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壹 自选2~3幅代表性的(了解,喜爱的)东方戏曲的截图。
试题贰
写三个以上与戏曲相关的成语。
粉墨登场,锣鼓喧天,有板有眼
试题叁
自绘2~3幅戏曲脸谱
试题肆
浅论戏曲的 1主要分类 2艺术特征 3表现方法 4神韵寓意
我国273个戏曲剧种中, 有5个戏曲剧种脱颖而去,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用来招待外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是影响最广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
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
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好的剧本更需要好的导演来驾驭,来将作者意图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观众。只有他们真正做到了珠联璧合,一个戏才能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才会吸引观众,我们的戏曲艺术才能得以繁荣。
戏曲里有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最后的审美家园。所有从事戏曲艺术的人当不忘坚守,并将它的美学神韵发扬光大!
试题伍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戏曲的审美特征
中国戏曲艺术具有瑰丽无比的美,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极其珍贵的瑰宝。它是一种全方面感知美的有效形式。
戏曲讲究“手、眼、身、心、法、步”的规范化,动作的运动线的圆曲,动作本身的圆润柔顺,从中品味流动的线条美、声韵美和其中的诗情画意。
从民族习惯和审美趣味来说,欣赏观念与西方有所不同。民族戏曲比较着重追求“精、气、神”的有机统 一,“念、唱、做、打”的互相补充,即首先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丰满、真实的性格,把“纯技术”的表演放在第二位。这一点也成了我们评价中国民族舞剧时应当依据的标准。
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和写意性。戏曲的综合性,就是将不同的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在赋予舞台时间、空间以极大的自由,完全打破了西方戏剧“三一律”的结构形式;其次,在具体反应、表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戏曲同样采用虚拟的手法,比如以桨代船、以鞭代马等。戏曲中的许多表演程式,都是按照艺术美的原则,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舞蹈化的特征,这也就是戏曲的程式性。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讲求虚实结合、以一当十、传神写照、写意抒情。中国画崇尚空灵、意境及笔墨之趣,中国诗讲究要有神韵,简而言之,中国艺术典范的核心就在于它的写意性。中国戏曲无疑也是一种写意型的艺术形态。除了上述三项表演艺术特征无不与写意性相关联以外,即便是戏曲剧作本身,在其故事结构、人物安排、唱词处理等方面,也十分鲜明地表现出写意性特色。在戏曲表演过程中,四大特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他们被节奏统驭在一起,在戏曲表演中不停息地运动。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以京剧为例,他的美感元素,主要有五个部分,即虚实自由转换、高度程式规划、服饰绚丽多彩、脸谱丰富多姿、以及声腔韵味独特。
一,虚实自由转换。京剧的虚实结合艺术,在表演审美文化上独树一帜,与西方的写实表演不同,舞台上没有门,演员通过表演,门存在了;舞台上没有马,演员一个招式,马有了……
二,高度程式规划。京剧表情主要是由外而内。对人物的内心表现,主要是用大段“念、唱、做、打、舞、手、眼、心、步”等京剧的程式动作。所谓程式的“功夫”到了,演员内心的感悟有了,观众对这些程式动作理解了,自然也就“内外完美”了。
三,服饰绚丽多彩。京剧界把服装叫行头,是各种角色穿戴的总称,它包括:长袍类、短衣类、铠甲类、盔帽类、靴鞋类以及附属于服装范畴的辅助性、服饰性的东西。戏衣的色彩还分上五色,下五色。质量上主要有缎、绸、布等。由于色彩、纹样和质量的不同,以及穿戴上的不同搭配,使整个戏衣显得丰富多彩又富有表现力。
京剧服装传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装饰色彩传统,大胆用色,色彩倾向鲜明,注重强烈对比。又因为它是一种 “刺绣之服”,金银线具有调和作用,所以,服装色彩既有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并且光彩灿烂,极为富丽。现在京剧服饰的样式,基本上是仿明代的,以后又吸收清装、旗装的服饰特点。
四,脸谱丰富多姿。“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和丑,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也有一定的格式。人们根据脸谱就能分出角色的好坏善恶。
京剧脸谱还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
五,声腔韵味独特。京剧的声腔有别于其他戏曲的声腔旋律构成,有着一种特定的独特的声腔韵味,并受汉语语音的制约。京剧声腔韵味内涵的形成,是通过发声吐字完成,是中国自《诗经》以来,延至元明清的歌唱艺术的“诗声一体”的再现,也是中国诗词歌赋以及宋元曲的“声诗一体”的范式。
试题陆
东方戏曲服饰之戏装
帔,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即对襟长袍。
程式性:是帝王、中级官吏、豪宦乡绅及其眷属在家居场合所通用的常服。
款式:对襟,半长大领,阔袖(带水袖,、左右胯下开衩,男帔长及足,女帔稍短(仅过膝,,阂身以平金或绒线刺绣图案纹样。
溯源:帔,源于明代贵族妇女的礼服—大袖褙子。褙子原是窄袖,对襟大领很长,直贯底摆。至明末,其袖式逐渐演变为大袖,领式也由长大领缩为半长大领。戏曲服装“帔”即是在明代“褙子”基础上,经过装饰和美化后所形成的。
特点:帔的服装造型,虽然仍属于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主流(宽袍大袖式),但它显然有别于“不壮不丽无以重威”的礼服—蟒袍。比起蟒来,它突破了“全封闭式”的服装造型,以“对襟”造成自由开合的宽松感,
以向下的两条垂直线给人以流畅修长的美感(由绾结演变成的两根飘带,也飘垂于胸前,成为了装饰)。它算得上是一种“宽松式”的服装,文雅清秀,既符合人物闲居场合需要,又不失其华贵,更有助于表演。帔的另一个特点是:男团花帔和女团花帔一般用于成对夫妇,色彩、纹样上完全一致,所以称作“对儿帔”,具有舞台画面的“整齐美”。男。女团花帔的这种规范性,鲜明地显示出了京剧服装所特有的艺术语汇。 质料:有大缎和绉缎两种,绉缎较轻柔,。
纹样:皇帝用团龙,皇后、贵妃用团风。太后用团龙凤。除此之外,视人物年龄身份,或用团花。团寿字,或用枝子花。
色彩:皇室成员用黄色,状元登科、新婚典礼和喜庆团圆场合的夫妇用红色,老年人用秋香色,其余人物的用色没有严格界定。 刺绣:黄色帔用绒绣,其它色的帔或绒绣圈金,或平金绣。
靠:甲衣。
军中最庄严的战斗服装,高级将领所穿。
一, 构成:全身共有绣片30余块。
靠领:靠的两个袖口是收紧的瘦袖。
靠身:分前后两片,上衣(甲衣)下裳相连。
靠肚子:肚子处,是一块比腰围要宽,长方形的,叫靠肚子。靠肚子绣有凸出来的虎头或二龙戏珠等图案,现在有的经过改良也有例外。一般说武生或武老
生用“双龙戏珠”或“独龙”。武花脸角色,性格粗扩豪放,一般用大虎头。吊鱼:靠肚下边垂着的一扇,叫作“吊鱼”。
下甲:在大腿的两侧,系有两片长方形绣有鱼鳞图案的甲叶子,名为下甲,或靠腿。演员经常把两片下甲提起来,进行一些舞蹈动作。
另外,靠腿和靠领可移作它用。穿蟒或穿箭衣者围靠领,象征武将;单用两块靠腿者,象征丢盔卸甲的败将,具有符号意义。
三,源于清代将官之绵甲戎服。此种戎服,以锦料为面,绸料为里,内衬丝
棉。它不象古代铠甲那样以甲片为主,仅在前后心及肩部等处缀有金属饰片,
从总体看并无实战护身作用,而更象是一种礼仪用服,比起古代铠甲来具有很
大装饰性。“靠”即是在此基础上经过美化后形成的。
四,质 料:大缎。
五,纹样:多为鱼鳞形或丁字形,也有龙和江牙等图案。
官衣是中下级文职官员的官礼服,凡出场的文职官员在处理公务时一般都穿官衣。
官衣与蟒衣一样,也是圆领右衽,长袍大袖,袖端加“水袖”,身后之两侧自袖裉以下有“摆”,穿官衣时,一般也要佩戴玉带。所用衣料为缎料,所不同者,官衣的色彩为紫、红、蓝、黑等单色,而没有蟒袍上那遍及全身的彩绣花纹。官衣的不同色彩表示人物官阶的高低。紫、红级别较高,蓝次之,黑色最低。官衣虽无全身性的彩绣,但在胸部和背部各有一方形乡品,称为“补子”,绣以飞禽走兽、海水旭日等图案。 红官衣:往往作为考中状元、进士和官职升迁的标志。如《清官册》中之寇准、《钟馗嫁妹》之钟馗。
紫官衣:如京剧《群英会》、《三气周瑜》等剧中鲁肃所穿。
蓝官衣:多为七品县令一类级别较低的官员穿用。如《法门寺》之赵廉;也有些官职虽不止七品,但并非高官者也可穿蓝官衣,如《黄金台》之田单。因蓝色配白领白袖非常清雅,可以表现人物的清正廉明。
黑官衣:戏中门官、狱官、驿丞、虞侯、小县令等可穿黑官衣。如《春秋笔》之驿丞。有些无关紧要的人物,如果戏箱中无黑官衣可以用黑褶子代替。
黄蟒:又称龙袍,为戏曲中皇帝、亲王所专用。例如:《金沙滩》中宋仁宗、《状元媒》中宋仁宗均穿龙袍。
白蟒:戏曲中官高位重的忠臣可用此服。例如:《赵氏孤儿》“桃园进谏”之赵盾、《大报仇》之刘备所著即此。
红蟒:仅次于黄色的尊贵之色,如《铡美案》的陈世美、《甘露寺》的刘备即用此服。
紫蟒:次于黄蟒与红蟒,但也经常用于高官显贵的官服。如京剧《大报国》李良穿紫蟒。
香色蟒:介于黄绿之间的一种色彩,有时偏录多,有时偏黄多些。如《三击掌》之王允、《甘露寺》之乔玄所穿。
黑蟒:性格刚毅或性情威猛之正面人物所穿,如《铡美案》之包公、《龙凤呈祥》之张飞,另外有些性格蛮横、凶残的权势人物也可用黑蟒,如秦腔《白逼宫》之曹操、《算粮》之魏虎。
绿蟒:身份较高的武职官员的官服。如《祭灯》之姜维、京剧《大报国》之杨侍郎。另有些山寨草蟒英雄也着此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