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五章隋唐时期琅琊王氏的衰亡(一)隋朝时期的琅琊王氏

来源:爱够旅游网
第五章隋唐时期琅琊王氏的衰亡(一)隋朝时期的琅琊王氏

一、隋朝时期的琅琊王氏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北周静帝大定二年(581),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杨坚即隋文帝。开皇七年(587),隋文帝扣留到长安朝见的后梁主萧琮,并派兵进驻江陵,后梁灭亡。开皇九年(589),隋军渡江攻南陈,俘陈后主,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原来分别任职于北齐、北周、后梁和陈朝政权的琅琊王氏族人,现在统一到一个政权之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入隋以后的琅琊王氏,势力最大、族人最多的是江南分支。但因是亡国之余,政治地位并不高,见于史书的不多,多见于隋唐墓志。

从陈入隋的代表性的王氏子弟是王猛和王胄、王眘兄弟。 王猛,以镇南大将军的身份随陈后主降隋,奉命坐镇岭南。“猛母妻子先留建邺,因随后主入京,诏赐宅及什物甚厚,别赉物一千段,及遣玺书劳猛。仍讨平山越,驰驿奏闻。时文帝幸河东,会猛使至,大悦。……于是又降玺书褒赏,以其长子缮为开府仪同三司。猛寻卒于广州,文帝闻而痛之,遣使吊祭,赠上开府仪同三司,封归仁县公。命其子缮袭,仍授普州刺史。仁寿兀年,缮弟续表陈猛志,求葬关中,诏许之”(《南史》卷二十四《王猛传》)。

王胄,字承基,是王筠之孙,他的传记载于《北史》卷八十三《文苑传》和《隋书》卷七十六《文学传》,极为简短。陈亡后,王胄因富有文才,被晋王杨广引为学士。杨广即位,王胄为著作佐郎,“以文词为炀帝所重”,他曾写诗吹捧炀帝“大君苞二代,皇居盛两都。”“皇情感时物,睿思属枌榆。”此诗被炀帝评为“气致高远”。王胄与虞绰齐名,“后进之士咸以二人为准的。”炀帝一直将王胄当作文学侍臣,“帝所有篇什,多令继和”,并未委以重任,而王胄一向自视甚高,对此极不满意“胄性疏率不伦,自恃才大,郁郁于薄宦,每负气陵傲,忽略时人。”有人密告炀帝,‘‘帝爱其才而不罪。”王胄与隋朝大贵族杨玄感私交甚好,大业九年(613),杨玄感乘炀帝北征高丽之机举兵攻洛阳,炀帝迅速回师平叛,杨玄感兵败被杀。王胄

受到星连,被流放岭南,不久,他潜回江左,被捕处死,时年五十六。

王胄兄王眘,字元恭,博学多才,少有盛名于江左。初仕陈朝,历任太子洗马、中舍人。陈亡后,与王胄同为学士。炀帝即位,授秘书郎,后卒于官。

此外,陈朝一系的其他诸人,我们只能通过墓志简单了解他们。如《唐代墓志汇编》中收录的王定墓志载:“隋大业年中,以梁陈衣冠兄弟,授谒者台奉信员外郎”。王玄墓志载,其父揆曾任隋朝博昌县令。王智通墓志载,王智通祖父多在隋任齐州司马。这些王氏子弟仅以原有的身份或自身的才能为隋朝统治者接纳,他们官位不高,事迹不显,仅异于平民百姓而已。

由北周入隋的琅琊王氏,主要是王肃和王褒的后人。

自王肃死后,子孙凋零,至隋朝时,唯王翊孙王宗入仕,任职仅为河南王府参军和信都县长乐县丞而已,王宗子王素至唐朝时也不过仕至县令,在王素之后,史籍上再也看不到王肃后人的活动,显然,这一支已经彻底没落了。

王褒的后人在唐朝显赫一时,相继出了三位宰相,但在隋朝时期,唯王褒子王鼐因袭爵石泉侯而地位稍高,位至安都、竟陵二郡太守。王鼐子弘让和弘直在唐朝分别为中书舍人和魏州刺史,可能他们在隋朝皆已入仕,但史籍缺载。

从后梁入隋的王氏子弟,最有代表性的是王诵之子王衮。据《隋故桃林令王府君墓志》载:

君讳衮,字公衣,琅邪临沂人,晋侍中丞相始兴公王导之十世孙也。……祖稚,梁侍中、左光禄大夫、驸马都尉,德懋元凯,具见史牒。考诵,梁侍中、中书令、护军将军、大将军,以鼎族之贵,居帝舅之尊,从容廊庙,世载其美。

王衮“敏而好学,谦而爱士”,博涉经史,多才多艺,年未弱冠,起家秘书郎。后以选尚孝明帝萧岿女晋安郡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历官东阳王文学、东阳王友、中书郎、黄门郎。后梁亡国,王衮随萧琮入隋,因晋安长公主之妹即是隋炀帝的萧皇后,凭借这层姻戚关系,晋安长公主被封为任城夫人,王衮也在隋炀帝被立为太子后‘‘授饶

骑尉,兼校书,又迁秘书郎,以旧臣授奋武尉,从班例也。”大业九年(613),王衮去世,葬于洛阳郊外北邙山中。

自陈朝灭亡,琅琊王氏作为一个门阀世族也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琅琊王氏族人仍旧生活在江南和关中,也有许多王氏子弟进入仕途,但他们只能担任中下级官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与东晋南朝时期不能同日而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