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时作业(二十五) [课外古诗
词诵读](928)
1.苏轼的《定风波》一词中,与小序中的“已而遂晴”这一眼前实景相照应的句子是: 。词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
2.陈与义在《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追忆当年夜饮情景的句子是: ,
。词中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察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的句子是:
: , ?词中运用想象、象征的手法,委婉地表达词人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句子是:
, , 。
4.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中,与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 ”一句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的情景,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受。 5.《南安军》一诗中,抒写诗人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句子是: ?
!表达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的句子是: , 。
6.《别云间》一诗中,抒发诗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情怀的句子是: , 。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依恋的句子是: , 。诗中
“ , ”
第 1 页,共6 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时作业(二十五) [课外古诗词诵读](928)
两句表明诗人的感情由悲而壮,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7.《山坡羊·骊山怀古》中,运用典故,回顾骊山历史的句子
是: , 。在对比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
; , 。 8.《朝天子·咏喇叭》中,“ ”一句形象地描绘出喇叭、唢呐的特征;“ ”一句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喇叭吹奏的结果,刻画了宦官仗势欺人、横冲直撞的丑态。
9.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 【宋】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小序交代了关于这首词的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词中还有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词人的这种人生态度?
(3)“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
(5)这首词写苏轼在路途中遇雨一事,但他从中感悟人生,从而写到自己的处事态度,这属于哪种写作手法?试做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第 2 页,共6 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时作业(二十五) [课外古诗词诵读](928)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这首词上片以“ ”字领起点题,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片返回现实叙“夜登小阁”之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 之感。
(2)“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一句颇为后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3)在词中,围绕“闲”的心绪,词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你如何理解“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
(2)本诗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做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甲】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年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乙】山坡羊·未央
①
怀古
第 3 页,共6 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时作业(二十五) [课外古诗词诵读](928)
【元】张养浩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注】①未央:指汉未央宫,遗址在今陕西西安汉长安古城内,汉高祖七年修筑。
(1)甲、乙两诗都借用 表达主旨。其中甲诗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进行残酷厮杀和夺取政权后的奢侈行为,乙诗表现了对英雄的赞扬和对统治者残害人才的愤慨。
(2)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中的“阿房一炬”,同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同指一事,即秦始皇极尽奢华修造的阿房宫,被进入咸阳的项羽付之一炬。 B.乙诗中的“三杰”指张良、萧何、韩信。张良出谋略,萧何镇后方,韩信掌军事,刘邦称他三人都是“人杰”。
C.甲诗中的“至今遗恨迷烟树”,其叙事的主体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迷烟树”同苏轼《赤壁怀古》词中的“灰飞烟灭”语意相同。
D.乙诗中的“山河犹带英雄气”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人赋予“山河”以浓重的感情色彩,表明“三杰”业绩与关中山河并存天壤。 (3)下列对这两首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在登临古代帝王宫殿遗迹之后抒发的感慨。所不同的是,甲诗抒情较为直露,乙诗抒情较为含蓄。
B.这两首诗歌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甲诗以荒凉的“草”“树”烘托了阿房宫遗址的破败,乙诗则借雄壮的“山河”表达了对汉世的咏叹。 C.甲诗的尾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孤立地看,似乎显得消极,但整体把握全曲,则不难看出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彻悟。 D.乙诗的尾句“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表现了诗人对如画江山的赞美,抒发了他作为汉族官员追慕前贤、渴求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第 4 页,共6 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时作业(二十五) [课外古诗词诵读](928)
参考答案
1.【答案】:山头斜照却相迎;一蓑烟雨任平生
2.【答案】: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3.【答案】: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4.【答案】: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北风吹断马嘶声
5.【答案】: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6.【答案】: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7.【答案】:骊山四顾;阿房一炬;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8.【答案】:曲儿小腔儿大;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9
(1)【答案】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词人当时的心情。为后面表现词人不惧风吹雨打张本。
(2)【答案】表现了词人不避风雨、不畏坎坷、听任自然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词语:莫听、何妨、谁怕。
【解析】:此句的意思是“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是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表现。
(3)【答案】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无限喜悦之情。
(4)【答案】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5)【答案】以小见大。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中却表达了词人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10
第 5 页,共6 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时作业(二十五) [课外古诗词诵读](928)
(1)【答案】忆;无限世事沧桑
(2)【答案】这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借杏花疏影的静景和吹笛到天明的动景,情景交融,描写了词人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饮酒游乐的情形。
【解析】:悠扬笛韵是动,月夜杏林是静,两者相互映衬,表现了良朋欢聚的雅兴。
(3)【答案】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11
(1)【答案】诗人在生命即将归结之时,想到抗清事业未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而自己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心中无限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的依恋。 (2)【答案】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12
(1)【答案】典故 (2)【答案】C
【解析】:“至今遗恨迷烟树”的叙事主体不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而是诗人发出的感慨,感叹直到现在遗留下的遗憾还萦绕不去。“迷烟树”与《赤壁怀古》中的“灰飞烟灭”语意不同,后者的意思是一切都不存在了。 (3)【答案】D
【解析】:“抒发了他作为汉族官员追慕前贤、渴求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与词的感情色彩不符。实质上,这是一首借古伤今之作,表达了诗人的遗憾、痛苦之情,而无“建功立业的豪情”。
第 6 页,共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