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过如此
——浅析《有关大雁塔》
第三代诗歌潮流肇始于朦胧诗的母腹,更年轻的一代诗人是第三代诗歌的主力军,他们以不满和颠覆朦胧诗为基本特征价值取向。第三代诗人群派生出两个分支,其一是生活流使群,其二是追求人的本体的抒情,而第二个分支中又有两个诗群:他们派与非非派。韩东和于坚是他们派的代表诗人。《有关大雁塔》就是出自韩东之手。
初读《有关大雁塔》,我很惊讶原来诗歌的语言可以这么平凡和日常化。没有了朦胧诗里“星星、麦地、天空、紫云英、蝈蝈”这般唯美而朦胧的意象,韩东只是以客观冷静甚至是冷漠的口吻,站在高处,调侃着我们碌碌的芸芸众生。就像读他的《你见过大海》一样,用根本就谈不上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写了一首诗。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你见过大海》中反复出现的“就是这样”、“顶多是这样”、“人人都这样”,我读出了一种叹息:不过如此,不过如此,不过如此。
韩东的诗歌,早几年去读,我未必会欣赏,即使是现在,我也更加偏爱北岛、舒婷、顾城的朦胧诗。但我觉得《有关大雁塔》读起来感觉不坏,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没有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渐渐咂摸出了现实的味道,但反骨却依然在体内,时不时地刺我一下。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它是西安市的著名旅游景点,唐代为供奉玄奘的经书而建,是古都西安的象征,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代表着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一种信仰。然而在诗人笔下,它不过是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充当英雄的舞台罢了。有功成名就的人,有失意落魄的人,有绝望无助的人,也有更多的人,
如我这样的,只是随波逐流地去凑个热闹而已。大雁塔的级别应该是跟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这样的古建筑是在一个档次上的,那么文人骚客总会为它写点什么,到最后,也不知道是大雁塔成就了那些人还是那些人捧红了大雁塔。“英雄”,做了什么完全没人在意,最重要的是他出名了。哪怕是一头栽下大雁塔,也能在报纸上占个一席之地,出名了,成了英雄了——当代英雄。韩东的诗讽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急功近利、对英雄定义的荒谬曲解。但是,所谓的英雄不是从摩天大厦一跃而下,而是从象征着民族历史文化的大雁塔上跳下来,某种程度上,这是亵渎神圣。同样是大雁塔,杨炼的《大雁塔》以大雁塔的自我经历作为写作主线,以极为人性化的情感体验折射中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渊源,这是朦胧诗的风格,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是对人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还有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而韩东的诗却是以追求思想内涵上的反文化趋向,美学精神上的反崇高,反叛和超越的创作姿态及游戏调侃的情感态度作为创作指导的。可以说,韩东是理性地生活,理性地创作,在他的诗歌中,很少看到那么一些感性的感人的东西,譬如《有关大雁塔》,有的只是失去激动的冷视与茫然,反诗化的特点突出,我读到了警醒、犀利、反叛、讽刺,但是没有感性。
第三代诗人打着反对贵族精神、英雄主义,提倡一切平民化的旗号,向朦胧诗发起了挑战。《有关大雁塔》就像是针对《大雁塔》而作的,后者越是激昂洋溢,前者越是冷淡理性;后者越是长篇华丽,前者越是简练口语化。
在我看来,大雁塔更像一个人生的舞台,看上去是高贵的深沉的,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努力向上攀爬,人向高处走,这本就是无可指摘的,只是爬到了最高处,有的人觉得自己成了英雄,有的人大失所望,再走下来,去寻另一条路,消失在彼此的生命中。韩东将这一场景铺开来展现在我们眼前,其实是再普通不过的了,他的诗歌就是回到当下,回到日常,回到现场,回到个人。
《你见过大海》里的大海褪去了人们赋予他的崇高、宏阔、雄伟、深沉的美学价值,海就是海。《有关大雁塔》里的大雁塔真的就只是大雁塔,只是在别人的眼里,被赋予了太多崇高的色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