路。

5.2.3适应市场环境,树立可持续进展意识

格力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进展壮大,这就需要企业注重科技创新,加强品牌战略意识。如果公司能够加大自身研究开发产品的能力,就能增加产品的自身价值,保持产品较高的销售毛利率。同时产品质量过硬,能够紧跟时代需求,才能成为消费者的首选考虑,让产品长期占有市场的一席之位。而加强品牌战略,品牌与产品相互成就,企业才能健康可持续进展。

6 结 论

赚取利润作为一个公司自始至终运营的目标,它已经成为评估公司业绩的重要标准和公司稳健进展适应激烈市场环境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通过对公司猎取利润能力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对一个公司的经营业绩的高低做出评断,也能反映出公司在投资、经营和治理上存在的问题并能较为准确预测公司未来盈利前景及进展情况。但矛盾具有格外性,同样,对于分析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也应注意到公司的不同的行业背景、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进行针对性指标选取,幸免出现片面性,影响分析结果的精准性。

本文对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电器行业的格外性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和盈利质量分析指标。与此同时,与同行业的美的集团进行比较,得出该公司在2014-2016年期间盈利能力分析结果。该公司总体进展趋势良好,在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公司前景较为乐观。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总体进展趋势良好的情况下存在的问题也一定得到重视。本文不仅分析了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并且由点到面对整个电器行业进展也提出了建议。

在倡导国家民族品牌进展的大环境中,格力作为一个国有品牌的大型企业,应树立好榜样,发挥好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渠.企业财务治理中财务报表的作用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6(12) 111. [2] 管少君.家电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01): 225. [3] 崔道玲.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治理中的作用[J].经营治理者,2015(10): 50. [4] 孙舒曼.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M公司为例[J].当代经济,2017(01): 25-27. [5] 杨建广.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治理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3): 18-29. [6] 胡秀玲.上市企业财务分析对决策的影响[J].财会研究,2015(07): 58. [7] 晏富贵.企业财务报表应用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1): 153. [8] 申澳.上市公司常见财务指标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版),2017(10): 197. [9] 田野.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中的应用[J].国际商务会计,2015(07): 39. [10] 钱德旺.浅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05): 256. [11] 郭媛.浅谈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及方法[J].财会学习,2017(06): 74.

[12] John R. Mills, Jeanne H. Yamamura. The Power of Cash Flow Ratios, [J].Journal of Accountancy,2008.

致 谢

历时两个多月的努力,最终完成了大学的最终作品毕业论文。

首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夏静老师,从任务书、开题报告、开题答辩到定稿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王老师不辞辛苦,反复与我就论文中的问题作深入细致地探讨,给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专注负责地修改了我的论文。同时老师始终践行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让我知行合一。在此,请同意我向尊敬的王夏静老师表示真挚的谢意!

其次我想感谢大学四年的教课老师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私、严格和高质量的教导,我才能在这四年里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同时也教会我如何做一名优秀合格的大学生。诸位恩师的谆谆教导我将牢记于心,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辅导员以及室友,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她们给予我关怀,支持和帮助。让我在学校里有了家的感觉,成长变得不孤单,即便遇到挫折也不怕。四年的陪伴,友情终身难忘。

最终,感谢院校和参加我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给予我优良的学习平台,能够审视几年来学习的成果,使我内心得到了丰富与充实,让我能够明确今后的进展方向,登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开始未来新的人生。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期望能够取得更多成果回报他们、回报社会。

这篇论文到了一个结尾,大学生涯也马上结束。但脚步不会因此停下,幻想依旧在心,陆续进步。

附 录

2014-2016利润表

项目 2016 2015 2014

营业总收入(万元) 11011310 10056445 14000539 营业收入(万元) 10830257 9774514 13775036 利息收入(万元) 180958 281622 225405 已赚保费(万元) -- -- --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万元) 95 310 98 房地产销售收入(万元) -- -- -- 其他业务收入(万元) -- -- -- 营业总成本(万元) 9152938 8613461 12325898 营业成本(万元) 7288564 6601735 8802213 利息支出(万元) 9332 65235 70976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万元) 33 40 33 房地产销售成本(万元) -- -- -- 研发费用(万元) -- -- -- 退保金(万元) -- -- -- 赔付支出净额(万元) -- -- -- 提取保险合同准备金净额(万元) -- -- -- 保单红利支出(万元) -- -- -- 分保费用(万元) -- -- -- 其他业务成本(万元) -- -- -- 营业税金及附加(万元) 143040 75189 136242 2014-2016现金流量表 单位:亿元2889000 销售费用(万元) 1647727 1550634 治理费用(万元) 548896 504875 481817 财务费用(万元) -484555 -192880 -94224 资产减值损失(万元) -99 2016 8632 39842 项目 2015 2014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万元) 109333 -101032 -138155 投资收益(万元) -222136 9665 72436 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万元) 803 325 -360 汇兑收益(万元) -- -- -- 期货损益(万元) -- -- -- 托管收益(万元) -- -- -- 补贴收入(万元) -- -- -- 其他业务利润(万元) -- -- -- 营业利润(万元) 1745570 1351618 1608923 营业外收入(万元) 109623 140429 70606 营业外支出(万元) 2074 1105 4286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万元) 1508 912 1506 利润总额(万元) 1853119 1490942 1675243 所得税费用(万元) 300656 228569 249948 未确认投资损失(万元) -- -- -- 净利润(万元) 1552463 1262373 1425295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万元) 1542096 1253244 1415517 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净利润(万元) -- -- -- 少数股东损益(万元) 10367 9129 9779 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 2.56 2.08 4.71 稀释每股收益 2.56 2.08 4.71

经营活动现金流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收到的税费返还

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支付的各项税费

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投资活动现金流 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 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

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 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投资支付的现金

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 支付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筹资活动现金流 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

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

安排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加: 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698.97 11.39 29.39 755.16 404.79 56.57 113.34 83.72 606.56 148.60

31.42 2.65 0.271964

- 0.065 34.41 32.77 14.96

- 179.14 226.87 -192.47

123.82 21.11 144.93 110.54 91.80 0.102719 202.44 -57.52 40.95 -60.44 773.65 713.21

1109.18 12.37 46.83 1187.97 425.41 55.91 137.74 104.35 744.18 443.78

9.50 0.846433 0.012288

- 1.43 11.79 28.85 28.33

- 1.75 58.92 -47.13

100.97 12.57 113.54 95.12 95.25

- 190.37 -76.83 18.76 338.59 435.06 773.65

855.34 5.12 21.34 905.40 388.17 57.30 133.34 92.70 716.01 189.39

6.60 0.447011 0.024866 0.017542

6.61 13.70 17.77 23.30

- 1.24 42.32 -28.62

103.77 2.36 106.12 78.01 46.76

- 124.77 -18.64 0.345743 142.47 292.59 435.06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外文资料翻译

院 别: 经济学院 专 业: 会计学 姓 名: 李莉

学 号: 013141137

2018 年 4 月 15 日

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在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

摘要

本文采纳在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161上市制造业公司的经验数据,并比较了这些公司对两种常用的财务业绩指标的表现:资产(ROA)和净资产收益率回报(ROE)。结果表明,在此期间,斯里兰卡制造企业在更有利可图的ROA,但在利润较低的ROE方面均大大高于他们在马来西亚的同行。它还确定股票投资的相对较弱的地位,斯里兰卡公司的制造业和属性这许多因素,其中包括:有相对不佳的股票市场,高利率和过度恐惧高危险的投资。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行业分析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趋势。

关键词:盈利能力分析; 上市; 制造; 企业; 经验; 调查; 简介

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有许多共同点在五十年以前。这两个国家是英国殖民地,并脱离英国独立9年分开

在1957年斯里兰卡在1948年和马来西亚。这两个国家开始了独立后的时期,资源,雄厚的英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以及类似的教育系统的丰富多样。1960年,马来西亚有一个国民总收入(GNI)每280美元的人均和斯里兰卡在1960年的每152美元的人均国民总收入。“由于1970年,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也有类似的生活标准”(莎莉,2009年,P1)。经过五十年的独立性,马来西亚现在远远领先于斯里兰卡的许多方面,包括经济和工业进展。今天,“马来西亚被广泛接受为一个大进展的成功故事在进展中世界。尽管有1997-199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大规模经济收缩经验丰富,马来西亚的经济表现一直贯穿独立后期间令人印象深刻。持续高增长(平均近6%年息百分之过去四十年),一直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收入

-

的相对平等安排“(Athukorala,2005年,第19页)。

数据和理论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统计局范戴克的OSIRIS数据库,提供财政和其他相关数据超过34000在130个国家的上市公司获得。由于在这项研究中用来测量在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数据的主要来源是出版公司账户,本次研究的结果应慎重对待。被公账户披露的数据通常与继承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用于比较的公司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其中一个主要的限制是,在公司帐目确定的利润是在此基础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从公司到公司的公司会计实务。例如,如折旧的量和库存价值物品受到任意估值一个相当宽的范围内。此外,格外是在固定资产,基于历史成本会计的概念数字可能并不代表通货膨胀期间实际值。在该公司账目计算的利润也受到企业和税务法规也不同国家之间改变的影响。在跨国公司的情况下,利润的计算可能会简洁通过实践各种操作,如转让定价(Robbins和Stobaugh,1974年)。虽然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这是使用超过100个国家,包括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

便利可比性,还存在会计实务一些不同之处,这使得它难以评估和比较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现实的态度,尤其是当这些企业都来自不同的国家。

公司样本

这项研究的样本公司制造的科伦坡股票上市公司交易所(CSE)及马来西亚交易所(MYX),只从公司选择了与完整的财务数据为三年,从2006年至2008年的OSIRIS数据库的筛选过程,然后将其应用于企业符合上述标准。首先,样本中所有剩余的公司进行分类的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代码作为识别他们的GICS代码,以消除非制造业公司。其次,由于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制造业两国企业的盈利能力,它被认为是适当的,以消除企业与负的平均ROA为近三年来,由于样品中有这样的公司扭曲的结果该分析。这个筛选过程留下62制造企业斯里兰卡样本。第三,这些62家公司的GICS代码,然后用剩下的马来西亚公司样本中匹配,消除了马来西亚公司不匹配的公司GICS代码斯里兰卡样本。这种匹配过程中离开,99家马来西亚公司,然后将其选定为马来西亚公司的样本。

经济实力:斯里兰卡vs马来西亚

双方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位于亚洲其中拥有世界人口的60%。这两个地区,东亚,其中马来西亚位于和南亚,其中斯里兰卡所在,也是占世界人口的30%。然而,相较于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具有巨大的人口,这两个国家的人口,斯里兰卡(20亿美元)和马来西亚(27亿美元)是比较小的,因为他们占了不到1%总亚裔人口。下面的表2提供了有关这两个国家在过去50年的经济表现一些有用的信息。

表1在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人口与进展的一些指标

- -

斯里兰卡

人口总计(百万) 人均GNI(美元) GDP(十亿美元) GDP增长(每年%) 农业增长(GDP%) 工业增长(GDP%) 服务业增长(GDP%)

10 152 1.5 4.6 32 20 48

1960 马来西亚 8.1 280 2.3 6.5 36 18 46

8181 184 153 141 113 90 96 %

斯里兰卡 20.0 1540 32.4 6.8 12 30 58

2007 马来西亚 26.6 6540 186.7 6.3 10 48 42

133 425 577 93 83 160 72 %

表1清楚地表明,在此期间一九六零年至2007年对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两国之间的差距已经拉大。如人均国民总收入-widely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的一个基本指标

斯里兰卡远远落后于马来西亚,2007年与1540美元其国民总收入的人均收入相比,马来西亚6540美元。

1960年马来西亚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收入仅为1.84倍斯里兰卡的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收入,但到2007年这一差距扩大到4.25倍斯里兰卡的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收入。类似的情况是观察两国的GDP。 1960年,为23十亿马来西亚的GDP只是1.53倍斯里兰卡为15十亿GDP。然而,2007年马来西亚GDP已增至美元的巨额186.7十亿,这是近6倍,斯里兰卡在2007年达32.4十亿GDP两国之间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区别是,这两个国家都按比例减少其农业产出,同时增加他们的工业产值之间的两个时期显著。引人注目的是,通过在1960年斯里兰卡的工业产值(占GDP的20%),约10%叔比马来西亚高。然而,虽然斯里兰卡已经从国内生产总值1960年20%的奉献提高到占GDP的30%,2007年(同比增长50%)取得了工业产出的增长显著的进步,马来西亚从18%增加了其工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在196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8%,2007年(同比增长167%)。总体而言,上述数据清楚地表明,在此期间马来西亚已经由显著保证金外进行斯里兰卡的经济和工业进展方面。

盈利能力:斯里兰卡VS马来西亚

净资产收益率(ROA)

-

表2显示盈利率的分散,由ROA测得的,其中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的制造企业2006年至2008年,平均ROA为三年期限在一起。如表3所示,斯里兰卡公司的期间为2006年至2008年的平均利润率从10%到11.4%,与3年的平均水平10.9%。总体而言,样本公司中49%已经能够实现ROA大于10%,比3年。而该公司的16%已取得的ROA小于5%效果差,该公司的23%已在3年内达到15%以上,平均ROA。

表2资产回报率(ROA)的分布 单位:%

ROA 范围 斯里兰卡 马来西亚 2006

5以下 5-10 10-15 15-20 20-25 25以上 总计 无公司 统计 平均 最小 最大 STD

27 15 27 23 6 2 100 62 10.9 -4.5 46.0 8.1

2007

16 23 35 18 8 0 100 62 11.4 -0.3 23.1 5.9

2008

29 39 15 8 6 3 100 62 10.0 -5.4 93.3 12.7

平均值

16 35 26 18 3 2 100 62 10.9 0.3 46.8 7.1

2006

32 41 15 7 1 3 100 99 7.5 -9.3 32.8 6.6

2007

31 38 12 12 3 3 100 99 8.7 -4.6 29.7 6.7

2008

35 32 20 8 3 1 100 99 7.6 -7.9 27.8 6.2

平均值

30 44 16 5 3 1 100 99

7.7 -3.1 26.8 5.5

马来西亚公司的平均利润率由7.5%在3年内7.7%的总体平均改变为8.7%。仔细看3年的平均盈利能力的分散显示,99家马来西亚公司的25%达到10%以上,而ROA只有9%的企业已经能够实现高于15%的ROA。用5%以下比较低盈利的公司占全部马来西亚公司的30%。

什么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从ROA两国数字是斯里兰卡的生产盈利能力比所有的马来西亚制造企业相对较高。更具体地说,斯里兰卡公司在三年内的ROA是在10%至11%的范围内有10.9%的整体平均水平。相反,马来西亚公司的ROA为同一时期是在7%到9%的范围内以7.7%的总体平均水平。这是斯里兰卡公司的ROA和42%赞成斯里兰卡公司的差的72%。仔细看看居留权的两国间的分散也表明,斯里兰卡制造企业都在实现更高的盈利能力方面表现比马来西亚制造企业更好。从下端,只有16%的斯公司已经作为对马来西亚公司获得了类似的结果的30%达到ROA的小于5%。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刻度的上端。而斯里兰卡的公司23%都取得了超过15%的ROA,只有9%的马来西亚公司能够实现这一结果。先前的研究,审查了在亚洲的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还透露,在斯里兰卡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比一些亚洲国家,包括日本,香港,泰国,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更高巴基斯坦。根据这项研究,这些国家在1995年的ROA从2.4%(韩国)范围为11.1%(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制造企业的ROA被认为是9.6%(Wijewardena和De德索伊萨,2000)。

结论: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斯里兰卡制造企业的业绩相比,这对马来西亚制造企业获得了一些见解改善他们目前的性能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项研究分析了161的制造企业,包括62斯里兰

卡企业,99家马来西亚公司从OSIRIS数据库选择的财务数据。在研究中使用的数据涵盖了为期三年,从2006年至2008年使用的两个性能测量常用,ROA和ROE,计算和分析的样品本公司的财务数据。

这一分析表明,在此期间2006至08年的斯里兰卡制造企业均大大高于他们的同行在马来西亚更有利可图,这表明一个积极的结果斯里兰卡。当盈利被业界分析,据透露,所有在斯里兰卡六大行业录得较高的ROA比他们的同行在马来西亚。从在斯里兰卡制造企业高盈利水平的主要观察的是,这已经渗透到投资在未来更高水平的能力。

与此相反,以ROA,马来西亚公司已经整体表现比斯里兰卡企业稍好ROE方面。然而,行业间的分析表明,除了在农产品和种植园部门,斯里兰卡的所有其他制造业已经分别取得了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比同行的马来西亚。尽管如此,似乎仍然是需求和机会,为公司在斯里兰卡,以改善他们的ROE。提高ROE水平是斯里兰卡重要的,如果它要吸引更多的股权投资进入其制造业。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主要发觉是,斯里兰卡的相对位置差 - 尤其是制造业的股权投资方面 - 相比,马来西亚公司60%的斯里兰卡公司的股权资本仅为46%。类似的趋势在这两个国家的所有六个行业观察时股权的水平是由行业分析。究其原因,在斯里兰卡公司股本较低水平可以归结为几个因素,如:比较差的股票市场,提供给非股权投资,过度担忧高危险的投资,而在高利率制造商的不足,相应的投资机会剥削。

然而,股权投资水平高是至关重要的斯里兰卡制造业是成功的在其努力实现更高的经济和工业进展。未来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考察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如大小,年龄,位置,出口,资产和资本结构,劳动力成本,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治理效率,等等 - 在斯里兰卡公司公司的盈利能力。出于这个原因,一个纵向分析具有较大的样品是理想的。

外文原文

PROFITABILITY ANALYSIS OF LISTE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SRI

LANKA AND MALAYSI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empirical data on 161 liste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Sri Lankaand Malaysia

over the period of 2006 to 2008, and compar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companies against two commonly use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Return onAssets (ROA) and Return on Equity (RO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uring this periodSri Lanka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were considerably more profitable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Malaysia in terms of ROA but less profitable in terms of ROE. It alsoidentifies a relatively weaker position of equity investment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of Sri Lankan companies and attributes this to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arelatively poor equity market, high interest rates, and excessive fear of highriskinvestment. A similar trend was observed when the profitability and equity ofcompanies were analysed by industry.

Keywords:Profitabilityanalysis; liste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RODUCTION

Sri Lanka and Malaysia had many things in common five decades ago. Both countries were British colonies and gained independence from Britain nine years apart – Sri Lanka in 1948 and Malaysia in 1957. Both countries started the post-independence period with a rich mix of resources, strong British legal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similar educational systems. In 1960, Malaysia had a 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 per capita of about $280 and Sri Lanka had a GNI per capita of US$152 in 1960. “As of 1970, Sri Lanka and Malaysia had similar living standards” (Sally, 2009, p1.). After five decades of independence, Malaysia is now far ahead of Sri Lanka in many fronts, including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day, “Malaysia is widely held as a great development success stor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Not withstanding the massive economic contraction experienced during the 1997-98 financial crisis, Malaysia’s economic performance has been impressive throughout the postindependence period. Sustained high growth (averaging to nearly 6 per cent per annum for the past four decades)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rising living standards with a relatively equ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thukorala, 2005, p.19).

DATA AND METHODOLOGY

The data for this study were obtained from Bureau Van Dijk’s OSIRIS Database which provides financial and other related data for over 34,000 listed companies in 130 countries. Since the main source of data used in this study for measuring the profitability of listed companies in Sri Lanka and Malaysia is published company accoun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uld be viewed with caution. Data disclosed in public accounts are generally inherited with some limitations, especially if used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compani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ne of the major limitations is that profits determined in company accounts are based on company accounting practices which may vary from company to

company. For example, items such as the amount of depreciation and the value of inventory are subject to arbitrary valuation within a fairly wide range. Moreover, particularly in respect of fixed assets, accounting figure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ost concept may not represent realistic values in a period of inflation. Profits calculated in the company accounts are also influenced by business and tax regulations which also vary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case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profit calculation may be liable to various manipulations through practices such as transfer pricing (Robbins and Stobaugh, 1974). Although compliance with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FRS) – which are used by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including Sri Lanka and Malaysia – facilitate comparability, there are still some inconsistencies in accounting practices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assess and compare the profitability of firms in a realistic manner, particularly when those firms ar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SAMPLE OF COMPANIES

The sample companies of this study ar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listed on the Colombo StockExchange (CSE) and the Malaysia exchange (MYX), chosen from only the companies on the OSIRIS database with complete financial data for the three years from 2006 to 2008. A screening process was then applied to companies matching the above criteria. First, all remaining companies in the sample were classified by the Global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GICS) codes to eliminate nonmanufacturing companies as identified by their GICS codes. Second, sin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profitability of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of both countries, it was considered appropriate to eliminate companies with a negative average ROA for the past three years, since having such companies in the sample distort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This screening process left 62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the Sri Lankan sample. Third, the GICS codes of these 62 companies were then matched with the remaining Malaysian companies in the sample, eliminating the Malaysian companies that did not match the GICS codes of the companies in the Sri Lankan sample. This matching process left, 99 Malaysian companies, which were then selected as the sample of Malaysian companies.

ECONOMY: SRI LANKA VERSUS MALAYSIA

Both Sri Lanka and Malaysia are located in Asia which hosts 60%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The two regions, Eastern Asia where Malaysia is located and Southern Asia where Sri Lanka is located, also account for 30%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However, in comparison to some countries in Asia such as China and India with enormous populations, the population of these two countries, Sri Lanka (20million) and Malaysia (27 million) is relatively small as they account for less than 1% of the total Asian population. Table 2 below provides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last 5 decades.

TABLE1 :Some indicators of demographic and development in Sir Lanka andMalaysia

Population total(millions) GNI per capita($) GDP($ in billions) GDP growth(annual%)

Agriculture value added(% of GDP) Industry value added(% of GDP) Services value added(% of GDP) SL 10 152 1.5 4.6 32 20 48 1960 MAL 8.1 280 2.3 6.5 36 18 46 % 8181 184 153 141 113 90 96 SL 20.0 1540 32.4 6.8 12 30 58 2007 MAL 26.6 6540 186.7 6.3 10 48 42 % 133 425 577 93 83 160 72 Table 1 clearly shows tha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60 to 2007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on some important economic indicators has widened. Like the GNI per capita –widely used as a basic indicator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a country – Sri Lanka lagged far behind Malaysia in 2007 with its GNI per capita income of $1,540 in comparison to Malaysia’s $6,540. In 1960 Malaysia’s GNI per capita income was just 1.84 times Sri Lanka’s GNI per capita income but by 2007 this gap widened to 4.25 times Sri Lanka’s GNI per capita income. A similar situation is observed for the GD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1960, Malaysia’s GDP of $2.3 billion is just 1.53 times Sri Lanka’s GDP of $1.5 billion. However, by 2007 Malaysia’s GDP has increased to a massive $186.7 billion, which is almost 6 times Sri Lanka’s GDP of $32.4 billion in 2007. Another noteworth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that both countries have proportionately decreased their agricultural output while increasing their industrial output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wo periods. Strikingly through, in 1960 Sri Lanka’s industrial output (20% of GDP) is about 10%t higher than that of Malaysia. However, while Sri Lanka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output by increasing its contribution from 20% of GDP in 1960 to 30% of GDP in 2007 (an increase of 50%), Malaysia has increased its industrial output from 18% of GDP in 1960 to 48% of GDP in 2007 (an increase of 167%). Overall, the above data clearly shows that over this period Malaysia has out-performed Sri Lanka in terms of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y a significant margin.

PROFITABILITY: SRI LANKA VERSUS MALAYSIA Return on Assets (ROA)

Table 2 demonstrates the dispersion of profitability rates, as measured by ROA, among Sri Lankan and Malaysia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from 2006 to 2008, together with the average ROA for the three

year period. As Table 3 shows, the average profitability of Sri Lankan companies for the period from 2006 to 2008 ranged from 10% to 11.4% with a 3 year average of 10.9%. Overall, 49% of the sample companies have been able to achieve an ROA greater than 10% over the 3 year period. While 16% of the companies have achieved poor results of less than 5% of ROA, 23% of the companies have achieved an average ROA of above 15% over the 3 year period.

The average profitability of Malaysian companies varied from 7.5% to 8.7% during the 3 year period with an overall average of 7.7%. A closer look at the dispersion of 3 year average profitability reveals that 25% of the 99 Malaysian companies achieved more than 10% ROA while only 9% of the companies have been able to achieve ROA of higher than 15%. The companies with relatively low profitability of below 5% accounted for 30% of all Malaysian companies.

TABLE2:Dispersion of Return on Assets(ROA) unit:% ROA Range

Sir Lanka 2006

Below 5 5-10 10-15 15-20 20-25 Above 25 Total

No of companies Statistics Mean Minimum Maximum STD

27 15 27 23 6 2 100 62

10.9 -4.5 46.0 8.1

2007

16 23 35 18 8 0 100 62

11.4 -0.3 23.1 5.9

2008

29 39 15 8 6 3 100 62

10.0 -5.4 93.3 12.7

Average

16 35 26 18 3 2 100 62

10.9 0.3 46.8 7.1

Malaysia 2006

32 41 15 7 1 3 100 99

7.5 -9.3 32.8 6.6

2007

31 38 12 12 3 3 100 99

8.7 -4.6 29.7 6.7

2008

35 32 20 8 3 1 100 99

7.6 -7.9 27.8 6.2

Average

30 44 16 5 3 1 100 99

7.7 -3.1 26.8 5.5

What is primarily apparent from the ROA figur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that the manufacturing profitability of Sri Lanka is relatively higher than that of all of the Malaysia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More specifically, the ROA of Sri Lankan companies over the three year period was in the range of 10% to 11% with an overall average of 10.9%. Contrarily, the ROA of Malaysian companies for the same period was in the range of 7% to 9% with an overall average of 7.7%. This is 72% of the ROA of Sri Lankan companies and a difference of 42% in favour of Sri Lankan

companies. A closer look at the dispersion of the ROA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lso reveals that Sri Lanka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have fared better than Malaysia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terms of achieving higher profitability. From the lower end, only 16% of the Sri Lankan companies have achieved less than 5% of ROA as against 30% of Malaysian companies achieving similar results. The situation is also similar for the top end of the scale. While 23% of the Sri Lankan companies have achieved more than 15% ROA, only 9% of Malaysian companies were able to achieve this result. A previous study that examined the profitability of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Asia also revealed that the profitability of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Sri Lank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ome Asian countries including Japan, Hong Kong, Thailand, South Korea, Malaysia, China, Indonesia, Singapore and Pakistan.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the ROA of these countries in 1995 ranged from 2.4% (South Korea) to 11.1% (Pakistan). The ROA of Malaysia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was found to be 9.6% (Wijewardena and De Zoysa, 2000).

CONCLUSIONS

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Sri Lanka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comparison to that of Malaysia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to obtain some insights into improving their current level of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financial data of 161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consisting of 62 Sri Lankan companies and 99 Malaysian companies selected from the OSIRIS Database. The data used in the study cover a three-year period from 2006 to 2008. Using this financial data of the sample companies two commonly used performance measures, ROA and ROE,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sed.

This analysis reveal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6 to 2008 Sri Lanka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were considerably more profitable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Malaysia, indicating a positive result for Sri Lanka. When profitability was analysed by industry, it was revealed that all of the six industries in Sri Lanka recorded a relatively higher ROA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Malaysia. The primary observation from a high profitability level for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Sri Lanka is that this has the capacity to penetrate into a greater level of investment in the future.

On the contrary to ROA, Malaysian companies have overall performed slightly better than Sri Lankan companies in terms of ROE. However, inter-industry analysis shows that except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lantations sector, all other manufacturing sectors in Sri Lanka have individually achieved a higher ROE than their Malaysian counterparts. Nevertheless, there still seems to be the need and the opportunity for companies in Sri Lanka to improve their ROE.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ROE is vital for Sri Lanka if it is to attract increased equity investment into its manufacturing sector.

Another major finding of this study is that Sri Lanka’s relative position is poor –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equity investment in manufacturing – as the equity capital of Sri Lankan companies is only 46% compared to 60% for Malaysian companies. A similar trend is observed in all six industries in both countries when the equity levels are analysed by industry. The reason for the lower level of equity capital in Sri Lankan companies can be attributed to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the relatively poor equity market, the high interest rates available to non-equity investors, the excessive fear of high-risk investment, and the manufacturers’ inadequate exploitation of appropriate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Nevertheless, a high level of equity investment is crucial for the Sri Lankan manufacturing sector to be successful in its endeavour to achieve higher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area also needs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various factors – such as size, age, location, exports, asset and capital structure, labour costs, employee productivity and managerial efficiency, etc. – on company profitability of Sri Lankan companies. For this reason,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with a larger sample is desirabl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