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来源:爱够旅游网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课程性质: 学科专业课

课程类别: 选修课

先修课程: 经济数学 西方经济学学 分: 2

总学时数: 36

周学时数: 2

适用专业: 经济类专业

适用学生类别:内外招生

开课单位: 珠海学院金融学系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国际贸易

国际金融等 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掌握运用国际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具有解决现实基本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包括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外汇市场、汇率、国际收支和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本课程的基本技能是指运用国际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外汇市场、汇率和国际收支、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

教学难点: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演绎要求一定水平的数学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及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自己关注某些国际经济现象,运用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进行课堂讨论;○2开展对国际经济活动场所如外汇交易市场等的参观活动,用所学的原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写出分析报告或小论文。

四、本课程教学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2

教学手段:本课程教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将讲授教学法于课堂讨论分析法相结合。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本课程的推荐教材:

《国际经济学》中译本,作者多米尼克·萨尔瓦多,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参考文献:

1.[美] 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朱宝宪、吴洪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美]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费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美] 托马斯·普格尔、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版),李克宁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陈家勤:《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美]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六、考核形式与成绩计算

考核形式:本课程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10分钟。

成绩计算: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作业、讨论、测验和考勤等),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

七、教学内容及知识点

导论

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二、国际经济学的特征

三、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国际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体系结构;(2)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共性与特征;(3)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沿革。

教学方式:概要介绍,突出重点,引领入门。

第一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4

第一节 绝对利益理论

第二节 比较利益理论

第一节 相互需求理论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论发展过程;(2)古典贸易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及其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意义;(3)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4)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及其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地位。在方上要求学生掌握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逻辑线索和理论渊源。

教学方式:课堂系统讲授为主,结合课后讨论。

参考书目:

1.[美] 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朱宝宪、吴洪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美]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费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美] 托马斯·普格尔、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版),李克宁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第二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分析

第一节 机会成本不变的贸易基础与贸易利益

第二节 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分析

第三节 交易成本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四节 赫-俄理论及贸易模型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比较优势贸易模型关于贸易基础和贸易利益的分析;(2)比较优势模型假设逐渐放松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3)要素禀赋模型对比较优势模型的发展;(4)要素价格均等化对一国收入分配(利益格局)的影响。

教学方式:课堂系统讲授为主,结合习题练习、课堂提问等方式。

参考书目:同上。

第三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里昂惕夫之谜

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6

第四节 动态技术差异与国际贸易

第五节 偏好相似贸易理论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章,并且与前两章共同构成了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向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3)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创新的条件与机制;(4)传统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联系和区别;(5)几种有代表性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方式:课堂系统讲授为主,注意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理论发展的标志;不同理论的联系与区别等问题。

参考书目:

1.陈家勤:《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美]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四章 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贸易条件的含义

第二节 均衡贸易条件的确定

第三节 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

7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国际贸易均衡贸易条件的确定;(2)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式:简要说明知识点,结合讨论和习题练习等方式。

参考书目:杨惠昶:《国际经济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五章 国际贸易

第一节 贸易保护的根据

第二节 关税壁垒

第三节 非关税壁垒

第四节 出口鼓励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贸易保护观点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政治因素;(2)贸易保护的经济效应分析;(3)各种贸易工具的成本-收益比较;(4)传统贸易保护与新贸易保护主义。

教学方式:课堂系统讲授为主。随着教学的进展和深入,应注意把讲授与启发、讨论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气氛。

参考书目:

8

1.[美] 拉尔夫·戈莫里、威廉·鲍莫尔:《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文爽、乔羽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2.金祥荣等:《贸易保护制度的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

4.[美] 雅各布·瓦伊纳:《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沈瑶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美] 贾格迪什·巴格瓦蒂:《现代自由贸易》,雷薇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第六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第一节 资本的国际流动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与公司理论

第二节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效应;(2)有关公司直接投资的主要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注意启发学生思考。

参考书目:李东阳:《当代西方国际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

第七章 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关税同盟理论

第三节 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经济一体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容及其特点;(2)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3)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状况;(4)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教学方式:简要介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参考书目:袁志刚、宋京:《国际经济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八章 国际收支平衡表

第一节 国际收支的概念

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和记账方法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2)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

10

的复式记账法;(3)理解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这是后面学习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前提。

教学方式:简明扼要,学生自学为主,其中有关国际收支的复式记账法应与会计学课程联系起来加以掌握。

参考书目:姜波克:《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九章 汇率决定理论

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概述

第二节 汇率决定理论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汇率是引入货币因素后,联系国与国之间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范畴;(2)主要的汇率分类概念;(3)几种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4)在长期和短期中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教学方式:系统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后讨论和习题练习。

参考书目:同上。

第十章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第一节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11

第三节 收入自动调节机制

第四节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第五节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2)注意国际收支调节在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的不同;(3)注意国际收支的价格调节和收入调节的区别;(4)货币分析方法与传统分析方法的不同。

教学方式:系统讲授为主。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内容的同时,注重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参考书目:同上

第十一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

第一节 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目标与工具

第二节 实现内外均衡的组合

第三节 固定汇率制下宏观经济的效应分析

第四节 浮动汇率制下宏观经济的效应分析

第五节 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比较

12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开放条件下实现内外均衡的组合;(2)固定汇率制下宏观经济的效应;(3)浮动汇率制下宏观经济的效应;(4)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比较。

教学方式:系统讲授为主,注意把本章的学习与已学过的宏观经济学知识联系起来,作到理论上融会贯通。

参考书目:

1.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华民:《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撰写人:珠海学院金融学系 卜国琴 审核人:

撰写日期:2008年8月 25日 审核日期:2008年 月 日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