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2023年辽宁省某校初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201341

来源:爱够旅游网
2022-2023年辽宁省某校初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试卷

考试总分:7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7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35分 )

1. 下列字形和画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红(yān) 遗撼 血气方刚(xuě) 仙露琼浆B.校对(xiào) 陡峭 锋芒毕露(lù) 悔人不倦C.亘古(gèn) 荒辟 气冲斗牛(dòu) 妇孺皆知D.修葺(qì) 婉转 深恶痛绝(wù) 慷慨淋漓 2.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每到“十一黄金周”,街上的游人和车辆络绎不绝。B.整个大厅在璀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金碧辉煌。C.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D.这些企业鹤立鸡群,成为“双11”狂欢节的赢家。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区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大力开展扶贫培训活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B.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10%。C.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D.福厦高速公路是连接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的重要交通要道。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马说》《陋室铭》《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铭”“序”分别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叙事兼议论,“铭”一般是用韵的,“序”是临别赠言。

B.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在《威尼斯商人》这部剧作中,塑造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吝啬鬼的典型形象——夏洛克。

C.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的《醉翁亭记》表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

世情怀。

D.《骆驼祥子》以祥子买车又卖车的三起三落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通过描写正直好强的青年车夫

祥子由希望、受挫、挣扎到绝望,最终堕落的悲惨遭遇,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也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

5. 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的作者曹操,是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作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

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B.《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该书是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

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C.散文《雨的四季》中,作者笔下那或飘逸或缠绵的雨,把它们曼妙的身姿深深印在读者的眼眸

中,而那清新、纯净的雨之心、雨之魂,却飘飘洒洒滴落在读者心海上,掀起阵阵波澜,荡起层层涟漪。

D.《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能正确拼写这个单词”“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两句话中画线词语都是动词。B.“高见”“高论”是敬辞,“拙作”“拙见”是谦辞。C.“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说明莎莉文老师对“我”的教育唤醒“我”的灵魂,给予“我”光明。D.“又一次我让农场里的一只胖大白鸭代孵,那些小家伙却高高兴兴的跟在她后面,好像她是它们真正的母亲似的。”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表现了小凫跟在大白鸭后面高兴的样子,情态可掬。

7. 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鲁迅会时不时插入一些对现实的议论,如《猫·狗·鼠》一文既有作者对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讽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

B.鲁迅擅长选取生活中的小细节来写出人物的神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一句,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痴迷入神的情态,表

现得惟妙惟肖。

C.《朝花夕拾》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D.鲁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范爱农》一文中,用“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实在勤快得可以”来描写绍兴光复后的范爱农,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范爱农满足于现状、

革命不彻底的讽刺。

二、 默写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分 )

8.(5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天净沙·秋思》中三个名词性短语连排,抓住毫无生气的景物,表现深秋傍晚典型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客路青山外,__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中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看到在秋风的吹拂下,大海白浪翻滚,涌起层层波涛。其中描写了诗人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咏雪》中描写雪的两个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分 )

9.(5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①②【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③④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中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注】①齐安:古郡名,今湖北黄冈。②陂(pō)陁(tuó):起伏不平的样子。③浮图:梵语,指佛寺。④精舍:僧人住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B.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C.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D.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2)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车马之迹不至B.相与步于中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相与步于中庭/往往留宿于山上D.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3)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借景抒情,借对庭院月光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心志。B.【乙】文写景叙事,通过写西山景色的优美和人们的热情好客,突出西山景美、人美的特点。C.【甲】文描写作者与友人在院子里散步赏月,月光明亮空灵,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心态。D.【乙】文记叙了作者谪居黄州时出游之事,抒发了作者被贬之后心灰意冷、纵情山水的苦闷与哀愁。(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②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四、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15分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李浩燃

①“海星被摸死!巨蜥模型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一些地方出现的当街暴打妇孺现象,更引来群情激愤。

③无论是出境旅游的不良行为被媒体打“差评”,还是公路上的违章驾驶、危险飙车等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大闹亚航、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等不文明事件的四个当事人被列入“黑名单”,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防止“破窗效应”,变压力为动力,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

式。⑤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自动柜员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从这个意义出发,知行合一,做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实也是在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选自2015年05月14日《人民日报》)(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选文前三段列举众多不文明现象有何目的?(3)在下面横线处按例句的结构样式仿写一组句子,使其上下文连贯。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你的文明,或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最后一段引用西班牙作家的话,强调了文明是公民交际中必须具备的素养。B.文章第⑤段加点的词语呼应紧密,既对公民有宽容的心态,又从制度建设的高度指出了提高公民素养的路径。C.“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这里的“短板”指的是公民素养的严重缺失。D.为了制止游客不文明行为,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有了这个管理办法,就能从根本上杜绝游客种种不文明现象。(5)简略分析文章是怎样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人间烟火气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

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

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隔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改)(1)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2)赏析第④段画线词的表达效果。(3)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链接材料】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莫怀戚《散步》(4)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空巢”现象的加剧,养犬热逐年升温。2018年9月发布的《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城镇养宠用户己经达到7355万人,其中城镇养狗人数达到3390万人。

【材料二】下面是一组关于溜狗的调查数据表

【材料三】日前,朋友圈里《遛狗要拴绳,异烟肼倒逼中国养狗文明进步》一文刷屏,也让“异烟肼”这个词为公众所知。该文介绍说,药物异烟肼对人体无害,但对犬类有非常强的毒杀作用。此文一出,拥护者有之,激烈反对者有之,正反两方对立激烈。从拥护者的发言来看,几乎都是对目前国内养狗文明缺失的强烈不满。可以说,人与狗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因养狗形成的矛盾。l0月29日,云南文山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文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山市区犬类管理的通告》,要求7点到22点,宠物狗禁止上街。11月14日,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执行新修订的《武汉市物业管理条例》。其中要求,业主携犬只出户时,必须为犬只戴上嘴套,否则就可能面临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11月15日,《杭州市限制养犬规定》允许携带小型犬观赏犬出户的时间为19时至次日7时,遥狗不牵绳最高可罚1000元,无证养狗最高可罚10000元……

(2)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空巢”现象的加剧,全国城镇养犬数最加大。B.“狗患”日益严重,引发了大量“犬与犬”“人与犬”“人与人”矛盾。

C.关于养狗问题,人们意见不统一,反对养狗和支持养狗的呼声都很高。D.治理“狗患”呼声高涨,如何协调各方诉求成为城市管理的重点。

(2)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各地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来治理“狗患”,请你结合“材料二”谈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3)阅读“材料二”“材料三”,请简要概括如何做到文明养狗。五、 写作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分 )

13. (5分)

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1)忘不了那双眼睛

(2)________的那一刻

要求:①从上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作。如选题目(2),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有中心,有条理,有感情。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六、 名著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分 )

14.(5分) 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本散文集,请写出下面一段文字所属的篇名。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还有“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篇名: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具体篇目,选取一个点谈谈《朝花夕拾》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2023年辽宁省某校初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试卷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7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35分 )1.

【答案】

D

【考点】常见易错字易误读常见字【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A项,“遗撼”应写作“遗憾”,“血气方刚”的“血”应读作“xuè”。

B项,“校对”的“校”应读作“jiào”,“悔人不倦”应写作“诲人不倦”。C项,“荒辟”应写作“荒僻”,“气冲斗牛”的“斗”应读作“dǒu”。故选D。2.

【答案】

D

【考点】成语的使用正确使用词语【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A项,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用来形容“街上的游人和车辆”,使用正确。B项,映衬:映照;衬托。用来形容“璀璨灯光”,使用正确。

C项,摧枯拉朽:意思是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用来形容“我军”的气势,使用正

确。

D项,鹤立鸡群:意思是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使用对象不当,使用错误。故选D。

3.

【答案】

A

【考点】病句辨析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B项,搭配不当,下降不能用倍数表示,可将“成本下降了一倍”改为“成本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一半)”。C项,搭配不当,“培养”和“水平”搭配不当,可将“水平”改为“能力”。D项,语义重复,“重要”和“要道”意思重复,可删去“重要”。故选A。4.

【答案】

C

【考点】文学常识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醉翁亭记(欧阳修)陋室铭(刘禹锡)《骆驼祥子》马说(韩愈)【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C项,《醉翁亭记》改为《岳阳楼记》。5.

【答案】

B

【考点】观沧海(曹操)散步(莫怀戚)雨的四季(刘湛秋)咏雪(《世说新语》)文学常识龟虽寿(曹操)短歌行(曹操)【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B项,“该书是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说法有误。《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该书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

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6.

【答案】

C

【考点】词性

修辞手法的辨识词语的色彩【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C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7.

【答案】

D

【考点】《朝花夕拾》情节内容观点评价课内名著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D项,“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范爱农满足于现状、革命不彻底的讽刺”错。作者表现的是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用“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实在勤快得可以”来描写绍兴光复后的范爱农,正写出了他对工作的热情,因革命胜利的喜悦。二、 默写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分 )8.

【答案】

(1)枯藤老树昏鸦(2)行舟绿水前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考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观沧海(曹操)次北固山下(王湾)

咏雪(《世说新语》)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名篇名句默写【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由“三个名词性短语连排”“毫无生气的景物”“深秋傍晚典型特点”可以推知答案。注意“鸦”的正确书写。(2)注意“舟”“绿”的正确书写。

(3)由“看到在秋风的吹拂下,大海白浪翻滚,涌起层层波涛”可以推知答案。注意“萧”“洪”的正确书写。

(4)《咏雪》中写雪的比喻句分别是“兄子胡儿”与“兄女”对“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回答。由此可以推知答案。注意“撒”“拟”“絮”的正确书写。

(5)由“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可以推知答案。注意“规”“标”的正确书写。

三、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分 )9.

【答案】

BCD

(4)①(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②他们一直走到深山的尽头,直到筋疲力尽才停下休息,扫除落叶,坐在草地上,喝酒慰劳彼此。【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文言断句一词多义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文言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从内容来看,“山中有二三子”为一个完整意思,排除A项;“好客而喜游”并列结构,不得断开,排除C、D项;再结合句意“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确定选B。故选B。

(2)A项,到/来。

B项,一起,共同/参与,欣赏。C项,介词,在。

D项,副词,“大概是”/连词,“原来是”。故选C。

(3)D项,“抒发了作者被贬之后心灰意冷、纵情山水的苦闷与哀愁”不正确。【乙】文抒发了作者被贬之后寄情于山水的洒脱和磊落。

(4)①空明:形容水的清澈;交横:交错纵横。②穷:穷尽。息:休息。席:以……为席。

四、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15分 )

10.

【答案】

(1)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2)①例举不文明的行为,从生活中引出议论话题。②围绕这些现象,为后文展开议论奠定基础,增强了论证的针对性。(3)就存在于食堂窗口边的队伍中,展现于同学平时的语言里,闪耀在扶危解困的友爱间

D

(5)①例举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引发思考,提出论题。②通过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从制度建设、公民个体要求诸方面提出提高公民素养的措施。③照应前文,总结提出“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的中心论点。【考点】

议论文内容理解与分析寻找或归纳论点议论文文段作用论证思路句式仿写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位置。中心论点通常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本题很容易从文章结尾找出作者的观点,“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这是作者发出的倡议,也是作者的直接观点。

(2)句子(或语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三种:①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 ②总结上(全)文; ③承上启下(过渡),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如开头段的作用: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吸引读者;作为论据证明论点等。选文前两段主要是例举一些热议的网络不文明现象,第③段前面部分对这些不文明行为进行归纳,后部分将生活中的不文明上升到社会层面,引出下文的议论,使论证过程更具针对性。

(3)仿写必须紧扣原句的内容、结构和手法,注意对原句进行分析,尤其注意隐含信息。首先套用原句的结构:就存在于……,展现于……,闪耀在……。由于文章中主要讲生活中的文明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联想生活中的一举一动。(4)D项,“从根本上杜绝”过于绝对,是不合理的。

(5)论证思路常用的格式为:先通过……引出……观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本文首先例举出生活正的不文明现象,提出论题,后通过引用名言等道理论证和“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黑名单”等事实论证,提出了从制度上提出提高公民素养的措施,最后总结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11.

【答案】

(1)①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趣味和可读性。

(2)运用动作描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鸡、鸭、猪狗的自由状态,彰显了乡村的活力和生机盎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与怀念。

(3)①本文通过写妻子、母亲默默地为家辛勤付出,表达了对妻子、母亲的敬爱、赞美。

②《散步》通过写妻子、母亲总是听从“我”的话,体现了妻子、母亲对“我”的信任与依赖,表达了“我”内心的责任感。(4)①炊烟体现了邻里相处的融洽,哪怕邻里之间发生了摩擦,情绪也不会隔夜,很快就消失了。

②炊烟体现了农村的美,清晨淡蓝的细腻烟雾,傍晚则有着一种别样的艳丽,体现了乡村的朴实、单纯。

③炊烟体现了家的味道,因为家中有了妻子母亲的默默辛勤付出,房子里才会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④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无论是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均会给人以家的归属感。【考点】散文阅读

记叙文开头段的作用理解记叙文中词语含义或作用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理解记叙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散步(莫怀戚)【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第①段引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青花瓷》的歌词,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更有可读性;“炊烟袅袅升起”指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炊烟”的,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自然而然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

(2)“跳脱”“蹒跚”“乱窜”是动词,此处是对是鸡、鸭、猪狗的动作描写,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写出了鸡、鸭、猪狗的动作特点,表现了它们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喜爱。

(3)从文章中“起得很早、睡得很晚”“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可知,这段话主要表现了妻子、母亲的辛苦付出,不求回报,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敬佩、感激之情。从【链接材料】“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可知,【链接材料】主要写了母亲、妻子对“我”的依赖和充分的信任,表现了“我”对家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从第③段“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可知,炊烟体现了邻里相处的融洽,哪怕邻里之间发生了摩擦,情绪也不会隔夜,很快就消失了。从第④段“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小村仿若仙境”“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可知,炊烟体现了农村的美,清晨淡蓝的细腻烟雾,傍晚则有着一种别样的艳丽,体现了乡村的朴实、单纯。从第⑤段“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可知,炊烟体现了家的味道,因为家中有了妻子、母亲的默默辛勤付出,房子里才会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从第⑥段“炊烟就是人,就是家”可知,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无论是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均会给人以家的归属感。所以,作者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12.

【答案】

B

(2)遛狗时不牵绳造成狗乱跑,吓到路人,影响公交通;狗会随地大小便,影响卫生;遛狗者对遛狗时要牵绳不重视。(3)遛狗要牵绳;经常清理狗狗的粪便;遛狗时为狗戴上嘴套;在固定的时间内遛狗;做到文明养狗。【考点】筛选并整合信息统计图表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应用文)【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B项,“犬与犬”矛盾无中生有,材料三中说“可以说,人与狗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因养狗形成的矛盾”,文中没有提到“犬与犬”的矛盾。

(2)认真读明题意,搞清各栏目所统计的具体内容,然后根据各组数据去寻找各自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来探讨数字里的深意。如“清理狗粪便”的调查可以看出,一般不清理的人和从不清理的人数占了将近一半,这就影响了公共卫生;从“不牵绳的狗对行人的影响”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狗不牵绳,会到处乱跑,随地大小便,造成环境问题,也影响交通,还吓坏行人;从“遛狗不牵绳的原因”的分析可知,绝大部分狗主人都认为自家的狗没有必要牵绳。结合分析可以得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3)读懂材料,再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来答题。这里结合材料三中的句子“业主携犬只出户时,必须为犬只戴上嘴套”“要求7点到22点,宠物狗禁止上街”“《杭州市限制养犬规定》允许携带小型犬观赏犬出户的时间为19时至次日7时”“遛狗不牵绳最高可罚1000元,无证养狗最高可罚10000元”等概括答题。

五、 写作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分 )13.

【答案】立意见解答。

【考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本题为命题作文,“忘不了那双眼睛”,可以针对“那双眼睛”展开叙述,从谁的眼睛,什么样的眼睛,忘不了的原因等角度进行写作。

(2)本题是半命题作文,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处可以为“有趣、不同、开心”之类的词语,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作文。

六、 名著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分 )14.

【答案】

(1)《阿长与<山海经>》

(2)示例:《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在现在社会,爱国主义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我们都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的贡献。【考点】《朝花夕拾》作家作品观点评价课内名著阅读【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结合名著积累,根据“书的模样”“‘执干戚而舞’的刑天”可推知是《阿长与<山海经>》中的相关内容。

(2)结合具体篇目,阐述其现实意义。如《范爱农》对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可结合自身对爱国主义的认识进行简要叙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