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8卷第3期 2 0 0 8年8月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Zhengzhou College of Animal H usbandry Engineering VoI.28 No.3 August 2008 高校校报学生记者队伍建设实践与体会 王 玲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校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11)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11(2008)03—0040一O2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重要的新闻宣传阵地,担负着 宣传教育、信息传递和人才培养等重任。在高校校报 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上,以对校报记者最为直接、最 为特殊;而校报学生记者群体对校报的发展建设的贡 献也表现为最直接、最特殊。因此,建设一支政治素 质高,思想品质好,熟练掌握新闻策划与采写、知识广 博、思维敏捷的学生记者队伍,既是办好高校校报的 重要条件,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笔者结 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校报记者队伍建设 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校报记者协会作为学校学生 社团在校团委注册登记,注册校报记者协会后,正常 工作仍在校报编辑部的领导之下,但其“合法”地位的 取得为校报记者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与其他校园社团 交流甚至与社会媒体、外校学生社团交往等都提供了 方便。 1.2建立校报记者协会章程,校报记者活动有章可 循通过章程把校报记者组织起来,凝聚在一起,依 照章程加强管理、开展活动。 1.3依照章程建立组织机构,实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1建立有效载体,稳定队伍 校报学生记者,顾名思义是从大学生中招聘一部 分学生担任校报的记者。因此,这支队伍的特点也就 十分明显:一是流动性大。学生记者在校通常只有 按照章程,校报记者协会设立主席团,主席团下设 采访部、调研部、活动部等,实行层级管理,并按章程 按时换届,有效的发挥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 务、自我教育的作用。 l_4以社团名义可以争取一定的经费,保证活动开 三、四年时间,而真正在校报的工作时间也就是一至 二年,一进人大三大四紧张的学习实习中就得离开, 因此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异常重要。二是新闻业务水 平有限。校报学生记者都是在校学生,他们没有受过 专业训练,对新闻业务知之甚少,有的文字水平较差, 展作为学校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时可以向学校申 请一定的经费支持,有时还能争得个别社会机构的少 量捐助,解决了开展活动时的最大难题。 通过建立校报记者协会,不仅有效的稳定了校报 记者队伍,更重要的是激活了这支队伍,保证了其活 力。.几年来,郑州牧专校报记者队伍稳定在120人左 右,校报记者协会在学校及校外媒体组织的活动中屡 .这样就增加了培养这支队伍的艰巨性。三是相互之 间差异较大。专业不同,性格迥异,参加校报记者的 目的、动机和意识也不相一致,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 难度。 次获奖,今年5月被郑州晚报评为郑州市十佳学生社 团。 面对校报记者队伍的实际状况和现实特点,必须 努力加强建设,唯如此,才能保证其作用的发挥。要 加强校报记者队伍的建设,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保 2进行有益培养,提高素质 2.1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岗位培训 一是上岗培训。 持其稳定性。许多高校采取了记者团的形式来保持 其稳定性,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实践中,我们的 新生入校稳定后就进行校报记者选拔,选拔后就培 训。这时候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刚结束不久,学生 “根红苗正”,容易实现培训效果。培训内容是新闻写 作知识和技巧、公关礼仪、普通话。因为郑州牧专是 农业院校,农村生源多,不仅瓶闻写作知识和技巧欠 缺,而且在礼仪和普通话方面也是薄弱环节,上岗培 训是为了使其早日进入角色。授课教师以聘请学校 做法是成立校报记者协会,经过几年运行,有以下几 点比较明显的优势: 1.1校报记者协会具有合法地位 以校报编辑部为 核心建立校报记者团,正常工作不会受到影响,但在 与其他社团的交往或开展其他校园活动时不太方便, 收稿日期:2008—05—20 作者简介:王玲(1964一),女,河南郑州市人,本科,编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王 玲:高校校报学生记者队伍建设实践与体会 4l 和校外媒体专家为主。二是适岗培训。就是校报记 者在岗位上适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培训。培训教师 交给学生自己策划,使他们在经办过程中得到锻炼, 从而获取办好校报工作的经验 就是编辑部老师,重点是校报记者在岗位上存在的实 际问题,目的是让其更快地得到提高。三是离岗培 训。就是校报记者锻炼2~3年后要离开记者岗位时 再进行一次培训。这次培训主讲者是要离开的校报 3加强管理,规范行为 3.1在人员选拔上下功夫,把好入口关一是把握 好时机。在新生入学军训后就进行,因为新生的可塑 记者,让其回顾工作历程、总结工作经验,一方面增强 其今后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让后来者借鉴。 2.2抓住重点问题,加强素质培养 这里要强调的 重点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二是培养对 性较大,而且可以相对延长其工作时间。二是设置一 定的“台阶”。人选校报记者要有一定的写作基础,要 热心新闻工作,有一定特长更好。三是考虑分布问 题。兼顾各专业各院系学生,使学生记者基本覆盖全 象。校报学生记者是连接校报与广大师生的桥梁,他 们生活在师生中,要及时向校报提供校园里各种鲜活 的新闻素材和稿件,反映师生的思想动向,因此,他们 除了过硬的新闻采写、组稿能力外,还应有较强的新 闻嗅觉、责任意识、自信心等。有了敏锐的新闻嗅觉, 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身边的新闻反馈到校报编辑 部;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就会进发更高的热情和激 情去做事,增强团队精神,提高凝聚力;有了高度的19 信心,就可以克服畏难心理,减少办事推诿、拖拉现 象。因此,在目标培养中,我们把培养校报记者的新 闻嗅觉、责任意识、自信心等放在了重要位置,作为重 点培养。培养对象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培养记者骨干, 也就是对于那些思想过硬,业务拔尖的学生记者,要 有重点地加以培养,给他们压担子。在新闻采写中, 把一些大稿重点稿交给他们,还利用假期送他们到报 社、电视台实习。对于一些骨干分子同时又热衷于编 辑的学生记者,我们选出了一些充实编辑力量,参与 办报的全过程,多方面培养。 2.3抓住实践环节,提高实际能力 要提高校报记 者的实际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实践是重要环节。在 抓实践环节上,我们一是抓采稿实践。所有校报记者 都有采访任务,平时自主采访,但每月有基本的任务, 大型活动编辑部拟定题目,规定采访任务,限时限量 完成。这一环节在于“压”,就是“逼迫”其深入实践。 二是抓议稿实践。校报协会定期召开交流会,通报投 稿情况和采访任务完成情况,重点选取一些稿件进行 评议、评析、评论和探讨。这一环节重在“议”,通过 “议”升华实践。三是抓编稿实践。上已提及对于一 些素质好悟性高的校报记者,我们选出了一些充实编 辑力量,编辑部老师手把手教他们编稿、组版。能得 到这一实践机会的虽然是少数人,但影响较大,几年 来先后有5位学生从校报编辑部走进了社会上的杂 志、报纸编辑部。四是活动实践。放手让学生记者自 己开展活动,如举办校内外报纸的评论活动,新老记 者见面会,兄弟院校校报评析会、新闻写作经验交流 会以及相邻高校校报记者联谊会等等。这些活动都 校各个院系。四是有一定的实习期。实习期结束时, 对合格者颁发学生记者证书,并正式聘用;对不合格 者可以通过适当延长其实习期继续观察,仍不合格者 不予选用。 3.2在日常管理上下功夫,保障合理流动在日常 管理中,我们推行三级负责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 流动机制,让校报记者能进能出。校报记者协会主席 团向校报编辑部负责,主席团下设各部门向主席团负 责,记者向各部部长负责,明确职责,量化考核,奖优 罚劣。学生记者主席团成员及其下设部门负责人采 取自愿申请,竞聘上岗的方式产生。校报编辑部要定 期召开编前编后会议,主席团要定期召开记者例会, 建立评报制度。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每位记者都要 提交一定数量的稿件,并制订相应的奖罚措施。建立 合理流动的机制,保障学生记者能进能出,让有才华 的学生及时地补充进来,让不合适的人出得去,在记 者协会内形成一种发奋向上、争当优秀,有才华的脱 颖而出的竞争格局。 3.3在创造环境上下功夫,体现以人为本在严格 日常管理的同时,我们努力为校报记者创设健康向 上、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以人为本,体现关心和关 爱。一是注重言传身教。编辑部老师定期参加记者 协会的例会,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肯定他们 工作中的成绩,恰当地分析他们来稿中的不足,让他 们在与编辑老师不断地接触中,逐步领悟一些新闻写 作的基本要求和技巧。二是注重不断激励。我们每 月要在协会内公布校报记者来稿情况,对优秀稿件作 重点点评,每年要评比表彰一批优秀校报记者。三是 注重组织活动。通过活动增进了解、融洽感情、增强 凝聚力。我们每年都要组织校报记者到博物院、文学 院等地方参观,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爱国激情,提高 主人公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每年的元旦、国庆、中 秋、圣诞等节日,都要组织茶话会、庆祝会和笔会。经 常和校外多家企业联手举办诗歌朗诵会、青年热舞、 普通话比赛等大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