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文献释义方式新探
集美大学文学院、集大语用学研究所教授 郭焰坤
摘 要:准确地阐释语义是古代汉语文献教学的重要内容。吸收传统训诂学的基本方法据形释义、因声求义,依据古代文献的语言特征据文例释义,吸纳现代学术思想据语境释义,三种释义方式能取得较好的较果。
关键词:古文释义 据形释义、因声求义、据文例释义、据语境释义
古代汉语课程要基础知识与古代文献阅读并重,这自然需要对古文献进行现代释义。释义有各种层次,最基础的、也是最浅层的是对文本语言的释义,即以现代语言对古代文献中的历史语言进行准确的解释。深层释义即是对文本所含的文化意义——文本灵魂的释义,这仅停留在语言表层是不够的,这需要教学人员在熟知中国文化的整体背景的前提下,将文本放在文化的整体视野中以科学的方法阐释其文本灵魂。
文本释义的深浅、成败、高下对学习的理解、记忆及学习兴趣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对文本语言讲解不清,理解、忆就十分吃力;对文本的深层释义不能深入,不能阐释出文本的真实意义,那么,历史文本只是徒具过时的语言形式,没有真正的现实价值,不能成为学生认识中国文化产生任何助益。由于整个古汉语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提高古文阅读能力,进而古为今用,继承历史遗产,所以,释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个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成败。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长期释义方法探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释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传统训诂学的核心即是文本释义,我们在对传统训诂学的历史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后发现:传统训诂学在文本表层语言意义的阐释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深层价值的发掘上有严重的不足。所以,我们在语言阐释上吸取前人之长,而在深层意义发掘上有意地超越前人,吸收当下的理论成果和科学方法。
一 吸收传统训诂学基本方法“据形释义”、“因声求义”
传统训诂学经过历代学者特别是清代学者的探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训识古义的方法至今尚有借监意义。正如黄侃所论:“训诂者义之属,而依附音与形,以探究语言文字正当明确之解释,推求其正当明确之来源,因而得其正当明确之用法者也。” [1]179黄侃这一段论述,讲明了训诂对释古义的功用:“探究语言文字正当明确之解释”同时,讲明了训诂方法:“附音与形”即要据字形以释义,据语音以释义。
传统训诂学首要注重的是据字形以释义,因为这一释义方式是以汉字的表意性为依据的。我国传统训诂学在据形释义上下力最勤,汉许慎《说文解字》即为形训之书,如:
吠:犬鸣,从口犬。
戒:警也,从廾戈,持戈以戒不虞。 前:不行而进谓之前,从止在舟上。 讷:难言也,从言从内。
这些用例都是以字形解释古义,如讷,就是“难言”,不善言辞,何以见不善言辞?因为言在“内”,也就是不能表达出来。为人所知。这种据形释义的方式在今天的古汉语文献释义中还有很大的作用。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以我校所用王力〈古代汉语〉为例:
(1)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第一册《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2)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啟之。(同上) (3) 左并辔,右援 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第一册《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鞍
之战》
(4)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第一册,左传成公三年,楚归晋知)
(5) 鬼侯有子而好,故纳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
侯。(第一册〈战国策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6)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同上)
例(1)中“鄙”为边邑,鄙从邑得义的的形声字,其左为表音声符。例(2)“完”本义为修茸房屋,字从宀,元声。宀即为房子。此处指修城;“啟”义为“开门”字从“户”(户即门)、从“口”、从攵(即又,又即手),字形意为,用手将门打开。例(3)“逸”即“狂奔”,字形为从“兔”从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兔子是最会跑的,以兔子的奔跑表达狂奔义;例(4)“请戮于宗”即戮于祖庙,“宗”字从宀,从示,宀是房子,示为祭祀,祭祀先祖的房子即为祖庙。例(5)“鬼侯有子而好。”“子”古指儿女,此处指女儿,为象形字,象小儿之形,“好”《说文解字》:“美也,从女子。”古专指女子之美,“子”有年少之义,女子年少即美。“醢鬼侯”醢为“肉酱”,左侧“酉”指发酵物质,酒、酱、醋之类,右侧为声符。“脯鄂侯”脯从肉,甫声,义为肉干。此段文字是讲将鬼侯剁成肉酱,将鄂侯做成肉干。例(6)“封鲁仲连”此处封指分封土地作食邑,不能按今义理解为“封官职”之义,因为“封”在小篆中就已发生讹变,在甲骨文中,封并非由左圭右寸构成,左侧为上木下土,右侧为寸,寸在古文字中与右手之右同,此字甲骨字形意为用手将树木种在地上,此是上古划分疆域的方式,现代两国划疆界往往是在边界上立界碑,古代侧在边界植树为界。这就是封土,所以管理边界的官吏上古称为“封人”如《左传隐公元年传》中有“颖考叔为颖谷封人”之说,即是颖考叔是在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象这样结合文献,利用字形,讲解重点词义,效果往往非常好,比直接释义印象更深刻。这种讲法尤其是对了解词的古今差异有重要的作用,汉字表义是以古义为依据的,今天的意义往往在古义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上述的例述用例中的“鄙”、“啟”、“逸”、“宗”、“好”、“封”古今意义差别甚大,只有结合字形才能更有效地说明古今差异。
词汇是音义的统一体,语言是通过语音表义的,中国传统训诂学在因声求义上也作出了很大的成就。主要有通过声训明通假、通过声训明语两种。明通假者如:
(1) 今齐西之粟,釜百泉。(《管子轻重丁》) (2)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诗邶风柏舟》) 例(1)唐玄房龄注“泉,钱也。”是以本字解释通假字,“泉”即“钱”,“泉”是本字,“钱”是借字。钱的本义是农具,即今之锹,而金钱之钱本作“泉”,《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入出。”《周礼正义》注“布,泉也。布读为宣布之布。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遍。”可见金钱义之“钱”本是作“泉”。例(2)隐忧,毛传训“隐”为痛,即以“隐”为“殷”的同音假借字。
声训的第二个作用是明词源,通过词的同源关系解决语义训释。这方面的历史成就很高,尤以清人为甚。汉代《说文解字》、《释名》中都有很多用例。如《说文解字》:
(1) 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 (2) 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 (3) 祠,春祭曰祠,品物少而言词多也。
(4) 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
同源词是有共同的来源的词,所以一定是读音相同、相近,语义相关。如(1)“姻”与“因”音义相关,因是依靠义,婿家为女子所依,故称姻。例(2)韭与久音义通。(3)春天祭祀祭品少“言词”多,因之称为“祠”。(4)娶女以“昏”时,故称为“婚”。我校使用的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对通假字都有详细的注释,但对同源词没有注明。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利用同源词知识可以有效地解决古书词语释义问题。
目前的我们使用的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教材,对通假都作了明确的注释,如:
(1)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第一册《郑伯克段于鄢》注:寤通牾 .(2) 司马牛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第一册《论语》注:亡通无。
(3)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塗。(第
一册《论语》)注:归通馈,塗通途。
(4)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第一册《论语》)注:原通愿。 (5) 选贤與能,讲信修睦。(第一册《礼记·大同》注:與通舉
按王力及现行《古代汉语》教材看,凡通假,都有注释,几乎无须教师另用通假理论进行解释,但是教材对同源词却一律不加注释,这与清代学者的做法大异。其实,同源词对解释语义有极大的作用。试以教材为例: (1)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第一册《左传·蹇叔哭师》注:殡,停棺待葬。.古代风俗先停柩,然后择日下葬。
(2)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 (第一册《左传·蹇叔哭师》注:访,咨询。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第一册《论语》)注:弘,大,这里指心胸宽广。 (4)长沮桀溺耦而耕。(第一册《论语》注:耦,古代一种耕作方式,即两人各执一耜同耕一尺宽之地。
(5)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第二册《胠箧》)注:探,掏。 (6)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第二册《卜居》)注:亢,举。 .
(7)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第三册《狱中上梁王书》)注:素,通愫,真情。
以上例句中的相关释义,多是同义词相释。其实如果用词源解释,释义会更准确,且能 释得义之由,如(1)殡,实与宾同源,宾义为贵客,则殡之停棺待葬是将逝者当贵客看;例(2)访,书注为咨询,不准确,义应为广泛征求意见,《说文解字》“泛谋曰访” 《段注》“泛与访双声,方与旁字古通用,溥也。”“许于方声别之曰泛谋。”王筠《句读》“许君说访以泛„„方、旁同字,旁求之意。”段王二家注《说文》都是从词源上说明《说文》释义理据,方泛旁溥同音而通义,即:泛者义为广,旁者,旁求之意,溥与博义通。皆有广博之义。用于征询意义自然是广泛征询之义。例(3)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弘之本义为高为大,高与大义相因。”弘之大义实得之于表音声符“厶”,凡从厶得音得义者皆有大义,如屋大有回声者为宏,雄比之于雌体形为大,非但同表音符,凡弘古同音者亦多有大义,鸟之大者为鸿,水之大者为洪。故弘宏鸿洪雄皆声中有义; (4)耦,古之并两人并耕,实为偶之同源词,偶即成双之意。例(5)探注为掏,不完全准确,更精确的释义应为“在深处掏取”《说文》“探,远取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远取犹深取也。”张舜徽《说文约注》:“今俗以手深入而摸索之曰探”探为深取义全为探与深音古音近而义通。例(6)书中注亢为举,与上下文之义不相符,亢当为“并”义,“亢轭”即“并轭”,两力相较为“抗”;夫妇相合曰“伉俪”,伉者相并,俪者相连;故“亢轭”即“并驾”之意。例(7)素愫皆有真义,二字本同源,字源为“素”,素为丝的本色,没有人为的加工,汉语义人为则为“伪”,天然本色则为真。
同源词释义的第一个好处是,释义更准确。如,例(2)、(5)、(6)通过词源分析得出的词义比原注更合语境要求,更准确。而例(1)、(3)、(4)、(7)诸例则解释了得义之由。
同源词分析的第二个好处,是心理学记忆规则上的好处,因为按照心理学的所揭示的记忆原理,“联想在回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识记时,有意识地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各联想,有助于回忆,联想越丰富,回忆越容易。” [2]187记忆对象与周围事物联系越丰富,记忆越牢固。学生印象更深。而同源词正是建立了与被释词之间丰富的联想关系。
同源词释义的第三个好处是,能有效地扩大词汇量,同所有的语言学习一样,古汉语学习也须扩大词汇量,单个词的释义一次只能掌握一个词,而能将众多看来不相干的词汇联系为互为关联的整体,能使学生一次掌握一群词。效果自然大不一样。
二 依据古代文献的语言特点,据文例释义
古文与现代文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文是彻底的散行文体,排比对偶运用极少,散句无确定的长度、无确定的语序。可以说是语无成例,而古代文体多有骈偶,古代的纯散文也多为骈散相间。骈偶即排比对偶,在释义中,对偶与排比有较大的价值,因为,在对偶与排比句的相对应位置的词往往是同义、近义亦或是反义关系,用我国传训诂的说法叫“相对为文”,因而我国校勘学者也认为“对偶排比对校勘的价值尤大。” [3]356 同样,对偶排比也是释义的便利条件。如 (1)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 ....
陟彼高岗,我马玄黄„„ ....
陟彼砠矣,我马瘏„„ ..
(二册《诗·卷耳》)
(2)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二册《诗·月出》) ....
《诗经》在修辞上重章叠唱,各章相应之处语义相同,明此特征可以对解释语义带来极大便利,甚至可以解决一些语义上的疑难,如例(1)中“崔嵬”、“高岗”、“砠”共同意义都是“高山”义,而“虺颓”、“玄黄”、“瘏”皆为“病”义。而例(2)各章相应处亦皆同义,首章之“皎”与后两章之:“皓”、“照”同为“明亮”义,而“皎”、“皓”皆为形容词,则第三章之照当为形容词“昭”之通假字。其后的“僚”与“懰”、“燎”音义皆同,为娇美义。窈纠、懮受、夭绍音义全同形容女子体态轻盈。
从教学实践看,利用古文的多排偶特征进行释义教学便利很多,特别是在纠正前人误释上有价值,如以上全例(2)第三章之“照”按文例实为“昭”字。近代学者杨伯峻利用对文释义多有创获,如教材第一册选有《孟子》杨氏注明显优于现教材注释:
(3) 放勳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第一册《孟子·滕文公上》)
现行教材注为:“劳,慰劳,来,使„„来(来归顺)”这种注释明显的特点是“劳”、
“来”二字不同义。而杨注则依文例认为:“匡、直同义,辅、翼同义,则劳、来不当分为二义。”杨氏认定劳来同义,且引大量书证予以证实:
王念孙《广雅疏证》云:“《说文》‘,劳也。’《尔雅》‘劳、来,勤也。’„„,《史记·周纪》‘日夜劳来,定我西土。’《墨子·尚贤篇》‘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皆谓勤也。
依扬氏劳来同义、匡直同义、辅翼同义,文从字顺,大大优于现行的教材注释,正说明利用古文排偶句的文例释义具有极高的价值。
三 吸纳现代学术思想,据语境释义
传统释义多注重句子以下的语言单位,注重字词句的语言意义,而对文本的深层语义有所忽略,现代学术刚好补足了这个缺陷,修辞学、语用学都注重语境对语义的制约关系,认为任何语言表达都不能离开语言环境,周礼全认为:“自然语言不同于形式语言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然语言对语境的依赖性”[4]2。宏观语境即为一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一切表达者都是依托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语义表达,因之,要准确地阐释文本的想思意义,就必须结合表达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这一点对远离我们生活时代的上古文献释义尤有价值:
(1)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
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第一册《论语》)
(2)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
友有信。 (第一册《孟子·滕文公上》
以上两则对正确理解儒家思想是有很重要的价值的。
例(1)“正名说”一直受到很大的垢病,因为正名的内容《论语·颜渊》中一段话解释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说成维护统治阶级的绝对统治,让被统治者绝对服从。如果全面了解儒家思想就知道孔子原意并非如此,孔子的正名说应包含两层意义:首先,正名之说是针对当时社会秩序的崩溃而言的,正名是要重新调整君臣上下的权力和责任,以此恢复必要的权威——任何社会秩序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权威,在那个社会,自然是君父的权威,但这种权威不是无条件的,这就有了第二层含义——君臣父子各要守持其各自名份当守的的品德。在这个意义上“正名”亦为“正道”,为君者要尽君道,为臣者要尽臣道,为父者要尽父道,为子者要尽子道,否则君而不君,父而不父,子而不子,社会规则就失范,必要天下大乱。且孔子之说不是无敌放矢,有其历史背景,就是齐景公失政,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孔子以此告之,特别是“君君”是强调君王要有君王之德,如《古代汉语》(第一册)就收有《晋灵公不君》(录自《左传宣公二年》),“不君”即“不行君道”,列举晋灵公不行君道的种种表现:生活奢侈、性格残暴、知过不改,虽为君王却无俱备君王之德。这里“不君”二字即从反面证实了“君君”之义。这种解释也符合儒家“为政以德”的一贯主张。所以,正名说恢复秩序与恢复道德的二重意义实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如果两层意义只看出维护旧秩序的一层意义就太偏颇了。
例(2)即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五伦”,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如此相并的有“三纲”。三纲之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实为中国几年专制主义的最经典的理论。然而,将三纲放在儒家名下实为冤案,,三纲源于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子•忠孝》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这种“三常道”被汉代班固、董仲书先后吸收,进入儒家系统,班固 《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班固只讲了三纲的条目,并没有明确讲明君臣父子夫妇的地位,是董种舒在《春秋繁露》暗中吸收了韩非子思想,以、天人合一的阴阳理论,论证了君父夫的绝对权力。这种三纲说是明显不合五伦的,在排序上五伦是父子先于君臣,说明儒家认为父子关系重于君臣关系,君臣父子夫妻的
关系中先秦儒家实有平等的观念,如五伦之“父子有亲”是指父慈子孝,要求父亲必须关爱儿女,子女必要孝敬父母,就是《礼记》所论“老吾老”“幼吾幼”。而作为政治伦理的君臣关系,儒家论述极多,但儒家从来没有强调君主权力的绝对化,从来也没有要求臣民无条件地服从君王,孔子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孔子从不主张无条件地为君王服务,政治黑暗之时他主张不要出仕为官,他说“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这些说法里孔子强调儒生不能为昏庸无道的君王服务。
只有全面地考察语言环境,结合历史事实,结合当时的文化心理,才能准确地
阐释言文本的思想内涵。才能真正使学生了解古代典籍的真正意义,特别是在涉及被长期误读的儒家学说时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
[4] 周礼全.逻辑与语言研究:第一集[M].北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附言:本文为集美大学古代汉语精品课教学研究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