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平角和周角》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平角和周角》教案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想、说、做的机会,允许他们畅谈自己的想法,使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摩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不直接给出平角和周角的定义,而是通过转动活动的角,让学生讨论:当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和当两条边完全重合时所形成的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积极的思辩中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了平角和周角的定义,真正掌握了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教学背景分析:
《平角和周角》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章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特征,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并且对锐角、直角和钝角有了一个表象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让学生转动活动的角来认识平角和周角,从中体会到各种角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接受能力而言,四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记住直观可见的事物和通过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因此,在本课中的我特意设计一个“转转转”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
关系。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转动活动角感受角的形成过程,认识平角、周角。进一步加深对几种常见角的认识,掌握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渗透事物间是变化的,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章
教学重点:认识几种常见的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一看、说一说。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去玩吗?好!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不过在玩的过程中要思考一个问题:你发现了哪些角?播放一段录像后让学生说一说。
2、转一转、说一说。
(1)让学生拿出活动的角,并说一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你能用这个活动的角分别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吗?先同桌试一试,然后找学生分别进行演示。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平角。
(1)刚才大家分别转出了锐角、直角、钝角,如果继续往下转,当转到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所得到的图形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播放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从而建立平角的概念。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角?
2、认识周角。
(1)讨论:如果继续往下转,当两条边完全重合时所形成的图形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2)播放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从而建立周角的概念。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周角?
3、认识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按照角的大小排列顺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1、游戏:我说你做。
(1)老师说出各种角,学生用手中活动的角依次转出来。
(2)老师用活动的角转出各种角,学生分别说出这是什么角。
(3)同桌互相玩这个游戏。
2、找一找。
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奥运会男子单杠比赛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角?
3、游戏:猜猜看。
让学生分别猜出钟表2点、3点、5点、6点、12点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成什么角,学生猜完后教师将隐藏的答案拉出,猜对时全班同学鼓掌,猜错时全班同学拍桌子,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游戏:转转转。
(1)转出直角。
在体育课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口令:“向右转”,教师边说边伸出右胳膊做示范,让学生观察转出了什么角?(直角)然后让全班同学集体试一试。
(2)转出平角。
老师发令:“向右转,再向右转”让学生说说两次向右转之后你转出了什么角?还可以怎样发令也能转出平角呢?(两次向左转、一次向后转)
(3)转出周角。
讨论:怎样发令才能转出周角?先同桌说一说,然后找学生来发令,全班同学一起转。
(4)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你都转出了哪些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说一说。
四、出示课题,进行小结。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两种角?(平角和周角,板书课题)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受学无止境。)
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在你的生活中哪些是平角?哪些是周角?
板书设计: 平角和周角
锐角﹤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能够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了角的形成过程,学到了各种角的特征;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体现,师生互动,教师发掘了学生的肢体语言的丰富内涵。
2、课上让学生利用活动角的学具,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把角的特征讲述得明白透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们在一整节课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自己的个性。
3、本节课围绕新课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动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