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当今佛教的和谐与发展(五台山比丘果戒)

论当今佛教的和谐与发展(五台山比丘果戒)

来源:爱够旅游网
论当今佛教的和谐与发展(五台山比丘果戒)

论当今佛教的和谐与发展

“随顺世间而建立佛法”也叫“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这里的“随顺世间”就是“和谐”,“建立佛法”就是“发展”。也就是说,佛法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和谐”与“发展”的概念,“随顺世间”就是和谐社会,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弘扬佛法,也就是“建立佛法”。

从释迦如来到历代祖师,佛教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是以“随顺世间”而“建立佛法”的原则和谐发展的。因为这是人类的世界,不是佛菩萨的世界,人类世界和佛的世界是有差别的。要在人类世界弘扬佛世界的教法,就得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这就叫“随顺世间建立佛法”,就是咱们现在所说的和谐与发展。

既然“和谐发展”就是“随顺世间而建立佛法”,那么我们就得准确地了解世间相和建立佛法的特点,否则,我们是无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根本无法实现和谐与发展。我等穿如来袈裟,吃十方供养,不能让佛陀的教法断送在我们这代僧人的手中。

那么到底什么是世间相,世间相的特点和佛法的特点又是什么呢?首先,“世间相”一般必须有三个特点:一、随着人们共同业力的变化,世间相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二、世间相一般必须是人王所推崇,也就是所支持的,并且也是人们都认可和接受的。三、世间相对国家政权有绝对的利益,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并对人们的生活和生存也有绝对的支配作用。凡有这三个特点者,就叫世间相。

然而佛法的特点是:一、它是宇宙生命、身心世界最根本的,是绝对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讲的法都是一样的。二、佛法是以四圣谛为根本教义,以四法印为根本标准,以常、乐、我、净为目标,以唯识的如幻为究竟的出世间法。三、佛法是以个人自己的身心为研究和探索的对象,并要求真修实证之后拿出证据来说话的教化方法。

全面了解了这些特点才是我们“随顺世间建立佛法”的基础和关键,也是佛法实现和谐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相当于作战时的战略情报一样,不可轻视啊!

因此,只有掌握了世间相和佛法的这些特点,我们才能分清什么是世间相,什么不是世间相,什么是佛法,什么不是佛法,如果我们连这些都分不清,就根本谈

不到“随顺建立”“和谐发展”之类的问题了。

比如说,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时代,都是以儒治国,人们也都认可和接受三纲五常的教育思想,国家考试选拔人才也是以四书五经为标准的,儒家学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绝对的支配作用,所以那个时代儒家的文化思想就是不能否认的世间相。因此那个时代的祖师们为了建立佛法,始终随顺了这个世间相。他们做得和儒家文化非常和谐,成功得完成和实现了承担如来家业和续佛慧命的历史使命!

但是自从“运动”之后,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我国的世间相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不但不以儒治国,而且连繁体字、文言文都不认识了,世界各国最推崇的绝对不是什么传统文化了,而是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教育,而且目前全人类都认可和接受这种教育。它对一个国家政权的稳定已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人们的生活生存也已经有了绝对的支配作用。所以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封建时期儒家文化教育的世间相也已经被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教育的世间相所代替了,这点我们必须得认识到。如果现在的僧人为了建立佛法,还把以前随顺儒家文化的那种观念抱住,想跟现代高度发达的科学教育搞什么和谐关系,那就是刻舟求剑、剑落舟移、刻舟自愚。

所以,要实现佛教的和谐发展,我们必须得随顺现代高科技的文化教育,而不能随顺什么儒学、传统文化之类的教育。要分清什么是世间相,什么不是世间相,因为我们的任务是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而不是继承某种文化的传统。

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家,他说过“能和现代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唯有佛教”。他都能如此清楚的认识这一点,我们还在这里刻舟求剑,岂不辜负十方常住三宝!

由此可见,只有把推广高科技文化教育和弘扬佛法的事业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随顺世间和建立佛法,也才是真正的和谐与发展。目前,我们佛教弟子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高科技文化知识了解和掌握的太少,已经远远落在世间后面,根本无法随顺世间相了,所以也就根本没有能力建立佛法了。现在从外表上看,佛教到处都是大兴修建,好像在蓬勃发展,实际上内部空虚,人才奇缺,没有现代高科技的文化知识,就很难理解释迦如来所开、示、悟、入的一代时教。科学最重视证据,而佛法的信、解、行、证也是拿最终修证的证据来印证其根本理论的。信、解、行、证四部分,缺一项就不是完整的佛法,所有这些都必须要在科学的

研究中找到建立佛法的缘因,这才是真正的和谐发展!

比如近几年来有日本的一位博士做过的水试验,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得出了“水知道答案”的结论和报告,还有以前在量子物理学中,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试验发现,这些都是现代高科技为佛法所提供的强而有力的证据。所以,我们佛弟子不能不重视高科技探索中的东西。

五台山比丘.果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