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向晓波 2010-05-21 14:23:40 共0条跟帖 进入论坛
爱痕湖
5月17日,中国著名近现代画家张大千晚年的巨幅绢画《爱痕湖》在嘉德2010春拍中拍出1.008亿元的
天价,不仅成为画家个人作品新成交纪录,也是中国近现代书画品类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而中国古画在拍卖市场的“疯狂”则始于去年:明代画家仇英的《文姬归汉长卷》和清代画家徐扬的《平定西域献俘礼图》,分别拍出过1.012亿元和1.34亿元的天价。而在《爱痕湖》之前,中国近现代书画家从来没有人能进入“亿元俱乐部”。一时间,“破亿”成了热点话题。有人不禁问,连连“破亿”的背后,
是否意味着中国传统书画也出现了如当代艺术那样的“泡沫”?
春拍:想“破亿”的还有三四件
从历年拍卖成交记录上可见,张大千作品之前的最高价为2002年香港苏富比的《泼彩朱荷屏风》,成交价为2143.32万元。此次张大千的身价竟从几千万一下突破亿元大关,有质疑声称,此举是有人利用目前当
代艺术市场行情低迷的机会,蓄意炒作以张大千为首的近现代书画家作品。
综观这两年的各大拍卖会,拍场中成交价最高为当代艺术品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传统书画作品的成交价格日渐癫狂。北京保利拍卖正指望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的《砥柱铭卷》“再破纪录”。现有纪录是去年保利秋拍上《十八应真图卷》创造的,落槌价高达1.69亿人民币。而今年保利春拍具备拍出天价实力的还有三四件,如《宋人团扇册页六幅》、徐悲鸿唯一的手卷《春山驴背图》、吴冠中迄今唯一的册页《册页十二开》、吴老的另一幅巨制《乞力马扎罗大雪山》和乾隆御制的“自强不息”宝玺。就像一位拍卖界人士所言,“破千万”早已不上台面,现在传统书画市场只谈“破亿”的事,因为现在人们的胃口已经完全被吊起来了。据透露,除保利外,另一些大拍卖行也已征集到一些珍品,准备在春拍中向亿元大关发起冲击。
冷观:升值太快让行家看不懂
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中国传统书画完成了由低迷向复苏再向狂飙发展的整个过程。不过,已有业内人士担心,在这个眼花缭乱的过程背后,潜藏着新的危机。他们担心,几年前在当代艺术品领域生发的泡沫,正
在向传统书画和古玩领域弥漫。事实上,这样的迹象已经出现。比如上文所提那枚拍了9586万港币的“太上皇帝”白玉圆玺,2007年时只拍了4625万港币,2年间身价就翻了一倍。藏家为何这么快就出手?其中近5000万的差价里有没有转手炒高的成分?另外,还有一些中国书画拍品转手间隔甚至只有半年或几个月,每次转手身价都有数成的飙升。难怪有人说,过去是房价飙升看不懂,现在轮到中国书画看不懂了。 传统书画,尤其是中国存世的古代书画,曾因其“真、稀”抗跌,而一度成为藏家的避风港。可是在泡沫横行的今日,这个避风港的避风能力正在经受着考验。一位拍卖界人士昨天告诉记者,随着存世数量的日趋稀少,中国传统书画“破亿”是早晚的事,但连连“破亿”便值得警惕,因为这说明,有大量的投机资
本正在涌向这个领域。投机者会使市场短暂地火爆,但他们最终会毁掉这个市场。
质疑:是谁炒得书画市场泡沫四溢
可以说,艺术品市场正步入一个“疯狂时代”。有人用“文化贵”来解释,但实际上,贵的并非文化,艺术品在其中扮演的仅仅是一个“商品”角色而已。而且,这一场热潮本身也是不平衡的,首都图书馆研究馆馆员周心慧表示,现在的这一波收藏热更多原因是大财阀的介入炒作起来的,是一种投资行为,他们更
加关注画、瓷器等,而对书的关注则比较少。
在一阵阵“暖风”吹拂下,有人豪迈宣称,中国传统书画是最抗跌的纸黄金。然而,有专家警告说,文化收藏的泡沫已经产生。以这些年疯狂升温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为例,《福布斯》曾曝光过种种炒作内幕:画家先出资请某些艺术评论家做“枪手”造势;然后举行“拍卖会”,进行假拍,由事先预设的托儿“竞拍”,作品拍出的大价钱由画家本人付款;接着是第二轮炒作,媒体报道这位新秀如何崛起,跻身当代名家行列;然后是第二场拍卖会,重复上次动作。如是三四次乃至更多次,待买家相中画家的天价作品,一位“当代
名家”就修成正果了。
事实上,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的资本炒家们在股票、房地产市场难获暴利的情况下,开始进军文化收藏,把文化收藏当作了第三个投机与投资的平台。周心慧说:“书画的升值非常快,十年能翻个几倍。”但这种炒作并非没有风险。例如,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前夜,文化收藏品被疯狂炒作,但随
后经济泡沫破灭,当时银行里书画堆积如山,出售价不足购入价的1/5。
沈敬东:艺术品收藏是有钱人最后一个游戏
2011-01-14 06:49:26 共0条跟帖 我要报料
龙虎网讯 大家都知道,大S的婆婆张兰是当代艺术家刘小东至今尺幅最大的一件油画作品《三峡新移民》的买主,这幅画她花了2200万。此外,她的卧室中悬挂着“潘玉良”,据称她“每天早晨第一眼看到那幅画,总会心情特别愉快地出门„„”而昨天上午,记者从即将参加1月15日开幕的2011南京古岸艺术中心当代艺术邀请展的几位艺术家沈敬东、刘彤、赵净、张宁飞等处了解到,介入当代艺术收藏的不仅仅有这些餐饮业、房地产业商人,娱乐明星也是其中的大户,比如章子怡、陈坤、刘德华、莫少聪等都介入了当代艺术品收藏,其中他们感兴趣洽谈乃至下手购买的就有南京艺术家沈敬东、赵净的作品。
章子怡三访沈敬东工作室
南京真正搞当代艺术的群体人数并不多,“一共有三四十人吧。”他们当中代表性的人物沈敬东告诉记者。南京籍当代艺术家沈敬东就学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2008年之前,他一直待在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做舞台美术。
当年享誉一时的话剧《虎踞钟山》,沈敬东也参与了舞台美术的总体策划:“那个背景是我画的,画了有篮球场那么大。”在做本职工作的同时,沈敬东也创作了不少当代艺术作品,但一直没什么起色。2008年他去了北京闯荡,却逐渐闯出名声。2002年,他的油画《开国大典》拍出二三十万的高价。此后他在北京今日美术馆、美国纽约等先后办展,作品多为社会名流相中。
沈敬东说,章子怡曾先后三次来到自己的工作室,第一次去时,沈敬东正在办展览,手上没有作品可以卖给她。第二次,她买下了沈敬东油画作品《工农兵》。第三次她和当时的男朋友VIVI一起拜访,VIVI很喜欢沈敬东的作品,还曾许诺将沈的作品介绍给世界著名的收藏家安迪·沃霍尔。可惜随着章子怡和VIVI关系的告吹,这一合作也未能实现。
而陈坤为《时尚芭莎》拍封面找背景来到沈敬东工作室,也一下子喜欢上他的作品,当即让助手取钱买了一幅。
刘德华莫少聪价格未谈拢
对中国当代艺术感兴趣的不仅仅有这些来自北京的内地明星,香港明星刘德华也曾一眼相中沈敬东的画,“但是他派助手跟画廊谈,价格没谈拢。我还帮他说话,既然是刘德华,就卖给他呗。可是画廊态度坚决,说不卖。”沈敬东也有些无奈。南京画家赵净油画多为带有老房子痕迹的怀旧题材。2002年他的画展在香港中国艺苑画廊展出的时候,霍英东相中了一幅买走。而港星莫少聪也很感兴趣,“不过后来也是价格没谈拢。”
八九年前,当时还在经营半坡咖啡村的郭海平曾组织了一个题为“晒太阳”的当代艺术交流活动。“当时我们这三四十个人都参加了。”
而今,他们中不少人已经去北京发展。沈敬东落户宋庄,赵净也签约了北京一个画廊。赵净说:“签约是为了安心画画。”当年吃方便面的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这次回到南京办展,还是为了会朋友,因为这里是我的起点。”沈敬东说。
不久前有知名国画家声称“西方人不买中国油画”,沈敬东对此不敢苟同:“买我的画的不少都是西方人,当代中国油画价格起来也是从国际市场开始的。投资房产、股票等之外,投资艺术品收藏,乃至关注中国当代艺术,这是有钱人最后一个游戏。”
展示南京当代艺术中坚力量
主办这次展览的南京古岸艺术中心的负责人吴厚刚先生告诉记者,这次在南图举办的当代艺术邀请展一共邀请了代表南京当代艺术中坚力量的15位艺术家,每人展出两件共30件作品,品种除了油画外还有雕塑作品。他说:“南京不缺文化,不缺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人,缺的只是市场与培养吧。”据悉,当年林风眠老先生对自己的两个学生苏天赐和吴冠中都很喜爱:“但对苏天赐的欣赏超过了对吴冠中。但是前者市场远远没有做出来,不久前我的一个朋友买了苏天赐的两幅画,一幅90万,一幅才60万,这与吴冠中作品价格相差甚远。”吴厚刚说:“除了吴先生本人在学术与思想上更有功力之外,苏天赐的大众熟悉度远远不够也是原因。”因此,他们愿意为南京当代艺术的展示出把力。据悉,这次展览从1月15日开始将持续到30日。
□本报记者 肖林
中国一举成世界第一大艺术品市场 文交所四处
开花
2011年07月11日 07:01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艺术品和资本结合是一个重大创新,但这样的创新需要政府引导、需要风险控制、需要监管。而目前这个领域突出的问题是‘无法无天’”
7月7日,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进行了第三批艺术品份额的申购,分别是“翡翠龙璧挂件”和“《荷风千秋》长卷”,申购情况将于7月11日公布。这是7月1日,天津文交所携新规“二次开张”后的首场申购,市场非常关注。
“所谓纪录,就是用来打破的。”这句话用来形容如今的中国艺术品市场非常贴切。无论是中国首创的艺术品份额交易,还是迭创新高的艺术品拍卖价格,都见证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但这样的繁荣却并没有令所有人欢欣鼓舞。
文交所四处开花
今年年初,天津文交所首创艺术品份额交易模式,引来市场爆炒。在潮水般的质疑声中天津文交所暂停了开户和发售新的艺术品份额产品。几经调整之后,7月1日,天津文交所携新规“二次开张”,并推出了4个艺术品份额产品。
新规将投资者开户门槛由之前的50万元提高至100万元。这一门槛成为天津文交所过滤投资者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此外,该交易所还采取竞价定额申购和加强涨跌幅限制等规则来限制爆炒。
新规似乎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天津文交所网站的数据显示,上周,交易的8件艺术品中,除天然粉钻之外的7件画作,平均跌幅达到12.9%。
“天津文交所跌宕起伏的遭遇,是如今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缩影。”一位游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艺术品交易所、股票市场之间的投资者刘先生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股票是为了赚钱,关注艺术品是兴趣,但没想到有一天两者集合起来,收益比单纯炒股还多。”
巨大的财富效应,催生了各地建立文交所的热潮。
除天津文交所重新开张之外,郑州文交所和湖南文交所也都计划在7月中拉开上市交易大幕;6月28日,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所将于年内在南京挂牌成立;6月19日,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在北京挂牌成立;稍早,北京九歌艺术品交易所也宣布,正式开始对外运营。
6月中旬以来,有关监管层将出文正式整顿各地交易所的传闻已经甚嚣尘上,但各地兴建文交所的热情依然不减。业内人士指出,管理层对文化市场目前的新交易形式并未表露决绝抑制的态度,而采取“研究和规范”等有余地的表态,证明其认同艺术品市场的探索方向,只是在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非理性繁荣
文交所遍地开花的坚实后盾,是“超英赶美”的艺术品市场。
法国艺术品信息公司Artprice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凭借艺术品年收益30亿美元的成绩,拿下全球艺术品销售额的33%,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艺术品市场。
文化部5月末发布的《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则显示,20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694亿元,比2009年增长41%。
进入2011年,国内艺术品领域依旧是惊喜不断。6月7日结束的保利春拍,总成交额61.3亿元,一举刷新了十几天前刚刚由嘉德春拍创造的53.23亿元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成交纪录。
这一槌高过一槌的拍卖季度之后,是大量资本的注入。
“流动性释放助推了这场非理性盛宴。”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开始,政府向市场投入了大量信贷资金,做实业不容易赚钱,便转投资本市场,当资本市场的赚钱效应也下降之后,流动性从资本市场向其他投资配置品转移,艺术品市场受到资金青睐。
而当异常繁荣的艺术品市场遭遇“十两拨千斤”的资本市场,其结果不言而喻。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指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泡沫中的泡沫。艺术品的稀有性、惟一性,使得价格不断攀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带有投机行为的市场,都存在巨大泡沫,而且泡沫有随时破裂的可能。
创新不可激进
事实上,无论是艺术品市场繁荣,还是引入金融市场创新,政府都乐见其成。
“艺术品和资本结合是一个重大创新,但这样的创新需要政府引导、需要风险控制、需要监管。”胡俞越说,“而目前这个领域突出的问题是‘无法无天’。”
胡俞越表示,这类市场属于“三不管”地带,没有明确的市场管理主体,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督和管理,也缺乏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
南方文交所副总经理于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目前文交所亟待解决的不是交易规则问题,而是艺术品的评估认证、发行环节,“在没有一个完善的体制和专业的职业操守的前提下,所谓的艺术品的份额化创新都有可能被某些人操控。”
胡俞越也认为,在艺术品证券化中,需要通过量化指标来给予交易品精确的价格评估,但目前用于股票和期货市场的数量定价模型却很难直接应用于艺术品上。此外,艺术品的权属不具有可分割性,每一个份额的持有者手中持有的份额永远
不可能交割。一旦艺术品退市,份额的持有者将血本无归。因此,艺术品市场的金融创新不可激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