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散文部分第5单元《葡萄月令》(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散文部分第5单元《葡萄月令》(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

来源:爱够旅游网
第五单元 自然的年轮

葡 萄 月 令

汪曾祺轶事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写得好,其诗词字画也十分了得。不愧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却自谦地说:“我作画只是自己瞎抹,无师法。”然他的作品却得到黄永玉、吴冠中的赏识,李政道家的客厅里就挂着汪老的一幅秋海棠。汪老的儿女们在《老头儿汪曾祺》里说:“父亲送人字画非常大方,真是来者不拒,有时还主动问人家:‘你有没有我的字画?’画得好的、比较得意的全都送人了”。虽说汪老自谦是“业余”画家,但字是下过工夫的,临过数种碑帖。儿时去文游台玩,还忘不了用薄纸蒙在《秦邮帖》石刻上,用铅笔在纸上来回磨蹭,把字帖拓下来的字带回家临摹。诗词于他虽说是偶为一作,欣然所至,随意而成,然他的诗既严守格律,又淡雅爽朗,通俗易懂。

一、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改编现代京剧

《沙家浜》,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二、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和亲身实践,以12个月份为基本框架,以葡萄的生长为基本线索,写了葡萄在每个月的生长状况,对根、藤、蔓须、叶、果实在不同时节的状态进行了描写,同时,更写出了人的劳动,人对葡萄的感情,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情怀和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一、注音

铁锹(qiāo) 摽紧(biào) 泱泱(yānɡ) ...笤帚(tiáo zhou) 园圃(pǔ) 一铰(jiǎo) ....玛瑙(nǎo) 沁人心肺(qìn) 慵懒(yōnɡ) ...嘬奶(zuō) 瘪果(biě) ..琳琅满目(lín lánɡ) ..二、写对字形

地jiào(窖)

 o(窑)石灰yá

铁qiāo(锹)(傅) 师fùqiǎo(愀)然

fū(敷)衍

三、解释词义

1.摽紧:紧紧地捆绑物体使其相连。 2.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3.泱泱:水势浩瀚的样子,气魄宏大。

4.沁人心肺:指人感到舒适,有清新爽朗的感觉。同“沁人心脾”。 (缚)住fù

阅读课文《葡萄月令》,回答1~3题。

1.作者以葡萄在一年十二月里的生长过程组织文章的结构,这对表达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好处?

答案:《葡萄月令》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结构和内容紧密相关。谈每月怎么侍弄葡萄,聊葡萄的掌故,描述劳动场景,娓娓道来,态度亲切。体现出一种平实、朴素、洁净的美,但也不乏其深沉。

2.举例说明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案:列数字:“挑有三个芽眼的,剪成二尺多长的一截”。

作比较:“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 “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打比方:“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

3.下面各句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五月写葡萄抽条、长叶、开花的情形,多用感叹句、疑问句和短句表现葡萄的生命力。

B.九月用比拟手法描写了下果后的葡萄宁静幸福慵懒的样子,那么闲适、自在、满足。

C.本文虽然主要采用口语叙述的方式,但也是清丽典雅,苦心独运,有一种修饰美。 D.在这篇别致的散文之中,洋溢着对葡萄的热爱,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表现出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

解析:本文语言特点是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人为的雕饰,表现出的是一种朴素、洁净、自然、平实的美。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A.笤帚(tiáo zhou) 沁人心脾(qìn) ...

慵懒(yōnɡ) 巍峨(é) ..B.模糊(mó) 黑魆魆(qū) ..

角逐(jiǎo) 臃肿(yōnɡ) ..C.阴霾(lí) 泥泞(nínɡ) ..

果脯(fǔ) 萦绕(yínɡ) ..D.纤细(qiān) 一刹那(chà) ..

倏忽(shū) 枞树(cōnɡ) ..

解析:B项,魆xū,角jué;C项,霾mái,泞nìnɡ;D项,纤xi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A.自从国家队开除四人的消息被曝光后,面对记者的提问,队员们无不噤若寒蝉,....显得格外沉默。

B.联想集团以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电子产....业发展潮流,创下了骄人的业绩。

C.黄金周第一天,峨眉山景区迎来了今年第一场大雪,沸沸扬扬的雪花把峨眉山装....点得格外美丽。

D.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这已是无.可非议的事实。 ...

解析:A项,“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B项,“亦步亦趋”指事事追随和模仿别人,是贬义词,不符合原句语境。C项,“沸沸扬扬”用来形容人声鼎沸,议论纷纷,不用来形容雪花。D项,“无可非议”指没什么可指责的,常用来表示做得对,这里应改为“不容争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 A.教育的目的不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家们提倡的所谓的“快乐”,而是为了就业。

B.有关部门指出:使用低质蜂窝煤的后果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发热量极低,严重影响用户的取暖质量。

C.一次性产品推动了经济的增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人们文化观念的更新。

D.土地不能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适当地使用土地,对作物的生长是不利的。

解析:A项,语义重复,删去“为了”;B项,递进关系弄反了;D项,“不适当地”有歧义。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A)

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样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书中诗的悲凉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曹雪芹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A.④①⑤③② B.③④②⑤① C.①③⑤④② D.④①③⑤②

解析: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议论的话题是《红楼梦》中的两句诗。④承前亮出诗句。①从诗句说开来。有这两句诗联系今天,引出最想说的话。③写出今天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感受。②是对作者与读者的一路同行的看法。

二、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胡同文化源:] 汪曾祺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

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

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五日

(本文有删节)

5.文章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请分条概括住在胡同里的居民的封闭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人在胡同一住几十年,舍不得挪窝儿。②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住的四合院就像是一个盒子。③性格上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不爱管闲事,“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6.文中揭示的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封闭、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7.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出什么感情?

答案: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是留恋、怀旧、伤感,但他并不一味地肯定、沉迷,而是有所批判、有所反思。理智上知道它走向终结是必然的,但感情上是怀着伤感情绪的。

三、语言运用

8.以下是校长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修改。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①______改为________ ②______改为________ ③______改为________ ④______改为________ ⑤______改为________

答案:①“寄奉”改为“惠赐”;②“过目”改为“拜读”;③“些许”改为“莫大”;④“惠存”改为“珍藏”;⑤“光临”改为“前往”。

9.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30字以内)

(1)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错位 (2)违背规律的现象值得关注。

10.请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要求能够构成排比句并且符合上下文特定的语境。

梅花自有梅花的神韵,牡丹自有牡丹的资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阳光与土地。如果你是一块鹅卵石,就不要抱怨不能成为一块美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不要抱怨不能拥有大海的壮丽;如果你是一弯月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然,假如你是一匹骏马,就决不能满足于蜗牛的步履;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是一尊金佛,就决不能满足于门神的位置!

答案:示例:就不要抱怨不能发出太阳的光辉 假如你是一只鲲鹏 就决不能满足于燕雀的志趣

流浪的二胡 陈荣利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 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 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 它就是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

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

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虽然高山流水,我们只见过俞伯牙的那具焦尾琴;浔阳江边,我们也只闻见白居易的那把琵琶。虽然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听得二胡的那一声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但是谁能说,倘无焦尾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它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