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课时
限时训练 岳麓版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46年,苏联驻美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在一份秘密报告中分析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意图以及美国在全球的扩张行为,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这反映了( )
A.美苏“冷战”序幕全面拉开 B.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C.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D.美苏两国逐渐转向对抗
D [“冷战”序幕开始的标志是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排除A项;“冷战”之初,苏联处于守势,排除B项;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和“冷战”局面的开始,排除C项;题干反映了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逐渐转向对抗,故选D项。]
2.“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的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
A.同盟力量的差距 C.军事力量的失衡
B.意识形态的对立 D.经济水平的差距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军事力量缺乏坚实的经济做后盾,即题干材料中所说的与西方“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差距使苏联无法长期坚持,最终导致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失败和解体,故选D项。]
3.1947年2月21日,英国通知美国国务院,英国无力再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进一步的财政和军事援助,很快将从希腊撤退,希望美国从4月1号开始承担此前主要由英国在东地中海承担的抵抗共产主义的义务。这说明( )
A.英国放弃了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 B.美国公开宣布把“冷战”作为基本国策 C.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已转移到美国 D.美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C [根据“英国无力再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进一步的财政和军事援助,很快将从希腊撤退”可知,英国撤出希腊和土耳其,并不代表英国放弃了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故A项错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公开宣布把“冷战”作为基本国策,故B项错误;由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包括英国)的普遍衰落,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已经从英国转移到美国,故C项正确;由“美国从4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月1号开始承担此前主要由英国在东地中海承担的抵抗共产主义的义务”可知,这不是美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表现,而是美苏争霸的表现,故D项错误。]
4. 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后,英、法等16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与美国的经济合作署对口,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互相合作。1950年9月,西欧国家成立欧洲支付同盟(EPC),其宗旨是促进贸易和支付自由化。这种情况表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A.为美国控制西欧奠定了基础 B.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 C.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D.推动了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C [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A项错误;欧洲自身经济的发展才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马歇尔计划不可能成为其根本保证,故B项错误;“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和EPC的成立,均表明西欧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霸权问题,同时D项的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5.“二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在该条约影响下( )
A.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战争一触即发 B.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C.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由此开始 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
B [由题干“‘二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可知,该条约是1955年签订的《华沙条约》。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晚于《华沙条约》的签订,故A项错误;《华沙条约》组建了华沙条约组织,与北约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故B项正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早于《华沙条约》的签订,故C项错误;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的时间是1949年,早于《华沙条约》的签订,故D项错误。]
6.1969年尼克松政府上台后,对美国的东亚政策开始做出重大调整,主要是从这一地区实行战略收缩。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同日本的关系,使美日关系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这反映了( )
A.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B.“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C.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D.国际形势和美日双方力量的变化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D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并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防御态势,在侵越战争中陷入泥潭,美国被迫调整对日关系,确保其在东亚的战略利益,故选D项。自“二战”结束以后到“冷战”结束这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欧洲地区是美苏两极争霸世界的焦点和中心,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和军事部署的重点理所当然的一直放在欧洲地区,排除A项;“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的标志是朝鲜战争,排除B项;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崛起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排除C项。]
7.(2017·湖南五市十校仿真模考)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为此,英国( )
A.主动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B.加快谋求加入欧共体的步伐 C.投票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北约
B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是指西欧国家的联合,不是指中英建交,故A项错误;英国当时实行“孤立政策”,英国为了防止陷入孤立的困境,加入了欧共体,故B项正确;英国当时追随美国,不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故C项错误;北约成立于194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8.下表为20世纪50至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值(单位:%)。这表明“二战”后的30年间( )
年份 国别 联邦德国 美国 日本 法国 英国 1951—1981 5.5 3.4 7.8 4.8 2.5 1951—1960 8.6 3.2 7.9 5.0 2.8 1961—1970 4.7 3.8 11.2 5.6 2.9 1971—1980 2.8 3.1 4.8 3.7 1.8 A.德国、日本经济持续高增长 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日益呈现 C.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巩固
D.“福利国家”的财政政策制约经济发展
B [材料中“1971—1980年联邦德国、日本增长值分别是2.8和4.8”,相对“1961—1970年的4.7和11.2”而言,是削弱,故A项错误;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共同发展,呈现经济发展的多极化势头,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故B项正确;美国霸主地位是削弱,而不是巩固,故C项错误;“福利国家”的财政政策在材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料中没有任何体现,故D项错误。]
9.(2017·成都高三摸底)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 )
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 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 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
B [材料无法体现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可知,法国推行独立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法国的外交政策,不能以此说明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法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不一致,并不能由此说明法国与美国的决裂,故D项错误。]
10.美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作者旨在强调( )
A.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 B.政治上的区别决定着文化区别 C.各国文化差别明显影响政府决策 D.多样化的文明之间互补和共融
A [据材料“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可知超级大国的争霸已经成为历史,据材料“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可知文明的区别已经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政治上的区别决定着文化区别,且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政府决策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多样化的文明之间互补和共融,故D项错误。]
11.(2017·仙桃高三质检)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中说:“当美国精神日趋衰微的时候,新的欧洲梦诞生了,它强调群体关系而非独立自主,强调文化多元而非同化,强调生活质量而非财富积累,强调可持续发展而非无限制的物质增长。”“欧洲梦”的含义是( )
A.欧洲英法等国强调独立自主 B.欧洲大多数人主张走文化同化之路 C.欧洲正在推进的一体化进程 D.欧洲与美国霸权主义相悖的和平梦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C [由材料中的“强调群体关系而非独立自主,强调文化多元而非同化,强调生活质量而非财富积累,强调可持续发展而非无限制的物质增长”可知,欧洲在发展过程强调多国联合,走向一体化,所以答案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与材料内容相反,D项是无关项,均可排除。]
12.“美国的政治精英始终将美国妆扮成世界各国的民主自由楷模”,是“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正如戴维·兰普顿所说的,“美国人最支持这样的外交政策,实施这一政策能令人信服地既服务于美国的利益又能服务于美国的理想”。美国政治精英们构筑的理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意欲( )
A.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价值观 B.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霸权 C.终结全球范围内的极权制度 D.为世界确定民主与人权标准
B [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价值观,与材料“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信息无关,故A项错误;美国政治精英们将美国妆扮成“世界各国的民主自由楷模”“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霸权的理想,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要“终结全球范围内的极权制度”,故C项错误;美国政治精英们将美国妆扮成“世界各国的民主自由楷模”体现了美国意欲为世界确定民主与人权标准,但这并非本质,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述影响: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第三,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与欧洲保持良好合作是消除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所患的孤独症的良药。
——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
材料二 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团结起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的夭折和美国多次企图在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人权的决议遭到失败都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政治多极化应该把这些力量都考虑在内。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是丰富、复杂和多样化的,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
——张毅君《全球化与多极化、单极化、美国化》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并概括这一格局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与张毅君对国际格局认识的相同之处。(6分)
(3)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国际关系格局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特征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8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一中他认为当今是“单极加多极世界”。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张毅君认为“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可知,两人都承认多极世界;材料二中张毅君认为“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可知,两人都承认多极世界。第(3)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三反映的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第二小问,多极化趋势抑制了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有利于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答案】 (1)格局观:单极加多极世界。影响:寻求大国合作;以维护美国利益为出发点;保持与欧洲的良好合作。
(2)都承认多极世界;都承认大国力量的重要性。 (3)特征:“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影响: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有利于抑制霸权,维护世界和平。 14.(2017·四川成都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提炼一个或多个主题,并予以分析。(12分)
【解析】 按照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在提炼主题的时候,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图片,要注意把两幅图片放在一起思考;提炼的主题在语言表达上要明确,避免含糊不清;主题提炼之后,按题目要求要进行分析,分析过程其实就是组织史实从背景、过程、影响等角度分别解析主题的活动,要注意史实表达准确、史实与结论结合的协调。根据图片,可以提炼为二者皆为“冷战”的产物;具体分析时,结合所学知识,前者从美苏分别扶持建国、筑墙的起因、筑墙的直接影响等角度展开论述,后者可以从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目的、中朝的反击、停战协定的影响等角度分别论述。
【答案】 主题:柏林墙和“三八线”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产物。 分析:1949年,在美苏主导下,分别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为防止东德居民外流,苏联沿东西柏林边沿修建了柏林墙,加剧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在欧洲的对峙程度。为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1950年,在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下,朝鲜南方政权发动了内战,以此威胁新中国,由于中国的反击,美国的阴谋没有得逞,但是形成了朝鲜半岛分裂的局面,这成为两大阵营在亚洲最为激烈的对抗。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