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
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山际见来烟”用烟岚弥漫表现了山高的特点,“竹中窥落日”通过写竹林的 ( )表现山( )的特点
【答案】密(茂密、蔽天遮日)(意近即可) 幽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抓住诗中“窥”字,从字义上来理解其表现竹林的特点(透过物体看细微的东西,表现竹林之密),抓住“烟”字想像山间炊焑袅袅,结合“际”字理解山的“幽深”。
2.有人认为'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与'望'字意思差不多,改为'望'字,诗歌的意境也不会改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我认为不能改为'望'字。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
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 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解析】解答词语能否互换的题目时,分以下几个步骤:A、能或否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诗句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3.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 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来即可,注意语句要流畅。
文言文阅读
夸父逐日
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⑥。
注释
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前人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②逐走:追赶赛跑。③入日:进入太阳光圈。④河、渭:指黄河与渭
水。⑤大泽: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山北,纵横千里。⑥邓林:清代毕沅注释《山海经》说“邓林即桃林,邓桃音相近”。《列子·汤问》记载:“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即河南、河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附近。
4.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 ⑵河渭不足( )
⑶北饮大泽( ) ⑷弃其杖 ( )
【答案】(1)竞跑、赛跑 (2)黄河 (3)向北 (4)他的,指夸父的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注意⑶中“北”是词类活用,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译:
(2)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
【答案】(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2)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如:“逐走”是竞跑、赛跑的意思。
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以恢宏、壮烈的浓墨重彩,塑造了一个追赶太阳的巨人形象,始终把人物置于人(夸父)与自然(太阳)的矛盾冲突中,从而突出了人物。
B.夸父为了追赶太阳,一口气喝干了大泽的水,又向北去饮黄河、渭河的水。
C.神话结尾,那曾经与他一起奋斗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就以浪漫主义的出奇想像,为夸父的形象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D.“夸父与日逐走”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勇于探索太阳的雄心壮志。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B项根据文意应改为:夸父为了追赶太阳,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又向北去饮大泽的水
7.如何理解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案】丰富了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时要联系神话的内涵和夸父的形象来理解。
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心田上的百合花
林清玄
⑴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⑵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而且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上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
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⑶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⑷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⑸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天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⑹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⑺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
8.说说你对题目“心田上的百合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解答时从“百合花”的努力绽放,以及人的精神追求这个角度来理解。解答这类题目,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题目的特殊含义、言外之义、深层含义。
9.说说百合花这一人格化了的形象有什么性格特质?(至少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信、努力上进、淡泊。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百合花形象的把握。根据“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可理解百合花的自信,“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可理解其的努力上进,“不管有没有人欣赏”可理解其淡泊。
10.请写出本文的线索。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
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均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线索以及写作手法的能力。本文以“百合花的成长过程”贯穿全文。作者用百合花的努力绽放来象征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要学会坚持自我、开出属于自己的百合花。寻找线索的几种技巧:1、看题目;2、注意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反复出现的事物;3、注意议论抒情的句子。
11.根据文章内容品味加线的词语。
(1)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体现出了百合的决心。尽管他知道想要开花面临着很多困难,但他的信心从未动摇,坚信自己能够做到 (2)“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着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品析词语的能力。(1)划线词语起强调作用,突出表现出百合花的药努力开花的决心。(2)解答加点词语时从百合花的品质来分析即可。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
12.百合已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因为野草心胸狭窄,它嫉妒百合花。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只要结合文章
的内容来解答此题,言之有理即可。
13.联系全文,发挥想像,把文章结尾“第一株百合的教导”补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要努力开花,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美丽,证明生命的庄严和存在的价值。(不设统一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短文内容以及百合花的形象来思考。注意要写出“百合花决心努力开花,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的意思。
(二)说明文阅读
让塑料成环境之友
①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它体轻、防水、价廉,是包装的首选材料。但如众所知,生产普通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稳定物质及少量添加剂,而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②据法国蒙彼利埃农业与环境工程小组的专家介绍,为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近年来,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但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所使用的原料不一,有的含有纤维素,有的含有淀粉和人造聚合物,还有的含有亚麻、大麻、椰子壳等天然纤维。然而,不管怎样,这些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被100%地完全降解,而且降解程度和降解所需时间均与周围温度、湿度、土质等有直接关系。
③法国专家表示,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但是,即便如此,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2到3倍,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这就需要研究经焚烧处理后不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塑料,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④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基本上是可以焚烧的,即燃烧后不产生或产生较少有害气体的塑料袋。但是,这些塑料制品体积大,重量轻,给焚烧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为此,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与此同时,法国各报刊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如法国《费加罗》报最近报道,法国人每小时平均消耗100万只塑料袋和大量的农用塑料薄膜。在法国,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家庭垃圾重量的11%,体积的30%。
⑤在法国著名连锁超市“家乐福”的塑料包装袋上,醒目地画着一个大灯泡,上面写着:请不要随地乱扔此袋;如果把它放进垃圾箱得到回炉后,它产生的能源可以使一只60瓦特的灯泡照明10分钟。在包装袋的另一侧,又这样写道:在我们的商店里,这个袋子为您提供包装服务;回到家,它能作为您的垃圾袋;最后,您可以把它放到垃圾袋里,让它转化成其它能源。
⑥一个普通塑料袋产生的能源可以供一只60瓦特的灯泡照明10分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看见这句话,恐怕没人再把它随地乱扔。如果再知道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全法国家庭垃圾体积的30%,恐怕谁也不会再把还能继续使用的塑料袋轻易随便丢弃。
⑦如今,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法国这种科教结合,全民动员的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选自《科普之友》2011年第10期,有改动)
14.联系文章内容说一说传统塑料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原材料含有大量不可分解的化学物质。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来作答。根据第一段“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来解答此题即可。解答此类型题目时要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答案。
15. 第③段加点字“完全”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可以删去。“还不能完全取代”表示现在可生物降解塑料已经部分取代了普通塑料,如果删去了“完全”二字,即变成了表示全部肯定意义的“不能取代”,这样显然不符合下文内容和现实实际,所以不能删去。
【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 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16. 法国人为了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答案】①和国际合作,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②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③各报刊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④在塑料包装
袋上,醒目地写着告诫性的语言。(可采用原话,也可自行归纳概括。能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依次说明为了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法国人做的努力即可。
17.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如何“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你还有哪些好的想法?写出两条即可。
【答案】要点:内容与本文主旨一致,方法切实可行。示例:①自备购物袋,尽量少购买,使用新的塑料袋。②提倡使用布袋、竹篮等,少使用一次性的塑料制品。③倡议大家遵守国家颁布的限塑令,宣传塑料使用的危害。④增强人们垃圾分类的意识,将塑料袋加以回收,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能力,以帮助对文意的理解。解答时只要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想法即可。
18.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法国《费加罗》报的报道,具体的说明了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运用。辨析说明方法首先要全面掌握说明方法的分类及各种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来解答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