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溯源·康姓篇
国名为姓,西域来客
从古代的史书上看,康姓的起源主要有两支。一支出自姬姓,周朝建国后,周武王把他的一个弟弟分封到康邑,史称康叔。随后康叔建立了康国,而康叔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历代相传。另一支康姓来自于西域,汉代时西域有一康居国,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康居国王子入汉,定居于中原河西,他的后代以康为姓,这里也就成了康姓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在历史的演变中,除了上面的这两支主源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如一部分突厥人改姓为康,而宋朝时也有他姓改为康姓的。这些都促进了康姓的发展。
一、康姓迁变
先秦时期,康姓主要在河南地区,两汉时由西域康居国迁入的康姓先居住在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地区,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北地区,很快南下湖北,又向东西移民迁居安徽和浙江。同时,河南的康姓居民向北发展进入河北、山西,东迁至山东、江苏。到唐宋时期,康姓基本上已分布到了全国各地。
二、康姓名人录
康姓历代也有不少名人,三国时期的东吴高僧康僧会,东晋前期的著名高僧康僧渊,唐朝大将军康植,北宋抗金英雄康延泽,南宋学者康与之,元朝戏曲家康进之,明朝文学家康海,清末维新领袖康有为,当代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康克清等。这些康姓后裔,都为
1
康姓的历史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三、康姓名人·维新领袖康有为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清光绪年间进士。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世称南海先生。
康有为青少年时期受过较好的传统教育,但后来由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他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一心挽救民族危亡,因此便有了后来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条约苛刻的内容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八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在松筠庵集会,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力主拒绝和议,明定对策。由于过去举人上京应试坐公车,所以这次联名上书被称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原名为《上皇帝书》,由康有为起草,共14000多字。虽然上书由于条约已经签订、无法挽回而被拒绝,但在全国广泛流传,使康有为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此后在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领导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但是由于封建旧势力的顽固抵制,变法诏书成为一纸空文,最后因慈禧发动政变而彻底失败。康有为被追捕,不得已逃亡日本。此后在辛亥革命时康有为又成了阻碍革命的封建卫道士,并任孔教会会长。
2
康有为著作颇丰,尤其是晚年的时候,其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