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共产主义革命成功的应然性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可谓是风云变幻的时代。在那个阶段当中,中国经历了封建主义的覆灭,帝国主义的侵略,殖民者的占领,以及国民政府的建立。在半个世纪中,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经历密集而飞速的变化,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引起了一波共产主义浪潮,随之也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波共产主义浪潮经历了与国民政府的对抗,合作,共同抗日,内战,最终在1949年成为了中国大陆实际政权的控制者。纵观当时全球的共产主义革命,能够象中国共产党一样,从无到有并取得最终的成功的政党少之又少。我们可以肯定,二十世纪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共产主义革命浪潮,是有其成功的应然性的。本文试图从多个阶段分析共产主义在中国成功的应然性,并且指出一定的历史偶然性。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奠基
马克思主义于十九世纪末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最早要追溯到十月革命,毛泽东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各种新思潮也同时不断涌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文化的引入是大规模和空前未有的,杜威的实验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罗素的社会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等等,都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中国社会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接受了海量的西方经过百余年产生的思想浪潮。在当时,打着“向西方学习”的旗帜,对各种思潮的高密度讨论必然会引起激烈的碰撞,融合,以及相互渗透。由于当时中国政局的动荡,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从某种角度上也允许了这股思维浪潮的发生和壮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脱颖而出,成为了领先的指导思想?结合马克思主义本身特点和当时中国社会状态,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使得马克思主义站稳了脚跟。
08300240009 魏嘉毅 行政管理
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共通性
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按需分配的公平、公正的社会,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大同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也刻绘了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世外桃源。北宋的王安石、明清的王夫之、太平天国的洪秀全,都有关于平均主义、天下为公的思想论述。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也有关于财产公有的表述。另外,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高度集体主义的社会形态。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之中,集体主义色彩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比起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土壤,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温床。由此可以看得,在文化层面上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困难程度是很低的。
二. 国际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影响
在二十世纪初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风起云涌,而中国也饱受侵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俄罗斯以民众大联合打倒贵族驱逐富人的事实,使“全世界为之震动”,也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立下标杆。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败,使中国人民彻底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国内青年思想浪潮的胜利,这为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坚实的阶级条件。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以及工人运动的发展,也扩大了十月革命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而再加上苏俄政府主动宣布放弃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并作出了一系列对华友好的姿态和举措,令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更加亲近和有好感。这个阶段,苏联作为一个大国,在其国土上爆发的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了中国共产主义者极大的鼓舞和标杆。
三.中国社会的发展程度和阶级分化
08300240009 魏嘉毅 行政管理
由于中国在二十世纪初才从封建王朝制度中解脱出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工人阶级迅速发展,逐步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而农民阶级仍占社会阶级分布的大头。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阶段,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差距迅速拉大,这也为革命的爆发打下伏笔。而在此同时,口号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有着极好群众基础的,它所针对的阶级,是能够紧密团结的无产阶级。因为当时属于社会中收到不公正压迫的阶级,所以尽可以全心全力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革命。这种组织向心力和革命决心是当时任何一个阶级都不具有的。
第二阶段.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国共关系的发展
如前一段所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当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顺风顺水之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共产党希望建立起全国以工人农民为核心力量的无产阶级政权。而如果看到当时的中国政治格局,是非常繁乱的。各大军阀拥兵自立,中国内战不断,缺少实际意义上的建设者和规划者。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共产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在李大钊的努力下,进行了与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在保持政治和组织上独立的情况下加入国民党进行改组。国民党由原来混杂着官僚政客的资产阶级政党变成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革命联盟。从1924年到1927年的国共合作,使得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然而,在孙中山逝世后,对于共产主义有敌视态度的蒋介石成为国民党的实际领导人,而国民政府也逐渐获得了中国的合法政府的名义。由于共产党在合作期间没有掌握军权,使得掌有军权的国民党右派开始“清剿”共产党人。自1927年国共合作失败后,共产党的发展便只能转入地下进行,而共产党也被宣
08300240009 魏嘉毅 行政管理
布为非法政党,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之后的十年可以说是中国共产主义浪潮最困难的十年,却又是国民政府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但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这样的轨迹:中国共产党在各地不断建设革命根据地的同时,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一桩举世罕见的壮举:长征。长征的成功意义非凡,它不但确保了共产主义者独立军事力量的保存,也加深了共产主义者关于阶级观念的信仰,更锻炼了共产党军队的实战经验。为什么中国的共产主义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能得到这样的发展?我认为与以下几点是分不开的:
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根深蒂固。
上文说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了十几年的飞速发展,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事实上最“新鲜动人”的思潮。于30 年代的“一般青年学生”,更是“并非少数的喜读马克思”。大学生不说,即使中学生谈起马克思主义也能头头是道。在左翼知识人的推动下,即便代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被当局宣布非法,学习马克思主义也成为当时一件很流行的事情。这样广大的群众基础为共产主义革命赢得了许多舆论上和实际上的支持,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共同参与革命。
2. 中国共产党内部建设的严密性。
中国共产党在经过了长征的辗转之后,只留下了三万名党员。当然,这个时期的党员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个时候发展党员成为了第一要务,在发展人数的同时,也进行了相当程度上的思想建设,整风活动,不单单从无产阶级吸收党员,这个阶段接纳各种出身的人加入。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流行,一旦在根据地立足,党员的增长并不如动荡阶段那么困难。另外,由于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集体主义特征,使得党内权力中枢能够很集中地控制整个革命队伍的思想和行为,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统一教育,将所有党员的思想进行大熔炼达到统一。在这个时期,国内政局趋于稳定,东北易帜使得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几乎
08300240009 魏嘉毅 行政管理
已经拥有了全国的话语权,而其他军阀也没有一个“主义”来引导自身发展,国内政坛已经初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分庭抗礼的局面。然而,横向比较,国民党的内部建设已经名存实亡,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军阀独裁。在组织向心力上,国民党逐渐发展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失去了广大的群众的拥护,这样的发展局势给了共产党很大的发展空间。
3.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
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基石在群众,这是写入共产党党章并且贯彻落实的。与国民党相比,共产党在当时更好地抓住了工人和农民阶级的心。与广大群众同吃同住,有严格的纪律,通过宣传和动员,调动起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积极性。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产阶级群众是整个社会人数的主要组成部分,获得了这个阶级的支持,便是获得了最重要的革命力量。1934 年1 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 就明确提出“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问题, 他说: “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 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在战线上去吗? 那末, 就得和群众在一起, 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 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 就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 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 盐的问题, 米的问题, 房子的问题, 衣的问题, 生小孩的问题, 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 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通过这段讲话我们能够看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在群众工作方面的考量,得到广大的群众支持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的重要基石。
第三阶段.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
从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抗日战争就成为了国内不可避免的主题。然而从1931年到1936年这段时间,国民党的重心并不在抗日之上,围剿共产党军队依旧是蒋介石政府的主题。“攘外必先安内”也成为了人尽皆知的一句话语。然而,当时的共产党被视为非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纯粹意义的共产主义宣称一种无国界的状态,加之中国共产党和国
08300240009 魏嘉毅 行政管理
产国际,苏联共产党联系的紧密性,使得蒋介石有着剿灭共产党的理由。但是,在日本侵略者逐步逼近中国本土的时候,抗日战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国民党的对内“剿匪”在道义上逐步失去了制高点,而共产党在这个时期举出了民族主义的大旗,赢得了舆论和许多爱国人士的拥护。西安事变可谓是国共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它阶段性地结束了国共对立的状态,从而转向对外抵抗侵略的合作。这是共产党进行休整并且壮大自身实力的契机。
在抗日战场上,共产党接受了国民革命军的整编,成为国民革命第八路方面军,并保持自身组织建制。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是由国民政府军承担的,然而战绩并不理想,共产党军队则运用自己的敌后根据地优势,主要负责日占区的游击和骚扰作战,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牵扯了日本侵略者的精力。由于蒋介石嫡系部队和其他势力部队的区别对待,共产党在反侵略的过程中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根据地建设和生产上,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很坚定的基础。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退守至西南之时,共产党军队在东北,江苏,山东,江西,山西等地仍有自己的游击武装力量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在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军队的数量不断上升,虽然整体实力仍及不上政府军,但是已经是一支强大的革命军队。在此期间,蒋介石已经意识到了共产党的威胁,国共之间的一些摩擦又逐渐出现,国民政府逐渐减少对共产党军队的供养,皖南事变等事件也进一步加深国共之间的裂痕,埋下了内战的种子。
1945年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后,国共举行了以重庆会谈为代表的一系列会谈,会议主题虽是建立起民主政府,而在当时阶级对立的状态下,谈判的失败是有历史必然性的。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发生了一件对于革命胜利有着极为重要意义的事件:中国共产党在苏联方面的帮助下进驻东北,接收投降日本物资。可以说,当时的东北作为日本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大后方,所拥有的物资和工业生产力是非常可观的。就是这批物资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力迅速壮大,而国民革命军也接收了很大一部分日军物资,也恢复了元气。在内战初期,共产党军队由于国民军的突然袭击,被分个蚕食,失去了很多的根据地,退守至
08300240009 魏嘉毅 行政管理
东北。共产党似乎又面临了一次非常危急的局势,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蒋家政权覆灭,被迫迁移至台湾。是什么造成了这不可思议的成功?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1.共产党阶级斗争路线的实施
前文已经提到了共产党在群众工作和阶级斗争方面的重视程度,这样的方针在内战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共产党主张的土地改革深受广大贫农的欢迎,极大地受到了支持,同时,工人阶级也是共产党一直的代表对象。在当时,这两类人群是占绝大多数比例的。而国民党代表的还是以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主的阶级,并且党内建设已经接近荒废。从士兵角度来说,很多士兵就是工农出身,从思想上就会受到共产主义革命的影响,这样会极大程度上影响战斗力,在后期更是出现成建制投降的情况。同时,在共产党作战的时候,当地民众也会积极地进行支持,这就体现了之前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在解放军的“百万雄师过大江”之中,有着百万计的的群众自发支持解放军的作战物质,这样的力量是共产党获胜的关键。
2.国民党内部的派系和腐败问题
国民革命军在全面抗战组建之时,就由各路人马组成。西北军阀,晋系军阀,桂系军阀,滇系军阀,东北军,黄埔直系,非黄埔直系等部队构成了对外抗日的主要力量。在抗日之时这些军队能够以民族的旗号紧密团结起来,然而在内战之时,虽然统称为国民革命军,其中的勾心斗角却是非常严重,从而造成指挥失灵,士气低下,急剧降低了战斗力。反观共产党军队,由于常年严密的组织建设,军队的组织力比国民军高许多,战斗力也不像表面人数和装备所显示出来的那样处于下风。在国民政府内部,腐败滋生,效率低下,从战后接收国土的表现就可以看出,这样的政府已经受到民众的极大反感,所以在内战时候民心一边倒也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了。
08300240009 魏嘉毅 行政管理
对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总结
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和共产主义革命从发生到胜利的这三十年,能够发现这是有历史应然性的。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有着良好的发展土壤,属于先进思想的它吸引了许多有识之士,成为革命发展的最重要基石。中国共产党良好的作风和组织建设也使得自己受到了基层最广大人民的支持,这才是最终胜利的最重要因素。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偶然因素,例如: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最初合作的时候是共同代表农民,工人的,为什么国民党最后失去了这些阶级的支持;共产党在发展最困难的时候,恰好遇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共产党在苏联的帮助下顺利进驻东北实力大为增强,等等。但是总的说来,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共产党选择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结果,而国民党在蒋介石独裁下成为了一个新军阀,失去了民心,最后的失败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 年第11 期
2. 《试论抗战前国民党组织发展的几个基本特点》 民国档案
1990年第3期
3. 《论四十年代中后期国民党地方组织的没落》 孙宏伟
4. 《训政前期中国国民党党组织构架的特质》 田湘波、叶利军
08300240009 魏嘉毅 行政管理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六期
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高尚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1年第三期
6. 《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周进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张太原
中共党史研究 2011 年第7 期
8.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司亚勤
贵州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
9. 《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国的文化基础》 张江芬
文化纵横 2011年第7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