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是茅盾写于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的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短篇小说,同《秋收》《残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春蚕》是三部曲的第一篇。 这篇小说通过三十年代初期江浙农村蚕事活动的描写,展示了农村春蚕丰收成灾,经济破产的现实图景,深刻揭露了丰收成灾的根源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统治。
它的历史背景同《子夜》一样,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国民党的腐败,表现在城市既是工商业的破产,实质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国民党统治下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
这篇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老通宝一家一村,为夺取蚕事丰收而进行竭尽心力和财力的奋斗。结果丰收而欠债,揭露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资本家以及地主高利贷者重重压榨农民的罪恶。指出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下中国农村加剧破产以及农民反抗性日益增长的过程。同时,又明确指出造成丰收灾难这一现象的极流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这个主题的意义,在于它是三十年代半封旧中国社会的缩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教材。
老通宝是小说的重要人物,他忠厚倔强,有发家的志气。相信勤劳就有生路,因此卖尽力气,拼命挣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养蚕事业中去。为买桑叶,他抵押了最后的田产。为了照顾好“宝宝”,他们全家忍饿失眠几日几日得守侯在蚕房。然而“丰收或灾”,带来的并不是富裕和幸福。而是更可怕的贫困和灾难。蚕丝跌价,债务加重。他因此气得生了重病。老通宝身上又有落后保守的一面,他相信命运和鬼神虔诚得遵守养蚕的的一切禁忌,这使他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终于成为悲剧性的人物。作者通过他的悲剧命运,说明了单靠劳动要想摆脱穷困生活在旧社会是绝对不可能的。
开头是《春蚕》中李牛农民,他身体健壮,性格开朗,因为还没有挑起家庭担子,显的无优无虑。他身上没有封建传统思想的来薄,没有封建迷信的许多禁忌。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被人看不起的荷花。对荷花的以迷信评断进价报复的价为不予计较和声张。句句头生长在民耕农逐步破产下来的贫苦家庭。他没有老通宝发家的经历。予以他永相信靠一次蚕花好或是田里燕。他门就可以还清了债在有自己的,他知道单靠勤俭工作,即使做到脊梁骨折断也是不能翻身的,因此他同老通宝的思想不同。他没有象老通宝那样的忧虑,因此迷信。他对生活充满兴味,他是那样快活,爽朗。在斗争又是那样猛挚、坚韧。他之所以上武装的道路,一是总结了老通宝的惨痛经历,二是家庭贫困的促成,三是农民兄弟陆福庆等人的形象。这个形象的意义,说明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有半过的贫苦的农民已经从灾难中觉醒过来。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并暗示着他门这些在国统治崛起的农民自发斗争必然会转向自觉的斗争。
《春蚕》艺术构思的重点放在为夺取春蚕丰收而进行的蚕事活动上,丰收成灾的结局则写的简劲利落。在描写蚕事活动时,作者还插进了嘈杂微妙的人事纠葛。作品半穿插的这种矛盾纠葛,并不影响蚕事丰收及成灾的结局。但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和思想容易。使人物和性格得到了许多方面的计划,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魄。在描写蚕事活动中,紧张的撙战和不安的心性是贯穿全篇的基调。但也穿插些富有乡性风味的轻松的场面。作者精心布局,主乏突想,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夺取丰收的艰辛和丰收成灾的结局形成强些对比,产生了出人意料,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作品以典型的的细节,细致的心理描写,成功的绝望的塑造了老通宝形象。
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叙说农村蚕事活动的种种习惯,生动的描绘,具有鲜明乡土特色。
一、情节线索
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盛传不太平的时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剥削)影响民族工业,丝厂茧厂均将关门,春蚕无望,一方面是主人公老通宝根据六十年来的经验,除非是老天爷使蚕花不熟,时局是不会影响丝业和茧厂的。这个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其实就是理想和实际的矛盾。老通宝一班蚕家希望过安居乐业的生活,纵使朦胧地认识到世界在变,但总想安于现状,以“不变”应万变。但是,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决不可能的。老通宝理想中的“不变”和客观世界的“经常的变”贯穿在情节中,成为一条主线。发展的结果是老通宝和村人对春蚕的希望在现实面前破灭,老通宝气得生了一场大病。 环绕这条主线还有四条副线:
一条是老通宝和小儿子阿多对勤俭生产的看法上的矛盾:老通宝不相信政局能影响生产,只相信春蚕熟就能解决穷困问题,甚至土地问题;而阿多却永不相信,在混乱的局面下,养蚕和种地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也就是老通宝的想以不变应万变和阿多的想“穷则变,变则通”两种极端相反的思想意识的矛盾。这个矛盾也可以说是逃避现实或迁就现实和迫切要求变革之间的矛盾。
其次一条是老通宝和儿媳四大娘在选择蚕种上的矛盾:老通宝恨死了带“洋”字的东西,因此不愿用“洋种”;而四大娘却主张用洋种。这也是“不变”与“要
变”之间的矛盾,也可以说是保守和进取的矛盾。
第三条是老通宝一班人与荷花之间的矛盾:老通宝一班人都说荷花是“白虎星”,避之唯恐不及;而荷花则认为大家不把她当人看待,是莫大的羞辱。这虽是迷信和反迷信的矛盾,其实也是“不变”(继承封建传统,不把妇女当人看待)与“要变”(要求打破歧视妇女的传统)之间的矛盾。
最后是“村里有名淘气的大姑娘”六宝和“爱和男子们胡调”的李根生老婆荷花间的矛盾,一方面表现农村人民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也制造气氛,强调了第三条副线。
这些线索除了在《秋收》和《残冬》里继续发展外,在《春蚕》中也初步得到解答:在春蚕虽好并不解决问题一点上,证明阿多的观点正确;在出卖茧子时洋茧值钱的事实上,也证明了四大娘的主张正确;在春蚕大熟一事上,更证明了一般蚕农说荷花是“白虎星”,对春蚕有妨碍的虚妄;在捋叶时证明六宝和阿多要好,荷花不过是个陪衬。在《残冬》里六宝还受了阿多和她哥哥陆福庆的影响,参加了革命。
这些副线都与主线交织一起,为主题的表现而服务,帮助读者对作品获得深刻而完整的印象。
自然环境呢的描写交代背景,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
二、人物性格
老通宝是中国老农民的典型。他勤劳节俭、倔强坚韧,同时又迷信保守,有较严重的封建家长作风。作品开始,他穿着破棉袄,坐在塘路边的石头上,触景生情,勾起家庭兴衰变迁的回忆和思考,发着“世界真是越变越坏”的感慨。比
起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来,他的感慨是更深的,因为他家从小康坠入了困顿。他的感慨具有真实的时代内容,因为中国愈来愈殖民地化,世界也确实是愈变愈坏。我们看到他拿着长旱烟管恨恨地敲着脚边的泥块,这典型的细节表现了他内心的苦恼。但是,他对生活没有失去信心,当他看到桑叶长势较好时,“被穷苦弄麻木了的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他期望通过蚕事丰收改变艰难的生活境遇。这不只是老通宝一人,也是全村人共同的愿望。在蚕事活动中,他有魄力,有决断,有丰富的经验。如果说春蚕是一场战斗的话,老通宝称得上是一个颇为出色的指挥员。他很有胆略,养了五张布子的蚕。他善于筹划,还未养蚕就先借钱买好桑叶。他虽然六十多岁了,仍然身体力行,忙这忙那,不放松每一个环节,率领着督促着全家团结奋战,两眼常熬得通红。他有封建迷信思想,但却尽力于人事。在春蚕决战的关键时候,他毅然把自家最后的产业--产十五担叶的桑地抵押出去,换来三十担桑叶,这对他家夺取春蚕十二三分熟的特大丰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通宝有丰富的经验,经验帮助他取得春蚕大丰收。但是,面对着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统治下的农村破产的形势,老通宝的经验就显得不够用了。他无法圆满解释他家为什么会穷下来,他对世道愈变愈坏的根源的认识是朦胧的。他仍然以为,只要蚕花熟,他家就会好起来。他不相信白花花的上好的茧子会没人要。他还在走着中国农民传统的也是他们家曾经走过来的依靠勤劳节俭创家业的路。但是,这些老传统老经验却给他带来了灾难,粉碎了他的梦。丰收成灾控诉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但也说明农民走传统的创业发家道路是走不通的。这是老通宝形象的意义所在。
这里还应该分析一下老通宝的恨洋鬼子和洋货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的、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老通宝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有了小火轮以后,他们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他父亲留下来的一份家产就这么变小,变做没有,而且负了债。”因此,他相信“铜钿都被洋鬼子骗去了”的话。这说明老通宝恨洋鬼子、恨洋货是和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中国农村的破产,和他自家的贫困化密切相关的。这是一种朦胧的反帝意识。但老通宝由恨洋鬼子倾销洋货,到恨一切洋的东西,不愿意养洋种蚕。四大娘嘲讽他:“老糊涂的听得带一个洋字就好像见了七世冤家!洋钱,也是钱,他倒又要了!”这就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了。
老通宝惯于用经验的眼光看问题,这也是中国老农民的一个特点。对此也应该进行具体分析。经验常常是付出了代价才得到的,因而是宝贵的,它常能使人不受骗。老通宝不相信取代北洋军阀的国民党新朝代是要打倒洋鬼子的,而且认为许多坏事情都是新朝代串通了洋鬼子干的,这就是由经验而来的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虽然老通宝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只是新朝代的年青人都穿洋鬼子衣服,但这里也包孕着不仅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这一人生经验在内的。所以,不能简单地以经验主义者来概括老通宝这方面的特点。但老通宝确也有以老经验办事,墨守成规,顽固保守的严重弱点,不相信洋种蚕,就是一个特出的表现。到续篇《秋收》中,这一弱点表现得更充分,直到临终前由于事实的惨痛教训才有所醒悟。
多多头是《春蚕》中的青年农民。他身体健壮,性格开朗,因为还没有挑起家庭担子,显得无忧无虑。他身上没有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封建迷信的许
多禁忌,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被人看不起的荷花,对荷花的以迷信手段进行报复的行为不予计较和声张。他不相信靠一次蚕花好或是田里熟,他们就可以还清债再有自己的田,他知道单靠勤俭是不能翻身的。但是,他也还不明白怎样才能翻身。他爱劳动,总是高高兴兴地劳动着。《春蚕》中,他的性格还未展开,到续篇《秋收》和《残冬》中,他的性格有了很大发展,已经起来反抗斗争,走上和老通宝等老一辈农民不同的新的道路了。
三、作品赏析
《春蚕》的创作灵感,来自报上的一则\"浙东今年春蚕丰收,蚕农相继破产\"的消息。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以养蚕为主线,描写蚕农老通宝一家紧张、艰辛的劳作,赢得了春蚕的空前丰收,却反而负债、卖地,落得个\"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的结局,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作品不但有真实的现实描写,也通过老通宝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从一个老农民的视角展示了中国近代农村的衰败史。
作品最大的收获,是塑造了老通宝的形象。从老通宝勤劳质朴的性格中,可以看到劳动者的灵魂;从他固执地反对变化,反对洋鬼子、洋货、洋水车乃至连换一换洋蚕种也要坚决反对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到小生产者由于超稳定性经济所造成的落后狭隘观念。至于他那数不清的敬神媚神的清规戒律,他那小心翼翼地偷看墙脚下的大蒜头变化的行为,他那毕恭毕敬地向灶君祈求好收成的神态,以及惟恐儿子多多头与\"白虎星\"荷花接触\"传染了晦气\"的担心,都以老通宝的方式,显示了30年代中国老一辈农民的灵魂。在破败的农村中成长起来的多多头,是一个与老通宝既相对立又相补充的重要形象,他不但不像老通宝那样存在着\"发家\"的梦想,而且还越来越多地滋生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他认为\"单靠勤俭的工作,
即使做到背脊骨折断也是不能翻身的\"。他与老通宝之间的父子矛盾,代表着农民内部新的变化趋势。作品中充满泥土气息的蚕农生活,蚕农们风趣盎然的劳动情致,以及秀丽恬静的水乡风光等,都表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使这篇作品在茅盾小说中独具一格。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与他的文学主张有关。茅盾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作家,最容易受时代\"主流思潮\"的影响,因此,茅盾的文学主张实际上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早期是从泰纳的文艺社会学出发,而后期则是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出发。茅盾是以历史代言人的姿态进入文坛的,必然主张文学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映。但是,作为一个文学家,任何时候也没敢忘记对文学这个\"缪斯女神\"的敬重。在新文学初期,茅盾是\"人生派\"文学的倡导者,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于人生有意义是其基本核心,也是后来他的文学思想发展和变化的基点。即使是在他对\"五四\"进行重新思考和检讨时,也不能完全改变自己和初衷。一方面主张小说应有政治功利性,担当起唤起民众的重任,另一方面又主张小说应真实地描写人生,反对把小说写成宣传大纲。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他与公式化、概念化的\"革命文学\"的区别。因此,茅盾的文学主张中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主张小说必须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另一方面又主张真实地描写人的情感世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