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交通分类:
√城市交通规划的概念:(1)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发展的预测,为较长时期内城市的各项交通用地,交通设施,交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并进行综合评价,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城市交通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活动特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未来交通进行研究的过程和对未来交通的安排。
√城市交通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一个战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两张网:城市道路网,城市公交网。
城市四大基本活动:交通、居住、工作、游憩。
城市道路的概念及其功能:城市道路是指城市城区内的道路。功能: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铺设提供空间;是城市的骨架,建筑物的依托,分别用地各地块的边界;是商贸活动的场所之一;是城市居民交通与活动的空间;城市防灾避难提供场所;为城市通风新鲜空气的流通提供渠道;反映了城市的风貌,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又是显示当代精神文明的场所,是组织城市景观的导线。
√城市道路按国标、按功能、按目的分类:(1)国标(作为城市骨架)的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2)按道路功能的分类: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 ;(3)按交通目的的分类: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
√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问题及原因:(1)人口密集与城市用地的矛盾:由于人口稠密,国家又实行劳动力密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所以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密集而城市用地紧张,从而导致交通密度大。(2)城市用地布局带来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单一中心的同心圆式发展,由于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上缺乏远见,缺乏清晰的规划思想,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也越来越明显,从而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分布和合理性。(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运输体系和交通结构缺乏科学性。(4)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我国城市中城市运输、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管理三个系统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思想认识不尽统一,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脱节,城市交通管理跟不上城市交通发展需要。(5)居民交通意识问题:交通意识是衡量国民素质和城市居民意识水平的重要方面,违章是事故的根源,事故是交通阻塞的主要原因。对策:(1)研究城市交通机动化的发展趋势,规律及城市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交通政策。(2)立足于城市布局向合理化转化,从根本上减少交通量,使交通分布趋于合理。(3)优化城市道路系统结构,一是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现代化城市交通需求,二是要与用地布局相协调。(4)
搞好交通规划与用地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结合。(5)实施科学的现代化交通管理。
第二章
√人的交通活动特性的4项要素: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平均出行距离、日平均出行次数。 √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
√描述道路上车流的三项参数:速度V、流量Q、密度D;D=Q/V
√动力净空长度:即一辆车所需的净空长度L,动力净空长度为L=l+lt+lr+l0;l—车长;l0—安全距离;lt—反应距离;lr—制动距离。
√道路容量C: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下,可以合理期望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道或车行道某一断面的单向或双向最多的车辆数(相当于通行能力)。
√服务容量Q:指在一定的服务水平的行车条件下。单位时间通过一条车道某一断面的最多的车辆数。
√交通量调查的目的与内容:目的:了解现状城市道路网的交通分布状况。内容: 包括对道路网、路段、交叉口、交通枢纽等的交通流量、流向调查以及公共交通的线段、客流量、集散量调查。
√OD调查的目的与内容:目的:调查源和流的规律。内容:居民出行抽样调查、货运抽样调查。 √居民出行调查: 内容: 家庭地址(交通区)、用地性质、家庭成员情况、经济收入、出行目的、每日出行次数、出行时间、出行路线、出行方式。方法: 抽样调查。
√货运调查: 内容: 调查各工业企业、仓库、批发部、货运交通枢纽和专业运输单位的土地使用特征、产销储运情况、货物种类、运输方式、运输能力、吞吐情况、货运车种、出行时间、路线、空驶率以及发展趋势。方法: 抽样发调查表、深入单位访问。
√划分交通区应符合的条件:(1)交通区应与城市规划和人口等调查的划区相协调,以便于综合一个交通区的土地使用和出行生成的各项资料。(2)交通区的划分应便于把该区的交通分配到交通网上,如城市干路网、城市公共交通网、地铁网等。(3)应使一个交通区预期的土地使用动态和交通的增长大致相似。(4)交通区的大小也取决于调查的类型和调查区域的大小。 √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 城市居民经济生活水平、居民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公共交通发达程度、服务水平、票价、道路交通状况,城市结构布局,地形、天气、季节、城市自行车拥有量,居民的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等。
12.计算
(1)增长系数法——常系数法 P105 (2)交通分配——零一分配法 P108、109
第三章
√目前我国城市采用\"人均道路用地面积\"和\"道路用地面积率\"两项规划指标评价城市道路设施水平是否妥当?原因是什么?不尽妥当。原因:(1)“道路用地”既包括直接为交通使用的车行道和人行道,还包括间接为交通使用的分隔带和街道绿地。对于不同的城市和城市的不同地区,道路用地的构成比例有所不同,道路用地的交通使用率不同,因而所需的道路用地面积也不相同。(2)在不同的交通结构状态下,所需的人均道路面积也不相同。而城市地理条件不同,生活习惯不相同,规模及经济水平不同,所处的发展时期不同,城市的交通结构比例不相同,其所需的道路交通面积也不相同。因而,从总体水平来说,以自行车和公共汽车为主体的交通结构的现状,中国城市所需的道路用地水平,同以小汽车为主体的现代机动交通结构的发达国家城市所需的道路用地水平是不可能相同。(3)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不同导致城市居民出行和货运的平均出行距离不同,生活习惯与经济水平的不同又导致城市居民出行强度和货运强度的不同,因而对城市道路交通面积的需求水平也不会相同。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3)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4)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城市干路网类型:(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适合于地形平坦城市);(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源于欧洲大城市);(3)自由式道路系统(适合于地形较特别的城市);(4)混合式道路系统(方格网加环形放射式为多)。
√城市道路衔接原则:(1)低速让高速;(2)次要让主要;(3)生活性让交通性;(4)适当分离。
城市交通枢纽包括哪些,这些枢纽是如何布置的:(1)货运交通枢纽:一般在城市外围,是高速公路、铁路货运站与快速路、主干路交界处。(2)客运交通枢纽:a)铁路、水运、航空等城市对外客运设施的布置主要取决于城市对外交通在城市中的布局。且与干线有方便的联系,但又不能过多地影响和冲击客运干线的畅通;b)公路长途客运设施一般布置在城市中心区边缘或靠近铁路客运、水运码头附近,与对外公路和对内有良好的联系;c ) 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市内大型人流集散点的布置,形成若干个以公共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市内公共交通枢纽,在城郊结合部设置市内与市郊换乘的公共交通枢纽。(3)设施性交通枢纽:包括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和城市公共停车设施。
√道路横断面的类型及其优缺点,各种类型适用于哪些道路:(1)一块板道路横断面:a)用于: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次干路及支路。b)优点:适应“钟摆式”的交通流,占地小、投资省、通过交叉口时间短、交叉口通行效率高。c)缺点:因机非合一、安全性差、速度慢。(2)两块板道路横断面:a)用于:纯机动车快速路与
高速路、景观和绿化要求较高的生活性道路、地形特殊两方向车道不再同一平面上、机非速度较大的郊区、一侧作为辅道。b)优点:景观效果好、安全性提高。c)缺点:投资大。(3)三块板道路横断面:a)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是很大而又有一定的车速和车流要求、自行车交通量较大的生活性道路或交通性客运干路。b)优点:提高速度和安全性、景观效果好。c)缺点:行车速度受限、自行车方式两侧联系不便、投资大、路口非机动车与行人的矛盾大。(4)四块板道路横断面:a)用于:快速路和环路选用这类方式,又叫“主辅路断面”,既要快速通行又要慢速交通与两侧用地联系。b)优点:解决了机动车相互干扰、景观效果好。c)缺点:行车速度受限、自行车方式两侧联系不便、投资大。
√自行车专用道:供自行车专用,在非自行车高峰时少量机动客车限速使用,宽度为6.5-7.5m。 √自行车车道:在一条路上单独设置的自行车车道,与机动车道用隔离带隔离,宽度为4.5-6m。 √自行车道:与机动车共板划线或不划线使用,宽度为3-4.5m。
商业步行街的类型以及空间构成: 类型:以广场为中心的商业区,以街道为轴线的商业街。空间构成:流动空间、集散空间、停留空间。
√人行立交的类型和平面形式: 类型: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平面形式:非定向型人行立交、定向型。
√城市停车场的分类: 配建停车场、公共停车场(也叫社会停车场)和占路停车场。
配建停车场:主要指居民区、酒店、大型超市等的停车场 公共停车场:指经营式的收费的停车场
路边停车场:干路上、车流量不大的、港湾式、直线式的停车位
√道路网密度公式:
城市干路网密度=城市干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 城市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
√道路红线的概念,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哪些: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
一般情况下,道路红线就是建筑红线。即为建筑不可逾越线。但许多城市在道路红线外侧另行划定建筑红线,增加绿化用地,并未将来道路红线向外扩展留有余地。
√两种疏通性道路进出口的设置:(1)无辅路快速路由立交进出转换,先进后出。(2)有辅路交通性主干路——辅路交织,先出后进。
近年来我国新建居住小区道路设计模式: (a)近年来,在一些居住区和小区规划中出现一种人车分流方式,即在住宅区边缘环行车行道,沿环道布置停车场,环道内为住宅和绿化步行空间。这种布置方式不但使人与车之间至少会产生两次以上的交叉,增加了车辆对小区的噪声和废气污染影响,而且也使车辆在小区内饶行距离过多,在出入口附近形成交通冲突点,不是好的分流方式。(b)是一种合理的交通环境组合模式,规划考虑将车行出入口与人行出入口分开设置,车行出入口连接地面或地下停车场,居民停车后经过绿化步行空间进入住宅建筑;步行
居民则直接从步行出入口(可结合公交站多点布置)经过绿化步行空间进入住宅建筑。这样可以真正实现人和车的分流。
计算:城市道路系统的容量估算 P180-184
第四章
√居民的出行方式:步行 、骑自行车、乘公共交通车。
√城市公共客运交通方式:(1)常规交通(公共汽车:大巴、中巴、小巴):灵活、便捷、覆盖面广。(2)城市轨道交通(市郊铁路、地铁、轻轨、有轨电车):运量大、速度快、可靠性高、但造价一般较高。(3)快速公交(BRT):投资相对较小,建设周期短,系统组织灵活,但其一般基于现有路网建设,会影响道路上其他车辆。(4)出租车(准公共交通方式):具有“公共性”“低运输效率”。(5)客运轮渡:是水系发达城市的一种交通方式,主要为跨江、河等出行服务,城市交通相对环保。
√居民乘车出行的时间构成:T出=t步+t候+t车+t步=2t步+t候+t车 ;式中:2t步+t候——非车内时间;t车——车内时间,min;t步=(L向线+L向站)60/v步,min。 通常全市δ网最佳=2.5~3km∕km 2;
线路重复系数μ=δ线/δ网, μ=1.2~1.5。 √公共交通线网密度/公共交通线路密度:P190、192
√公共交通路线长度: 影响因素:公共交通路线平均长度L线通常与城市的大小、形状和公交线路的布线形式有关。怎么确定:通常公交通线路取中、小城市的直径或大城市的半径作为平均线路长度,或取乘客平均运距的2~3倍。市区的公交通线路长度约6~8km或10km左右,特大城市公交线路长度不宜超过20km,郊区线路的长度视实际情况而定。 公共交通线网类型: 棋盘型、中心放射型、环线型、混合型、主辅线型。 √公交枢纽站:换乘枢纽、首末站、到发站三类,以及路线上的公交停站。 √公共交通系统评价:等时线分析、公交线网覆盖率。
√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结构: (1)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强调轨道交通;(2)中等城市力推地面公交快线、公交专用道;(3)加快建设公交换乘枢纽;(4)市级公交干线要体现快速与高级;(5)组团级服务方便性。
√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系统的确定: P199、200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分类:(1)对外客运交通枢纽:对外客运交通、市级公交线(轨道交通线、公交快线)、其他(小汽车、自行车、步行、小货车);(2)市级客运交通换乘枢纽:轨道交通线、市级公交快线、组团级公交线(公交换乘枢纽)、其他(小汽车、自行车、步行);(3)组团级换乘枢纽:市级公交快线、组团级公交线、其他(小汽车、自行车、步行);(4)地段换乘枢纽:小汽车、外部公交线、地段内部交通工具、其他(自行车、步行);(5)特定设施枢
纽:大型体育中心、游览中心、购物中心等。
√如何在我国大城市、特大城市建立交通系统: (1)现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思考: 树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思想;树立城市交通系统整体协调发展;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理性认识;公共交通线路、城市道路与城市用地的关系分析;实现快慢分流、主次分流,建设公交换乘枢纽是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和服务性的关键。(2)公交线路规划:规划依据:规划原则、规划步骤①根据城市规模、大小、用地形态,确定公交线路网的类型②发点和吸点的空间关系③分析希望线和吸引量④设计公交干线网中心网络⑤设计组团公交线网络⑥逐条开辟、不断调整。
第五章
√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1)城市道路的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必要时,可以提出局部修改规划的道路走向、横断面形式、道路红线等建议,经批准后进行设计。(2)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要求。(3)要求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避免不符合规划的临时性建设。(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人行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5)设计时应同时兼顾道路两侧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的高程及功能要求,与周围环境协调,创造好的街道景观。(6)除满足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外,要合理使用城市道路设计的各项技术标准,尽可能采用较高的线形标准,除特殊情况外,应避免采用极限标准。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 包括横断面设计、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
机动车道设计:不同类型的机动车有不同的净空要求,在机动车道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交通组织确定机动车道的具体尺寸。一般来说:(1)各类机动车混合行驶时,考虑最宽的净空要求,即每条车道宽度3.5—3.75m;(2)各类机动车分道行驶时,小客车每条车道宽度3.5m,其他车型当设计车速小于40km/h时每条车道速度3.5m,当设计车速大于40km/h时每条车道宽度3.75m;(3)停车道宽2.5—3.0m。
√净空: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一定的通行断面。
√限界: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
机动车净空: 对向行车安全距离x=0.7+0.02(V1+V2)3/4;同向行车安全距离: D=0.7+0.02V3/4;车路缘石的安全距离: C=0.4+0.02V
3/4
。
√车辆视距: 机动车辆行驶时,驾驶人员为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影响因素: 机动车制动效率、行车速度和驾驶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有关。分类: 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会车视距=2倍停车视距。
√视距限界: 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要求道路及道路两旁提供一定的视距空间以保证行车安全,称为视距限界。视距限界主要有以下三种:平面弯道视距限界、纵向视距限界、交叉口视距限界。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和分隔带四部分组成。
√横坡:道路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分隔带为自然排水,均设置横向坡度称为横坡。横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铺筑的材料、纵坡和铺筑宽度。纵坡越大、横坡可以减少;铺筑宽度越大、横坡越需加大。
√路拱:车行道横断面常采用双向坡面、由路中央向两边倾斜、形成路拱。车行道路拱形式有四种:直线形、抛物线形、直线接抛物线形、直线接圆曲线形。
√超高:当平面弯道的设计受地形、地物限制,不能按照设计车速V、横向力系数μ和常规的横坡i选用适宜的曲线半径时,就必须改变道路横坡,以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一般常将道路外侧抬高,使道路横坡呈向内侧倾斜的单向横坡,称为超高。道路设置超高后,需要有一个变坡的路段,称为超高缓和段。
√道路纵坡:道路纵坡常指道路中心线(纵向)坡度,在保证排水要求的条件下,设计中应尽可能选用较平缓的纵坡。道路纵坡主要取决于:自然地形、道路两旁的地物(建筑物出入口及散水高程)、道路构筑物的净空限界要求、车辆性能、车速、道路等级等。
√平曲线要素:转点IP、转角α、曲线起点BC、中点MC、终点EC、切线长T、曲线长L、半径R、外距E 。
√竖曲线:在道路纵坡转折点常设置竖曲线将相邻的直线破断平滑地衔接起来,以使行车比较平稳,避免车辆颠簸,并满足驾驶者视线(视距)要求。要素:曲线半径R、曲线长L、切线长T、外距E 。需要设置凸形竖曲线的条件:ω>1.2/ST 。式中:ST——停车视距,北京市规定城市干路ω大于等于0.5%,支路大于等于0.1%时设凸形竖曲线。需要设置凹形竖曲线的条件:ω大于等于0.5% 。当外距E<5cm时,可不设竖曲线。
√城市道路交叉口: 平面交叉口(一般平面交叉口、平面环形交叉口)、立体交叉口(分离式立体交叉、互通式立体交叉)。 P241
√平面环形交叉口设计: 平面环形交叉口适用于多条道路交汇的交叉口和左转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但是,如果相交道路过多,且道路相交角不均匀,要满足交织的要求,中心岛就需要做得很大。因此,当相交道路总数超过6条时,就应考虑将道路适当合并后再接入交叉口。 √为什么设计成长椭圆形:根据流量差异把流量大的设计在长轴方向上。
平面环交形式: 平面环交的中心岛一般为圆形。当主次干路相交时,为了使主干路交通更为通畅,可将中心岛做成长圆形。
√设置立体交叉的条件: (1)快速路(V>=80km/h)与其他道路相交;(2)主干路交叉口高峰小时交通量超过6000辆当量小汽车时;(3)城市干路与铁路干线交叉;(4)其他安全等特殊要求的交叉口和桥头;(5)具有用地和高差条件。
√立体交叉的构成: 跨线桥(或下穿式隧道)、匝道、加速道、减速道、集散道。P254 √变速车道的两种形式: (1)平行式,即变速车道与主线车道平行,容易识别,但行车状态欠佳,用于直行方向交通量较大时。(2)直接式,即变速车道与主线车道以较小夹角斜接,线形平顺,行车状态好,用于直行方向交通量较小时。 √雨水进出口类型: 平石式、侧石式、联合式。
第六章
√大型公共建筑选址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 (1)大型公共建筑所带来的交通量的增加能否与规划的道路系统交通分布相协调,即建筑所相邻的城市道路是否有足够的交通容量容纳建筑所产生的交通量。(2)大型公共建筑与城市道路的交通联系方式。
√临近建筑交通:建筑内部的人流交通与城市道路上的人流、车流交通之间存在一类很重要的交通。
√临近建筑交通的构成: (1)为建筑本身服务的后勤交通;(2)外部客运交通 √临近建筑交通空间:临近建筑交通所使用的空间,它把建筑与城市道路联系起来。 √临近建筑交通空间的构成: (1)内部客、货运交通空间;(2)外部客运交通空间。 √临近建筑交通组织及其空间的规划要求: (1)既要与建筑内部的布置有好的功能关系,又要与城市道路呈有秩序的联系。(2)尽可能减少人流之间、人流与车流之间与不同性质车流之间的交叉和相互干扰,减缓对城市干路的冲击。(3)有足够的人流、车流集散空间和停留空间。(4)做到各种交通流线清晰醒目、方便短捷。
√车辆停发方式: (1)前进停车、后退发车。(2)后退停车、前进发车。(3)前进停车、前进发车。
√车辆停放方式:(1)平行停车方式。(2)垂直停放方式。(3)斜向停车方式。
√站前广场的规划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1)通过辅助道路把站前广场的各种交通空间与城市干路相联系,对于特别复杂的交通枢纽,可以用多条辅助道路分别把各种交通空间与不同方向的城市干路相联系。(2)按照城市道路靠右行的原则进行站房建筑内部和站前广场交通流和用
地空间的布置。(3)各类交通空间的布置主要依据交通流线的合理安排,形成以人流集散场地为核心的用地布局形式。(4)站房旅客出入口、行包、售票等设施与市内公共交通站场及其它停车场的位置相配合,尽可能减少旅客步行距离。(5)站前广场应配备一定规模的绿化休息空间,平时可为旅客休息候车服务,在节假日高峰期,又可作为临时候车空间,以弥补站房候车空间的不足。(6)行包货运车流宜另设与站前广场分离的专用通道,以减少与人车客流的交叉与干扰。
客运交通枢纽站功能空间的组合方式: P290-
第七章
√城市交通组织方法: (1)区域控制:步行区;机动车辆禁行区;社会车辆禁行区;货运车辆禁行区。(2)路线控制:步行路;非机动车禁行路;机动车辆禁行路;社会车辆禁行路;货运车辆禁行路;机动车辆单行路;社会车辆单行路。(3)时段控制:货运车辆时段控制;社会车辆时段禁行。
√交通标志:(1)主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旅游区标志;道路施工安全标志。(2)辅助标志。
填空:30;简答30;计算15;综合论述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