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本体论 1.文艺学
广泛的文艺学是指文学的科学,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狭义的文艺学指的是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的任务
五个方面: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我们今天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发展又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论” 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③“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全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 ④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得成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⑤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这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3.文学
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是指一切用文字所撰写的著述,狭义的文学是指用美的语言文字作为媒介而创造的文字作品,如:诗歌,散文。 4.文学性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雅各布森提出来的观点,认为文学性在于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中,是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性是指决定文学成为文学的那种特性,不同的文论体系对文学性的内涵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文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以及符号性都属于文学性的内涵。
5.文学活动的四中理论视角和各自的理论依据 从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入手,就形成了“摹仿说”,其理论是强调文学是对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摹仿。
从文学与作者的关系入手,形成了表现说,表现说的理论依据是认为文学即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现。
从作品本身入手,就形成了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的理论依据是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者作者。 从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入手,则形成了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其理论依据是文学作品,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才能实现其价值,而读者总是咋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进入阅读的,读者阅读接受的过程是文本含义具体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6.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原理
这是指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不平衡的现象,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是指整个文学艺术的繁荣并不都是同物质基础的发展水平成正比例,其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还指文学的某些艺术形式在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成就,不仅不是后世所能超越,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反而走向衰落,这叫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理论。
7.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
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及
满足人们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本质,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题队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人对世界的颠倒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的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 8.影像时代文学活动特征 描写生活的丰富性和广阔性 表达思想感情的直接性和深刻性 形象接受上的间接性 9.文学人文性的表现
从最低层面看,文学就是表现人性的善恶美丑的情感故事。
从较高层面看,文学应该是在一个世俗化的时代商场高扬起人文精神。 10.文学形象
作家以语言为媒质和实体,依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对生活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创作出来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感性画面的情景,文学形象具有概括性,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在意蕴,这是文学形象的一般性特征。借助多种艺术方法,如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传达出丰富的内涵,这也是文学形象的价值所在,文学形象是一个复杂有机的构成,内部可分为四个层面“语言层”“语象层”“具象层”“内蕴层” 11.文学形象的分类
再现型形象:以再现客观生活为主,追求细节真实的形象,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多为再现型,具有明显的客观性。 表意型形象:主要是抒情性文学所创造的形象,主要是以主人公的口吻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而形成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征型形象: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暗示性,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文学形象,他与表意形象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由象征手法营造的,
场型形象:由场型语言建构成,场型语言是一种建构型语言,一种立体空间的语言,它依赖于表象和意象自由拼接,它作用于作家和读者的直觉和顿悟,从而创作出文学作品的氛围,气氛,格调,情致。这种氛围,气氛,格调,情致就是一种场型形象,这种场型不再言语的“现场”出现,而在言语接受者的联想,品味中存在,是一个心理性很强的具有不确定性的艺术画面。
12.文学形象的特征
从世界角度看,具体性和概括性。文学源于社会,社会生活是感性的,所以文学形象首先是具体可感的,同时文学形象又是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的结果,以一般反应个别,以局部反应整体、
从作家角度看,具有主体性,现实生活经过文学的反映,就不再是独立的纯粹客体了,他们是作家能动的产物,既包含着主体真挚的感情,也包含着它们独特的认识与理解。 从读者角度看,具有间接性和模糊性。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官,读者看到的只是语言符号,读者只有了解文字的意义,再通过自我的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浮现出相应的形象,而这种间接性在加上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也造成了文学形象在读者面前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表现为不具有精确性与不具有定型性。
从作品角度看,具有审美性。文学作品与社会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审美的,任何文学形
象都具有美的特质,能给人以美的体验,文学作品中的反面形象,也同样具有美学意义,他们的美不是源于自身,而是源于作者和读者对他们的超越于否定。 13.典型人物
指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和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的人物形象,它活跃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有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中,他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方式存在,具有社会生活的巨大思想价值,给人比较高的享受,典型人物有三个特征: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具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典型人物的个性与社会概括性具有统一性。 14.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首先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扎西莫多,虽然愚蠢的帮助其养父劫持爱斯梅拉达,但同时由于内心的正义感又将其养父推下塔楼。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他所显示的灵魂深度。
一是看他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西厢记》里崔莺莺便是为了打破封建制度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爱情,便是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 二是看表现所显示的历史真实的程度,《伪君子》里塑造的那个虚伪,自私,下流的达尔杜弗形象,深刻揭示出教会的虚伪与黑暗。
三是看表现的灵魂是否符合理想,莫里哀《悋吝人》中的阿尔巴贡,虽然是一个扁平人物,但是揭示了金钱败坏腐蚀人性的历史主题。 15.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典型环境:围绕着典型人物,促使其行动,表现其性格的具体环境和体现一定时代的社会环境统一体,就是典型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且具体环境能够促进典型人物行动,表现其性格,脱离了人物的环境写的再好也绝不是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具体来说: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每一部作品中,人物和环境都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环境改造人,人也改造环境,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而且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无力,在一定条件下, 他们还起反作用。 16.文学意境
文学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自然,生活场景与作者的情思和谐浑一而形成的丰富蕴藉的艺术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具有三个审美特征:情景交融,和谐浑一,具有丰富蕴藉的艺术空间,意新语工。
17.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把意境分为两类,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不知何者为物。这两句话较准确的概括了两类不同意境在情感表现上的差异。
这种意境的创造,多是诗人因情取景,移情入境,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倾泻到景物上去,使得景物有了明显的感情色彩,所谓无我之境,就是情感的表达含蓄隐曲,不动声色,情寓景中,这种意境的创作大多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把自己的情感寄于在景物的描绘之中,一切让读者自己从意境画面中去体会。 18.意象的特点
意象产生的随机性,具有自我表现性和自足性;具有系统性,客观描述和主观喻象的统一,假定性和真实性的统一,历史继承性和个人独创性的统一。
19.文学类型
指艺术形象塑造的模式,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形象分类,更不是类型定型化意义上的典型形象问题,在文学史上反复出现的又相对固定意义的意向群,人物形象模式群和个体作家自己塑造的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模式或典型形象的模式,包含原始意象,原型形象,模式形象。
20.文学类型的分类 原始意象:在某民族的文学传统中长期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内涵相对固定的模式化意象。所以,他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意象,任何一个民族文学在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文化浸染之后,都会在形象方面形成诸多的原始意象。
原型形象:指的是弗莱,荣格原型理论意义上的文学类型。这是一种基于原始意象之中的原型,其实质是人类祖先在谋取生存的过程中重复了无数次的同一类型经验,这是人类原始时代积累下的一些心理残迹,是一些包含着形象,情绪,张力的心灵碎片,荣格又进一步把从原始意象中概括出来的模式,结构图式称作原型。
模式形象: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类型,它既是指群体作家不约而同的情况下,创造出的人物形象模式,指个体作家一系列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物形象模式,如:矛盾的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形象。 21.文学类型的意义
有助于挖掘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时代文化内涵;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维空间;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切入角度;有助于接受者对文本的解读,引起共鸣。 22.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 形象接受上的间接性。从基本形象创造来看,语言艺术所创造的形象在其接受上具有间接性,这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不具有物质的实体性和感觉的直观性,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只有依靠自己的想象来合成一个能够被感知的形象,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使其远比其他艺术形象难以接受,但同时又增加了文学鉴赏的灵活性,为文学鉴赏留下广阔的空间。
描写生活的广阔性和丰富性。语言艺术能够广泛的多层面的表现人类生活,具体而言,文学在描写生活时,可以较少的受到时间的局限,可以宏观的多层次的表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文学不仅可以表现在外在空间,更可以直接表现人的内在空间,人的潜意识,意识流等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获得生动的表现,在时间上文学可以抓住某一个瞬间,也可以表现整个时间的流动过程,可以将过去现在将来融汇在一起。 表现思想感情的直接性和深刻性。直接性文学指文学能够比其他艺术更直观更明确的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深刻性文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深入的揭示思想感情的内涵,文学与人类的思想感情保持着最直接而又最深刻的关系。因为语言与人类的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语言依存于思维语言的内涵就是思维,思维也依存于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两者是同一的,所以我们要表达思想感情,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就是语言。 23文学言语的特征 个体性:文学言语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情绪浸染和心灵外化的结果是创作主体个性化,心灵化的个体独特创造的产品。
情绪性:文学语言中包含着或表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意向,态度和情感,情绪。 形象性:要求作家能以形象化的言语,将千姿百态的人世现象鲜明具体的展示给读者,让读者能够充分的去想象他们,从而对艺术形象进行有效的欣赏和再创造。
音乐性:指文学言语的声音层面不但和意义层面相联系,具有传达情意的作用,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可以使读者在听觉上获得美的享受。 变异性:指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由于表现的需要而打破约定俗成的固定意义的语言符号和语法成规的限制,言语中凸显出非规范性,非逻辑性,无功利等超越语言常规的特性。
暗示性:指文学言语注重言语的美学功能和表情功能,它追求含蓄,反对直露,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与回味的广阔空间。
(二)文学创作论 1.作家的创作个性
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呈现出来的个性性格的某些特点与作家本人的个性气质,人格精审,艺术追求,审美情趣和艺术才能等精神因素有关,是上述精神因素的总和。 2.文学创作的过程
艺术发现:作家对已熟知的素材中所蕴含的精神意味的突然领悟,,既可以说是主体心灵突然对材料的照亮,也可以说是材料的意蕴突然想主体开放,在此之前,材料是死的,无意义的,在这之后,材料负载着鲜活的生命信息进入主体心灵,于是一篇作品的艺术生命随之形成,艺术发现看起来是突然发生的事情,但实际上与作家长期积累的思考有关,与作家整体精神水平有关。 创作冲动:指由心理或外界触发而引起的强烈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欲求,它是长时间积累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欲望的情绪表现形式,是创作过程中一种积极地情感的准备,是客观社会生活与创作主体心灵高度契合的产物。
艺术构思:作家在某种创作动机下,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孕育具体作品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包括选取提炼题材,构筑形象体系,确立主题思想,安排结构布局,涉及表现形式等,艺术构思是创作性精神劳动中最紧张的阶段。
艺术传达:即美学上讲的“物化”或“外化”活动,就是用一定的物质媒介,按一定的艺术形式,把构思中孕育形成的审美意象固定下来,造成可供接受者欣赏的艺术形象,文学传达就是驾驭语言文字的各种表现手段,按一定的文学样式的审美规范把构思中的艺术世界写出来,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最后一步。 3.艺术灵感
是文艺创作活动中一种特别引人注目的心理现象,作家称之为神的亲昵,是座驾砸创作活动中忽然出现的顿悟,是作家思维活动极度兴奋时的一种高峰体验,当灵感来临时,作家的创作欲望特别强烈,想象极为丰富,无数生动的意象纷至沓来,许多奇特的艺术构思忽然形成,它是推动创作懂得一种心理动力,是创作力旺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突发性,瞬时性,激情性,独创性的特点。 4.文学技巧 在表象上,文学技巧是一种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运用的并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特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质上,文学技巧的本体与作家的内在思维模式发生着最为直接的关系,作家对于文学技巧的运用收到了其内在思维模式的强大制约,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有什么样的文学技巧,所以文学技巧是一种由作家内在思维模式决定的表现以及建构语言文字的方式。 表现技巧
叙述手法: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全知全能视角,内视视角,外视视角) 描写手法: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寓情于事,理,景,思与境谐,象征与反讽手法 建构技巧:以点带面,线性发展,循环往复,多向交织(意识流技巧,复调技巧,混沌笔法) 5.象征
是一种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寻求文字表象与其内涵世界正向而丰富的做法,首先,正向指的是文字表象与其内蕴世界的性质是在同一向度上,其次,象征所带来的文字表象与其内蕴世界
的距离感又是极其丰富的,表象背后蕴含着一个完整的意义世界,象征与反讽都是指作者在文学符号的表象背后蕴藉了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做法,文字表象与其内涵之间的距离感是它们之所以存在的根本性前提,只不过,象征的文字表象与其内蕴之间是正向的,而反讽则与此相反。 6.复调
原是一个音乐术语,本义为多声部,前苏联巴赫金将它引入小说理论用来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点,文学中的复调是指一种文本内多重基调共存,数条线索并进的写作技巧。在复调文本中,不存在一种绝对权威凌驾于人物之上,人物也无权凌驾于读者之上,作者也没有权利以自己的理性凌驾于读者之上,甚至读者也没有权利以自己的理性凌驾于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日常生命体验之上,因而形成一种对话交流,喧哗的场景。 7.意识流
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真实的表现自己意识的流动的技巧。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詹姆斯认为,人的意识是一个完整的流动过程,这个流动过程是无法用某种理性的单位切分的,体现为错综复杂的特点,作者应该放弃理性逻辑的规约,而要捕捉那细微而瞬息万变的意识流动,从而恢复意识流动的真实面目,使用意识流创作的代表作家有乔伊斯普鲁斯特。 8.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在其营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他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显然,这是一种特殊的真是的,他不是一种如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同一的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是指文学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而是与挖掘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联系在一起的,假定的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外在特征。 9.艺术真实的特征
艺术真实是一种审美化的真实,它具有主观性,内蕴性,假定性,诗艺性等特征。
所谓的主观性:指文学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情趣以及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
所谓内蕴性:指文学创造正是在既有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做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所谓假定性:是指文学既然不是对生活真实的照抄照搬,作家就必然会从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出来,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发掘,提炼,补充,集中概括,通过想象和虚构予以重组,变形和重塑。 文学的诗艺性:是指文学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属性。 10.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区别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主要在于他的内蕴性和假定性。生活的真实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真实。即没有经过主题的认识与感悟,揭示与表现的真实,而艺术真实则是要主题从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出发, 有意识的却发觉潜藏于社会现象表象之下的内蕴。 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主要在于他的主观性和诗艺性。科学真实是致力于认知客观性的真实,它排斥主观因素而追求实证的精确性,而艺术真实则具有浓厚的主观性,体现主观独特的感受,并不一定要和客体本身完全一样,同时在表达的时候也不追求精确性,而更追求感染力。
(三)文学作品论
1.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文学作品体裁是人类在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生活的历史过程中,在表情达意,塑造形象,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点和约定俗成的规律,并由此而形成的文学作品形态上的类别和样式。 2.三分法
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方法之一,是将各种文学体裁分为三大类: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其依据和标准是侧重于文学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不同方式,他注重创作者主体因素和作品的内部特征,具有强烈的概括性。 3.四分法
把各种文学体裁归并起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这四类。它既吸收了西方三分法的合理因素,又兼顾了中国传统文体的分类习惯,同时又兼顾了中国传统文体的分类习惯,同时又兼顾了作品的内质和外形上的综合特征。“四分法”的最大优点是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学类型在外在形式形态上的特点,分出的文学类型具体明确,容易识别,也为中国老百姓所熟悉。因此,我国文学理论界最常采用且广泛为人所接受的是四分法。 4.小说三种环境,情节,人物
环境描写在中西小说中大量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分为写实环境,假托环境和虚幻环境。写实环境是比较接近现实的确实环境,小说中环境和现实环境非常接近,很切合。假托环境是指比较接近现实的虚指环境。具体生活环境比较符合生活逻辑,但又不确定指哪个年代,而是假托一个朝代地点,虚幻环境完全是一种超现实的环境。人们的生活完全超出了生活逻辑,远离现实。
情景是逻辑关系,扁平人物,心态形人物,圆形人物性格比较复杂。总体看来可能有一个性格核心。但会呈现出不同的性格层次,性格侧面是在不同的环境中逐渐显示出来的,是一种动态的人物,扁平人物又称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某一性格被突出的展示出来,其他性格被压制吸收,虽然置身于不同的环境,但是只和他人发生一种矛盾关系,性格始终如一,是一种静态的塑造人物方式。心态型人物是展现心理过程,表现某种精神体验的人物形态,作者不太在意他的身体形貌外在的显现,主要通过人物对外部世界的感受表现某种人物在情节中的功能。
5.小说的三种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从什么角度叙述故事,是故事的观察点。
非聚焦型:是一个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心理活动繁杂,视角转换快。
内聚焦型:限知视角,按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感知来呈现故事一个人是固定内聚焦,几个人是不定内聚焦。
外聚焦型:是纯客观叙述。 6.潜台词
人物没有明确的说出来,三是观众可以通过戏剧情境心领神会的言外之意,能够有力的勾起观众的联想。 7.戏剧常见结构
开放式戏剧结构:指故事发展按自然顺序展开,回叙很少,能够让观众方便的了解故事发展的结构。
锁闭式戏剧结构:从危机中出现的那一刻开始,运用回顾的方法将开场前的故事与当前的戏剧动作融合在一起。
人物展览式戏剧结构: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把一个个片段的戏剧场景贯穿起来,展示人物性格。
8.戏剧文学的特征
剧透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戏剧文学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 分类分篇的特殊结构
戏剧文学的语言动作化,个性化,有较多的潜台词。 9.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文体和言语组织是风格的载体。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是风格的审美效应。它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既是作家个体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整个文学活动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10民族风格
文学的民族风格就是指同一民族的作家由于处在共同的民族生活环境中,受到了共同的民族精神文化,民族审美意识,民族心理积淀的影响。使用共同的民族语言,在文学风格上表现出来某些一致性。 11.时代风格
指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时代风尚,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等给文学标上的鲜明的时代烙印。 12.地域风格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的风格必然有一定的地域性。地域文化是历史形成的,一般由地域的语言,地域的传统,宗教,习俗,性格,审美理想,艺术特点等融合而成。风格总是这样那样的反映地域文化特点,形成文学的地域风格,同一时代的不同地域,因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不同而导致文学风格上的独特性。 13.风格与创作个性
风格与创作个性相表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并表现在作品中的独特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个人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气质禀赋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显著特征;创作个形式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但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受到题材的主题,体裁的影响。创作个性是小于风格的概念,他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潜在于作家的内心,只有付诸实践,才会成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风格是主题个性与表现对象的亲密融合,相互渗透,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从而见出作家的一种艺术独创性。 14.风格的随体成势
即文体对文学风格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体裁在语言体式上会有各自的特点,基本可以分为三种文体,抒情体,叙述体,对话体(戏剧)不同的文学种类有不同的风格要求,但并不排斥某些文体,可以兼用其他的语言体式,特别是出现变体的情况,如散文诗,电视散文等,总的来说,文学体裁和体制的特殊性奠定了风格的基调,是风格形成的客观基础。 15.文学风格的特征
独创性:独特的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没有独创性的风格是不存在的,没有独创性风格的艺术,就不能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风格的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但独创不否认摹仿,初学写作者几乎都要经历模仿阶段。
稳定性:风格是作家经过长时间的创作实践积淀而形成的一个作品的一种风格,一旦形成,一般变化总不会太大,甚至贯穿他的全部作品,即便有所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内在的血脉联系,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时代的变革,生活的变化,艺术趣味的转换,都会在作家的作品中各有不同的昭示和体现。
多样性: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指时代,一个民族文学风格所呈现出的千
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景象;一个是指作家在其相对稳定的风格特色显示出来的咤紫嫣红的不同色调。创作主体精神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和创作个性的千差万别,创作题材与体裁的多样性,读者对多样性风格的审美要求,是形成文学风格多样性的复杂原因。 16.文学流派
一定历史时期,那些思想上,创作见解,审美趣味和文学风格等较为相近的作家,在创作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文学派别,文学流派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思想倾向性,艺术派别性,是特定时代的文学创作走向成熟和繁荣的症候,对整个文学进程起积极地推动作用。
(四)文学价值论
1.文学价值的“无功利的功利性”
功利价值指纯粹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科学价值等。无功利价值主要是指事物的审美价值,文学直接是无功利的,但直接或内在的又是功利的。
文学是审美的,这就是说,文学往往是无功利的,即无论作家或读者都没有直接的目的,并不企求直接触及现实世界。
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的审美文化活动,从最终意义上讲,必然带有功利性,即最终对人类的发展完善,前途,命运,幸福有利有益。 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无关,但直接的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显示为审美的掌握世界这深层目的。 2.文学价值的形态
功利型:文学通过审美中介对于其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 娱乐型:文学通过审美中介所给予读者的快感和情感的愉悦。 代偿型:文学使人们在现实中被压抑的生命本能和难以实现的欲望,在艺术中得以精神的净化和补偿。
3.文学的功能及其关系
认识功能:文学帮助人们获得多方面社会和人生的知识,丰富人们的生活经验,加深人们对某些社会规律和社会关系的理解的功能。
教育功能:文学作品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净化人们的心灵与灵魂,增强人们的道德感的功能,文学作品不仅给人以知识,读者在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同时,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也会产生共鸣和探索,从而得到心灵的震撼,从中得到启发。
美悦功能:我们在欣赏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时,在感情上受到触动,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净化了灵魂。艺术美把现实中的美集中和升华,并把美的理想在作品中转化为现实,因而给人以更高的审美感受。
三者关系:文学整体的审美功能,正是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美悦功能巧妙的结合的产物。也就是真与善,获得最佳表现形态的结果,在文学实践中,并非所有的文本都同时具有三种功能,并得到最佳组合,对他们的不同的侧重和体现程度,决定着文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分量。只有最优秀的文本才能实现三者统一,才能真正的产生正确的认识夹着和积极地教育价值,也才能使人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中完成对他们的接纳,最后在精神层次上获得审美的启迪与激励。
(五)文学鉴赏批评论 1.期待视野
是西方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一个具有主体能动性的读者,在进入文学阅读和鉴赏过程
之前,基于个人复杂的生活经历和文学经验,心理上往往会形成一个即成的审美定势。读者的这种根据即成审美定势对于阅读鉴赏客体的预先估计和期盼,就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具体来讲有以下基本内涵: 读者阅读之前已有各种生活经验和文学经验,由此形成一种经验性读者的视野,读者的经验视野在阅读之初被作品唤醒,并以此为基础对作品产生期待,希望作品能够满足他的期待,作品最后可能实现读者期待,也有可能与之冲突,如果是后者,读者的期待视野可能固守,也有可能修正或改变。 2.召唤结构
由接受美学的理论家伊瑟尔提出,他认为文学有两极,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极和审美极。艺术极是作品本文,审美极是由读者完成的对本文的实现,这艺术的一极,即本文,是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他存在许多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写或者没有明确写出的部分,它召唤者读者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在创造的才能。 3.接受心境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前一段时间和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所处的一定的情绪状态,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三种:愉快,抑郁,虚静。其中虚静是最佳接受心境。 4.文学鉴赏的一般过程
文学鉴赏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形象感受,审美判断,体验玩味。 ①形象感受
文学鉴赏首先从阅读文字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开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想象和思维是始终不脱离具体的感性材料的,读者在鉴赏文学过程中,也始终不脱离文学形象这一具体的感性材料。读者在鉴赏文学中,鉴赏主体首先接触的不是直观的形象,而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主体必须把那些文学符号转换成活生生的可以感受的艺术形象。 ②审美判断
鉴赏还需要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对作品在表现真善美上所达到的程度作出某种判断。这就是需要鉴赏主体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形象,把审美的感知提高到审美判断,在审美判断阶段,鉴赏者从真善美的高度理解,把握形象,从而使文学鉴赏达到对作品理性认识的程度。 ③体验玩味
是鉴赏过程中情感活动和理性活动的再度继续和深化。鉴赏活动中,审美判断的实现不仅没有结束鉴赏,而且还会让鉴赏更加进一步,即以审美判断所获得的认识和理解,再度感受,品味形象,是对艺术形象特别动力,具有魅力之外的反复体味和玩赏,这既是在感受之中对形象意蕴的咀嚼,把玩,又是在判断理解基础上对艺术形象微妙之处的再度感受和体验,体验玩味对文学鉴赏的成功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玩味体验,使得作品的艺术形象在鉴赏者的头脑里活动起来,场面气氛也能让鉴赏者感受到亲切,犹如身临其境;二是鉴赏者凭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通过体验玩味,还可以发掘出形象中隐蔽的深刻意义,举一反三,展开丰富的联想。 5.文学鉴赏的特点 ①再创造
指人们在鉴赏过程中,凭借个人的思想意识,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通过思维想象,丰富,补充和扩大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现象,文学鉴赏中读者是在与作家合作,一起完成文学活动,它是读者的一种创作活动。 ②差异性和一致性
读者在主观能动性在文学鉴赏活动中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而读者的主观条件各不相同,因此文学鉴赏活动中必然因为这些主观条件的不同而出现差异现象。这种差异可以表现在两个
方面。A 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鉴赏产生差异。B 同一读者不同情况下对同一作品也会产生差异。
文学鉴赏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鉴赏主体的差异性造成了文学鉴赏的差异性,而文学作品中的客观规定性以及鉴赏主体的时代民族的共同性,则造成了文学鉴赏的一致性。
③文学作品的客观规定性
指作品一经发表,其内涵的思想感情和意义价值就物化凝固,具有了客观和质的规定性,要求文学鉴赏适应它,反映它。 ④鉴赏主体时代和民族的一致性
尽管不同读者在鉴赏作品时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产生不尽一致的感受和理解,但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鉴赏者,由于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相同的环境。因此,在审美倾向,艺术趣味和鉴赏习惯上有着某种相近或想通的地方,从而导致了不同的鉴赏者的鉴赏活动有了大体一致性。 6.共鸣
指文学鉴赏中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产生了感应关系,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共鸣,鉴赏客体实现了他的审美教育作用,鉴赏主体获得了审美享受,从而完成了鉴赏活动。共鸣说到底,是鉴赏主体与作品中所表达的作家思想情感或作品人物所具有的思想感情的感应和交流。
7.如何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和作品之间会产生鉴赏的共鸣? 共鸣产生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人们在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心理特征基础上具有某种共同性;二是文学作品在思想情感内容上具有普遍性,但是如如果鉴赏主体的思想感情与鉴赏对象所表达思想情感并不属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民族也会发生共鸣现象。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能够突破时代,民族的局限。表现人类普遍的思想情感,表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共同美”,于是引起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鉴赏者与之发生共鸣,这些优秀的作优秀的品超越了特定的时空,具有普遍性和永久的魅力。如:古希腊神话
文学鉴赏中这些共鸣现象的发生,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鉴赏者生活的客观条件,如社会矛盾,生活处境和实践经验有相近或想通之处,从而在鉴赏活动中产生了相思的感受和认识,例如岳飞《满江红》对于每次民族危亡都会引人共鸣。 人类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的精神素质也能使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产生共鸣,例如孟郊《游子吟》中母子之情的吟唱,代代人都为之感动。 8.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具体而言就是用某一特定的批评标准来对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具体的阐释和评价活动。他有三个特点: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研究活动;批评标准在批评活动中占中心地位;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 9.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概念,什克罗夫斯基用陌生化来阐释语言所具有的文学性发展,他认为对象多次被感知后,就会产生感知的自动化,而艺术的目的在于使语言形式变得模糊来增加感知难度,从而使人感到惊异,感受新鲜和陌生。 10.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用来命名男孩子对母亲的乱论欲望和父亲的仇恨心理,认为俄狄浦斯,哈姆莱特都表现了同样的主题,弑父娶母,他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存在的普遍现象,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实现了广大读者童年的愿望,作者和读者因俄狄浦斯情结而产生共鸣,该理论在西方产生很大影响。
11.社会历史批评
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评价文学现象,是西方19世纪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之一,坚持从社会历史的立场,强调文学批评应把作品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考察,作为一种自觉的批评方法,是从1725年维科发表《新科学》开始的,之后斯达尔夫人和丹纳又将之发展,其中丹纳提出了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将之广泛运用与文学批评,总之,它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认识文学活动,建立以真实性,典型性,思想性为主要尺度的评价准则。 12.印象式批评
伴随着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兴起的一种批评方法,他们注重批评中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强调向读者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审美印象,被称为印象式批评。代表人物查尔斯,兰姆,奥斯卡,王尔德。总之,他们主张用艺术的方式面对文学,认为批评不是判断,而是用艺术的感受和诗人的气质体会感悟艺术,感性和体验才能通向艺术之路。 13.形象式批评
形象主义批评盛行于20世纪2年代至50年代,他们认为文学就是文学,不是社会,政治,宗教等其他观念的反映,提出“文学性”“陌生化”等重要概念。英美新批评也是形式主义批评的主要流派之一,提出了“创作谬误”“反讽”“张力”等概念,60年代的结构主义是其继续发展。代表人物有什克罗夫斯基,雅各布森,艾略特,罗兰·巴特,瑞恰兹。 14.心理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初,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得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以及作品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他立足于从作品人物的心理分析中进而找出作者创作的心理机制意识和无意识,在转而对作品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技巧,语言符号做出解释。把文学现象看作一种心理现实,对其心理内涵和心理机制进行分析和评价,其中心是分析和评价创作主体的心理活动系统,借用精神分析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本我”“自我”等关键词汇,有效的揭示出文学创作活动及文学接受中所潜伏的深层意识动机和心理内涵,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荣格,拉康。 15.读者批评
兴起于2世纪60年代,70年代达到高潮,在欧洲以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的接受理论为代表,在美国以读者反映批评为代表,他从读者角度来理解文学及其意义的一种批评范式,把读者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读者是文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也是文学作品中产生的最基本因素,他们创建了一种新的概念,如:期待视野,召唤结构。代表人物:姚斯,伊瑟尔
16.生态批评
上世纪90年代,生态批评开始称为自觉地文学批评活动,随着人类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人文学者进一步反思,人在生态中应有的位置。从文学批评来说,他们注重人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生态基本原则出发,在宏观视野上研究文学与生态视野的关系,表现为:以生态平衡观念来看待系统中的每一个元素,认为自然生态各元素都有自己的意义,文学批评应该有整体视野,并以自然生态的立场来重新反思,人类已存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明取向等。
(六)文学演变论 1.模仿说
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一种说法,也是关于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尤其是在西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西方哲学家自赫拉克利特,德漠克利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均提出艺术起源于自然。艺术模仿自然或模仿人生的观点,人类生来就有模仿的本能,艺术的创作是模
仿本能的发挥,苏格拉底将模仿上升为人本主义追求,指出模仿的重要对象不是动物,而是人。通过模仿净化心灵,提升善;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现实世界,中国古老的“象天法地”可以看做中国的模仿说。 2.巫术说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学,考古学,文化学的研究兴起及成果。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影响越来越大。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著述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学说,认为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人有显著的不同,另一位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更进一步探究了人类原始巫术,原始宗教的起源,将这种观点向深层推进,其核心就是认为文学艺术的起源与人类早期的巫术活动有关。 3.表现说
表现说理论首推19世纪末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他著名的美学命题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直觉的来源是情感。因此,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克罗齐甚至认为,表现作为心灵活动,其过程是在心灵之中完成的,艺术家没有将活动传达为物化作品的必要。而且,艺术也将不能划分类别。并籍此批评了作为功利或道德活动的艺术。英国史学家克林伍德对克罗齐的学说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也即便是与艺术关系密切的巫术,其目的“总是而且仅仅是激发某种情感” 4.游戏说
认为文学源于游戏或本质上就是游戏,康德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或自由的和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地统一。席勒:过剩经历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动物的游戏局限在身体运动的方式,而人还有想象力的游戏,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现象的游戏冲动,游戏冲动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 5.劳动说
将劳动产生实践与艺术发生起源联系起来,被称为“劳动说”的艺术起源学说的最深刻阐释者应该是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普列汉诺也作了相关的丰富著述。普列汉诺在《论艺术 ——没有地址的信》中,对游戏说有过激烈的批评,并认为游戏说的产生动因是劳动。游戏的内容是劳动的产物,野蛮人在舞蹈中再现各种动物的动作无非是再度体验,狩猎劳动的快乐,先有劳动,然后有游戏,才有艺术。劳动说的根本意义在于充分强调和肯定了人类自觉,自由的创造性特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