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对比
数字货币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区别 提到数字货币,许多人最先想到比特币,还有人会联想到腾讯发明的Q币或者网络游戏中的游戏币。虽然它们的名字都带“币”,都采用数字符号记录,都能在特定环境中兑换一些商品,严格意义上说,它们都是虚拟商品,或者中间商品,不具备法定货币的购买能力,与央行官方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有着天壤之别。 比特币交易平台火币网创始人李林表示,相较于传统资产管理与支付体系,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不同在于它的资产发行、交易为自组织、去中心化,通过技术而非中心机构解决了在虚拟经济体系中的信任问题。 也正因如此,它的运行缺乏统一规划,价格波动起伏很大,难于监管,现在几乎沦为不法分子洗钱的工具。从目前央行规划来看,拟发行的数字货币依然属于“有中心”的货币。而根据现行人民币管理原则,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体系来完成,中央银行负责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与验证监测,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申请到法定数字货币后,直接面向社会,负责提供法定数字货币流通服务与应用生态体系构建服务。 那么,数字货币与我们常用的支付宝、微信支付或者手机银行又有啥不一样呢?央行姚前日前在《中国金融》撰文指出:“目前,我国基于电子账户实现的支付已经十分普遍,然而这种方式本质上还只是一种现有法定货币的信息化过程,还不能称做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必须由央行来发行,其本身就是货币而不仅仅是支付工具。”用通俗的话解释,数字货币相当于央行给你一个现金红包,而不是一个用于支付的二维码。 数字货币有何好处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成功发行数字货币,将带来许多便利:可以有效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可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普惠金融全面实现;有助于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支付体系,提升支付清算效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等。 在货币历史中,货币形态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货币形态不同,同一时期货币形态也会因情况不同而不同。 1.在实物货币阶段,龟壳、
海贝、蚌珠、米粟、农具、皮革、齿角都曾作为实物货币使用过。然而由于质量较重、不便携带,成色不均、难以分割,容易腐烂、不易保存,尺度不均、难于对比等原因,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已被历史所遗忘。 2.在金属货币阶段,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由铁、铜等贱金属逐步向金、银等贵金属过度,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与成色的金属货币,其稳定的价值、易于分割与保存的优点,金属冶炼技术的提升,使得金属货币意义非凡。由于较高的铸造成本,携带困难,不易保管,易磨损等缺点,交易成本仍然很高。 3.信用货币阶段,由最初的可兑换为金属货币的信用货币,过渡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部分兑现,逐渐发展成牙买加货币体系下不可兑换的纯信用货币,它是货币的价值符号,以国家信誉为担保,代表国家对使用者的负债,但是多次因货币滥发而造成的通货膨胀而使之备受争议。信用货币降低了贵金属的存储、分割、安全运输等费用,节约的金属被用于其他高效的生产领域。 4.电子货币阶段,它的产生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是金融创新的成果,是未来货币发展的新起点。电子货币减少了巨额的印钞、存储、现金搬运、点钞与销毁等大量费用支出,它的使用不受时间、地点、服务对象等限制,极大的提高了交易范围与交易效率。 5.虚拟货币阶段,以互联网为基础,是存在于发行机构服务器的数据文件,没有所谓的铸造与印刷费用,也没有电子货币的卡基费用与转账等手续费用,也不会因为货币的运输、携带而产生成本。所有的流通只需要通过网络传输指定数据。此形态的货币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降低交易成本。虚拟货币属于电子货币吗?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莱特银“的传说。
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福源币等等虚拟货币和电子货币有重合性,没有隶属的关系。
虚拟货币是指非真实的货币。 追溯历史,生产力决定货币形态,货币衍生发展可分为九大阶段。
第一段,天然贝币,特殊商品,开创货币先河。5000年前,贝壳始祖般充当了货币,贝是一种装饰品,初期它并非固定货币,但是,也无法否定它是当时最佳的货币形态之一。贝的本质在于稳定性、统一性,当人们在以物易物过程中将等价物固定在某种特殊商品时,货币的萌芽即诞生了。贝之所以能够帮助古人认识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并从商品中分离出来作为货币,就因为它是古人衡量商品价值并进行交换的“心尺”。
第二段,铜贝问世,华夏货币雏形诞生。4000年前,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有了青铜冶炼技术。以青铜铸造货币,货币即从自然“海贝”发展到人造的“铜贝”、“蚁鼻钱”。“青铜铸贝”是金属铸币之鼻祖。
第三段,金币问世。3000年前,郢金诞生于荆楚大地,得以作为商品交换、流通之媒介物,称重计量,“切块”标明货币质量,币值、币价。中国是世界上发明与使用金、银币最早的国家。金、银币是货币世界的王子和皇后。但数千年,金币从未承担过作为中国货币普遍流通的职能。
第四段,货币真正定型,金属铸币统领货币市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金属铸币的历史,齐楚燕韩赵魏秦诸侯国铸造的布币、刀币著称世界,它们带着农耕文化的痕迹,形似锄头、铲、刀具,形形色色,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基本型制维持一致,这足以说明货币形态趋向定型。特别是带有“货币”字样的布币,不但证实了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真正货币的存在,也衍生了文字,文字货币是中华货币宝库中独具风格的一脉。
2000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进而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轨、货币,将货币型制确定为“方孔圆钱”,以“半两钱”为代表。“方孔圆钱”俗称制钱,一直流通了两千余年,直到民国初期福建省铸造最后一枚此类金属硬币为止,其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第五段,纸币诞生。1000年前,名为薛田的太原人在成都发明了“交子纸币”,这在世界货币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子”与“造纸、火药、活字版印刷术、指南针”一起构成中国古代五大发明。1086年,大文豪苏轼在上奏皇帝的折子中写道:“旧日蜀人利交子之轻便,一贯有卖一贯一百者。”(《栾城集》卷36《论蜀茶五害状》)。宋改交子纸币为钱引,在于币值的稳定,近似纸币与黄金挂钩,可兑换、可流通,信誉高。
纸币产生的原因:其一,经济发展决定。经济总量增加,金属铸币数量不能满足需要。其二,生产力水平决定。从古至今,纸币的研发与应用代表着同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纸币从实用、安全等角度考察,其防范风险的程度高于其他支付工具。
第六段,账务票据诞生,货币穿上隐形外衣。500年前,中世纪,账务票据诞生于古罗马。之前300年左右中国出现票据,对此,山西平遥“日升昌票号”有清晰记载。作为票号前身的“日升昌洗染店”,在天津设立分号,营业收入、运营资金若以携带金银方式来往于异地之间,很不安全方便,如携带纸币,涉及风险不论,在货币不统一前提下,支付清算,正常流通均无保障。由此聪明的管家即发明了初始的票据,以“纸墨汉字密押”构成了银钱字据。从此“一纸风行”,不仅改变了纸币、金银币的运行状态,更是开辟了中国虚拟货币先河,即以有纸票据为载体的转账支付“抽象货币”。“日升昌洗染店”票据的诞生是一场脱胎换骨的货币革命。山西平遥、太古、杞县的票号、钱庄是中国现代金融的发祥地,其创立的汇票密押等举措至今依然值得借鉴。作为货币重要凭证的票据运作300年后,纸质票据由电子商业汇票、银行卡取而代之,甚至由电子网络移动支付取而代之。一个手机神通广大,钞票、票据、银行卡均不在话下,新一轮的货币革命大潮到来了,货币领域出现摧枯拉朽的局面。可论实质,票据、银行卡、手机都只是支撑货币运行的工具,应用在转账支付清算之中。
目前,传统票据业务持续下降,2015年,全国共发生票据业务4.17亿笔,金额238.23
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7.87%和11.07%。现代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业务量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末,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出票134.08万笔,金额5.6万亿元。
第七段,银行卡面世。1950年美国人发明了银行卡,银行卡使用了66年,曾经风靡一时,曾经作为名誉、地位、财富的象征受到青睐。其运作需要借助银行网点,依附于POS机、ATM,属于固定支付。中国银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发行长城卡,填补了我国银行卡空白。至2015年底,全国银行卡发卡量达54.42亿张,全国人均持卡超过3张。
第八段,移动支付出现。近30年以来,电子钱包、电子现金、电子货币、数字货币渐进呈现。尤其两三年以来,手机移动支付日新月异地“风速”前行。2015年,我国电子支付业务保持增长态势,移动支付业务快速增长,社会资金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943.22亿笔,金额3448.85万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1052.34亿笔,金额2506.23万亿元。互联网金融驶入规范发展快车道。2014以来,移动支付逐渐替代固定支付,货币流动多是在抽象货币之间进行,而并非在绝对数量上替代现金。
移动支付绑定银行卡形式,形成一个“贷记卡”群体,这是一个引领新潮流的智能群体,促进了消费,活跃了金融市场。但其中也不乏“美国老太”、“月光族”、“星光族”,一些人借此寅吃卯粮。手机绑定银行卡移动支付是一个先进的消费形式,但也要面对现实,注重风险防范。
2000年至2011年国家经济处于快速增长状态,GDP增速维持在10个百分点左右,2011年货币净投放量亦攀升到6120.26亿元。2012年、2013年、2014年经济增速出现下滑,年度货币净投放量亦从2011年峰顶降至2012年3911.35亿元;2013年3899亿元;2014年1688亿元。可见现金之总量由经济总量变化所决定。2015年“数字货币”
成为热点,但全年净投放货币2957亿元,是上年的175%,净增加75%。这说明手机移动支付等非现金结算对现金的替代并不明显。
第九段,数字货币,货币的新生命……(上) 区块链技术下的货币进化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货币的数字化发行、流通和持有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可能。比特币等多种社群“币”、企业内部多种虚拟“币”的出现,则为未来数字货币时代的到来敲响了前奏,进行了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验证和试错。 1、社群数字“币” 社群数字“币”是以社群的认可度来做背书的。比特币可以说是第一个去中心化的社群数字“币”。在比特币社区和许多比特币信仰者的支持下,比特币拥有了其价值支撑,也吸引了一些社群外的用户参与交易与使用,据有关媒体报道,全世界约有1400家实体商户可以用比特币来支付,其中欧洲近600家,美国有400多家,我国北上广这几个一线城市有20来家。 比特币所使用的底层技术,称之为区块链技术。它实现了几个目标,一是制定规则。比特币通过区块链技术,通过算法和程序约定了发行总量和发行方式。社群往往不像其他组织那样具有强有力的中心机构和行动能力,意见和利益都相对分散,在这种情况下,区块链技术通过加密算法行程的约定,制定了强制性的规则,缔造了超出人为因素的信任纽带。二是限定总量。社群数字“币”强制设定总量和发行速度的特点,使得早期持有者可以因为社区的扩大、持有人数的增多、社群内经济活动的增加,而得到越来越大的利益,这一经济学上的特点,使得数字货币又具有了类似股权的优点,使得社群形成一致的价值预期,产生了共同的内生的经济动力。三是匿名性。比特币的相对匿名性、去中心化、开放源码的特点,分散了法律风险和责任,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目前,市场上有数百种社群数字“币”,同一社群内使用同一种货币,可以在经济利益上使社群形成一致利益,并通过社群内的交换、交易,将经济活动留在社群之内,使社群拥有自己的经济资源,吸引更多的外界用户参与。 2、企业虚拟“币” 目前企业对区块链技术的使用,仍然要落后于社群,企业游戏虚拟币、积分、Q币、储值卡等等,从更大意义上来说,都可以说是数字“币”的一部分,但是这类数字币往往和区块链技术并没有什么关
系,交易种类非常单一,无法形成真正的生态系统。当前,一些创业企业已经在进行相关尝试,如Factom,基于自己的软件服务,已经发行了可兑换虚拟“币”,还有的企业如BitGold、GoldPay,也在尝试基于黄金来发行自己的虚拟数字“币”。如果未来数字货币的发行能有规可循,更多的企业将会勇于进入数字虚拟“币”发行这一领域,我们也许将会看到,世界各地的企业在某一数字虚拟“币”的旗帜下组织起来,进行跨国生产和金融活动。 市场经济对于私有商品来说,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是对于公共资源来说,纯市场定价机制,有时候并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这在经济学上往往被称为“灯塔效应”,因为灯塔对于单个航海者来说,其建设成本和收益相比极为悬殊,但其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却能引导所有的船只躲避暗礁,最大限度地避免社会财富的损失。由于传统的市场机制无法解决这一类商品的供应问题,大多数这样的公共服务设施,往往是由国家建设和运营的。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活动动辄在几十上百个国家中发生,传统的以国家化界和运营的公共服务,就不在能够适应全球化的经济规模,这就出现了新的趋势,部分公共服务由民间的非营利性国际合作组织来进行。目前互联网的基础——IP和根域名的分配管理,就是由非营利性的国际性组织ICANN来进行,互联网上最大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也是由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运营,企业内部的虚拟“币”大概也是这种趋势中的一部分。 3、国家数字货币 国家数字货币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方向,与社群数字“币”和企业数字虚拟“币”完全不同,这是国家选择性地利用已有技术,结合国家数字货币自身需要的发展,它的演进可能会在几个方向发挥重要作用。 防伪。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将有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摆脱伪钞的发行可能性。这一防伪的特性,又可以用在各种跟国家数字货币相关的票据、凭证上,从而解决长时间困扰票据诈骗的问题。 数据追踪和公正。新技术的使用让海量的各类金融数据,能够被更清晰地收集和跟踪分析,这意味着国家将掌握先进的信息工具,其对于反洗钱和税务征收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自动化金融服务。未来随着国家数字货币金融服务的开发,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小型化,数字化,自动化,在银行排长队就为了办理某项业务的情景,在下一个十年很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反制裁,抗攻击。目前国与国之间金融纷争愈演愈烈,一
旦出现国家之间的交恶,冻结银行资产,中断资金往来是常用的手段。即使对于俄美这样的大国,这种事情也经常发生。国家的金融机构,也往往是黑客攻击的重点,特别是DDOS(分布式拒绝攻击服务),对于中心化的金融系统来说,几乎是无法防御的。而如果参考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能够具备全网记账,分布式网络的特点,天然地对于此类攻击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即使局部发生暂时的网络中断,记录在全网各个节点的交易数据,也不会丢失。 以上这些特点,对于国家金融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优点,在平常能够极大提高金融效率和安全性,在非常时期,甚至有可能成为一国金融生命线的保障。当然国家数字货币的研发,还需要大量艰苦卓绝的技术创新和测试,才能进入实用领域。区块链技术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潜在应用 中国人民银行认为:数字货币将会增强其控制中国货币的能力。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可以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未来,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还有助于我国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国支付体系。 央行希望通过数字货币提升交易透明度,而区块链技术,正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性,整个系统没有中心化的管理机构和硬件,同时,还具有去信任化性,系统中任何节点间进行数据交换都不需要相互信任,因此,通过区块链技术,整个数字货币体系中所有规则都是透明的,所有数据内容都是公开的,没有人有能力去篡改和操纵。 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目前分散的金融机构都有很多内部账本,而未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建立全国统一账本,让每一笔钱都可以追溯,每一次交易行为都可以追溯,逃漏税、洗钱行为会在监管范围内,甚至有可能实现在刷卡机上自动扣税。 解决信用问题,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金融的本质是信用,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机构存在的意义,就是解决信用问题。比如第三方支付,如果交易双方相互信任,何必需要这个中介?而区块链技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就是去信任。也即网络中的两个任意节点(可以理解为任意两个人),不需要相互信任,就能够精确且公平地完成价值转移,比如转账。任意一方都没有能力去篡改数据或者操控交易。所以,区块链技术一旦成熟起来,将会重构金融行业的底层逻辑,解决信用问题,
降级信用维持的成本。目前刷卡消费正在成为习惯,未来数字货币推广后,从社会信用积累的角度,企业和消费者都会倾向于使用数字货币、刷卡消费,因为电子交易有数据痕迹,可以据此积累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这会成为获得银行等金融服务的依据。 在提升货币供给控制力方面,区块链技术也有与之相对的应用。据汇丰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表示,央行可以将区块链技术用于一种政策,这甚至比量化宽松更标新立异。它可以让央行到家庭的“直升机撒钱”政策,变得更为容易。“直升机撒钱”将是外部货币(outside money):直接从中央银行注入资金,而不是代表私营部门其他地方的债务。 1、数字货币、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对比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金融领域应用,多种非法币形式货币出现,主要有三种: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和数字货币。 电子货币是纸币在银行或其它相关金融机构将法定货币电子化和网络化存储和支付的形式。当在账户之间划拨资金时,实质上只是资金信息的传递。人们对电子货币的信任来自对政府法定货币和银行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信心。电子货币本质上是法定货币的一种电子化,常以磁卡或账号的形式存储在金融信息系统内,以方便储藏和支付为主要目的,货币的价值与法定货币等值。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又可分为银行卡(借记卡、贷记卡等)、储值卡(公交卡、饭卡、购物卡等)和第三方支付方式(Palpal、支付宝、财付通等)。 广义的“虚拟货币”,没有实物形态的货币,包括以上提到的电子货币和下文介绍的数字货币等。但狭义的虚拟货币却是基于网络的虚拟性,由网络运营商提供发行并应用在网络虚拟空间的类法币,即它是真实世界货币体系的一种映射模拟,又被称为网络货币。例如腾讯公司发行的Q币,各大网游公司发行的游戏币,论坛为奖励网民参与贡献而设计的积分等。虚拟货币最大的特点是发行主体为互联网企业,使用范围也常常限定在该企业经营领域之内,目的是方便网民衡量、交换、享用互联网服务。政府出于稳定金融体系的要求规定虚拟货币不可双向流通;同时,拥有虚拟货币发行权的企业也没有激励提供虚拟货币等价兑回现金的服务。这种单向流通的特性决定了虚拟货币无法充当真实世界里的现金或电子货币,它只能是互联网企业用来服务于自身用户的一种商务模式。人们对虚拟货币的信任完全来自对互联网发行企业的信心。 数字货币可以认为是一种基于节点网络和数字加密算法的虚拟货币。数字货币与电子货币
最大的不同在于数字货币不会有物理钞票的存在,它本身就是财富的表现形式。数字货币的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由于来自于某些开放的算法,数字货币没有发行主体,因此没有任何人或机构能够控制它的发行;②由于算法解的数量确定,所以数字货币的总量固定,这从根本上消除了虚拟货币滥发导致通货膨胀的可能;③由于交易过程需要网络中的各个节点的认可,因此数字货币的交易过程足够安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