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05-31 13:35 共
1人浏览[大] [中] [小]
摘 要:面向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本文立足于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制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效益的若干因素,并指出信息技术应对新课程改革要在硬件环境、软件平台、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三大方面作出努力。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85 (2005) 01-0137-0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四项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中小学校,以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正搭建起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平台。
一、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助力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产生、加工、传递、利用的方法和技术。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长期以来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这与教育界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致的。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面向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首先,从信息技术本身而言,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引发了人类学习的革命。信息技术的出现,拓展了学习者信息获取渠道和获取手段。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像、声及动画等各种信息表现方式于一体,能多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地作用于学习者的感官,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启发他们探究知识,从而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拓展与创新。而且多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策略,而不是一切听从教师摆布。此外,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对同一问题的多种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以便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多媒体与网络的超文本特性还可以对学习信息进行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以便更好地实行因材施教,从而培养学习者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
“学会学习”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体,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好途径。今天的学生要改变被动、机械的学习方法,就要把信息技术当作获取知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学习,表现出一定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查
询、评估、传输、有效利用和创造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其自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这表明教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其次,从教育教学现代化的角度看,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教育信息化是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思想中“面向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和传统教育观念及模式的影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就难以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有力的教学工具。因此积极推进我国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对克服传统教学的弱点来说,是势在必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与国际大教育形势接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推动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再次,从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来看,在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帮助他们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习效果,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要求。以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例,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已经被综合为一门技术课程,成为高中新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一个必修模块(2学分)和五个选修模块(10学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见,在普通高中设立信息技术学习领域,既是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深入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此意义上,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制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的几个因素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前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来看,不少学校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日常教育教学的一个点缀而已,偶尔以“评优课、观摩课”的形式开展。其原因表现在于:
1、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合适的应用软件和操作平台目前在中小学,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学校以及各级重点学校,硬件环境的配置已经比较完善,但是适合教育教学的软件平台却没有普及。虽然市场上有多种面向各学科教学的软件平台,如CSC电子备课系统、青鸟师友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以及天翼全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但远远满足不了学科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开发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有时候为了应付一节观摩课,教师要做数十小时的准备,甚至还要有几位计算机教师帮忙。很多教师反映,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项投入多(时间、人力、经费)、产出少的工作,基本上适应不了日常教学。显然,这样难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2、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丰富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在因特网上,使用“google”工具(网址: http: //www. google. com),输入各学科课件的相应关键词,会找到成千上万的课件资源。但仔细一看,有些资源无法打开,有些资源需要付费,更多的资源不太好用。虽然网络上有诸多的综合教育网站,但是不少资源不论从理论角度还是教学案例角度都表现出内容陈旧、层次不高的状况,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内涵的教育资源更是严重缺失。而且,大部分教育资源主要是为“教者”服务的,缺乏学生可以自主使用的教育资源,说明我们的资源开发者相对忽略了学习者本身的信息技术实践机会的提供,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依靠信息素养和技能进行有意义学习是矛盾的。在很多学校,校园网络十分完善,可是相应的学科教学资源建设却没有跟上,极大地制约了信息技术对改善教学的意义,很容易造成硬件资源的极大浪费。
3、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素养,难于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有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它要求中小学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建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还要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备驾驭现代化课堂的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对一间间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以及触及到校园方方面面的网络环境,有不少教师甚至还不能熟练掌握技能,在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时(如观摩课、评优课)手忙脚乱,更谈不上能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对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而言,信息技术的使用仍然停留在应用技术的层面。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只是“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或是为了炫耀信息技术的优势,应付评课、上级检查而应用信息技术。这些课例看起来很热闹,学生也似乎挺感兴趣,但细细品味起来,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只是简单的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已,其所实施的“网络教学”或“多媒体教学”过分拘泥于信息技术的形式,并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这样的课只能偶尔用用,并不能最大限度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应对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渗透,而实—138—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国外,“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的概念由来已久,自从19世纪中期以来,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它不同的外延。2000年10月,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从而第一次从
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针对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应对新课程改革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从学科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注意硬件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硬件环境建设一直是各个学校投入最大的一个环节。但不少学校在硬件建设中盲目追求档次,并没有考虑到各学科教学的特点,花大量经费配置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络等并不好用,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再加上硬件的更新换代周期很短,使得匆忙上马的硬件环境建设项目很快就落伍了,从而造成硬件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学校在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各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建设的硬件环境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同时硬件环境应具备灵活的维护和可升级扩展特点,在硬件投入中要留有足够的设备维护及升级费用,使得硬件环境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真正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加快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促进学科教学资源库及软件平台的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物化信息的融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助者、引导者、合作建构者,教师要有能力依据学科内容与学科特征将课程学习内容加工处理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各学科教学的要求,应该尽快建设完备的学科教学资源库以及方便实用的应用软件平台。在经费的分配上,要有足够的比例作为软件资源的建设,避免“重硬轻软”的现象。同时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注意抓紧学科教学资源库(不是单一的孤立的教学课件而是“积件”)的建设,调动组织教学专家、计算机专家等,开发一大批可共享的教学软件资源,让学科教师“从单兵作业”制作课件的方式中解放出来。有了完善的软件资源和便捷的软件平台,教师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就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3、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措施。应把开展信息技术全员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用于教育教学中的能力;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初步掌握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备驾驭现代化课堂的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师培训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教师的继续教育),上述主要针对职后培训。当然,单靠“补课式”的培训远远不够,必须从师范生的培养开始,重视未来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在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
育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对信息技术技能的考核上加大力度。而这些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新型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支持。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改革的物质基础。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也是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最有力举措。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 http: //www. edu. cn//. shtml , 2001-05-29.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EB/OL]. http: // www. edu. cn//. shtml , 2001-06.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试行). http: //www. sxedu. com. cn/info/wenzhang/jiaoyuting/jiaoyuting_10. htm, 200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陈琦,张建伟.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5]朱细文.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之项目工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1999.
[6]冯晓霞.帮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J].学前教育, 1999, (6).(责任编辑:张 倩)Scaffolding Approach: An Effective Interaction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WANG Hai-shan(The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China)Abstract:Scaffolding is a popula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l approach at abroad since the 1970s.This approach is an innova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is to present an overview of the scaffolding approach in terms of its definition, theoretical and philosophicalbasis, as well as impressive featur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is approach, its implications for our educa-tional practice are also provided.Key words:scaffolding; interac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l;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7]刘芳,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责任编辑:张 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