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潜江市“麦—玉—玉”生态养牛全程机械化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来源:爱够旅游网
潜江市“麦—玉—玉”生态养牛全程机械化模式的研究与应

李启洪;杜成涛;樊孝军 【期刊名称】《湖北农机化》 【年(卷),期】2018(000)003 【总页数】4页(P8-11) 【作 者】李启洪;杜成涛;樊孝军

【作者单位】湖北省潜江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湖北省潜江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湖北省潜江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正文语种】中 文

1 研究背景及任务来源 1.1 研究背景

潜江市地处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腹地,全市国土面积2 004 km2,城乡人口108万人。潜江素以“水乡园林”著称,境内河渠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近几年潜江市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但水网湖区的环境束缚和牧草资源先天性缺乏,成为了制约全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为突破这两大瓶颈约束,特开展此项研究,重点探索潜江市规模肉牛养殖场的青饲料种植、加工、饲喂等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和粪污机械化处理模式,解决其中的技术难点,为潜江市肉牛的规模养殖找到一种生态环保、经济适用、种养结合的循环养殖模式。

1.2 任务来源 自选 2 总体思路

潜江市“麦-玉-玉”生态养牛全程机械化模式的研究与应用,针对制约潜江市规模养牛的两大瓶颈:环境约束和牧草资源缺乏,研究潜江市流行的青饲料种植品种、种植机械化生产模式及养殖粪污机械化处理模式,改良、筛选出一套适用于潜江市规模牛场,并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种养加高度结合的一体化畜牧养殖模式。 3 技术原理

3.1 按照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要求设计场房及配套设施

青饲料种植从整田、播种、管理到收获全程机械化;青贮饲料的加工和饲喂、牛粪的清除与撒播还田全部机械化。

3.2 按照零排放、省工省时的要求设计生产工艺

全舍饲,粪尿不出栏,生产期间不清除,堆积在牛栏直接发酵,牛出栏后,铲车将牛粪送至牛粪撒肥机内再运至农田撒播还田,污物零排放。 3.3 按照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理念规划青饲料生产

以畜定草,以粪定田,畜草平衡。(按照青饲料的需求量,兼顾粪污消化处理的需要设定种植面积),所种作物地上的部分全部加工为青贮饲料,争取饲料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4 牛粪发酵还田

牛粪含有大量未消化的粗纤维,通过牛粪在牛栏的堆积形成一层垫层。通过定期向牛粪垫层添加含乳酸菌的复合菌种,促进牛粪尿的发酵,进而减少牛粪的臭味。粗纤维被菌种分解,使复杂的有机物降解为易被植物吸收的简单化合物,形成高效有机肥料。腐熟的牛粪施入农田,既可减少化肥的施用,降低了种植成本,又改良了

土壤结构,为饲料作物的连作高产提供了基础。 3.5 实施全株收割青贮饲喂

饲料作物在乳熟至蜡熟期收割,缩短了生产周期,为1年3季种植提供了条件。饲料作物收割后全株青贮喂牛,过腹还田,实现了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4 技术方案 4.1 场房设计

全钢架结构,双列式,高5 m,宽14 m,长50 m。中间走道宽3 m,便于铲车、喂料车进出。每个栏长5 m,宽5.5 m。栏与栏之间为可拆卸钢栏,便于铲车进入清粪。栏四周建15 cm高的水泥槛,挡住粪尿。 4.2 粪污处理

采用生物发酵床技术,以牛栏为垫床,以牛粪为垫料,牛进栏2个月后,牛粪堆积可形成约5 cm的垫层,此时添加含乳酸菌的复合菌种,以后每月喷洒菌种1次,通过微生物对牛粪进行发酵,降解、消化牛的排泄物。利用牛的运动实现垫料的翻动,肉牛出栏后,拆掉栏舍之间的栏杆,铲车将牛粪送至牛粪撒肥机内再运至农田撒播还田。 4.3 种植模式

采用1年3季“麦-玉-玉”种植模式。 4.3.1 优选品种

小麦选用郑麦9023或鄂麦596,玉米选用雅玉青贮8号。 4.3.2 茬口搭配

小麦 10月末播种,小麦播种量 12.5 kg/亩(1hm2=15亩),次年4月下旬收割;第一季玉米5月初播种,播种量2 kg/亩,7月下旬收割;第二季玉米8月初播种,10月下旬收割;玉米种植密度为6 219株/亩,平均行距65 cm,株距16.5 cm。 4.4 青贮加工

4.4.1 适时收割

在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收割,保证作物的营养成分和适宜的水分(65%~75%)。小麦在4月20日灌浆期收获,第一季青贮玉米和第二季青贮玉米分别在7月20日乳熟期和10月20日乳熟期收获,用青饲料收获机收割以节约农时,确保茬口衔接。 4.4.2 快速运输

原料收割后及时运至青贮地点,以防耗时过长造成水分蒸发,细胞呼吸及物料氧化作用造成营养损失。 4.4.3 裹包青贮

秸秆通过液压打包机使用优质的青贮饲料包装袋裹包贮存,袋内密封,装填紧实,形成良好的发酵环境。在厌氧条件下,经1周完成发酵,贮存20~30 d即可饲喂,保存期达3~4年,达到秸秆青贮的目的。 4.5 肉牛育肥

购买250~300 kg架子牛育肥,养殖模拟自然放养状态,实行“大栏散养”。每头肉牛养殖10个月左右,增重400~450 kg达到700 kg时出售。 4.6 疫病预防

架子牛进舍之前隔离,全面驱虫。每头牛按0.02 ml/kg肌肉注射伊维菌素,2周后进入育肥舍,2个月后再驱虫1次。免疫计划采用常规计划。 4.7 机械配套

此模式采用全程机械化,需配备拖拉机、播种机、旋耕机、青饲料收获机等机械设备。以年出栏肉牛1 000头、饲料作物种植面积1 000亩的家庭农场为例,需配备以下机械设备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采用“麦-玉-玉”生态养牛全程机械化模式,全年可亩产青贮饲料9 220 kg,饲喂1.5头肉牛,每亩纯收入7 005元,比“小麦-棉花”传统种植模式增加5 984元。详细效益分析如下:

5.1.1.“麦-玉-玉”种植模式效益分析

5.1.2 肉牛养殖效益分析

5.1.3 “麦-玉-玉”生态养牛效益分析(按每亩青饲料饲喂1.5头牛计)

5.1.4 与“小麦-棉花”传统种植模式效益对比

(1)“麦-玉-玉”种植模式增加纯收入844元/亩:1 865 元/亩-1 021 元/亩=844 元/亩。

(2)“麦-玉-玉”生态养牛增加纯收入5 984元/亩:7 005 元/亩-1 021 元/亩=5 984 元/亩。 5.2 社会效益

5.2.1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年出栏肉牛1 000头、饲料作物种植面积1 000亩的家庭农场,可以提供12个就业岗位(饲养工、机械操作员、勤杂工等)。另外在农忙时节,还可临时安排1 000人次从事农活。 5.2.2 推动肉牛产业发展

采用“麦-玉-玉”生态养牛技术,每亩青贮饲料可饲喂1.5头肉牛,经济效益较高。同时裹包青贮饲料拖运方便、饲喂简单、营养丰富,解决了潜江市牧草资源不足的问题,对潜江市肉牛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5.2.3 促进农民增收

经分析,“麦-玉-玉”种植模式和“麦-玉-玉”生态养牛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经济效益均有明显提高。农民可以选择种植“麦-玉-玉”模式、养殖肉牛或进入牛场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 5.3 生态效益

“小麦-棉花”种植模式每亩产生秸秆681 kg,“小麦-大豆”种植模式每亩产生秸秆447 kg,若不加以综合利用,会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新源头。而采用本模式,作物全株青贮,秸秆全部制成饲料被牛羊利用,能有效解决农作物秸秆焚烧对大气的污染问题。同时,1 000头肉牛1年可提供约1 500 t发酵牛粪,可替代64 t尿素(含N量)。牛粪还田减少了化肥的投入,改良了土壤结构,保证了饲料作物的连作高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6 创新点及创新程度

6.1 本模式创新性地将发酵床技术应用于牛的粪污处理

以牛粪为垫料,以牛栏为垫床。由于实行全进全出,只需利用空栏时间对牛舍进行一次全面彻底清扫消毒,减少了其它方式处理粪污带来的设施建设投资,极大地节约了养殖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

6.2 本模式创新性地探索出了1年3季(麦-玉-玉)的高效青饲料种植模式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为制约江汉平原草食家畜规模养殖发展的牧草瓶颈提供了一种经济适用的解决途径。

6.3 本模式通过整合规模肉牛养殖技术和高效青饲料种植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全株利用,过腹还田,没有秸秆处理的问题,且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为江汉平原发展生态养殖、循环农业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 7 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意义

“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甚至是更

为长远发展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狭义上,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

本模式的研究与应用顺应了畜牧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发酵床牛粪处理模式解决了规模牛场的养殖污染问题;1年3季种植模式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为潜江市的粮改饲试验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作物全株青贮、过腹还田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彻底杜绝了秸秆焚烧,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8 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 8.1 推广应用的条件 8.1.1 自然条件优越

潜江市属副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利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栽种,“麦-玉-玉”种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光照雨水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8.1.2 具有一定的养牛基础

潜江市素有养牛传统,有着悠久的养牛历史。特别是近年来,肉牛生产发展迅猛,冷配改良、疾病防治和科学饲养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本模式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1.3 农技推广体系完善

各地农业、农机和畜牧部门都建立了完善的市、镇两级推广服务网络,工作人员均为大中专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为本模式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8.2 推广应用的前景

8.2.1 本模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自2015年实施“粮改饲”以来,这一政策已经连续3年被写入中央1号文件,

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加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近年来,青贮玉米作为草食家畜的优质饲草,全国种植面积逐年扩增。研究表明,种植相同面积的青贮玉米比普通玉米可多提供2~3倍的饲料量,其消化率可提高近3倍。且全株青贮较去穗玉米秸秆青贮更好地保存了玉米蛋白质、糖分、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适口性好并易于机械化栽培收获,是解决我国畜牧业迅速发展中青饲料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

8.2.2 本模式市场前景广阔

湖北省每年青饲料缺口在1 000万t以上,尤其是冬春季节牛羊青饲料缺乏情况更为明显,青贮饲料市场需求大有空间。本模式开创了新型的1年3季高效青饲料种植模式,通过合理利用土地,增加了青饲料产量。

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膳食结构的改善,牛肉消费量呈递增的趋势,自2006~2016年我国牛肉消费复合增速高达34.8%。2013年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5.23 kg左右,而世界人均消费量为9.32 k g,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我国牛肉供给增长缓慢,进口依存度大幅攀升;另一方面,在出栏量增加的同时,肉牛存栏量持续下降,未来牛肉供需缺口长期存在,当前肉牛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本模式迎合了市场,前景广阔。

8.2.3 本模式复制简单,应用方便

本模式以每亩青贮饲料饲喂1.5头牛为种养单位,肉牛饲喂数量和饲料种植面积均可根据农户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可大可小,自由灵活。而且“麦-玉-玉”生态养牛技术经过连续5年试验示范,总结出整套成熟的技术规程,可操作性强。因此本模式复制简单、应用方便。 9 存在的问题

本模式研究基于高度机械化、高度集成化的生产模式,对业主在资金、技术、管理

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