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

试论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

来源:爱够旅游网
试论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

李舒凡

(惠州学院 中文系2004级本科3班)

(指导教师:杨金文讲师)

摘要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在他数量不多的关于妻子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他塑造的妻子形象,在诗人的个人经历和独特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逐一展现出来,并表现出其时代和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首先,她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同时又是劳动妇女的典型,在夫妻生活中,她充当着诗人知己的角色。这个形象的出现是杜甫和他妻子高贵品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的出现在文学创作、现实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妻子形象 独特之处 出现原因 形象意义

Make a trial discussion on the wife figure in Dufu’s poems

Li Shufan

(Class3Grade2004, Chinese Department, Huizhou University)

(faculty adviser: Yang Jinwen docent)

Abstract

Dufu is one of the great poets in our country in antiquity. Though his limited poems involved his wife we can see the wife figure he molded. It appears gradually by the influence of Dufu’s private experience and unique times background. It shows its own uniqueness. First, she is a woman with a miserable fate. At the same time, she is a model of the working females. She also act as a intimate friend of Dufu. This figure is the product of Dufu and his wife’s noble character. It ha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n literary creation and reality.

Key words

Wife figure Uniqueness Reasons for appea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figure

目录

正文„„„„„„„„„„„„„„„„„„„„„„„„„„„„„„„„„„1 1.妻子形象„„„„„„„„„„„„„„„„„„„„„„„„„„„„„„1

1.1同甘共苦之情——苦命之人„„„„„„„„„„„„„„„„„„„„„1 1.2离别思念之情——思妇„„„„„„„„„„„„„„„„„„„„„„„2 1.3感激愧疚之情——朴素的劳动妇女„„„„„„„„„„„„„„„„„„2 1.4安定环境中的柔情——有情趣、兴趣广泛的知己„„„„„„„„„„„„3 2.妻子形象的独特之处„„„„„„„„„„„„„„„„„„„„„„„„„„3 2.1她赢得了专一的爱情和身份平等的尊重„„„„„„„„„„„„„„„„3 2.2她不仅作为杜甫妻子的形象而存在,一定程度上,她还是当时穷苦百姓的形

象„„„„„„„„„„„„„„„„„„„„„„„„„„„„„„„4

2.3作为妻子形象入诗,杨氏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而且充满了诗人的深情„5 3. 妻子形象出现的原因„„„„„„„„„„„„„„„„„„„„„„„„„6 3.1 杨氏的可贵品质使之然„„„„„„„„„„„„„„„„„„„„„„6 3.2 杜甫高贵的品质使之然„„„„„„„„„„„„„„„„„„„„„„7 4.妻子形象的意义„„„„„„„„„„„„„„„„„„„„„„„„„„„7 结语„„„„„„„„„„„„„„„„„„„„„„„„„„„„„„„„„„9 致谢„„„„„„„„„„„„„„„„„„„„„„„„„„„„„„„„„„9 参考文献„„„„„„„„„„„„„„„„„„„„„„„„„„„„„„„„9

在中国文学灿烂的银河中,杜甫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的作品被闻一多先生称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千百年来,人们对其人其诗的论述浩如烟海。他生长的年代,男尊女卑,文人作诗往往注重抒发自己的家国之志,济世之情,不屑于把夫妻生活写入诗内,而在杜甫的诗作中,出现“老妻”“瘦妻”“妻孥”的地方约有二十多处,这是个罕见而又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云:杜甫“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终。”有关学者据此考证,杜甫和杨氏共同生活了三十年,并且厮守终生。封建社会重男轻女,使杜夫人没留下她的姓名,事迹,我们无从详知其人。前人对于杜甫妻子也几乎没有专题的研究,有鉴于此,笔者着重从杜甫歌颂妻子的有关诗句探寻这个伟人妻子的形象。古代汉语中的“妻子”包括“妻”(妻子)和“子”(儿女)两个义项。本文对“妻子”的取义为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专指“妻”这一义项。

1. 妻子形象

杜甫之妻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他们成婚于开元二十九年,当时的杜甫29岁,杨氏19岁。他们婚后感情融洽,琴瑟和谐,三十年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杜甫诗集中述及妻子的诗歌约有二三十首,根据背景和他对妻子不同的深情厚意,可分为几组,而每一组都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方面的妻子形象。

1.1. 同甘共苦之情——苦命之人

天宝十三载,京城乏食,杜甫只好把家安置在东北二百里的奉先县。天宝十四载,杜甫任右卫率府曹参军后一个月,便动身到奉先探望妻子。他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写道:“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表达了与妻子同甘苦、共患难,生死相依的愿望。“风雪”“饥渴”对于贫困的人来讲,本来就是雪上加霜,然而一家人的分离对精神更添了一份打击。这分别还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一年多了,本来他们的生活就拮据,自杨氏和杜甫结婚之后,生活是日益的穷苦,一家人经常受着饥渴的煎熬,即使“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但还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到这个时候,杜甫一家已经沦落到与贫民为伍去购买减价官米的地步。直到诗人去世为止,出身官宦人家的杨氏从未跟着杜甫享受过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就连安定的生活也是一种奢望。从年轻时“游荡齐赵,裘马清狂的青年诗人[1]”开始,杜甫曾旅食京华,诗兴潼关,悲歌蜀道,寓居成都草堂、夔府孤城,最后卒于一叶扁舟之上。在这过程中,杨氏都是跟随着杜甫颠沛流离,辗转西南。到了乾元三年,诗人还要因为避战乱,“五十

1

白头翁,南北逃世难。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欢。”可以说贫穷、饥饿、疾病、频繁的分别与担惊受怕成了他们婚后生活的主要内容。多年来,她没有锦衣玉食,没有丈夫的随时陪伴,没有安定的生活,就连儿子也在自己面前死去,所以说杨氏首先是一个饱受艰辛的苦命女子的形象。

1.2 离别思念之情——思妇

由于为官、战乱等原因,杜甫经常与妻儿分离,但他始终牵挂着妻子,期待着与亲人团聚。比如:“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述怀》),“妻孥隔君垒,拨弃不拟道”(《雨过苏端》),“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徒步》),“女病妻忧归意急,秋花锦石谁能数。别家三月一书来,避地何时免愁苦”《发阆中》)等等。有时候,杜甫还用整首诗歌表达他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家逃难至风翔东北的州,他把妻子儿女安置在羌村以后,就只身奔赴肃宗所在的灵武,以期为平定安史之乱出力,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押至长安。在困居长安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感伤国事,思念亲人,写下《月夜》一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中秋之夜,明月皎洁,本应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但由于分离,美丽的妻子只能独自倚在帐边上,望着窗外的明月,雾水沾湿了她的云鬓,洁白的月光照着她清瘦的身影,微寒的秋风吹着她裸露的玉臂,儿女们仍没睡,天真地在互相打闹,他们不明白母亲因何忧伤,她只能轻叹一声:夫君,你现在怎么样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团聚在一起呢?有道是,相思最苦,那时只身奔赴灵武的杜甫与家人一别之后,再也没有音讯,妻子如何能不心生挂念,中秋都来了,为何连一封家书都没有呢?诗人一首诗就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位妻子思念丈夫的形象,另外,“香”“玉臂”等词,我们又可以想象,这位妻子是青春美丽的。

1.3 感激愧疚之情——朴素的劳动妇女

杜甫是个家庭责任感极强的人。身为人父、人夫,却无法解决全家的温饱安宁问题,反而常常让妻子用柔弱的双肩独自支撑全家的生计,这使他心存感激并生出深深的自责,例如:“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飞仙阁》),“何日兵戈尽,飘飘愧老妻”(《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其二) “老妻忧坐痹”(《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等。这时的杜甫因为房琯的事被肃宗疏远,刚刚当上左拾遗而好起来的家境又陷入困苦,作

2

为妻子,她没有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好家人,不给失落的丈夫增添麻烦,她还能坚强地面对现实,就像其他的穷苦妇女一样,坚强,朴素,温柔贤淑,任劳任怨。最为集中的是在羌村时所作的著名长诗《北征》:“„„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如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妻子的衣服上打满补丁,儿女们的衣服也极不称身,东拆西补,虽然这样,我们还是感觉到杨氏是非常尽力地去照顾家人,用她的全部的能力,怎么说她也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千金小姐,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完全嗅不到一点点娇弱的气息,有的只是一个弱小的朴素的劳动妇女用她小小的肩膀,扛着锄头,日出而作,日落之后,在微弱的灯光下补着破了又破的衣裳。

1.4 安定环境中的柔情——有情趣、兴趣广泛的知己

杜甫一生多在颠沛流离中过活,只是在入住成都之后才获得了一段稍为安定平和的日子。这个时期的诗人,住有环境优美的浣花溪草堂,吃有亲朋好友的接济,行又无为官的案牍之累,心理上的闲适与自足可想而知。作于本期的《江村》、《进艇》等诗就着重表现了诗人这种难得一见的惬意与温情: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两首诗中,夫妻二人享受着难得的闲适生活,而妻子更是与平时不同,恢复她作为书香世家小姐的感觉,与丈夫下棋,泛舟,弄文墨棋画,能动能静,又富有情趣,虽然年过半百,但读起诗来,更感觉这种感情亲密,平淡却不失幸福,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总的来说,杜甫笔下是这样一个妻子形象,她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勤俭朴实,任劳任怨,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女性,同时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又通文墨棋画,兴趣广泛,富有情趣,从而深得诗人的爱恋与敬重。

2. 妻子形象的独特之处

2.1 她赢得了专一的爱情和身份平等的尊重

唐代是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在开放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一夫多妻制大行其道,当时文人纳妾,与妓女同席宴乐是非常普遍的,甚至被誉为名士风流。对此,元稹、白居易、杜牧等大诗人都曾在自己的诗中津津乐道,白居易在《宴周皓大夫光福宅》中坦言:“何处风光最可怜,妓堂阶下砌台前。”李白携妓宴游之事也甚多:“美酒樽中置千解载妓随波任去留”(《江上吟》)“兴来携妓态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乙旧游寄憔郡元

3

参军》)等。而杜甫一生只娶了杨氏这一个妻子,并且在共同生活的三十年当中,对于妻子有着深厚的爱恋,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悲观哀痛中,想到的是妻子,写下了《月夜》;在高兴时,想到的也是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生活困苦之时,夫妻二人“共饥渴”。古代男子娶妻以容貌为主,李白也说过:“以色事他人,能有几时好?”(《妾薄命》),但这并不适用于晚年的杜甫夫妇,他们寓居成都时,杨氏也有四十多岁了,经过多年的艰苦生活,她肯定是年老色衰了,但“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近艇》),一句“老妻”更体现了愈到老年,这份感情愈显得深沉厚重。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男女地位是极不平等的,无论是上层社会的妇女,还是下层社会的妇女,都没有的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一些士大夫文人的笔下,妇女有时也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但大多如花草一般的玩物,或有其惊人的容颜供人赏悦,或有其相思闺怨之情供人玩”。[2]“南窗北煽挂明光,罗炜绮箔脂粉香。”(((东飞伯劳歌)))这样的艳诗曾盛极一时;“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鲍照《拟行路难》其一)诉尽沦为玩物的女子的凄婉之情。而在杜甫的诗中,对妻子他是极其尊重的,对妻子为自己所做的牺牲心存敬意与感激,杨氏在诗中也有她独有的喜怒哀乐,“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等等。杜甫在诗中赋予了她的人格,把她放在了与自己身份平等的地位上。

2.2 她不仅作为杜甫妻子的形象而存在,一定程度上,她还是当时穷苦百姓的形象

在中国的诗史上,以夫妻生活为题的诗歌,虽不是创作的主流,但数量也是不少的。它的源头可以上溯到《诗经》,《诗经》中描写夫妇之情的作品。有我们所熟悉《周南·卷耳》、《王风·君子于役》等都表现了家中妻子对远游丈夫的思念和关心,她们的形象可以说是思妇、闺中怨妇的雏形。还有一种与思妇、闺怨主题近似的是弃妇诗,如《卫风·氓》,虽写弃妇之怨,那种又爱又恨的心理被刻画得细致入微,那个被抛弃的妻子形象在读者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经》开创了这个写妻子形象的先河之后,随后的诗歌创作中,思妇、闺怨诗成了诗中常见的类型。在汉代,很多士人为追名逐利,抛妻别子,远离家乡,情之所至,自然产生出不少怀念家中亲人的诗作。但我们会有疑问,古代就真的那么多的弃妇?有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屈原开创了以美人比君子的传统后,在表达思妇闺怨之中其实暗含寄托,这样一来,此类主题的诗作就有了新的内涵,尤其是后来越来

4

越多的闺怨诗由男性作家写作,比喻君臣关系,与真正的思妇、游子关系已完全不同,其中的感情也不再是夫妇之情。这些时期各诗人笔下的妻子形象,有的是纯粹表现思念情感的,有的则是借此抒发自己的家国之志,着眼点还是个人。但杜甫写妻子,不仅是个人关注,而且是推己及人。

诗人的一生都在为国家而忧,为人民而忧,他几乎把一生的精力都投注在爱国事业上,无论他身在何方,身处何地,心里总是想着如何为国家作贡献,如何为人民谋福利,一饭不忘家国情。从小他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以“仁爱”为中心,但在看透了官场黑暗,在亲身感受了黎民百姓的穷困苦难之后,这种“仁爱”从孔子时的有等级的“爱”升华到一种推己及人的“爱”,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总是从自身出发,进而想到家人,亲人,最后停驻在天下苍生的面前。他写妻子,不仅仅是思念他所爱的妻子,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他思念妻子之后,那种为天下与妻子一样在饥饿、寒冷中受苦的百姓的思念。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巳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人的老婆和孩子寄居在奉先,无依无傍,漫天风雪,把一家人隔在两个地方。受冻挨饿的穷生活,一进门就听见哭声酸楚,他那小儿子,已活活饿死!他内心里多么惭愧做爸爸的人,竟然没本事养活孩子!但他没有沉溺于对妻儿的思念、关爱和愧疚中,反而想到:我好歹是个官儿,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还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啊,就更加辛酸。想想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是倾家荡产,又想想远守边防的士兵,还不是缺吃少穿。忧民忧国的情绪啊,千重万叠,高过终南,浩茫无际,又怎能收敛!他对妻子的感情,真切,毋庸置疑,但他没有局限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是推己及人,因为他知道,与妻子处于同种环境下的人不计其数。这时的妻子形象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穷苦百姓的形象。

2.3 作为妻子形象入诗,杨氏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而且充满了诗人的深情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作诗往往注重抒发自己的家国之志,济世之情,同时儒家教义对妇女的轻视,他们也不愿意把夫妻生活写进诗中,以“赠内”为题的诗在《文选》也没

5

有出现过。另外,中国古代婚姻的主要内容不是男女情爱,而是家族的延展,妻子的作用大多是传宗接代,繁衍子孙。他们的婚姻中没有恩爱之情,只有契约责任,那也就不足以激起诗人对夫妻情爱的描写与表露。还有“中国古代诗人在表达感情方面大多是“畸型”的,男人之间可以倾诉思念、倾慕、友情,男人对女人的爱慕通常只限于妓女,而对于家庭尤其是妻子,绝大多数是只字不提,仿佛他们终身未娶似的”[3]。在诗中,诗人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厚意,自觉地把妻子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岑参有四首诗提到了他的妻子:“一身无所求。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身难可料。归家还自笑。妻子嫌不调。”(《衙君卜守边》)“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却人。”(《送费子归武昌》)“错料一生事,磋碗今日头。纵横皆失计,妻子也堪羞。”(《题镜州西楼》)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妻子仅仅是被一笔带过,而且在这四首诗中,看不到一点儿夫妻间的爱与温情,有的只是把妻子当作生活负担的无奈情绪。诗人高适亦有数首提及妻子的诗,如:“妻子在远道,弟兄无一人。”(《哭单父梁九李府》)“妇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封丘作》)“到家但见妻与子,赖得饮君春酒数十杯,不然令我愁欲死。”(《同河南李少严毕员外宅夜饮时洛阳告捷遂作春酒歌》)所引的第三首诗中,“但见”二字说明高适由于自己心情不好,对妻子也十分厌烦,并表示若不是到友人处开怀畅饮,就只有愁死一途。这已经不是频率高低的问题了,而是对待妻子态度问题了。反观杜甫,虽然几乎终其一生都穷困潦倒,但是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找不到一首厌倦妻子和家庭,将妻子当作累赘的诗。在28首提到妻子的作品中,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看到杜甫对发妻的深情。

3. 妻子形象出现的原因

3.1 杨氏的可贵品质使之然

前面已经说到,古代诗人不屑于对妻子表达情感,不屑于把夫妻生活写入诗中,但杜甫并没有,反而多次在我们面前展示她的妻子形象,坦诚他对妻子的感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杨氏具有可贵的品质。她是一个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女性。对于孩子来说,她是一个良母,在小孩子懂事之时,看到的多是母亲的身影,下田耕作,洗衣做饭,照顾病孩,“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 “女病妻忧归意急,秋花锦石谁能数。”(《发阆中》)。对丈夫来说,她更是一个贤妻,他多出门在外,家里的生计就全靠她一个人担当,宁愿自己捱苦,受冻,为的是让丈夫无后顾之忧;不仅如此,在精神上,她给予丈夫无尽的支持,无数次夜阑秉烛,倾听丈夫心中的苦闷,“回首共悲叹。”《百忧

6

集行》诗中所云: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丈夫不能给她富足的生活,她知道丈夫也是百忧交集,体谅他,颜色和顺,不再气上加气,愁里加愁。如此善解人意,又怎能不让人心生爱怜;杨氏也并不是一个闷骚罐,她通文墨棋画,兴趣广泛,又有情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近艇》)。这样的杨氏成为了诗人在孤独求仕的航程上一个温暖的港湾,所以妻子的形象总是不时地呈现在诗人眼前,而且妻子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也总是显得美好高华。

3.2 杜甫高贵的品质使之然

杜甫生在一个有着悠久儒学传统的家庭,并且他的一生也只在儒家之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所谓的“仁”,关键在于“爱人”,在于有“恻隐之心”。正是这种精神,使诗人深深地爱自己的妻子,真诚相待,并坦然在诗中表现出来,对妻子受苦,为自己作出的牺牲,他会由衷地愧疚和感激;在分离的时候,他会深深的思念妻子。杜甫是一个贯彻“仁爱之心”的儒者典范。

前面也说到杜甫在一夫多妻盛行的时代,终生只娶了杨氏,并且三十年来非常恩爱,可见他对爱情是专一的,他的专一还可以从他对妓女的态度中表现出来。杜甫为仕途也曾与许多,贵人应酬,与歌舞妓乐接触是不可避免,但可贵的是,他并不对这种生活感兴趣,而且对乐于此道,流连忘返的人还进行善意的规劝:“请公临深莫相违,回船罢酒上马归。人生欢会岂有极,无使霜露沾人衣。”(《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陪李梓州泛江二首》之一)杜甫与妓女保持距离,绝不是因为他为人情感淡漠,或故作正义,相反,杜甫是一个感情非常热烈而深挚的人,他对妻子专注而持久的爱情,是一种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情感方式。

杜甫从成家到离世,生命之路越走越艰难,对于默默支撑这个家,抚育儿女,无怨无悔地支持自己的妻子,他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与肯定。但如果只对于妻子是这样,也不足以说他有可贵的品质,他对于其他在苦难中的女性,也同样地尊重与关注。在《石壕吏》、《新婚别》中,老妪、新娘都是普通劳动妇女,她们的自我风奉献精神和深明大义,使诗人肯定和赞扬;对《兵车行》、《负薪行》、《哀江行》中妇女们的不幸遭遇,诗人也为她们鸣不平。这一切在那个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4. 妻子形象的意义

杜甫写妻子,舍弃过多的容貌、形体、语言描写,转而从日常生活的一个具体细节,

7

一帧生活小照,通过自然、平白的语言,显现其精神、品质。使得妻子的形象在我们眼里是真实的,感受特别的亲切。正如梁启超先生所云:“真事愈写得详,真情愈发得透。”[4]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近艇》)一个“老”字,道出了妻子的年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在相伴多年之后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们在难得的悠闲日子的欢喜;画纸对弈、泛舟湖上,一个有情趣、有才识的妻子形象立刻浮现;“老妻忧坐痹”(《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妻子对诗人身体状况的担忧不言而喻。这也拓宽了诗歌的写作题材。

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饱含了“深厚的情感和尊重的态度”[5],他虽然没有对妻子作工笔细密的形象刻画,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赤裸裸地表白自己的愁、思、誓,但正是这种描写上的空白,充分显示出他对妻子的尊重,正是这种不表白,显示着他与妻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基础,只要我们稍加咀嚼就可感到,他的笔下,充斥着浓浓的挚爱,他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尊重,他们的夫妻之情自然,亲切,真挚无比。

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有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复杂的内心世界。长久以来,女子在诗歌中出现,并不是按照她们本来的面目描画的,而多是在男权话语的支配下,作为他们表达情感的一种工具,以屈原为代表的作家,就大量将女性作为比兴的喻体或自我象征来表达其政治失意之感,要不把她们写得艳丽多情,要不把她们写成只会整天流泪哀怨的可怜人,但杜甫不同,在他的诗中,女性不再是抽象的比喻和象征,而是有血有肉,是真实人生中的真实人物,她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她真实经历过的生活中展示着自己的形象。

杜甫把妻子形象作为一个抨击黑暗社会的武器。杜甫的诗不是在和平富庶的年代里写作的,也不是在诗人仕途腾达、衣食无忧的境况中挥就的,而是在国事飘摇、战乱频仍、人人苟活的极端非人性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面对自然和人为带来的多重灾难,诗人不掩饰,不颓废,依然将心中的情和爱款款写出。为的就是用这样的夫妻间纯真的爱去对抗这个冷酷的社会,并把家庭的温暖和欢乐作为支撑在黑暗现实走下去的力量。这时这个包含温暖和爱的妻子形象就是一个很有力的武器。

杨氏这个妻子形象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与精神文明程度并不是同步发展提高的。在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下,即使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父子之爱,兄弟之情,也要放在金钱的天平上反复权衡。最典型的莫过于夫妻情意。对于夫妻之间的问题,我们不好说谁对谁错,只是知道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位置上的工作。杜甫之所以终生只爱杨氏一个,

8

因为在他心目中,杨氏是个好妻子,好母亲,好知己。在婚姻中,在埋怨对方的时候,作为女性也先要想想,自己的妻子角色是否扮演到位了。我想,在这里,杨氏这个妻子形象是一个很好的模范。

4、结语

综合研究杜甫有关于妻子的诗作,我们可以大致地了解到杨氏的整体形象,通过对形象的分析,我们不但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杜甫,也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在和文学史上一部分的夫妻诗的比较阅读中,我们也明确了杜甫笔下妻子形象的意义,值得我们更深入地去研究。

致谢

在该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本人得到杨金文老师耐心、细心的指导,从而使论文的撰写得以顺利开展和完成。在此对杨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还要感谢惠州学院网络中心、惠州学院图书馆给我带来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孟顺英.从杜甫爱情诗看其人格美[J].郑州: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1卷,第4期,2001年11月

[3]孟顺英.从杜甫爱情诗看其人格美[J].郑州: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1卷,第4期,2001年11月

[4]梁启超.情圣杜甫[A].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杜甫[C].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256. [5]彭国忠.“妻子”:词史上的“新”女性[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6月 [6]任靖宇.情深义重夫妻情——论杜甫的爱情诗[J].河北: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1期,2004年2月

[7]梁蓓.从杜甫的家庭亲情诗看其人格魅力[J].硕士论坛 [8]江希泽.少陵诗传[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9]童一秋.中国十大文豪——杜甫[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2月版

[10]孙素婷、陈冠明.杜甫亲眷交年考 外一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