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春节年俗

来源:爱够旅游网


顺德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每年春节,顺德民间总有不少流传久远,习以为常的风俗。从这些春节民俗中,我们不但能品尝春节的滋味,而且能和家人开开心心的团聚。如果我们探赜索隐,钩沉回溯,并在热闹非凡的喧哗中辨析那沉积日久的历史与文化痕迹,还原其真面目,或许我们会对顺德的民俗文化有更加深厚的了解,这也是我们顺德人应该做的事情。

一﹑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春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己的大门或楹柱上贴上一副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

一新,渲染了喜庆气氛,这个古老的风俗一直延续自今。

大年三十贴春联,即顺德风俗所谓的“易桃符”。相传,顺德清代书画大家黎二樵每年初一一大清早打开门,都会发现他的对联都被人揭走,于是,他微微一笑,又挥毫疾书,再贴一联,成为当年佳话。不过,最有意思的要数探花李文田。光绪甲午年冬末,朝廷钦命他为团防大臣,但他手头没有一兵一卒,于是,他用大红京笺撰写春联,张贴在自家门前,对联上书:欣逢淑景开佳宴,辜负纯衾事早朝。无奈中多少有点自嘲。如今,人们大多喜欢用成品的对联张贴,快捷省事,不过,缺少了那种对客挥毫,摊钱问字的悠悠古风。昔日的顺德人虽有不少“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的对联,但寻常人家更喜欢“平安二字值千金,和顺满门添百福”,这也折射出顺德人和谐祥顺,求实淡笃的风格。

二﹑年画 按中国古老的风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里贴上崭新的年画,年画是伴随春庆祈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吉利的愿望。

它起源于门画,与桃符有着同样的悠久历史。门画的最初主题是门神,门神,又称“门丞”、“门神护卫”等,在春联出现之前,桃符上的“神荼”、“郁垒”就称门神。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这是早期的门画,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多起来了,有的就根据新的传说或神异故事,画出新的门神。其中最常见的是门神是唐朝大将秦琼和尉迟。他们变为门神的故事,在小说《西游记》里就有记载。说是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明日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传出一道圣旨,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下着下着,魏征打起瞌睡来了。当时正是午时三刻,唐太宗以为将魏征留住,不放他出宫,就行了,所以就不喊他,让他睡着。原来魏征在睡梦里已斩掉泾河老龙。老龙阴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就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太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他们两人的画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这样,这两员大将便成了门神。

三﹑买年花 一夜腊寒随漏尽,桃红又是一年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多喜欢买得一枝春欲放,插上桃花便过年。因而人们多喜欢买桃花,一来期盼来年大展宏图,二来总希望碰个桃花运。其实,这源于崇拜花神父母的古老风俗。史书记载:越人祈子,必于花王父母,有祝辞: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皆往送花,盖取诗桃花之意,诗以桃李二物,兴男女二人。可见,买花的最早涵义是祈子。因此,现代的婚俗中我们看到新郎手捧鲜花到新娘家,总以为是“鲜花赠美人”,其实这是古俗变迁,源于“桃李二物,兴男女二人”之意,所谓“桃之天天,宜室宜家”。只是到后来才逐渐转化为一种大众化的民间风俗。

由鲜花讲到花市,昔日农历年前,各镇圩都有花市,人们多选择吊钟、水仙、菊花、盆桔等,不过,最热闹的要数广州,早在清代,诗人就有“四时不断卖花声,十月绯桃照眼明,浪说扬州风景好,春光不及五羊城”的诗句描写当时盛况。但是,当年广州的

花场都是顺德花匠的妙手所得,所以说广州姹紫嫣红的花市一直闪动着顺德人的身影。

四﹑鞭炮 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关于它的名称由来和产生时间也有很多传说,一种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经常在除夕夜到处伤害人畜。后来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放鞭炮,发出声音把“年”吓得逃走,不再危害人畜。另一种传说根据古书《神异经》记载: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灸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火朴)而出,臊皆惊惮。 不管是哪种传说,都说明了爆竹与桃符作用差不多,都是用来驱除邪鬼的。

鞭炮起源于“庭燎”。所谓\"庭燎\"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火把,由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就会发出“辟辟叭叭”的声音,古人称之为“爆竹”。最初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除邪鬼。南朝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记》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这也就是后来人们在春节凌晨开门放鞭炮的由来,又称之为“平安爆竹”。

五﹑利是钱 在顺德,当年长辈有“相遗以物,曰‘馈岁’”的习俗。其中,自然有压岁钱。“压岁钱”本质是“厌胜钱”。“厌”即“魇”,“厌胜”就是“战胜妖邪”。故老相传,一年当中小孩可能会碰到各种病灾,此钱傍身,可除病灾。后来音义讹传,便成为今天的“压岁钱”。“利市”钱的演变也大致相同。北方管这玩艺叫“喜钱”,但顺德人一直沿用古俗称“利市”。其实这一说法宋代就有。当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娶妇》就将“喜钱”唤作“利市”。他写道“娶妇至儿家门,从人及家人乞觅利市钱物”。不过这一说法还得追溯到商周时代。《易经·说卦》中就有:“为近利、市三倍”文字记录,后来渐成“利市三倍”以喻商人牟取暴利,再到后来,就产生“做生意赚钱”之意,到现在就将“喜

钱”与“幸运”混同一意。于是“利市”便有“能带来好运”的含义。

六、除夕夜

除夕夜是团圆之夜,即便是远在天涯的人,也都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祭祖。祭祖时,应该将代 表祖宗的牌扁安放在供桌上,放上供品,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祭完祖后,一家人团坐在桌前,这正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先是一餐 丰盛“团年饭”,然后大家团坐吃点心、嬉笑玩耍、聊聊家常、谈谈工作等,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

守岁守到半夜,即从除夕那天的亥时至元旦那天的子时之间开始入席,称之为“分岁酒”。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喝完分岁酒之后,小辈儿人则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长辈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称“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旧时的风俗,压岁钱规定一百枚,用红绳串好,意思是百年长寿。

守岁之外,春节期间,容桂地区许多的活动几乎都与社庙联系在一起,社庙是联系旧时容桂人之间感情的纽带之一,人们在春节这个一年中最为美好的时光相聚在一起,相聚在社庙的前面,品尝着一年丰收的喜悦,抒发着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之情。

七、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老百姓们喜欢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在各种喜庆节日庆典中都可见到,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种中国传统的舞蹈之一了。

舞龙,又称“耍龙灯灯”、“龙灯舞”。 起源于汉代,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

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逢年过节常见的一种文娱活动。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分为北狮和南狮两种。现在“北狮”以河北沧州、北京为代表,“南狮”则以南海为代表,并辐射到番禺、顺德(即俗话说的南番顺)。广州、香港、澳门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所舞的狮子风格也大都以“南狮”为主。

南方舞狮特点是:造型不如北方逼真,但款式多,色彩丰富。舞狮者穿各种灯龙裤,上穿密钮扣的唐装灯龙袖衫或背心。舞狮要使出浑身解数。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

关于舞狮也有一个传说: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种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惨害人畜。后来,有人建议用舞狮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以后逢年过节便敲锣打鼓,舞狮拜年。

八﹑正月 中国人一直管农历年第一个月叫“正月”,而且“正”读“蒸”音。但没多少人考究原因。其实,一音之异,大有深意。在古代,每个朝代的新年第一月都不同。夏朝以一月为首。商代则用第十二月为新年开头,而周朝却用十一月为第一个月。所以,这些朝代更换时都要重新订立一月份,后来,新朝建立时就将第一个月唤作“正月”。因为“正”含“改正”之意。后来,汉武帝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从此沿用至今。

至于“正”读“蒸”,源于秦始皇。他名字叫赢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因“正”、“政”音相同,于是,将“正”读“蒸”,不知不觉沿用了两干多年。其实,这种读音忌讳例子很多,比如汉朝皇帝刘秀当权,秀才就改称为“茂才”。李渊的祖父名“虎”,于是,唐初“虎”字便成为忌讳词。唐以前人们唤“夜壶”为“虎子”,唐时,人们避讳这说法,改称“马子”,于是,千年演化便称今天的“马桶”。另外,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记得,林黛玉遇“敏”

都读作“密”,就是避讳母亲名字。至于我们顺德人的同类忌讳更是俯仰皆是。如“猪血”称“猪红”、“丝瓜”称“胜瓜”,“通书”称“通胜”,十分有趣。

九﹑天官赐福 新春期间,很多人家门或家中都贴有上书“三阳开泰”、“五福临门”字样的红纸,但它们的来历颇为曲折有趣。

先说“三阳开泰”。这一词源于《易经》第一卦“泰”。古人认为十一个月阴气逐渐消失,阳气日渐来临,于是,从冬至开始,一阳生于大地;十二个月阳气更足,于是,二阳生于下;正月新春来临,阳气充足,三阳生于下,构成泰卦。三阳开而泰来。“泰卦”是最好的卦象之一,含“一切和顺,小去大来”之意。另外,“阳”、“羊”同音,古代羊为瑞兽,“羊”、“祥”通假,于是便出现今天的“三阳(羊)开泰”。

至于“五福临门”,也是大有讲究。在《尚书/洪范》就清楚写着: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所谓攸好德就是乐施善事,慈悲为怀。考终命,就是得修善终。当年欧阳修曾有:事国一心勤有瘁,还家五福寿而康。所以,不少家门前都贴有五只蝙蝠的年画,以喻五福临门。

此外,不少顺德人家都贴着写有“天官赐福”的红纸,这习俗与道教有关。道家认为世界由天、地、水构成。所以,上半年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下半年中段为水官。不过,这“官”只指时空流动过程中的一个时期,并非官职。后来,道家吸收了民间信仰,将这三官奉为主宰人间福祸的大神,其中,人们最为信仰的便是恩赐福祥的天官,民间视他为福神。年画中的天官,身穿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持如意,慈眉善目,一派雍容。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是天官生曰,于是古时候民间到处张灯结彩,仕女嬉游,通宵达旦,城开不夜,所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顺德昔日也有“上元观灯,或作秋千百戏”的习俗,解放前元宵节的大良鱼灯还远近闻名,不过,现在我们仍能从璀璨的灯笼中回味当

年盛况。

除了这些,在容桂还有一些独特的年俗。

在容桂地区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腊月二十八 洗邋遢;所谓邋遢就是脏的东西,过年了当然要轻轻爽爽。首先要扫屋;还要拆洗被褥,清洗家人的衣服。因为过了这一天,就要到年三十了,所以有必要把全家的上上下下好好打扫一下,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这种说法虽然流传甚广,在容桂地区也有很深的影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挣脱了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最为重要的是,随着容桂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也大幅提高,对自身和居住环境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平常就经常打扫房屋,更不要说拆洗被褥等行为了。

年末容桂各家各户都要做煎堆、炸油角、蒸松糕、包粽子,这些工作都要在除夕前做好。年三十拜晚神前,放在神台上。煎堆就是用糯米和糖、花生、核桃等坚果类食物和在一起,然后揉成糯米团放在油中煎炸。炸油角的做法和煎堆的做法基本相似,就是用面将一些坚果类食品包起来,放在油中炸。

年前,容桂人家都要贴春联,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对子”等,是春节时贴在门上或楹柱上的吉祥语,由上联、下联和横披组成,它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无不贴春联庆贺。鲜红的春联,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点缀出容桂一派盎然春色。按照中国古老的风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精心美化自己的住舍,还要在屋内墙壁上贴崭新的年画。

容桂年俗,别有风情。春节这天,容桂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

容桂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另外,容桂地区的春节的主要形式已从追求表面上吃喝玩乐的热闹向渴望休闲方面过渡,由此产生了新的民俗行为,即把过春节当成一年休息调整或与家人朋友团聚共同分享快乐的机会。 也许,你只需一杯清茶,一册好书,觉得还是这样最乐;也许,你终于可以放下所有的工作,好好地陪陪爸妈……

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容桂地区的春节都充满了浓郁的南国风情,送灶神、饮灯酒、讨利是、开年饭等等其中都蕴涵着容桂人希望来年顺利、吉祥的意味。

容桂的春节是一个充满人情与诗意的节日。

而春天就在容桂人的觥筹交错声中悄然走近了:湖畔葱葱的蕉叶、田野向阳处的一片新稻、墙角愈发青翠了的苔痕……还有若有若无的和风中传达的气息,波光粼粼的水面似隐似现的游鱼,驾车出游的人们,倚着家门享受阳光的老人和满脸通红跑来跑去的孩童,青年男子竭力保持的矜持和花季少女两颊的微红……这就是属于容桂人的春天。

顺德春节民俗,让我们的春节别有一番滋味,我们不仅能在民俗中找到乐趣,而且能和家人一起团聚,分享快乐,真是人间一大喜事。这次研究顺德春节民俗,使我对顺德的年俗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春节对我们来说,就是希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