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经》词语释义五则

来源:爱够旅游网
《诗经》词语释义五则

作者:程国煜 姜黎梅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9期

程国煜1,姜黎梅2

(1.赤峰学院 文学院;2.赤峰学院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诗经》时代久远,语言艰涩,不少词语较难索解,运用《诗经》修辞同义词判定词义的方法,根据其叠咏体诗的特点,再结合相关文献,对《诗经》中的5组词语进行考释,考释出每一组词语都是同义的。这样解释,切合文本内容,顺畅妥帖。

关键词:《诗经》;词语释义;叠咏体诗;修辞同义词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207-0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时代久远,语言艰涩,不少词语较难索解,本文试图运用《诗经》修辞同义词判定词义的方法,再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对其中的5组词语进行考释。

一、累、荒、萦

《周南·樛木》三章,三章叠咏。首章: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章: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三章: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对“累”和“萦”,一般大都注为“缠绕”,问题不大。但对“荒”的注释,一般注本似欠妥帖。毛传:“荒,奄也。”朱熹《诗集传》:“荒,奄也。”[1]程俊英、蒋见元注译

《诗经》:“荒,掩盖。”[2]盛广智《诗经三百首》:“荒,掩盖,遮盖。”[3]袁愈荌译诗、唐莫尧注释《诗经全译》:“掩,盖,覆。”[4]

我们认为,“累、荒、萦”在这首诗中词义相同,均应为“缠绕”义。

这是一首叠咏体诗,“累、荒、萦”3词叠咏同义。向熹先生把《诗经》中重章叠句体诗称为叠咏体诗,叠咏体诗包括完全叠咏体和不完全叠咏体,在《诗经》中有183篇,所占比例接近60%。叠咏体诗是从《诗经》的章法上概括出来的,叠咏的“各章句式整齐一致,多用同语反复,只是其中一二词语有所变易”,这一二词语大多为修辞同义词,“意义上有的各章平列,有的前后互补,有的层层深进”[5],所以“累、荒、萦”3词叠咏同义。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累,缠绕也。”宋·严粲《诗缉》:“萦,绕也。”朱熹《诗集传》:“累,犹系也。”黄典诚《诗经通译新诠》:“累,缠绕上去。”又曰:“荒,包荒的省略,今以为围绕。”又曰:“萦,围绕。”[6]

在这首叠咏体诗中,“葛藟累之”“葛藟荒之”“葛藟萦之”3句结构相同,语义相近,在这3句中仅换一词“累、荒、萦”,根据叠咏体诗特点,这3个词语义相同,均为“缠绕”义。黄典诚先生将3词释为“围绕”,已经注意到了叠咏体诗的特点。“围绕”与“缠绕”义近,当为“缠绕义”更切合诗意。从语境上看,3词换用避复。

二、干城、好仇、腹心

《周南·兔罝》三章,三章叠咏。首章: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二章:赳赳武夫,公侯好仇。三章: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在这首诗中,古今注释者对“干城、好仇、腹心”注释观点不一,现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略陈一二。郑笺:“干也,城也,皆以御难也。”孔颖达《毛诗正义》:“笺以首章为御难,谓难未至而预御之。二章为和好怨耦,谓已被侵伐,使和好之也。皆是用兵之事,故知此腹心者,谓行攻伐,又可以为策谋之臣,使之虑无也。”[7]陈振寰解注《诗经》:“干城,防身的武器。好仇,帮手。腹心,心腹,特别能信赖的人。”[8]黄典诚《诗经通译新诠》:“上章说‘干城’,下章说‘腹心’,都是并列合成词,则此章的‘好仇’也当一致才是。”[9]

仅从文字、语义上看,“干城、好仇、腹心”关系不大,不应是同义的,但结合《兔罝》一诗,可以看出3词为修辞同义词,即在具体的篇章中临时同义,均为“保卫者”之义。

在这首叠咏体诗中,“公侯干城”“公侯好仇”“公侯腹心”3句结构相同,语义相近,在这3句中仅换一词“干城、好仇、腹心”,黄典诚先生已注意到了此诗特点,认为此3词同义。根据叠咏体诗特点,我们认为这3个词语义相同,均为“保卫者”之义。闻一多先生较早注意到了此诗叠咏特点,将3词列为同义词加以训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叠咏修辞同义词。闻一多在《诗经新义》中指出:“《兔罝》篇一章曰‘公侯干城’,三章曰‘公侯腹心’,‘干城’、‘腹心’皆二名词平列而义复相近,则二章‘公侯好仇’之‘好仇’,亦当为义近平列之二名词。”[10]闻一多先生分析准确、允当。这是较早将“干城、好仇、腹心”3词作为一组同义词来处理的例子,应该说所论至确。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在具体语境中临时构成的一组同义短语。

三、著、庭、堂

《齐风·著》三章,三章叠咏。一章: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二章: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三章: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对“著、庭、堂”进行注释的主要有:毛传:“门屏之间曰著。”《尔雅·释宫》:

“门屏之间谓之伫。”孔颖达《毛诗正义》:“李巡曰:‘门屏之间,谓正门内两塾间名宁。’孙炎曰:‘门内屏外,人君视朝所宁立处也。’著与宁音义同。”[11]盛广智《诗经三百首》:“著,大门与屏风之间。”[12]黄典诚《诗经通译新诠》:“著,门屏之间。”“庭,堂阶前面,今称院子。”“堂,厅堂。”[13]

由以上注释我们可以看出,“著、庭、堂”3词同义,从《诗经》修辞同义词的角度看,也应该是一组同义词。刘晶雯在《闻一多诗经讲义》中有精辟论述,她说:“这里说‘堂’,不过是近堂之庭(新郎不入堂内)。‘著’是正门之内,往往有一屏风,严格说来,应读‘宁’。屏风亦称‘著’。不过这里是指放屏风之‘著’,是院子的一部分,不过较近门而

已。”[14]《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堂,正房。《说文·土部》:“堂,殿也。”段玉裁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15]《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堂,在此应指堂前。程俊英、蒋见元注译《诗经》:“著,通‘宁’,大门和屏风之间的地方。”又曰:“庭,中庭,院中。”又曰:“堂,堂前。”[16]这样,“着、庭、堂”3词就构成一组修辞同义词,3词同义,为“院子中”之义。

但“著、庭、堂”3词稍有区别,即所指院子的具体区域不同。著,指大门和屏风之间。闻一多《风诗类钞》:“著、堂,都是庭中。著,在正门内两堂间靠外点,堂是堂阶下的庭地,

靠里点。”[17]庭,指屏风到正房之间的一块平地。《楚辞·九叹·思古》:“甘棠枯于丰草兮,藜棘树于中庭。”堂,在此应指堂前,与“著、庭”同义。

四、埽、襄、束

《鄘风·墙有茨》三章,三章叠咏。一章:墙有茨,不可埽也。二章:墙有茨,不可襄也。三章:墙有茨,不可束也。

在这首诗中,“扫、襄、束”3词同义,均为“打扫,扫除”之义。“埽、襄、束”3词,叠咏同义。埽,打扫。《说文·土部》:“埽,弃也。”字亦作扫。弃,即弃除尘秽。《周

礼·夏官·隶仆》:“隶仆掌五寝之埽除粪洒之事。”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左氏传》云:‘人之有墙,以蔽恶也。’《诗》以‘墙茨’起兴,盖取蔽恶之义。以墙茨之不可埽,所以固其墙,兴内丑之不可外扬,将以隐其恶也。”[18]襄,古同“攘”,扫除。《毛传》:“襄,除也。”段玉裁《诗经小学》:“古襄、攘通。”《小雅·出车》:“赫赫南仲,猃狁于襄。”《毛传》:“襄,除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齐》《鲁》,襄,作攘。”束,打扫。《毛传》:“束,束而去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束是总聚之义。总聚而去之,言其净尽也。”[19]陈振寰解注《诗经》:“扫,清除,除掉。襄,通‘攘’,除掉。束,捆绑。这里是集中起来除掉的意思。”[20]这已注出“埽、襄、束”为一组同义词。

不过,“埽、襄、束”为一组语境临时修辞同义词。“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言墙上蒺藜难以清扫,卫国统治者淫乱无耻之事不可讲,修辞同义词的运用,反复说明这种宫廷秽闻难以消除。

五、纰、组、祝

《鄘风·干旄》三章,三章叠咏。一章:素丝纰之,良马四之。二章:素丝组之,良马五之。三章:素丝祝之,良马六之。

在此诗中,“纰、组、祝”为一组叠咏修辞同义词,均为“捆束”之义。纰、组、祝,皆捆束。陈奂《诗毛氏传疏》:“二章言组,三章言织,故《传》云‘纰,所以织组

也。’”[21]“织组”与“捆束”义近。闻一多《诗经新义》:“曰‘纰之’‘组之’‘祝之’者,纰之言比次也,组亦聚集之意,与纰义近,祝当从《笺》读为属,《说文·尾部》:‘属,连也。’《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是属纰义亦近。纰、组、祝,皆束丝之法,无奥义。”[22]祝,通“织”。祝,上古属章纽觉部;织,上古属章纽职部,二字双声通假。

这样“纰、组、祝”在本篇中属修辞同义,其解释避免了一些注本的歧义,又切合文本内容语境。

以上5组词语的解释都是紧扣文本,运用《诗经》修辞同义词判定词义的方法,再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对其中的5组词语进行论证的,我们将不断完善这种新的释词方法,以解决《诗经》中的一些疑难词语。

参考文献:

〔1〕朱熹.诗集传.凤凰出版社,2007.5.

〔2〕〔16〕诗经.岳麓书社,2000.5,88-89.

〔3〕〔12〕盛广智.诗经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4, 77.

〔4〕诗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6.

〔5〕向熹.《诗经》语言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405.

〔6〕〔9〕〔13〕黄典诚.诗经通译新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5-6,9,115.

〔7〕〔11〕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0,333.

〔8〕〔20〕诗经.漓江出版社,2003.13,65.

〔10〕〔22〕闻一多.诗经新义.闻一多全集(二).三联书店,1982.69,139.

〔14〕闻一多诗经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94.

〔1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86.

〔17〕闻一多.风诗类钞.闻一多全集(四).三联书店,1982.24.

〔18〕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168.

〔19〕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220,221.

〔21〕陈奂.诗毛氏传疏.北京:中国书店,1984.20.

(责任编辑 徐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