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文学科自主性建设

来源:爱够旅游网
教育评论/2009年第2期

人文学科自主性建设探析

p庞振超

摘 要 人文学科自主性的实现,体现为人文学科学术身份的回归,以及人文学科对人文教育和人文学术双重使命的担当。在人文教育中,人文学科表现出对意识形态的适应性;在人文学术中,人文学科有超越意识形态的一面。人文教育的实现和人文学术的建构,都依赖于人文知识分子的生成,都要求人文学者在问题研究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识和超越情怀。

关键词 人文学科 自主性 人文知识分子

作 者 庞振超,郑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郑州 450001)

人文学科是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有两点:作为高等教育内容的人文教育;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核的人文学术。人文教育是人文学科之/形0,人文学术是人文学科之/质0,二者相辅相成,是构成人文学科的一体两面。

建国后,我国人文学科走过了一条先下降后回升的道路。一是走过了一条/缩减y变异y回升0的路线。建国后17年,遵循/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0的方针,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通识教育0向/专才教育0的转变。在这一背景下,人文教育大幅度缩减。/文革0时,文科教育走向了绝对的革命主义,导致人文教育的严重变异。改革开放初期人文教育得以恢复,20世纪80年代应用文科迅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文科基地建设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人文教育迈向了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二是走过了/学术理性丧失y意识形态工具y回归学术本位0的历程。建国至/文革0结束前,我国人文学术从过渡时期对现实的清醒和理性,到建设时期与现实的矛盾和斗争,再到/文革0时期在现实中的沉沦,走过了一条学科身份逐步丧失、直至完全沦为意识形态工具的道路。改革开放后,人文学术经历了三次大讨论: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1978年~1984年)、实践唯物主义的讨

论(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人文精神大讨论(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第一次主要是多学科参与的社会思想启蒙运动。第二次侧重于哲学学科内部研究范式的更新。第三次是文史哲学科共同学术规范建立的一次尝试。这三次讨论,使我国人文学科的发展实现了由外部启蒙到内部自觉的过渡。即我国人文学科走上了一条突破意识形态束缚,迈向学术自觉和学科重建的道路。

一、人文学科根本特性的发挥:对意识形态的适应与超越

对人文学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有两种观点¹。一种观点认为二者相同,如学者拉卡托斯断言,社会科学由于等同于意识形态而不能再称为科学。卡尔#曼海姆认为,社会科学不仅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并且两者正逐步趋于一体化。另一种观点认为二者截然对立,如伯恩施坦认为,意识形态与所有的科学是不相容的。波普尔主张,在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要进行严格划界,只有将二者分离开来,社会科学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理解。马克思把意识形态分为三个层次: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和经济思想为第一层;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为第二层;哲学和宗教为第三层。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把人文学科看作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事实上,人文学科对意识形态既有相适应的一面,亦有

84超越性的一面。人文学科作为意识形态的内核,有人文教育和人文学术两种表现形态。人文教育作为人文学科之/形0,犹如地上的野草,春来萌发,冬来枯萎。人文学术作为人文学科之/质0,犹如伸入地下的草根,即使地上的野草被烧光,地下存活的根也会在春天萌发。/文革0期间,人文教育完全被摧毁,人文学术也被扭曲,但人文精神的火种并没有完全熄灭,如李泽厚在1972年~1976年写作并完成5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6。陈思和认为:/那些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了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写了许多在客观上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但它们实际上标志着那个文学贫乏时代的真正文学水平。0º可以看出,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中,人文学术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还有超越意识形态的一面。

人文学科对意识形态的适应和超越,是通过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能力和批判能力来实现的。文学作为人文学科中最敏感的学科,对现实的反映功能十分突出。哲学作为人文学科中最深邃的学科,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批判能力。康德曾说:/我们这个时代可以称为批判的时代。没有什么东西能逃避这个批判。宗教企图躲在神灵的后面,法律企图躲在尊严的后面,而结果正引起人们对它们的怀疑,并失去人们对它们真诚的尊敬地位。因为只有经得起理性的自由、公开检查的东西才会博得理性的尊敬。0»康德正是这样,在对社会的批判和对哲学自身的批判中达到了重建哲学的目的。

人文学科要实现对意识形态的适应与超越,其学科内部需保持足够的张力,这通常表现为建构型学者和解构型学者的共存。建构者如蜜蜂,忙于采花酿蜜;解构者如蚯蚓,拱松文明的根部土壤。两者都不可或缺,也不可以相互替代。事实上,/建构者遵循的往往是已有的经验,解构者更多地遵循先验的逻辑;前者导向乐观的建设性行为,后者导向悲观的批判性行为甚或是破坏性行为。0¼建构者维护既成的文化结构,只同意添砖加瓦;解构者怀疑文化的前提假设,要求从文化的根部来批判,并在批判中解构,然后再来一个重新建构。人类文化的发展,正是这两种力量平等对话、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人文学科双重使命的担当:人文教育的进行和人文学术的建构

与自然科学负责科技开发、社会科学负责社会调整不同,人文学科担负着进行价值选择的历史使命。人文学科是人类清醒的大脑,是引导人类走出技术迷雾而不致跌入深渊的向导。具体而言,人文学科在国家文化建设中担负着进行

人文教育和构建人文学术的双重使命。

人文教育关涉到人的素质结构的完善,人文教育的缺失导致人的全面发展素质的缺失。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0,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实践。人文学术的构建主要通过人文学者的学术追求和精神境界来达成。20世纪90年代,我国思想文化界开展的/人文精神大讨论0是人文学术重建的一次积极尝试。人文教育和人文学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体两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前者,后者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后者,前者就会流于平庸的知识传授过程。人文教育是人文学术的蓄水池,表达着人文精神所能达到的宽度;人文学术是人文教育提升的内在力量,预示着人文精神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人文教育和人文学术的终极目标都指向人文精神的培育。

在我国,人文学科在人文教育和人文学术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2005年6月,第一届中国文化论坛以/人文教育与文化自觉0为主题,人文学科建设的问题成为思想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进入21世纪,自然科学一花独放的局面不复存在,人文学科已经走到了当代科学的前沿,正成为主宰人类未来命运的科学。/-哲学.是民族之魂,它标志着一个民族自我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现着这个民族心智发育和成熟的水准,从这一意义上说,创造-当代中国哲学.,实质就是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思想自

½

我.0。可见,人文学科在国家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非常重要

的使命,可以说是上达国家民族之未来,下达个体身心和美之人格。

三、人文知识分子的生成:强烈的现实意识与超越情怀人文知识分子是思考现实的人。也就是说,思考有一种与世俗生活相反的内在本质,通过这种/反方向性0,人类才不致于跌入日常生活的某种深渊中,才能真正地找回自己,并具有对现实的判断能力。知识分子只有具备了这种思考力,才能担当起对现实的批判。

人文知识分子是引领现实的人。葛兰西以柏拉图的/洞穴隐喻0来解释知识分子的分类:那个欲引领其他囚犯走向光明的先觉者就是/有机知识分子0;而那些不以此为已任,而是孤立地与那个群体保持一定距离的知识分子称为/非有机知识分子0。/有机0在这里有融入和引领两层含义,融入指和群众组成为一个文化的、社会的集团,融入的目的在于对大众的引领。人文学者是典型的有机知识分子,他引领大众的依据是其外在的权威,拥有的社会地位,还是其他?现

85代文学家夏志清曾说:杜甫作为唐代优秀的诗人之一,他比人家好,不是因为能超越他的时代,而是更有人性,更有面对人性的勇气。不难看出,人文知识分子是有内在良知和坚守人性的人,是据此来引领现实的人。

人文知识分子是批判现实的人。人文学者要批判现实,首先需要自我批判。知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并不是先天地具有真理性,没有经过检查的知识是一种符号权力。布迪厄1999年曾指出:我们今天面对的最强有力的人,不仅在于其拥有的财富,还在于他们支配着人的精神,他们控制着世界上庞大的传播集团,控制着主要的生产、传播文化的工具。人文知识分子作为/符号权力0的拥有者,在批判现实之前,首先要对/符号0进行批判,才不致被/符号0所蒙蔽,成为被/符号0控制的工具。

人文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批判也是有界限的。在政治批判中,/知识分子应该定位于政治批判而不是政治设计;定位于政治监督而不是政治操作。0¾在文化批判和日常生活批判中,人文学者应表现出对所处语境的理解能力、对话能力和超越能力,如西西弗斯那样,具有对荒谬情景永不停歇的意义开掘能力。只有通过这一精神性活动,人文知识分子才能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才能在金钱和权力之外建立起人文价值的尊严。

人文知识分子放弃直接的政治参与,转为自觉的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这并非是放弃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立场,也并非低估了知识和观念的巨大力量。雷蒙#阿隆认为,知识分子总是为无力改变事件的进程而感到痛苦,其实他们低估了自己的影响力。长远地看,政治家总是学者和作家的信徒。事实上,观念是极端重要的,在任何一个社会里,表面上稳固的、很多人参与其中的公共机构,无论是经济性质的、政治性质的还是宗教性质的,总是依靠这些机构里的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才建立起来的。

四、人文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体系建构到问题意识建国后囿于对马列经典和苏联模式的学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具体问题的关注十分缺乏,存在着体系建构之癖,主要表现是倾向于在本质描述、经典引用、理论推演的框架下,构筑了一个个庞大的学科体系。这种体系意识强调从学理的角度来考虑学科建设,关注的是概念、范畴、逻辑、体系。这种封闭、狭窄的学术研究,忽视了构成学科发展前提

的现实问题,无异于不结/果0的花。

改革开放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渐趋宽松,着重问题意识的学术研究开始启动。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内在状态的真实声音,也是学科建设的真正基础。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起点,解决问题是学术研究的归宿。然而,现实问题往往是散在的、混杂的和流动的,而学术研究则带有相对的确定性。因此,敏锐的问题意识只是学术研究的开端,重要的还在于把现实问题提升到一个相对确定的研究领域,并进行相应的理论清理和学术分析。只有把某一时代或某一人群的特殊境遇中的现实问题转化成学术问题时,才能以学术的方式去加以研究,才能取得真正有说服力的成果。

与一个学科相关的现实问题有很多,发现和解决该学科的基本问题才是学科生长的关键。基本问题是贯穿于一个学科的全部历史并且推动着学科发展的那些问题。基本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根本就是不可能解决的,研究者只是不断地理解这些问题,不断地重新提出这些问题,从而不断地深化自己对整个理论的领悟。一个学科正是在该学科基本问题的推动下,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传统是关于该学科基本问题的传统0¿。因此,在学科建设中,有问题意识只是学科建设的第一步,对学科基本问题的解释力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

注释:

¹刘大椿:5文科研究的错位及其矫正6,5社会科学总论6,2004年第2期。

º陈思和:5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6,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12页。

»黄颂杰:5西方哲学名著提要6,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12页。

¼¾朱学勤:5道德理想国的覆灭6,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后记、79页~281页。

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5中国哲学年鉴#2004)20056,哲学研究杂志社,2005年,210页。

¿甘阳:5将错就错6,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326页。

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