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深沉、激昂的歌声打动了延安的军民。(改为“把”和“被”字句)
2、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改为双重否定句) 3、桂花开了,离得很远就闻到了香气。(改为夸张句) 4、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改为反问句) 5、每一座山峰,都像一幅美妙的画,一首优美的诗。(仿写比喻句) 6、我们要从小养
成 。(补充句子)
7、老师诚恳地说:“同学们,请理解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改为转述句)
8、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改为陈述句)
9、听了这番话,在场的人没有谁不感动得说不出来。(改为肯定句)
徐庶走马荐诸葛
徐庶,字元直。他化名单福,投奔刘备。刘备非常高兴,拜他为军师。徐庶几番设计,帮助刘备大败曹军。败军回许昌,曹操大为吃惊,问左右:“不知何人为刘备出谋划策?”谋士程昱答道:“此人非单福,他是颍川的徐庶。丞相若用此人,召来不难。”便献上一计,曹操按程昱说的,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接到许昌,又让人模仿徐母笔迹,给徐庶写一封假信,让他速来许昌相见,以救母命。
徐庶是个孝子,他幼年丧父,弟弟徐康不久前也死了,家中只有老母亲一人,无人照顾。徐庶见信,泪如泉涌,只得拿着信去见刘备,把情况告诉刘备,请求
能让他去与母亲相见。刘备闻言大哭,二人相对而泣,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第二日,刘备设筵席为徐庶送行。
刘备、徐庶骑着马出了城,至长亭,下马相辞。刘备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一程。徐庶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请您不要再送了,咱们就此告别吧。”刘备拉着徐庶的手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说罢,泪如雨下。徐庶挥泪告别,刘备骑马立于林畔,目送徐庶。看着看着,目光被一片树林挡住□我真想把这片树林砍光□好多看他几眼□刘备以鞭指道□
忽见徐庶拍马而回,刘备喜出望外□莫非先生改变主意了□徐庶勒马对刘备说:“我因心绪如麻,忘了一件大事。有一位奇士,就在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您何不把他请来,此人必有大用。”这个人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人物——诸葛亮。徐庶详细介绍了诸葛亮的才德,建议刘备亲往隆中相请。刘备欣然接受。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鼎鼎有名: 喜出望外: 心绪如麻: 2、在文中□内加上合适的标点。
3、文中描写哭的词语很多,请找出写下来。
再试着写两个: 4、照样子写词语。
鼎鼎有名: ..心绪如麻: .5、短文选自古典名著《 》,另外三部古典名著分别是 、 、 。这本书的作者是 ,有许多成语都出自于这本书,请写出三个: 、___________ _、 。再写两个出自于这本书的歇后语: 、 。
6、故事中的几个人物,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7、对于曹操“挟母以令徐庶”的做法,有人觉得兵不厌诈,可取,有人认为不择手段。你认为呢?请表明你的观点,并写出理由。
解题指导:
这道练习题将文学鉴赏和阅读理解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词语、标点、阅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第1题考察的是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可以联系具体语境来思考,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表达,要求语言准确,表达清楚。 第2题是关于标点符号的运用,要注意人物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所加的标点也不同。3、4题是在理解文中词语的基础上,调动课外词语的积累与储备,第3题是写出内容上有联系的一组词,第4题是结构上有共同点的一组词。第5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知识的广度,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了解成语、歇后语的来源,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使它们在自己的文章中熠熠生辉。第6题、第7题都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第6题要归纳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并借助短文进行评价。而第7题则可以看出不同的价值观的趋向,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只要理由充足,语言表达清楚就可以。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③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④? .
【注】①遽(jù):急忙、立刻。 ②契(qì):用刀子雕刻。 ③契者:雕刻的地方。 ④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方式。
1. 联系上下文,写出文中带点字的意思。
涉( ) 其( ) 坠( ) 止( ) 2. 试将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3.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可概括成一个成语: 4.你觉得故事中的楚人糊涂吗?用两三句话写出你的观点。
5.咱们还积累过许多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请写出三个: 思路点拨:
这是一个文言小故事,同学们在阅读上可能有一定难度,但刻舟求剑的故事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因此结合注释、仔细揣摩,文意是可以理解的。理解文意后,相关练习也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结合注释、仔细揣摩,试弄清文意。在基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完成相关练习。第一题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可以将它换一种说法,带进文中说得通即可。第二题写出句子的意思,需反复诵读句子,结合注释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能是“求剑若此”一句,结合上下文可知是指“像这样(像楚人一样)寻找(落入水中的)剑”,再将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通顺、说连贯。第三题和第五题解题关键看平时积累如何。第四题写自己的观点首先要结合短文写出楚人刻舟求剑这种方法的糊涂之处,并进一步指出他糊涂的原因是因为他固执死板,不知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通方法。
范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