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植入地域文化”的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以建设保定历史文化型的绿道为例

来源:爱够旅游网
“植入地域文化”的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以建设保定历史文化型的绿道为例

作者:王中华,孟佳欣,赵硕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6期

王中华孟佳欣赵硕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院基于“遗产廊道理论”、“兴奋点”和“文化驿站”三方面,探讨了历史文化型绿道的文化植入模式,将散落在

城市中的历史文化景观挖掘出来,使人们在感受绿道的生态游憩作用的同时能够体会到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关键词院地域文化;绿道;景观设计

1 遗产廊道理论

“遗产廊道”是与绿色廊道相对应的一个文化景观概念,

遗产廊道可以是线性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利用绿色廊道串

联单个的文化遗产而形成。美国于1984 年经议会确定了世

界上第一条遗产廊道的命名。

在遗产廊道理论指导下,绿道线性景观可以集合文化资

源,与遗产保护、休憩旅游、教育审美、生态文明和环境治理

等功能相结合,形成综合地域文化资源的人文景观格局。如

台湾省台中县的旧山线铁路,停运之后被改为“自行车绿

廊”,是全台湾第1条由废弃铁道改建而成的自行车绿廊,沿

线连接了多个历史文化景点。

地域文化需要漫长的历史积淀,具有独特性及唯一性。

保定是一座有2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

化遗产,是景观设计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因此,在规划和设

计具体的绿道景观场地时,通过整体规划,适当调整绿道路

线和景观因素的构成,线性的绿道可以将景观场地中各个点

状的,具有代表性文化特征的或是历史事件的场所、建筑和

遗址等连接起来,形成方便人们认识和体验地域文化的绿色

廊道。

2 兴奋点

在调研中发现,对于都市型及市区周边的绿道而言,由于

绿道穿插于自然和人文景观之间,或连接着城市及周边的历

史文化景点,绿道沿线充满着“兴奋点”,而郊野型和生态型绿

道,通常远离城市或居住区,甚至是沿着山脉、河流、小溪、海

岸等自然地貌而建。驿站是绿道景观中,运用“植入式设计”的

方式,通过场所、设施、装置、标识系统及公共艺术等形式,创

造多种形式的绿道“兴奋点”。新加坡绿道(park connector )特

别注重绿道“通达性”设施的完善,为了连接分散的绿地空间、

整合自然生态系统,常常以重金属材料,高技术的构筑方式,

奇特优美的造型,建造跨山越海的高架桥。这些可以称之为公

共艺术的、功能和美学完美结合的构筑物,为新加坡的绿道增

加了“兴奋点”。

3 文化驿站

由于绿道驿站的规模和服务范围是按区域、城市和社区

3个等级管理,本文通过对已建成的绿道驿站做了调查分析

研究,发现在功能设置、建设规模和建筑形式等方面,各地区

有一定的参差。因此,针对保定的不同地区,我们提出了“功

能标准化,形式地方化”的驿站设计概念。

功能标准化是规范服务内容与设施标准,按驿站等级和

需要建设。通过对现有驿站使用者和使用方式的调査,获得

了关于驿站人群、数量、需求、功能、布局和形式等方面的信

息,将构成驿站的各种功能,设计成若干个标准化的模块空

间,然后按驿站的等级,探讨不同功能模块组合的各种可能

性,目的是在功能上保证驿站的标准化与适应性相协调。

形式地方化是强调驿站建筑的形式与地方文化特征相

吻合。驿站是绿道景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驿站的建筑形态、

内部空间、装饰符号等,可吸取地方传统建筑的构成元素和

视觉意象,表现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色和传承脉络。新加坡

的绿道线具有完整的配套服务,同时不乏高科技的设施,但

是,建设者同样没有忽略驿站建设的文化传承。如位于南部

山脊直落布兰雅山“Foresl Walk”东端的绿道驿站,就有以马

来半岛原住民的传统建筑元素装饰的休憩构筑物。可见,运

用地域文化的视觉元素介入驿站设计,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及

人文景观相协调,可以有效提高公众对绿道的文化认同感和

识别性。

历史文化型绿道与普通绿道在规划设计上有所不同。由

于每个场所本身的特性,普通绿道仅仅具有生态保护和游憩

的功能,但对于历史文化的挖掘和表达方面则比较欠缺。而

历史文化型绿道是与历史文化景观紧密结合的绿道类型,是

一种通过廊道展示城市文化的线性景观。除了生态、游憩的

作用,历史文化型绿道更注重如何通过纽带作用将散落在城

市中的历史文化景观挖掘出来,使人们在感受绿道的生态游

憩作用的同时,能够体会到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 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刘晓光.景观象征理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责任编辑荷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