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
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接受课文的艺术感染,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领悟本课的主旨,学习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3.理解词作与时代、国家背景及个人遭遇的密切联系,接受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课前预习】 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 1.辛弃疾:
2.写作背景: 3.解题:
【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4.全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问答贯穿全文。一为何而问?问答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5.二问何事?问答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6.三问为何由孙仲谋而发?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再读诗歌 体会感情】 7.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词。
3.“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北。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周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
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
4.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
5.这是更进一步的质疑。京口一带千百年来发生过多少事情,兴亡之变该有多少,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不胜感慨,充满感伤之情。
6.第三次发问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委婉地暗示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
7.全词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生、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