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 ■■■■■■●■■■■■■■■■■■■■●■■■■●■■一 PORARY ECONOMlCS 【摘要】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背 较2010年时有所下降,但其中一部分是地方利用发 景与状态之一,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崭 行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或利用信托融资方式筹集 新的新时期,这种背景也为区域金融的更合理发展指引了 资金,而中国的债券市场交易集中在银行间交易市场,也 方向。当前区域金融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与困境就是地方债 的增长速度过快,因而有必要结合新常态的思想理念,有 效地来开展地方债方面的工作。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 概述了新常态背景与地方债,进而以地方债为切入点,分 析了新常态下区域金融发展的问题,并进而给出了新常态 背景下区域金融发展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 区域金融发展建议地方债 一、新常态背景与地方债 新常态中的“新”就是“有异于旧质”,而“常态”则是固 有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 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 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对于地方 金融发展而言,地方债问题是新常态背景下最需要加以解 决的问题之一。中国整体债务问题到底有多严重,一直是 中国与国外学者关心的重点。尤其在2009年中国利用4 万亿元进行扩大内需,各地方必须有所配合,更造成 地方债务的雪球愈滚愈大。继中国国家审计署公布中国 2010年地方债为10.7万亿元后,2013年底再次公布 中国至2013年6月底,地方债务余额为17.9万亿元,地 方的债务在2年半间增加了70%,中国的债务问题又 再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二、新常态下区域金融发展的问题 一是中国地方债成长速度过快,恐有失控的危机。虽 然以存量来看,中国的债务问题看似不太严重,因为若以 2013年的GDP(568,845亿元)测算,中国地方债余额所占 比率约为31.45%,其比率据中国官方所言,仍属于“可接 受”的程度。但是中国地方债务成长的速度过陕是j 常值 得关注的问题。由于地方举债,未来必须负有偿还本 金与利息的义务,而其偿还本利的来源为其税收。在税率 不变的情况下,其成长速度约与经济成长速度相当,中国 经济成长率近年来已经无法如过去般的亮眼,难以再维持 过去10%以上的成长,表示偿债能力下降,但地方债成长 速度远高于经济成长率,将可能造成失控的危机。 二是地方债资金来源多集中在银行体系,造成风险过 于集中在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13年6月底 时,中国银行境内人民币贷款总额为678,986.08亿元,以 此计算中国银行贷款给地方的比重为14.9%,该比重 32 《当代经济>>2o15年第12期 即该些融资最后也是由银行来承担,这样将造成风险多由 银行承担的情况。 三是地方债资金来源与用途的期限错配。由上所述, 中国地方债多用于基础建设,虽然可以建立相应的建设资 产,但因该些建设多需长期性、持续性的投入,而银行的资 金通常用于短、中期融通,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与提高绩效 的考虑,每年会评估贷款资产的质量,可能会中断或暂停 贷款,这样即可能造成地方资金的不稳定。以2013年 6月底地方债务余额未来偿债的情况而言,2013年7 月至12月与2014年是地方债偿还的高峰期。2013年底 时,中国警告,2014年是地方债务偿债的高峰期,预 计有l,000亿元的地方债到期兑付,为了避免地方融资平 台无以还债的情况发生,中国允许平台公司发行部 分债券对“高利短期债务”进行置换,以及允许平台公司通 过发行债券用于“借新还旧”。允许借新还旧的方式 可以延长还款的年限,是将短期的债务转为长期,是一种 期限的转换,然而这个方式无法由根本上解决中国地方债 期限错配的问题。 四是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不足。如前所述,中国地方 债的主要融资来源为地方融资平台,然地方融资平台 对于成本与风险的评估较为宽松,且无需承担风险的职责 (由地方概括承受),形成道德风险的情况,缺乏自我 约束,其运作也并不透明。另外,地方相较于金融机构 处于强势地位,在地位与信息上显着的不对称,地方 通过多个融资平台,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商业银行 对于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资本、信贷资金运用、资产负 债与偿还能力难以掌握,对信贷资金难以实施有效的风险 监控。中国至今进行两次全面性的债务审计,但中国地方 组织庞大,进行全面性审计工程浩大,而且因为信息 不对称,难以掌握所有信息,因此中国对于地方 债务规模的掌握能力有限。 五是地方过分依赖土地财政,土地价值波动将造 成地方债信用风险提高。根据中国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截 至2012年底,中国l1个省级、316个市级、1,396个县级 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余额34,865.24亿 元,占省市县三级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93,642.66 亿元的37.23%。另外,地方可用收入一般可分为地方 ■■■■●■■■■■■●●●■■■■■●■■■■■■■一w 雠舻●●●■■■●■■_ ONT E PO RAR ECON 耕1CS ●■—● C M Y 本级收入、转移支付与土地出让收入等三部分,其中, 未经授权销售产品,严禁销售私募股权基金产品,严禁误 房地产相关税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合计占地方 导消费者购买,实行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分账经 可用收入的25%,且地方的融资平台多以土地作 营、分类管理。严管外部风险传染。而在此之前的央行工作 为抵押,以获得银行贷款。故土地之价值波动,将直接影响 会议,也把“防范金融风险”提到了新年宏观的突出位 地方之收入与其偿债能力,也会直接造成银行的倒帐 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 危机提高。 提法与之一脉相承。但在监管与执行层面,鲜有实质性的 三、新常态背景下区域金融发展的改善建议 硬约束措施。因此,必须对五花八门的地方融资平台 进行彻底体检与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融资措施。 无论是数据或是民间的估算,多数均认为中国地 其次,消除与地方之间的非合作性赛局 方债务问题严重,造成地方债务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 尤为重要,因为这有可能成为规范地方融资的重要障 1、控制地方债 于1994年中国进行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权上收至, 但事权却有增无减,且由于自1995年实施至今的《预算 法》不允许地方发行债券,造成地方利用土地出 让或成立地方融资平台进行地方融资的现象。另外,追求 经济成长之政绩冲动与任期制度更加诱使地方首长 积极的举债从事地方建设,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地方 债务问题愈发严重。 2009年起为了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利用中 央财政代为还本付息的方式代发地方债券,但由于中 央“兜底”(即由全部概括承受),故其几乎与 国债相同,被投资者与学术界视为是“准国债”,也可 能造成地方的道德风险。虽然中国许多学者建议利用 国外的“市政债”方式让地方发债,但2012年6月《预 算法》修正草案却再一次重申地方不得举债,仅在 2011年l0月,允许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与深圳市白行 组织发行债券试点,但地方无法自主决定发债的 规模与用途,与代为发债并无二致。 虽然中国的地方债整体规模相当大,但因为其GDP 规模也非常大,因而我国官方与学者均认为中国地方债 “整体可控”,还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但大多也认为地 方债成长速度过快,国际货币基金(rMF)也认为虽然中国 的地方债务占GDP约35%左右,但是由于并不是这些债 务都是坏账,所以IMF对当前的地方债务水平并不担心, 但对于地方的增速则有较大的关注。IMF亚太地区助 理主管Hoe Ee Khor指出,“令人担心的是地方债务增长 的速度,自从2007年、2008年以来,地方债务的成长速度 惊人。地方的开支不断加大。所以需要逐步将这个开 支降下来,也就是如何将这个趋势逐渐引导到一个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上。所以中国需要做的不但是对现有债务 的重新整理,而是对地方的财政状况的全面整理,让 他们有更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2、解决对策 首先,充分的信息和准确的数据是理性决策的前提。 要加强地方债管理,必须加大这方面的信息披露力度,然 后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银监会2013年度工作会议强调,守 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是首要任务,严防信用 违约风险、严控表外业务关联风险。依照中国银监会的解 释,是指:严格监管理财产品设计、销售和资金投向,严禁 碍。必须加大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监管。目前,这方面的 监管力度尚不够,亟需加强对其经营模式、治理结构的监 管,控制其融资规模,及时掌握其偿债能力。 最后,应该积极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消除 土地、资本、劳动力和能源等价格方面的扭曲,改变由行政 机关定价或者受行政机关影响的定价机制,真正做到由市 场来决定价格,反映这些要素的机会成本。并加快产业调 整,促进产业振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重化工业 投资,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早日形成有利于节约 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力求通过产业调整与技术进步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并运用配套的货币,抑制投资过热,消 除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生成机制,自然能够有效控制地方 的举债规模。 四、结语 在新常态背景下,区域金融发展的最大困扰是地方债 增速过决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其加以重视。当前,我国政 府部门仍然认为地方债问题目前并没有立即的风险,主要 的问题是资金期限错配与成长速度过快。因此,允 许发新还旧,以改善其资金期限错配的情况,而主要的政 策方向是调整与地方的财税收支的关系,以减少地方 赤字,降低成长速度。然而,即使改革成功,使成长速 度下降,但也仍需关注目前庞大的地方债存量消化问题。 应当有针对性的提高地方偿债能力,避免地方发 生债务违约的风险,这也是当前最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屈耀辉、杜亚斌、傅元略、黄莲琴:上下游企业的信任与赊销 战略一兼论区域金融发展的干扰效应[『].财贸研究,2012(3). [2]刘丽萍:安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收敛性分析U1.安徽:r-,2k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3]张碌: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U1.商业时代, 2008(12). f41张三喜: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新 疆为例U1.特区经济,2011(7). [5】张帅:区域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U].中 国证券期货,2013(7). (责任编辑:谌盼) 《当代经济}2015年第12期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