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来源:爱够旅游网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通山县洪港中学 成淳勇

【内容提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诗史”。其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年代,尤其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杜甫的大量诗歌都描绘出了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间,他生活在那个“万方多难”时代的底层,他了解战乱中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因此他的大量诗歌都反映了他爱国忧民的思想。杜诗里悲剧题材的诗歌较多,这样又形成了他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杜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形象地反映现实,他的诗歌多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三吏”、“三别”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下的不朽诗篇,它们也是杜诗的代表作。本文就从爱国忧民、沉郁顿挫、现实主义等三个方面对“三吏”、“三别”作一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爱国忧民 安史之乱 沉郁顿挫

“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

一、导言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国文学史和诗歌史上,杜甫是公认在诗歌创作上具有集大成及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位,他的作品以最广泛深刻地反映着他的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著称。人称“诗史”、“诗圣”。

杜甫前半生处于玄宗执政时期,这个阶段由于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人民处于水

1

深火热之中,而后安史之乱则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杜甫也亲历了困顿之苦,体察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作品广阔真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中的社会面貌,慨叹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痛苦,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交织在他的作品里,大量地反映在他的诗歌中。杜甫的作品很少有孤立地描写景物或抒写内心情感而不牵涉到当时时局与社会的。他的作品是一幅天然的历史画卷。因此,杜甫生前,人们就用“诗史”称呼他。

如果说“诗史”是从历史价值角度评价杜甫的话,那么“诗圣”则是一个全面的评价了。唐代是古诗的鼎胜时期,各种新旧体诗歌达到成熟的阶段,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人风起云涌,时代需要一个人来对已有成就加以总结并进一步推向高峰。杜甫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人物,他博采众家之长并加以创造发展,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并逐渐登上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中年之后,身逢安史之乱,给他提供十分丰富的生活感受和创作题材。杜诗中许多著名篇章,都是直接描写这一动乱或与之有关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客观地刻画记录历史事件,也体现了杜甫的爱国忧民思想,沉郁顿挫的风格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其中的“三吏”、“三别”等作品,是杜诗的代表作。

为了论说方便,我选取杜诗中的“三吏”、“三别”作为本文的论述对象。

二、忧民爱国的史诗

杜甫的出身本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样的阶级出身使杜甫很难成为一个爱国忧民的诗人。但三十五岁

2

到四十八岁这十几年间,杜甫经历了长安的十年困顿,经历了安史之乱,甚至陷落在叛军的手里。这十几年的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安史之乱期间,在陕北,他和人民一同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这十几年的生活,使杜甫成为一个爱国忧民的诗人,这也确定了杜甫此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思想方向。而从这个角度说,“三史”、“三别”无愧于“爱国忧民的史诗”这一说法。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带兵反叛朝廷,从洛阳长驱南下,攻陷洛阳。第二年,在洛阳称帝,不久又攻陷长安。757年,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在与溃败的叛军作战中,唐军遭受了重大损失,为了与叛军继续作战,军队到处拉丁补充兵源,临近前线一带的新安,石壕一带受害最深。杜甫因当时因房王官案谏言触怒唐肃宗,从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他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三吏”、“三别”则是一路的真实见闻。

《新安吏》写新安县吏奉命征兵,因为壮丁早已用完,只好用“中男”(未受过训练的未成年男子)充数,诗中描绘了征夫离别的场面。《石壕吏》写官吏夜里到石壕村捉人当兵,一个老妇人的三个儿子全都当了兵,这次老妇人又被拉去服役应急。《潼关吏》写士卒筑城御敌的情景。《新婚别》写一对新婚夫妇由于征兵,不得不“暮婚晨告别”,新娘痛苦地说:“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垂老别》写一个子孙阵亡的老翁应征别妻的惨景。《无家别》写败阵的军士回到一片荒凉的家乡,而家人已死绝,正当他想务农安生之时,县吏又来要他应征,这回他已是无家可别了。

在“三吏”、“三别”中,有已过兵役年龄的老汉,也有不及兵役年龄的中男,甚至连根本没有服兵役的老妇也被捉去。总之,字字句句都反映出了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苦。

3

“三吏”、“三别”不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同样还表现了杜甫关心国家命运的一面。因此,从最深刻的意义上来说,“三吏”、“三别”并非只是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痛苦的讽刺诗,同时也是爱国的诗篇。因为在这些诗中也反映出并歌颂了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

比如《新安吏》中,当诗人写到“天地终无情”时,已经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表现了人民之苦。但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统一的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来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使人过分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为了讨伐安史叛军,说是名正言顺,但哪里谈得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呢?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人在揭露的同时也回护了朝廷,其用心之在国家也就溢于言外了。

再如《新婚吏》,“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是人民的呼声,时代的呼声,也是诗人自己通过新娘子的口发出的爱国号召。号召人们参加平叛战争。

我们从“三吏”、“三别”中可看出,杜甫由反战到主战完全是从国家的利益,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思想性这一角度看,“三吏”、“三别”确是忧民爱国的史诗。

三、沉郁顿挫的华章

杜甫是一个作品极其丰富的诗人,要想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全部作品的风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通常人们谈到杜甫的作品风格时,通常用“沉郁顿挫”来形容。

4

“沉郁顿挫”的来历,本是杜甫有次向唐玄宗献上自己的作品《雕赋》时于表文中写到的:“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杨雄枚皋之徒,庶可几也。”杜甫说的沉郁顿挫本是指自己的这篇辞赋而言,并非有意识地规定自己作品的风格,而且这之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再也没有类似的说法。后来宋代严羽在他的《沦浪诗话》中曾有过“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这样的评论。发现杜甫这个自己偶然道出的自我评价最能代表他的作品风格的是清代的文学评论家们。这个词语确能概括杜甫的多数作品,因此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逐渐被人们熟知和接受。但要理解沉郁顿挫,还要从杜甫的诗中去体会。

沉郁与顿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沉郁,即低沉郁闷之意;顿挫,则指停顿转折。联系杜甫的作品看来,沉郁指的是作品中意境的深远和情调的浑厚,它与作品的主题内容有关;顿挫本是指一种舞蹈动作,在诗歌中是形容一种有节奏的感情震荡,它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的技巧有关。

从题材的角度看,“三吏”、“三别”都属于悲剧题材的诗歌,而悲剧题材的诗歌又最能表现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因而从这一方面讲,“三吏”、“三别”是杜诗中沉郁顿挫的华章。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颠沛流离,过着流亡和逃难的生活,其个人小家庭的日子可谓苦难之至,但在其笔下抒写的却并非其个人的苦难。请看:新安县中“中男”不得不含泪走上战场,石壕村中老妪“三男邺城戍”却还逃不掉“急应河阳役”的结局,新婚夫妇“暮婚晨告别”,子孙阵亡的老翁,无家可别的老人都摆脱不了征发的命运。——这些是抒写人民的苦难。可站在诗人的角度,他明知此时兵役制度的黑暗,可还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劝慰“中男”“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仆射如父兄。”还借新娘子的口发出“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号召。其伤时忧国之心一至于斯!可见从主题内容来看,“三吏”、“三别”中确实可见“沉郁”二字。

5

再说顿挫,我们以《石壕吏》为例,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作一简要分析。首句“暮投石壕村”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离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渲出提供一个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则引出了以下的所有情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则表现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门外一有响动,老翁立刻逃走,由老妇出面周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形象,概括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并形成鲜明的对比:吏呼怒——妇苦啼。后者是前者逼出来的。下文中作者全是写“妇啼”内容,但随时可见“吏呼”。妇人致词的十三句诗中可见多次转折。可见石壕吏的多次“吏呼”。或者说,“吏怒呼”、“妇苦啼”是一直贯穿于事件的始终的。可以想得到当时情景,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老妇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老妇出门看”时,县吏扑进了房,四处搜索不见一个男人便怒呼“你家的男人哪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三个儿子邺城当兵,一个来信说,另两个刚刚战死了……”她希望以此来博得县吏的同情,从而高抬贵手。但县吏反而大发雷庭“难道再没有其他人了?”妇人只得再诉:“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一看便前后矛盾,可能老妇说了一半时,那个被媳妇抱着躲起来的小孙子突然哭了起来,于是县吏再次怒吼:“不是还有孩子吗?你竟撒谎!”老妇只得说:“是有个小孙子,可还在吃奶呢!”可这句话又引起了吏怒呼:“吃谁的奶?”老妇只得再解释:“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但县吏仍不罢手,老妇生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得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致词结束,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最后四句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二句表明老妇被抓,儿媳哭泣,“天明”二句收束全篇,给人以无限想象的余地,分别时诗人、老翁怎么想,怎么说都在这里余意不尽。如果说新安吏给群众带来的痛苦情有可恕(有府帖作证,上命难违),则石壕吏就十分恶劣了,他竟采用夜间抓丁的方法,阴险而凶狠。杜甫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之妙由此《石壕吏》也可见一斑了。

沉郁顿挫风格在“三吏”、“三别”的其他几篇,在杜诗的其他作品均有体现,这里就

6

不再赘述了。

四、现实主义的力作

从创作方法的角度来看,杜甫最大的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杜甫有他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他需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形成他的诗的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

杜甫的现实主义特色在他的叙事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充分。“三吏”、“三别”可以说是杜甫叙事诗中最高成就的代表。下边就以“三吏”、“三别”为例分析一下杜诗现实主义特色的表现。

第一、杜诗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三吏”、“三别”是典型概括的最好范例。这六篇叙事诗可以说是安史之乱时期人民生活的缩影。具体的如《无家别》里,写战乱后乡村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理:“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写士兵对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这些都具有极其深广的现实内容。再如《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一句,不说“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再加一个“夜”字,就把老百姓不愿服兵役,官府只好捉人,人民白天躲藏,无法捉到的现象高度集中概括了出来。

第二、寓主观于客观。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地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这是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特点,“三吏”中尤为突出。在“三吏”中杜甫均有出场,但却并没有明确表现他的爱憎,他只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如《石壕吏》(原文隐去)除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微微表现他的爱憎之外,其余的全是客观描写。但这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却极具感染力,只说“有吏夜捉人”一句它是客观叙述,没说兵役制度黑暗,可一个阴险凶狠的石

7

壕吏已跃然纸上。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为了把人物写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经验,大量运用对话或人物对白,并做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三吏”夹问夹答,“三别”全是个人独白,而且语言特别符合人物特点。以《新婚别》为例,它写的是一位新娘子的独白,新婚竟成生离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因而态度矜持,语带羞涩,吞吞吐吐,这是非常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精神面貌的。因此我们读来,总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第四、运用细节描写。杜诗善于捕捉表现力强,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比如《石壕吏》中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表明老妇被抓走,儿媳低声哭泣的悲剧。“夜久”两字反映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儿媳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又如《新安吏》中“肥男有母送”这一细节表明诗人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母亲在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那么中男年幼,不可能有妻子,但为何父亲不来呢?上面说“县小更无丁”,有父亲还用抓孩子吗?因此“有母”这一细节又可见一番惨景。

综上所述,在杜甫的叙事诗中,尤其是在“三吏”、“三别”中,杜甫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也就是通过以上几方面表现的。

五、结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要评论其诗作的艺术风格绝非这一点点文字可行。但就“三吏”、“三别”而言,它也确实反映了安吏之乱这一段时期的历史,也能

8

够反映杜甫的爱国忧民思想和沉郁顿挫风格。但杜甫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要全面体会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单看这几首诗是片面的,还要更全面的理解、品读杜甫的其它诗歌才行。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

【2】《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李镇维、费振刚主编)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朱东润主编)

【4】《杜甫诗选》海南国际出版中心 1997年版

(王克俭主编)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