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每一次面临大的挑战时,都是由农民工支撑起来的。第一次,用“剪刀差”牺牲农业来补贴工业;第二次,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农民工,农民工进城支持经济建设;第三次,内需不足时,也让农民掏腰包,“家电下乡”便是如此。
随着经济建设的浪潮,城市的工资率高于农村,大批农民工涌进城市,并被称为“盲流”。但起初政府为防止农民工对城市治安秩序的破坏,用户籍制度强行遣散进城的农民,于是大批农民滞留在乡镇企业,而正是由于这些人充足了乡镇企业的劳动力,乡镇企业在这段时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后来,当中央意识到正是由于农民工提供劳动力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便放开了农民工的流动,于是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支持城市建设,由于城市劳动力的收入高于乡镇企业,大量原本在乡镇企业的农民工也转移到城市,这便也导致了乡镇企业的衰弱。
2. 从产业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原因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内需不足,表现为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消费方面,占有大量财富的阶层在消费时偏好国外高质量高品牌的产品,或是使用国外高质量高品牌的产品为原料生产出的产品,这使得国内在生产这样的产品时,对原材料的需求来自国外而非国内,于是,国内原料的需要不足,造成内需不足的一个原因。生产方面,我国的产业链短,价值链低,一个产业的上下游不能继续往上或往下发展,便不能带动就业与需求,不仅如此,一个产业创造的实际附加值低,即价值链低,这将使得这个产业的实际生产收益低、效率低。
3. 一个重要现象——试着解释为什么
中国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非常大,同一行业的不同部门收入差距也很大。
4.产业经济vs产品经济
产品经济指的是工业革命之前,手工作坊式的,没有工业化生产,没有产业链的经济,每一种商品的生产都是由一个店铺或家族以从原料到产品的方式生产。
产业经济则是工业革命之后,由于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复杂程度也变高,一个店铺或家族已经无法进行从原料到产品的生产,或是这样生产会使生产效率极低的经济,此时,一个部门的产品是另一个部门的原料,一环接一环,每一个部门几乎都有其上下游的部门,这些部门一起组成生产某一件产品的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因而称为产业经济。
5.学术写作的一般结构:
前言:从现象提出问题 文献:对此问题别人的研究
理论:在别人研究基础上自己的创见 实证:对自己的创见的检验
结论:实证与理论共同说明的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