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教育服务 专业服务教育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解析(二)
上课日期:2014年12月6日 学员姓名: 张涛 授课教师: 王芳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梳理归纳解释文言词语及翻译文言句子方法;
2、根据近两年中考题型,引导学生明确中考课外文言文考查要点; 3、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增加应试信心。
二、知识要点
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 ②何所„„?(所„„是什么?)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 ⑤孰与„„?(与„„比,哪个更„?) 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
专注教育服务 专业服务教育
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
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 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然而:这样却;但是。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向使:假使,如果。 之谓:说的就是。
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A、观察近几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之、而、亵、停、备、其、奇、谢、蔽、间、等,这几个词我们都曾经在课内学到过,而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因此答出这几题的关键在于同学们对课内知识的掌握。
重点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要有耐心地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类学习、积累、总结、记忆、训练、吸收。
B、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
C、组词法:简单的说,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
2、情景再现题: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试题。
做这类题时与一般的翻译不一样,要求在翻译的基础上,打开思维的视角,再加以合理地想象,把一个看似结构简单的句子或一种简单的情景,通过展开合理地联想和想象,使其内容描写更丰富、更具体、更充实,使其表达更形象生动,给人的感性认识更强。简单地说,就是情景再现。
如:2011年第10题: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答案: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苍翠茂密,遒劲有力。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掩映成趣; 隐居幽静山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氤氲迷离,如诗如画。
3、句子翻译题。
翻译原则:一是“信”,即翻译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二是“达”,即翻译通顺畅达,无语病;三是“雅”,即翻译自然生动,富于表现力。 文言翻译“七妙法”:
一是“留”,即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器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及专业术语等,照录不译。
(1)、保留国号、帝号、年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 如: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2)、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实词。 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
二是“补”,即翻译时补出翻译成分。增补语句。文言文中,有的句与句之间跳跃很大,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增
专注教育服务 专业服务教育
补一定的语句,使意思通畅、完美。
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可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派大军来攻打鲁国。庄公将要出兵抗战,曹刿听到这消息,要求面见庄公。
三是“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 (1) 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其中“夫”是个句首助词,可以删掉。
(2)有的表敬副词可以删去。如:张良曰:“谨诺。” (《鸿门宴》) (3)译成:张良说:“遵命。”删去了“谨” 。
四是“换”,即把古词包括一些特殊的习惯用语(如“谪”“迁”等)换成现代词。 (1) 把 文言文的某些词,换成与它相当的现代汉语的某些词。 如:吾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其中“吾”换成“我”;“闻”换成“听到”;“愈”换成“更加”;“悲” 换成“悲痛”。 (2)用本字换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用本字“早” 换通假字“蚤”。
五是“调”,即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1)调整前置宾语、后置宾语、后置介宾短语的语序等。 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作:沛公在哪里? 把前置的宾语“安”调整到动词“在”之后。
(2)调整使动、意动、为动等动宾关系的语序。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译作: 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下来。 (3)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
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
译作: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出征万里的人还未归来。
六是“并”,在文言文的一些单句或对偶、排比的复句中有“变文”(“互文同义”)的用法 ,几个同义词配合使用。翻译时可以合并。 如:追亡逐北。(《过秦论》)
其中“追”“逐”都是“追逐”义;“亡”“北”都指“败逃的军队”,翻译时就可以合并译为“追逐败逃的军队”。
七是“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听起来很别扭,不如意译为: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这样听起来容易让人理解、接受。
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A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
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B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 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云改正或抵制。
专注教育服务 专业服务教育
三.基础达标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 ( ) (2)主人日再.食( ) (3)腰.白玉之环( ) (4)略无慕艳.意(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8分)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3分)
①或依林木之下 ②虽死犹存 ③负笈从师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
14、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检查: 学生签字: 课后审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